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种有望“起死回生”的动物,有的看起来已经“复活”成功了

环境的变化、人为的错误、无知的鲁莽导致了最近的一些物种灭绝。借助保存下来的DNA和基因修复技术,现在有可能让其中消亡的物种复活。

能够复活已经灭绝的动物是非常的了不起创举,但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防止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

旅鸽

旅鸽,又名候鸽、旅行鸽,是旅鸽属的唯一物种,曾经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鸟类。主要以植物果实和小昆虫为食。据估计,过去曾有多达50亿只的旅鸽生活在美国。他们是共同生活的一大群──最大可达宽1.6公里和长500公里的飞行团,需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才能穿过一个地区,而其中大约包含10亿只的个体。

人类大量捕杀外,砍伐森林导致了旅鸽的灭绝。

1900年,最后的野生旅鸽在俄亥俄州由一名14岁的男孩所杀死。

1910年,唯一一只确认存活的旅鸽为辛辛那提动物园饲养的“玛莎”,1914年9月1日,“玛莎”在辛辛那提动物园死去,旅鸽就此灭绝。“玛莎”死后,其尸体被放入冰块里保存,送到了史密森尼学会,被做成剥制标本,一直保存至今。

图为斑尾鸽

近年来有研究旅鸽的学者专家从旅鸽的标本中萃取DNA,试图让旅鸽重新复活。2013 有科学团体提出通过基因测序重建旅鸽,使用斑尾鸽(Patagioenas fasciata)作为替代载体。

斑驴

斑驴,又名拟斑马,是非洲南部一种已灭绝的动物,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是平原斑马的亚种之一,于19世纪后期灭绝。斑驴与其他斑马的区别在于其特殊的毛色,主要由褐色和白色条纹图案所构成,分布在主体的前部。背面呈黄褐色,无条纹。条纹分布样式的因不同个体而有较大的差异。

在荷兰人殖民南非以后,斑驴开始遭到严重猎杀,因为它会与草食家畜竞争草地。虽然一些斑驴被带到欧洲的动物园,但是育种计划均告失败。1878年,最后一只野生的斑驴在奥兰治自由邦野外灭绝。1883年8月12日,最后一只圈养的斑驴也在阿姆斯特丹死去,现在只有一只斑驴生前的照片和23张皮毛存世。

在1984年,斑驴是第一种DNA序列被完整分析出来的灭绝动物,而“斑驴计划”正在通过人工选育斑驴,试图还原斑驴样式。

斑驴利用人工选殖,从平原斑马中重新进行育种。该项目的第一只“小斑驴”出生于1988年。2006年初,该项目生产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动物被认为与斑驴的描绘和保存标本非常相似。至2013年已经繁殖到第五代,个体带有斑驴的明显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由此产生的斑马只会在外观上与斑驴相似,但在基因上会有所不同。使用DNA进行克隆的技术尚未开发。

兼嘴垂耳鸦

兼嘴垂耳鸦,是新西兰北岛特有及灭绝的一种垂耳鸦,最后一次确切地目击到兼嘴垂耳鸦是在1907年。最大的特点是雌雄个体的喙构造有根本不同,这在已知鸟类中是独一无二的。雄鸟的喙短(一般约6厘米)而直,而雌鸟的喙长(可达10厘米)而弯,这是很显著的两性异形。

一位来自豪拉基地区的毛利人,头发上戴着兼嘴垂耳鸦尾羽的装饰

关于它们的灭绝,包括沃尔特·布勒(Walter Buller)在内的少数几位自然学家曾提出,这种鸟类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前已经灭亡。但多数观点,包括较为权威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也明确兼嘴垂耳鸦绝灭于1907年,即意味着殖民者到来之后。

新西兰当地土著毛利人的首领喜欢佩戴垂耳鸦带有白边的黑色尾翎,用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毛利人也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在殖民者进入后,这种羽毛后来成为新西兰白人女性象征社会地位的饰物。因此,垂耳鸦长期受到捕捉。最后一次可信的发现发生在1907年12月28日,此后没有多久,这个物种就被宣告绝灭。

