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大铜鼓类型介绍

八大铜鼓类型

铜鼓作为一种民族民间乐器,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生,嗣后随着民族的前途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沿着大江大河分布到我国南方的广西、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和东南亚许多国家。

广西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壮、瑶、苗、侗及其他民族的先民,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铜鼓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令人敬仰的和思慕的伟大杰作,是广西民族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一宗无价之宝。

万家坝型铜鼓

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省楚雄万家坝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一批铜鼓为代表, 是原始形志的铜鼓。鼓面特别小,鼓胸特别外凸,鼓腰极度收束,鼓足很矮,但足径大,足沿内有一周折边,胸腰之际有四只小扁耳;花纹特点是简单、古朴,有种稚拙味,给予人以稳重感。鼓面的太阳纹有的仅有光体而无光芒,有的有光芒,而芒数无定。鼓胸和鼓足都素面无纹,腰部也只是由几条纵线划分成几个空格。这类铜鼓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广西田东县林逢镇和同村大岭坡、田东县祥周镇联福村南哈坡都出土过这类铜鼓。万家坝型铜鼓的出土,填补了广西铜鼓系列的空白。

石寨山型铜鼓

以云南省晋宁石寨山汉代墓葬出土的一批铜鼓为代表,是成熟期铜鼓。这类铜鼓面部宽大,胸部突出,腰部呈梯形,足部短而直,布局对称,纹饰丰富华丽。鼓面中心是太阳纹,光体与光芒浑然一体,三角光芒之间填以斜线,太阳纹之外是道道宽窄不等的晕圈, 窄晕中饰锯齿纹、圆圈纹、点纹等构成的花纹带。宽晕是主晕,饰以旋转飞翔的鹭鸟。胸部也饰与面部相同的几何纹带,其主晕则是人物划船的写实画像。腰部除晕圈组成的纹带之外,还有由竖直纹带分隔成的方格,方格中饰以牛纹或用羽毛装饰的人跳舞的图像。此类铜鼓造型较雄伟,而纹饰刻划细腻。贵港罗泊湾西汉墓、西林普驮西汉铜鼓墓出土的铜鼓都属此类,田东祥周、百色龙川、隆林共和也出土过此类铜鼓。此类铜鼓流行年代是从战国时期至东汉初期,前后延续了大约500多年。

冷水冲型铜鼓

以藤县濛江乡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是发展期铜鼓。这类铜鼓体型高大轻薄,鼓面宽大,但不出沿或稍稍出沿。鼓胸略大于面径或与面径相等,稍微膨胀,不很凸出,鼓腰上部略直,最小径在中部,鼓足较高,与胸部高度略等,鼓耳宽扁,饰辫纹,有的在四耳之外,还有半圆茎拱形小耳一对。纹饰总的特点是现丽而繁缛。鼓面中心太阳纹基本固定为12芒,芒间夹实心双翎眼坠形纹,鼓面边沿有立体青蛙,有的在青蛙之间再饰马、骑士、牛耧、水禽、龟、鱼等动物型像,鼓面、鼓身遍布各种图案花纹。鼓面主晕为高度图案化的变形翔鸞纹,有一晕勾连雷纹及由此行变而来的复线交叉纹。鼓胸多有图案化的变形船纹,鼓腰有变形舞人图案和细方格纹,鼓足多有圆心垂叶纹,这些都是匠人精雕细刻的结果,有着种纤巧的美。冷水冲型镇鼓以桂平、平南、藤县一带最集中,分布于邕江——郁江——浔江——西江两岸,遍布大半个广西。流行年代为东汉晚期至隋唐,以两晋南朝时期最为繁盛。

遵义型铜鼓

以贵州省遵义市南宋播州土司杨粲夫妇基出土的钢鼓为代表。这类铜鼓的特点,鼓面无蛙,面沿略伸于鼓须之外,面径、胸径、足径相差甚微;胸、腰、足各部的高度相当接近,胸腰间缓慢收缩,无明显分界线。胸腰际附大路度扁耳两对,鼓面边缘无青蛙塑像,但有蛙趾装饰。纹饰简单,几何纹用同心圆纹,连续角形图案,羽状纹、 雷纹构成, 主纹则是种由一个圆圈缀两条飘动的带子组成的游旗纹。此类钢鼓数量较少。主要发现于贵州、云南,广西也有出土。

麻江型铜鼓

以贵州省麻江县谷明火车站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钢鼓为代表,这类铜做的特点是,体形小面扇矮,鼓面略小于鼓胸,面沿微出于预外, 鼓身胸、腰、足间的曲线柔和,无分界标志,腰中部起凸棱一道,将鼓身分为上下两节,胸部有大跨度的扁耳两对。现在民间使用的铜鼓绝大多数都是麻江型铜鼓。

