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发现 | 河南淅川裴岭战国墓M10发掘简报

裴岭墓地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裴岭村,墓地在村南部的土岗上,墓地中部高四周低,北部被裴岭小学所占压。丹江的支流从墓地西部、东部蜿蜒流过。(图一)

图一:淅川县裴岭墓地位置示意图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建设,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2012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计清理东周、秦汉、明清墓葬355座。出土的随葬品包括陶器、铜器等共700多件。其中M10出土器物比较丰富,简报如下。

墓葬概况

M10,方向114°。开口于耕土层下, 墓口距地表30厘米, 西低东高,向下打破生土。竖穴土坑墓,墓口平面呈东宽西窄的梯形,直壁平底, 四壁规整。墓长2.66米, 宽1.3~1.5米,墓深0.26~1米。(图二,图三)墓内填土为褐色五花土,土质较硬,结构致密。葬具及人骨不详。

图二:M10平剖面图

1.铜戈  2.铜剑  3.铜削  4-6,9.陶豆  7、8.陶敦

10,11.陶鼎  12,13.陶壶  14.陶浴缶  15.陶小口鼎  16.陶盘

图三:裴岭墓地M10墓底全景(西—东)

出土器物

共16件。其中陶器13件,置于墓室南部和东部,有鼎2件,小口鼎1件,盘1件,缶1件,壶2件,豆4件,敦2件。铜器3件,置于墓室北部,有戈1件,剑1件,削1件。

(一) 陶器13件。

鼎  2件,形制相同。标本M10∶10,夹砂褐陶,子口承盖。盖为覆盘状,斜壁,顶近平,顶部正中饰一个带孔的小扁钮。盖面有三周凸棱,呈同心圆状分布,最外一周凸棱略向内等距饰有三个半圆形扁钮,钮中部有小圆窝。鼎口微敛,肩饰两个对称的长方形附耳,耳上部稍外撇,方耳孔对穿,弧腹,圜底近平,下附三蹄状足,足外圆内方。鼎身中腹饰一周凸棱,下腹饰竖向细绳纹,底部饰横向细绳纹。口径32.4厘米,通高30厘米。(图四:1,图五:1) 标本M10∶11,夹砂灰陶,形制、大小与标本M10∶10相近,口径32.4厘米,通高30厘米。(图四:2,图五:2)

图四:M10出土陶器线图

1、2. 鼎(M10∶10、11)  3. 小口鼎(M10∶15)  4. 浴缶(M10∶14)  5、6、7、8. 豆(M10∶4、5、6、9)  9. 盘(M10∶16)  10、11. 敦(M10∶7、8)  12、13. 壶(M10∶12、13)

小口鼎  1件。标本M10∶15,夹砂黑皮陶,红褐胎。上有盖,呈覆盘形,口近直,弧顶,顶中部有一圈形捉手,内空。鼎为小直口微侈,尖唇,矮直领,圆肩较平,肩部附有两个对称的圆环形耳,圆鼓腹,圜底近平,下附三蹄状足,蹄状足较高,足外圆内方。下腹及底部饰交错细绳纹。口径15.2厘米,通高31.2厘米。(图四:3,图五:3)

敦  2件。形制相同。盖、身形制相同,扣合后大致呈圆球状,盖顶和器底均有三个扁平状曲折形钮(足)。素面。标本M10∶7,夹砂灰陶。口径21.2厘米,通高28.8厘米。(图四:10,图五:8) 标本M10∶8,夹砂灰陶。口径21.8厘米,通高25.2厘米。(图四:11)

壶  2件。形制相同。直口微敛,尖唇,束颈,溜肩,肩上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钮,鼓腹,下腹内收,平底,矮圈足。标本M10∶12,泥质黑皮陶,红褐胎。素面。口径12厘米,圈足径10.6厘米,高40厘米。(图四:12)标本M10∶13,泥质黑皮陶,红褐胎。下腹及底部饰交错细绳纹,漫漶不清。口径12厘米,圈足径10.4厘米,高40厘米。(图四:13)