此后,有熟悉此种鸟的人曾报告1922年12月28日,在新西兰惠灵顿约克湾的高兰山谷中发现过兼嘴垂耳鸦。但遗憾的是,惠灵顿博物馆派出自然学家对该地区进行考查,却未发现任何线索。在这之后不断有类似的发现报告,但是都没有被确认。

在2000年有学者提出,从标本的骨头或皮肤中提取DNA,这种鸟可能被克隆出来。但是博物馆方面表示,目前的兼嘴垂耳鸦标本状态不佳,无法从中提取完整的基因组,因此克隆不太可能成功。

原牛

原牛,是已灭绝的牛科动物,曾经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非,原牛出现在欧洲和西亚的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中,显示它是重要的猎物。最后一只原牛活动在波兰西部森林中,于1627年被波兰猎人射杀,最后一只原牛的死亡宣告了这一物种野生种群的灭绝。 

在现代牛中培育出的与原牛相似的牛

人们在19世纪首次提出了繁殖(复活)原牛的想法。在1920年代,德国的赫克兄弟进行了第一次尝试,目的是培育原牛(外观一模一样)。从此开始,这样的培育繁殖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其目的主要是重新恢复原牛的外貌形态,以及它们的行为和生态影响,能够填补原牛的生态作用。

另一项研究提出,利用史前标本的基因组图谱,可以通过选择性杂交具有当地原牛基因组血统的当地牛品种,培育出“在遗传上类似于特定原牛种群的牛”。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物种,曾经分布于北美东部,一般居住于河流或沼泽旁的柏树及槭树上。

随着农地扩张,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开始习惯食用谷物、水果等农作物,农民视之为害鸟,纷纷把它们射杀。导致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绝种最致命的原因是其群居的习性。当一个地区内的同类数目减少,它们很快就会飞回来补充,换言之,农民不断地射杀,它们却继续聚居。它们甚至会在受伤或死去的同伴旁聚集,造成更多的鹦鹉被射杀。

在重重的因素打击下,绝大部分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于20世纪初消失。最后一只野生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尸体于190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欧基求碧湖被鸟类学家法兰克切伯曼发现。

辛辛那提动物园于1880年代购入了16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企图进行人工繁殖,但没有取得成功,动物园最后只余下最后一对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雌性在1917年死去,雄性于翌年1918年因悲伤而死。在之后的20年中有零星的发现,但是都没有没确认。

其中有一条记录很特别,在1938年多位经验丰富的鸟类学家,在南卡罗来纳州桑蒂河流域的沼泽中发现了一群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然而,大多数其他鸟类学家对这一发现表示怀疑。在这次目击之后,这些鸟类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报道中的几个关键信息值得深思:多位、鸟类学家,这表示他们对物种的鉴别不会错误,而且不太容易造假。这次目击之后,便没有了报道,由此估计会不会是封锁了消息,有小群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依然存活。这只是个人猜想,仅做参考)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了大约720张皮肤标本和16具骨架,并从中提取了有价值的DNA,在这个基础上很有可能让它们“复活”。

真猛玛象

真猛玛象,是已灭绝的猛玛象,曾经分布于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北部,于更新世晚期从大部分分布地消失。一般假设真猛玛象是于1万年前在欧洲及西伯利亚南部消失,但新资料显示它们仍存活至8千年前。大部分真猛玛象于更新世晚期死亡,可能是因气候转变,或被人类猎杀。有研究指出温暖的气候是令它们受到威胁的元凶,令它们的数量在人类出现前大幅减少。

真猛玛象长有厚厚的毛,毛长达1米,且有内层绒毛,可以抵御严寒。毛皮像麝牛,于夏天可能会脱皮。真猛玛象虽然被描述的很大,但并非如想像般巨型。事实上,它们体型与现今的非洲象近似。成年的雄性真猛玛象高2.8-4米。