北流型铜鼓

以北流出土的铜鼓为代表。这类铜鼓,形体硕大厚重,鼓面宽大,边缘伸出鼓须之外,有的边缘下折成“垂榆”,胸壁斜直外凸,最大径偏下,腰呈反弧形收束,胸腰间斜度平缓,只有-道凹槽分界,腰足间以一道凸棱分界,鼓足外修,与面径大小相当, 鼓耳结实,多为圆茎环耳,鼓面青蛙塑像小而朴实,太阳纹圆凸如饼,以八芒居多,装饰纹样多为云雷纹。流行于汉至唐代,主要分布于广西的东南部和广东的西南部以及海南,范围十分集中,以今日广西玉林地区为其分布中心,次为西钦州地区和东湛江地区,特别是以广西北流和广东信宜为中心的云开大山区的几个县最为密集,云开大山区是北流型铜鼓的大本营。

灵山型铜鼓

以灵山县出土的钢鼓为代表。形制接近北流型,外观上,体型凝重,形象精巧。鼓面平展,稍广于或等于鼓身,边缘伸出,但不下折,胸型微凸,最大径居中,胸以下逐渐收缩成腰,腰胸间仅以细线为界:附于腰胸之际的鼓耳均为带状叶脉纹扁耳;鼓面所饰青蛙塑像都是后面两足并拢为一的“三足蛙”,蛙背上饰划线纹或圆涡纹,装饰华丽,有的青蛙背上又有小青蛙,即成“累蹲蛙”,青蛙的数目一般为6只,有的6只全是累蹲蛙,但大多数3只单蛙与3只累蹲蛙相间排列,而且绝大多数为逆时针方向环列;鼓面中心大阳纹光体圆凸如饼,光芒细长如针, 芒数不一,但以10芒和12芒为多,也有7芒、8芒、9芒、1芒的,有的芒端开叉;装饰花纹多以二弦分晕,鼓面和身各有三道较宽的主晕,以骑兽纹、兽形纹、鹭鸟纹(或鹭鸶含雨纹、鸟形纹)为主体纹样,其他晕圈云纹、雷纹、半圆纹、半圆填线纹、席纹、四瓣花纹、“四出“ 钱纹,连钱纹、虫形纹、水波纹、蝉纹等;蝉纹一般作边饰。其中一些鼓的鼓耳下方接近鼓足处, 装饰动物塑像,常见的是一对(或一只)小鸟,也有饰牛、羊等动物塑像者,这些动物都是头朝下。流行的年代是汉至唐代,主要分布中心是灵山县及与之毗部的横县和浦北县,即六万大山西侧至郁江横县段的两岸。在此范围之外,只有零星散布。散布范围,最东到高州,南到合浦,西到上思在妙、龙州武德,在越南谅山也有出土;北到桂平大洋。这个分布带,正是北流型铜鼓分布区的西侧和冷水冲型铜鼓分布区的西南方,是晋、 南朝至唐代乌浒-俚人活动的地盘。

西蒙型铜鼓

以云南省西盟佤族地区仍在使用的铜鼓为代表。这类铜鼓器身轻薄,形体高瘦,鼓面宽大,边沿向外伸出,鼓身为上大下小的直筒形,胸、腰、足没有分界线,鼓面太阳纹一般为8芒或12芒,三弦分晕,晕圈多而密,纹饰多小鸟、鱼、圆形多瓣的团花、米粒纹。鼓面有立体青蛙,常见二蛙或三蛙甚至四蛙叠踞。有的鼓身纵列立体的象、螺蛳、玉树等塑像。黑格尔称为Ⅲ型鼓。他说:“人们可以把它叫作克伦鼓,因为所有的Ⅲ型鼓都是来自后印度的红、白克伦族,但也许更确切地说,它应该叫掸型。大量消息说明这些鼓是当时印度支那的掸邦制造的。”但他不知道中国境内也有这种鼓。广西只有龙州、靖西靠近中越边境地区出土过这类铜鼓的早期类型。

这八个类型中,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三个类型是以广西出土地名命名的,而且以广西为分布重心。

     在两千多年铜鼓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广西铜鼓在整个铜鼓大家族中占据何种地位呢?如果说,云南中部偏西地区因为出土了大量时代古老、形态古朴的原始类型铜鼓,而被确认为古代铜鼓的发祥地的话,那么地处五岭之南,连接云贵高原与南海之滨的广西,因其蕴藏铜鼓数量之、类型之全,而称之为古代铜鼓的大本营,也应是当之无愧的。

关注我们吧!

右江民族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铜鼓
青铜乐器中的奇葩—— 神秘的铜鼓(上)
壮族铜鼓
岭南地区铸造古代铜鼓略考
壮族瑰宝——铜鼓
横县藤山村出土铜鼓(广西民族博物馆藏338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