豆  4件。形制相同。敞口,尖圆唇,弧腹较浅,盘外壁有一道折痕。细柄较长,喇叭状圈足。素面。标本M10∶4,泥质灰陶,圈足中空至柄下部,口径13.4厘米,圈足径10.8厘米,通高20厘米。(图四:5,图五:4)标本M10∶5,泥质灰陶,圈足中空至柄中下部,口径12.6厘米,圈足径9.6厘米,通高18.6厘米。(图四:6,图五:5)标本M10∶6,泥质灰陶,豆盘内底近平,圈足中空至柄中下部,口径14.2 厘米,圈足径10.6厘米,通高20厘米。(图四:7,图五:6)标本M10∶9,泥质灰陶,圈足中空至柄中下部圈足内壁有数道凹痕,口径12.6厘米,圈足径9.8厘米,通高19厘米。(图四:8,图五:7)

浴缶  1件。标本M10∶14,泥质黑皮陶,红褐胎。上有盖,呈覆盘形,口近直,顶近平,中部有一圈形捉手,内空。器身小口微敛,尖唇,矮领,圆肩,肩部附有两个对称的圆环形耳,耳一侧有缺口,圆鼓腹,平底。下腹饰有少量竖向细绳纹,漫漶不清。口径14.8厘米, 底径14.4厘米, 高29.6厘米。(图四:4,图五:9)

盘  1件。M10∶16,泥质灰陶。敞口,折沿微向上斜,方唇,折腹,下腹壁斜直内收,平底。素面。口径42.6厘米,底径20厘米,高13厘米。(图四:9,图五:10)

图五:M10出土陶器

1、2. 鼎(M10∶10、11)  3. 小口鼎(M10∶15)  4、5、6、7. 豆(M10∶4、5、6、9)  8. 敦(M10∶7)  9. 浴缶(M10∶14)  10. 盘(M10∶16)

(二) 铜器3件。

剑  1件。标本M10∶2,锋尖锐利,剑身较短且窄,中起脊,刃部锐利,一字形格,圆茎,双箍,喇叭形柄首。剑首径3.3厘米,茎长7.7厘米,格宽3.2厘米,身长30.1厘米,身最宽3厘米,通长37.4厘米。(图六:1,图七:1)

削  1件。标本M10∶3,残。单面刃,刃薄背厚,刀身较柄略宽,背略弧,刃较柄略凸出。柄端有椭圆形环。残长14.4厘米,刀身最宽处1.1厘米,环径2~3.1厘米。(图六:3,图七:3)

戈  1件。标本M10∶1,中胡三穿戈,锋呈等腰三角形,锐利,援略上扬,援部有脊,援本上部穿孔为菱形,上下边有刃,内、援之间有凸棱形阑;直内,内呈平行四边形,中部有一横条形穿孔;援下垂胡,胡上有两纵长条形穿孔。通长21.2厘米,阑长10.7厘米,援长12厘米,援宽2.4厘米,内长7.2厘米,内宽2.5厘米,厚0.1厘米。(图六:2,图七:2)

图六:M10出土铜器线图

1.剑(M10∶2)  2.戈(M10∶1)  3. 削(M10∶3)

图七:M10出土铜器

1.剑(M10∶2)  2.戈(M10∶1)  3.削(M10∶3)

结语

淅川裴岭M10出土的陶鼎、陶敦、陶豆、陶壶组合为战国时期墓葬常见的器物组合。其中陶鼎(M10∶10)与淅川徐家岭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陶鼎(M6∶1)以及淅川东沟长岭战国中期后段楚墓出土的BbⅡ式陶鼎(M21∶5)形制接近;陶敦(M10∶7、8)与淅川东沟长岭战国中期早段墓出土的C型Ⅱ式敦(M24∶23)形制相似,但足部稍高。裴岭M10出土的陶壶(M10∶12、13)与长沙战国早期楚墓出土的A型Ⅰb式壶(M107∶18)形制相似,但裴岭M10的陶壶颈部稍矮,器身较高,圈足较小;陶浴缶(M10∶14)与淅川东沟长岭楚汉墓A型Ⅱ式浴缶(M24∶13)形制近似,但肩部两耳有所差异,口部较小;陶盘(M10∶16)与淅川东沟长岭战国中期后段M43出土的陶盘(M43∶17)形制接近。据此,可将淅川裴岭M10年代定为战国中期偏晚。

文章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发掘简报
陕西黄陵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发掘简报
赵德云:略论外来玻璃器对岭南汉代青铜器的影响
考古资料| 隋元威夫妇墓发掘简报
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
发现丨元代大地震,山西洪洞西孔村元墓考古有实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