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前线医「声」(9)|刘丹:亲眼见到一天住满80张床……就想冲到最前线,这个时候不使力量要等什么时候?...

前言

我就想冲到最前线,这个时候不使力量要等什么时候使力量?

其实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我妈妈起初还是有些担心我的,当时提出说要前来支援武汉,妈妈有一些犹豫,但也没有阻拦我。我爸爸是一名医生,所以他特别能理解我的想法。我们全家都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支持,这让我更加可以放开手地来到一线,我很感激他们。

你问我在来之前有没有特别激动的心情?我发现可能我真是属于那种遇到大事反而没啥情绪波动的那类人。其实我们华西医院很早就全面进入了「抗疫状态」,当时湖北武汉都还没有这么大的动静,我们院领导非常重视,年前我就已经在病房里协助安排一些抗疫方面的工作。我们第一批医疗队来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犹豫,立马就向院领导请缨说我要去武汉,但是可能当时考虑到第一批进驻的人员要承载很多重担,院里就让我们科罗凤鸣书记带队第一批。我很想冲到最前线,我觉得这个时候不使力量,要等什么时候使力量?没有想太多,更没有思考自己危不危险,就觉得应该去做这件事情。第二批支援时我作为队长正在成都公共卫生中心支援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科主任梁宗安教授问我意见,我回答「随时都可以出发」。

我们在这里,是为了所有人都能一起回家!(图片由刘丹医生提供)

亲眼见到一天住满80张床……想尽一切手段勉强维持重症患者的供氧需求,缺口依然大

我是2月2日作为四川援鄂医疗队的第三支医疗队来武汉支援的,整个队伍由卫健委老师领队,我是医疗队长,主要分管武大人民医院东区医院第5病区和第6病区。现在我们的工作相对来讲已经比较进入正轨,但刚来这里时,我曾亲眼见到一天住满80张床「患者爆满」的情况,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基础设施从硬件到软件各方面都比较受限,比如无创呼吸接、高流量呼吸治疗仪、气管插管的设备都不能得到保障;我们想尽一切手段也只能勉强维持重症患者的氧气需求,全院的氧气缺口依然很大。

氧气缺口是必然的,不只我所在的医院,全武汉医院都存在这方面问题,尤其有感染时病人的氧气是个大难题。可医院若光扩大氧气供应容量又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为任何一个综合医院的氧压和氧浓度在设置上是固定的,比如3个ICU算50张床,这50张床可能需要氧气,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些科室需要的供氧量和氧气浓度比较高,其它科室需求量并不高,所以医院从设计上就不会预见到现在的情况。目前武大人民医院的所有病房几乎都需要用氧,所有病房都变成了重症病房,就像我们用水一样的道理,管子就这么多,水流量就会变得极少……面对病人突然的急剧增加,我们病房也由普通病房临时改造成重症病房,但还达不到真正重症病房的要求,这也导致短时间的物资匮乏。

所幸的是医院调整很快,我们中心的供氧目前可以维持。我们在来之前也专门向红会的老师「取经」,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缓解缺氧难题:我们学到了一招「中心供氧联合氧瓶」,即在中心供氧的同时利用氧瓶来加强呼吸支持,保证病人的氧和。目前看效果还不错。

昨晚之所以爽约,也是因为病房里有一个60多岁的男性患者突然氧饱和度不能维持,上无创呼吸机维持的效果也不佳,于是我们给他做了气管插管。实际上他入院时情况就比较危重,积极点应该尽早插管治疗,但当时设备不到位,用了两天经鼻高流量和无创呼吸机,改善不是很明显。虽说他自我改善得比较好,但氧饱和度一直不能达标。现在患者情况仍不稳定,目前供氧已经改善,但我们这里像他这样的重症患者还有很多……

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快点康复,与家人团聚。(图片由刘丹医生提供)

