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提高科技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高科技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编者按:今年5月,美国对我驻南使馆的野蛮轰炸,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愤慨之余,人们不禁反思,国家不强大,就要挨打,就要受人欺侮。要使国家强大起来,就要增强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增强关键在科技实力的提高。本期组织的几位作者对如何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及应采取的战略措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李京文(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践踏国际公法,违背联合国宪章,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了野蛮侵略,并轰炸了我国驻南使馆,造成了极其惨痛的后果。这场不义之战给南人民带来了灾难,也使我国人民擦亮了眼睛,更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并不太平,国际上的斗争仍然是实力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只有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综合国力,才可能与侵略者抗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力量)及其对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在当代,科技力,特别是高科技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与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要使高科技在综合国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抢占科技前沿,更要实现高科技产业化。
  我于1991年就曾指出:“高技术是建立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上的技术,是对国家的经济、军事等有着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意义或能够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李京文《科技富国论》232页)。此后,又经过近几年对高技术经济理论的不懈探索,我对高技术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原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我认为一国能否增强综合国力,关键在于高技术能否实现产业化,这样就使“高技术”一词超出了“纯”技术的范畴,给它赋予新的涵义,即从自然科学出发观察它,它是建立在一系列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突破性成果之上;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它,它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高技术是科技的尖端性与经济的高效性的统一,是科技的精神性与经济的物质性的统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技术的产业化使“高技术”已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已成为具有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智力高度发挥,又与社会经济活动高度结合的科学技术群体。
  因此,高技术必须形成产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类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蓬勃兴起的高新技术,最终都应该转化成商品,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及保卫国家主权的要求。这种转化就是高技术的产业化。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实验室的成果到中试,再到正式投入工业生产,形成批量,投放市场,最终形成产业,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做一系列开拓市场的工作,冒相当大的风险。这种转化是一种质的飞跃。没有这种飞跃,即使有了科研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加强,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进行的测算,我国在全球国际竞争力的排位,1997年已居世界第24位(在以色列、智利、匈牙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之前),而到1998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等原因,回落为第29位(在西班牙、以色列、智利、匈牙利、马来西亚、葡萄牙等国之后)。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增强国防的重要措施

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在考虑发展高技术的战略部署时,不但应考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包括国家的安全和政治经济的独立性。国强需要民富,民富也必须依靠国强。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
  增强综合国力的高技术是绝对买不到的。在建国初期十分艰难的日子里, 中国科技人员发挥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努力拼搏,以比外国人更快的速度掌握了“两弹一星”的尖端技术,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了争取更长的和平发展时期,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以国家的安危为己任,攻克当代各项尖端技术,特别是与电子对抗、信息对抗有关的高技术,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使霸权主义不敢轻举妄动。
  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增强国防的重要措施。中国的高技术企业要真正担起民富国强的重任,必须在国情、高新技术转移和高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转变观念和改变做法。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而物不博,人多而素质不高,尽管国内宣传“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新潮流的舆论程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在国内取得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中有一条是熟悉中国国情,适应中国国情。相反,许多失败企业也败在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上面。再者,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有关市场经济的法规和制度不健全。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证明,生产适应国情的高技术产品,如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的企业,成功的机率更大。
  长期的贫困落后使中国民众容易滋长暴富的浮躁情绪。然而在“科技兴国”方面,我们必须做打持久战的准备,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周到的服务,一步一步地赢得用户的信赖。我们必须提倡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迅速健康地把我们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起来。
  如今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是科研与经济的游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变观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已成为科技部门的重要任务,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和科研单位鉴定的“成果”还只能算作关键技术,离真正有商业价值的成果还有很大距离,企业不下功夫是不可能“转化”成市场产品的,因此国外常讲“技术转移”,而不谈“成果转化”。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产品的课题立项首先应从市场和应用需要出发,产品在开始设计时如何销售就已经规划好了。在这种形势下,不是处在上游的科技单位到处在下游的企业去“成果转化”,而是倒过来,由市场需求决定新产品开发。
  我们要提倡创新精神。特别是在信息领域,竞争十分激烈。如果只是一味紧跟国外技术或仿制人家的,往往是劳而无功的,因为别人在你仿制时又推出性能价格比更高的升级产品。我们在创新产品时应该选择别人不是很强而且标准尚未确立的方向去努力,选择“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中国经济建设的最大弊端是重复建设,中国科研开发的最大弊端同样也是低水平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创新难在“有所不为”。
  发展高技术需要关心国家利益的人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很难具有创新的持久动力。要从“一流人才去国外,二流人才进外企,三流人才进国企或院校”的误导中走出来,采取必要的措施吸收、组织一批愿意为振兴民族尽心尽力、具有协作精神的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承担起掌握高技术的重任。