真猛玛象有大量的化石纪录,但却没有被石化,而是自其死亡时就已保存下来。原因可能是其巨大的体型及寒冷气候。故科学家可以对真猛玛象的解剖有详细的了解。

由于亚洲象及非洲象成功诞下了一只混种,有指若真猛玛象仍然在生,它们也可以与印度象混种。这种想法衍生了若从冷藏的真猛玛象中抽取其基因,再与现今的印度象结合,就可以生出像真猛玛象的动物。科学家希望从冷藏的真猛玛象生殖器中抽取及活化其精子,但不成功。另一个想法是将之复制,日本的研究队就已经成功从已冷藏了16年的老鼠脑部中抽取出DNA,希望可以套用在真猛玛象身上。

披毛犀

披毛犀,又称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生存于更新世的欧亚大陆北部。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披毛犀的灭绝,很多科学家认为早期人类的猎杀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气候环境的变化。


与同时期的真猛玛象一样,在西伯利亚的发现了很多冰冻的披毛犀木乃伊。在2020年8月,发现了一只保存最完好的披毛犀冰冻标本,年龄在三到四岁之间,大部分内脏都完好无损。由于其完好无损,科学家们开始进行DNA分析,复活已经灭绝的披毛犀,由此也会变成一个可能。

比利牛斯山羱羊

比利牛斯山羱(yuán)羊,又称比利牛斯山北山羊,是西班牙羱羊的一个亚种,只生活在比利牛斯山脉。在中世纪,比利牛斯山羱羊非常丰富,但在19世纪和20世纪由于狩猎,它们的数量迅速减少。在20世纪下半叶,位于西班牙中央比利牛斯山脉的奥德萨国家公园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口幸存下来。

另外过度放牧,影响了干旱年份的比利牛斯山羱羊的生存。外来畜牧品种的引入,将本身就狭小的栖息空间更加的压缩,在这场竞争中比利牛斯山羱羊一败涂地。

2000年1月,比利牛斯山羱羊灭绝,最后一只比利牛斯山羱羊因被倒下树砸中而死亡。

2003年7月30日,克隆的雌性比利牛斯山羱羊活着出生并存活了几分钟,然后死于肺衰竭。虽然这是一个挫折,但是只需进行改进和项目资金,这只绵羊多莉的野生近亲就可能成为第一个再造的野生哺乳动物。

大地懒

大地懒是已知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全长从头至尾端则可达6米,重可达4吨。主要在南美洲疏林地区的林地和草原生活,持续存活直到约10,000年前。大地懒可以适应温带、干旱性与半干旱性气侯的环境。

在更新世中,大地懒和其他原始哺乳动物受到影响,造成绝种的危机,原始哺乳动物灭绝,同时大地懒灭绝。在南美洲,大地懒存活至约10,500年前,一般认为是由于人类领域的扩张与狩猎才导致其绝种的。也有些指出可能有部分个体至 8,000 至 7,000年前仍然存活着。通过分析显示适合大地懒生存的栖息地在全新世中期时大幅缩减并变得破碎,这也许不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但仍然为可能的要素之一。

在有关基因复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表示保存下来的大地懒化石粪便可能包含足够的DNA信息,来重建它们的基因组。关键的且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是,为这个大型物种找到合适的替代亲本。

胃育蛙

胃育蛙属,只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的,该属仅由两个物种组成,这两个物种都在1980年代中期灭绝。它们特殊之处在于母蛙在其胃中孵化卵及哺育幼蛙。胃育蛙生活在海拔350-1400米的雨林中。它们灭绝的原因不明,但栖息地的消失、污染及壶菌病都可能是引发灭绝的原因。 

纽卡斯尔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宣布,胃育蛙将成为克隆尝试的对象,称为“拉撒路计划”,以复活该物种。2013年3月,科学家利用冷冻遗体成功克隆活体胚胎。“我们确实希望让胃育蛙再次跳起来,”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员迈克·阿彻说。

如果真的能做到,那么胃育蛙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被复活的已灭绝物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20个已灭绝物种,科学家想把它们复活
这些已经灭绝的动物有可能被复活 | 千趣
列入(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的长尾鹦鹉
物种图册-安蒂波德斯长尾小鹦鹉
11种已经灭绝但留下影像资料的动物,它们都亡于人类的偏见和贪婪
科学家们试图复活的24种灭绝动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