现在,我们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会跟华西来的130人的医疗队专家进行MDT的讨论,我们前一批队伍基本上是派出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老师,但考虑到我们的病人尤其重症病人其实很多都是老年患者,到了晚期会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情况,需要多学科团队一起来支持。所以我也跟我们院长和书记反馈了这个问题,另外如果把全部的重症团队抽出来,我们本部团队也会受到很大影响。领导们综合考虑后,这次华西重症医学科康主任率领的华西医疗队就是一个多学科的完整团队,除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学科团队以外,还包括心内科、内分泌,肾内科、感染科等多学科团队,甚至还有心理科的老师,还有专门负责氧气的工程师帮助医院解决氧源问题大家在网上看到的「川军团队」与其他地区医疗队在机场相遇「隔空喊话」打招呼的那支队伍,正是这一个强大的团队。这样一来,我现在这两个病区就可以充分利用华西的资源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在抗疫一线工作的这半个月里,我也有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和想法与同道分享:

感觉诊治整体偏晚,所有重症病人都该更早进行「氧疗」

我觉得大部分病人整体上从确诊到治疗都「偏晚」,应该在更早一些得到救治,情况就会大有改观。因为武汉整个医疗资源的缺口比较大,尽管现在得到了缓解,但当时许多病人没有办法住院,直接导致后面病情严重。以我负责的目前住院病患为例,大部分病人都是已经在院外周折了可能10天以上,他们来的时候更容易错过最好的治疗时间。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做好病患的救治工作,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现在很多的重症病人,尤其是预后不好的病人,由于早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呼吸支持和抗病毒治疗,比如进行氧疗维持身体氧和需求等,一方面疾病本身进展迅速,另一方面多脏器没能得到有效保护,重症的病人的生命体征在整体上的恢复表现都给人感觉「慢半拍」。

我认为所有的重症病人都应该尽早地进行「氧疗」,这一方面依赖于病房的配置,可能我们现目前不能要求所有病房都完善,另一方面依赖于医务人员的「精打细算」:比如我们通过对每个病患的评估,有些普通病人氧疗可以利用氧气钢瓶,不占用中心供氧资源;无创、有创分房使用,资源就不会「供不起」,资源优化分配。

而对于那些特别需要氧的重症病人,尽可能想办法满足,比如氧气钢瓶可以跟呼吸机直接连接,但这种办法消耗量很快,换钢瓶也换得很频繁,须综合考量。但最关键的还是想建议其他地区的诊断能够前移,放权检测,对疑似病人尽早隔离,密切观察,早期发现重症患者,也最大化地避免轻症转重症,重症转为危重症。

工作中的我们。(图片由刘丹医生提供)

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全部预想一遍,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让自己能「看清楚」

我们病房里有一个完全不能自理的90多岁的婆婆,还是一个盲人,对她的救治工作让我感到,这类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病人护理压力会非常大,压力大的地方通常都体现在极其细微的一些繁琐的事情上,比如喝水吃饭的问题,光在生活上的护理,工作量就很大。我们没有工人,这些事全靠护士在完成。我们第一批过来的一个护士长今天就挺感慨地写了一首诗,就好像摇身一变成了「全能超人」,不仅是护理、陪护、搬运、清洁、维修工、病房布置,恨不得一个人长八只手都有忙不完的事。所以这给我很大的启发,病房也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划分区域管理,集中护理力量监测危重症患者;作为医生,这就需要你更加仔细地去关注病人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发现所有的问题,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

可我们如何才能更加详尽地去观察病人呢?

一、放慢速度,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全部预想一遍,所有能交代的事交代到位。

比如我们平时穿着普通衣服、带着口罩很快就可以走到病人床旁,现在要「全副武装」走到床旁势必会拖慢速度,不要心急,放慢速度。因为心急就会出汗,一出汗护目镜就会起雾,又热又湿。除了克服身体上的困难之外,在治疗上也要克服困难,因为现在的病房基本上都不是非常健全的监护室,没有中心监护,病人每个房间的监测会很困难,全靠护士、医生每小时去每个病房去记录,口口相传。所以,我们事先要把病人有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都预想一遍,每一种情况的解决方法都交代清楚,越细致越好。

