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厄普代克临死前的床边书

写在前面:每个人都天性里偏爱某类人。我偏爱厄普代克。我甚至羡慕他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害怕他所经历的死亡过程。《暮色降至》里所写的他死亡时的情景令我印象深刻。尤其其中一个细节,那就是他床边所摆放的那本书《伊凡·伊里奇之死》。这本书我很久之前也曾读过。

厄普代克显然很久之前就读过《伊凡·伊里奇之死》。之所以在病危之死在床头放着这本书,在我看来,似乎是在隔空与老年备受死亡和空虚折磨的托尔斯泰的对话。不过托尔斯泰的痛苦是精神上的--他深刻察觉了一种生活的幻觉。而厄普代克则是双重的—精神和身体上的。在某种意义上,厄普代克就是伊凡·伊里奇。幸运的是,他生活在一个医学更加先进的时代,没有像伊凡·伊里奇那般缓慢地痛苦地、一点点地死去。
与《伊凡·伊里奇》相似的作品,还有富恩特斯的成名之作《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但那已经是一部大部头,其包含的问题显然更多,不似这本书如此纯粹。在很久之前我单独已经为它写过一篇。为了紧紧围绕伊凡·伊里奇的问题,所以我们将暂时把它放在一边,尽管在一开始他们存在着高度的相似。
这种高度的相似性是什么?是托尔斯泰说出口,但是厄普代克也曾无数次在作品之中说过的问题—-那就是人情的脆弱和虚伪。死亡令所有生者与面临死亡者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和鸿沟—-仿佛一切关系都变得如此陌生,如此虚伪。在伊凡·伊里奇漫长的一点点的死亡过程中,他渐渐地开始怀疑一切人际关系。在剧烈的痛苦,尤其是无可奈何的死亡面前,他审视了自己的过往的无论如何都未曾怀疑过的体面的生活,可是他得出一个痛苦的结论,一切都不值得:他面前的那些人并不真的爱自己,而自己也从不曾真的爱他们。以至于临死前,他含糊其辞的时候,所想遗留的言辞就是:我对不起你们。而他们真的能理解这句话吗?他们在他面临死亡的长期痛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虚伪的感情,难道不会真的以为他这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场面话么?
伊凡·伊里奇是一个聪明和敏锐的人,所以他在一生之中似乎都过着清醒且明智的生活。可是在病中期间,他的幻觉被彻底打破了。漫长而痛苦的死亡过程使其不得不一次次遭遇实在界—-所有的幻觉都纷纷落下。只有两个细节可以温暖他烦躁和心有不甘,一是他的最小的儿子那真诚的恐惧和担忧。可是在整部作品中,托尔斯泰只给了这个孩子两个镜头,一两句台词。其中一次,甚至只是带着巨大的黑眼圈沉默了出场复杂地看了一眼伊凡·伊里奇。而这个已经是他的家人给予他最真诚的安慰了。所以,当虚情假意围绕着可怜的伊凡·伊里奇,而他却无法点破时,真诚的孩子的出场就尤其令人动容。不错,这就是一种直接的对比的写作策略—-目的既是为了突出虚伪,也是为了增强那一点点的真诚。
另一个安慰来自于一个忠诚的仆人。他不虚伪,他直接了当地同情伊凡·伊里奇,为了减轻他的痛苦,他用肩膀扛着伊凡·伊里奇的腿,整夜地坐着。他从不对此感到半点不耐烦,也不会因此感到难堪和痛苦,他真诚地关心着伊凡·伊里奇。因此,他成为了伊凡·伊里奇漫长的死亡过程中唯一的,也是真正的安慰—-至少有一个人是真诚地在分担着他的痛苦。
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后半段,出现最多的就是坠落,我怀疑这一“坠落”一直延伸到了厄普代克那里的坠落,昆德拉那里的坠落。厄普代克直接引用了托尔斯泰的坠落:在痛苦而漫长的死亡过程中坠落,就像是跌入一个深不见底的口袋,一种越来越紧的笼罩和束缚,无法逃离,最终无法呼吸。托尔斯泰连最后的一点点细节都想到了:伊凡·伊里奇深深地用尽全身力气吸入了一口气,可以他只呼出一半就死了。厄普代克后来拒绝了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他拒绝了再一次痛苦的治疗过程,回去继续创作,尽管他当时连打字都成了问题,但是他依然思如泉涌。也许死亡与灵感是紧密相连的吧!
而坠落,作为米兰·昆德拉最喜欢的一个意像,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但是昆德拉的坠落略有不同,那是一种未接近死亡的坠落,也就是说是一种关于生的未知的坠落。昆德拉的坠落无关死亡,它与生活的深不可测和无可奈何相关。所以,严格来说,在托尔斯泰这里的坠落似乎与昆德拉那里的坠落无关。但并非仅仅因为同一个词的相关性,才使得我对两者产生了关联。在这里,使其紧密相关的乃是一种人的无可奈何,或者说无力感。坠落,乃是因为一种无力导致的后果。而伊凡·伊里奇(托尔斯泰)和厄普代克所面对的也正是同样一种无力感。
在《伊凡·伊里奇之死》里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痛苦与回忆的关系。无痛苦,不回忆,或者说没有深沉的痛苦,无法召唤真正的深埋的回忆。在伊凡·伊里奇与死神的漫长的较量中,痛苦使得他竟然回忆起了最久远的记忆,那是童年的回忆。痛苦为什么有那种魔力——可以召唤已经死去的记忆,具有复活的魔力?大概是因为它们本质就是合二为一的,或者说它们都是最黑暗之中的相互关联的情感纽结。
尽管每重读一次,伊凡·伊里奇的悲剧感就加重一分,但是我们也许无法真正体会伊凡和厄普代克的那种感受—-无能为力的痛苦。尽管所有读者都会被托尔斯泰在作品里所描述的最后三天的恐怖情景所震撼—-我亲历过亲人的死亡,确实是如此,托尔斯泰抓住了那些细节。托尔斯泰的描述仿佛使我重新经历了一次那个过程,甚至比之前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死亡的真实。向死而生,哲学如此,文学也是如此。
“为什么我事事追求得体,最后却无比痛苦?”伊凡·伊里奇的追问和死亡再一次证明了所谓得体的生活—-一种活在他人眼光的生活,不过是一种长期的幻觉,在死亡面前,幻觉破碎,真实的帷幕拉开。厄普代克终其一生都在反复书写的不正是这个主题吗?在真实的情感和欲望面前,虚伪的道德千疮百孔。在死亡的真实面前,所谓的得体不堪一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汇报(一):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
从他人的死亡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单向历】1 月 29 日,忌羞怯
一场事先张扬的死亡
豆瓣读书
得失之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