二、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让自己能「看清楚」。

「看不清楚」也是需要我们全力解决的问题。按要求气管插管等侵入操作是需要三级防护、佩戴正压头套的,但目前正压头套全国稀缺,只能带防护面屏,但防护面屏也存在一个问题:密封不够好。如果对重症患者做侵入操作的话,就容易有喷溅,发生气溶胶感染,我们就在面屏周围增加防护。另外,护士老师们在半污染区域配药,他们穿戴这种面屏、戴护目镜、戴双层手套去配药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清楚操作,经常被针刺到了。而且有的时候由于物资的缺乏手套的大小不一定全都最合适,护士们戴不好手套,在操作时就会有很多麻烦。

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让自己能「看清楚」。虽然所有方法都不是绝对好,但可以试试。比如有防雾喷液可以喷面屏内侧或护目镜内层,可能还是会起雾,可以改用碘伏的消毒水涂抹,看各人的习惯和适应力,有的人容易过敏,对碘伏这种经过氧化氢泡过的消毒水反应很大,或者可能出现结膜炎的表现,可以试试在内层涂洗手液。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看的困难,必须保证能够看清楚病人的情况,看清楚手里的片子。

认真读片,分析病情。(图片由刘丹医生提供)

许多老人不哭不闹习惯「隐忍」,对缺氧表现反应「迟钝」,对这类老人要密切关注

在诊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可能听上去比较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老年人的关注。尽管外界有媒体不断在「所有人都易感」上面做文章,但我依然认为老年人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而且关注的入手点可以更加细微一些。

因为许多老年人的表现虽然不是很显著,他们常常「不哭不闹」的,习惯于「隐忍」,尤其男性老年患者。他们缺氧的感受也不像年轻人那么明显,反而表现反应得比较「迟钝」,往往他们更加容易症状很隐匿。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特别密切关注他的病情情况,尤其是一周左右时间的时候。

在用药方面,虽说现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切,但我建议在早期用上抗病毒的治疗药物,可能是有效的。虽然没有确切的临床数据,但如果病人有症状,抗病毒药物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病毒复制,减少后期病毒复制量太大所导致的症状加重。

从新冠病毒肺炎的病因上看其实病毒是自限性的,我们人体自身的机体与病毒有一个抗衡的平衡过程,所以我们自身的免疫力特别重要,要尽量休息好,吃好喝好,增强免疫力抵抗。还有特别强调一下病人的情绪问题,恐慌情绪容易发生很多问题,应该多做心理疏导,克服负面情绪。对于轻型普通型和早期的病人,我不建议用激素。关于隔离的时间,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患者,单纯的体温3天正常,但病人复查时阳性率还是很高。所以建议隔离的时间要足够长,甚至是出院之后也要在家隔离两周以上。

走出病房,眼前一片「雾气腾腾」。(图片由刘丹医生提供)

刘丹医生录音.m4a 来自呼吸界 01:32

最后还想说,任何时候我们的防范意识都不能松懈。因为当我穿好防护服走进病房的时候,有时候可能思想上真的会有那么一丝松懈。但我们不能认为穿戴上这些防护设备,就进入了「安全地带」。操作时气溶胶无处不在,更需要加强防护,都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就会串到你这层保护膜里面来。既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救治重症患者,降低死亡率,那么我们就一定会面临着做更多的操作、面临更多有可能的暴露……所以我不仅是反复提醒大家,也是反复提醒我们自己,我们定要提高意识,互相监督。

专家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青委会青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肺癌早期诊断和基础研究」及介入呼吸病学研究方向,开展了西部地区第一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四川省科技厅支撑计等多项科研项目,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O3),国家发明专利1项。

* 特别鸣谢:拜耳(中国)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

本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在隔离病房插管:危重患者的求生之路,麻醉医生的极险之举
“疫”线传真 | 进入重症病房的N个细节
这些不为人知的ICU知识,原来这么重要!
我来自北京
武汉抗疫日记:最难的时候我们都哭过 这是一次悲壮的出发
英国基层医生:因害怕交叉感染,癌症患者不敢来医院,拖到去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