战略性高技术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刘玉兰(国家科技部高新司863联办)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重视发展自己国家的战略性高技术。只有有了经济实力、高技术实力,才能有一国国防安全;只有发展战略性高技术,国家的安全才有基础。印度人说吃草也要发展核武器,印度的连续核试验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连巴基斯坦在制定战略性高技术时,也把发展核武器作为战略目标。我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发展自己的战略性高技术更有必要。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关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早在1986年3月3日,4位年过花甲的老科学家,怀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联名给党中央写信,提出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迅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他果断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为使这一计划可行,国家组织了200多位专家,本着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实际需要的原则,经过极为严格论证选择了8个领域,即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新材料及海洋技术。经过中央批准,863计划正式出台。13年来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863计划取得了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在一些高技术关键领域终于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扼制、封锁和禁运,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经济腾飞和国家安全创造了条件。
  发达国家靠在高技术领域的优势,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着支配地位。在这个无烟的战场上,各国都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高技术竞争已成为各国竞争中的主要手段。为实施这一战略,各国竞相采取的是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制定跨世纪的战略性高技术目标。第二,国家领导人亲自组织班子制定规划,积极参与到全球战略性高技术竞争中去。第三,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为争夺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等。
  我国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目前也正在制定跨世纪战略性高技术发展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的战略性高技术规划遵循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这就是既要跟踪世界前沿高技术的发展,又要有自己的特色,使有限的科技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我们的科技投入仅是美国的2.5%的情况下,精心制定我国战略性高技术规划显得更为重要。
  世纪之交,在安排战略性高技术上,我们既要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世纪挑战,又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以增强我国科技实力、提高产业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为宗旨。

科技实力是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得以形成和发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

游光荣(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主要标志。在国力的经典研究中,包括克莱因的国力方程在内,对科技力量或对当代高新科技革命这样一个关键性因素都没有给予充分考虑。近10年来的实践表明,科学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赛的焦点。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中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而且是综合国力的先导,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关键性的、渗透性的作用。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都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而且作用越来越大。
  江泽民同志今年5月在欢迎我驻南使馆工作人员大会上指出,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而科技实力是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得以形成和发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
  衡量科技实力,可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量化的指标,组成一个分层次的指标体系。笔者曾就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选择了10个二级指标,基本上都是国际常用的指标。至于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得不选用一些软指标(定性指标)。例如,科技体制及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是一个纯粹的“软”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将构成科技实力的诸要素融合成一个整体、并将潜力转换为实力的能力;科技潜力指标反映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综合考虑科技实力各要素,世界各国的科技实力大致分为以下5类:第1类为科技强国,目前只有美国够格,美国正是凭借其超强的科技实力以及基于科技实力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企图不断强化其单极霸权地位;第2类为科技大国,如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其中日、德分别是排在世界第2和第3位的科技大国;第3类为中等科技大国,如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韩国、瑞士、芬兰、挪威、丹麦、比利时、奥地利等,俄罗斯已经由昔日的科技大国沦落为中等科技大国,并有向科技发展中国家继续下滑的趋势;第4类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巴西等国;第5类为“科技欠发展国家”(或者称“科技弱国”),以大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
  对国情的透彻了解,是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的基础和主要依据。认识我国国情和我国的科技实力,解决好定位问题,是为了思变图强。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的坐标基本匹配,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体上属于“科技发展中国家”,可以认为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跨世纪“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以及科技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科技必须超前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推算,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也应该分三步走,争取到2050年左右跻身世界科技大国行列。第一步,到2010年,我国科技实力进入由科技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科技大国行列,其特征是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5%左右,国际竞争力处于世界中上游水平的前列,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到2020年前后,跃居世界中等科技大国前列,其特征是R&D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国际竞争力处于世界上游水平的前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使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到2050年左右,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技术走向全面复兴,跻身世界科技大国行列,其特征是R&D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国际竞争力相当于最发达国家水平。

综合国力持续性增强需要绿色创新

曾国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

  创新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条件下,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创新强调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角度表达了这种结合,把创新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作为经济行为的创新主要考虑了创新的经济效益,而没有也不可能有关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虑。
  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来说,最初是从当代人的发展不要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义的,特别关注了代际公平问题;后来,人们又进一步深入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深层生态学问题。这些立足于“节流”的视角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无疑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仅仅依靠“节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困境,仅仅依赖于“节流”只是延缓不可持续时刻的到来。与此相反,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开拓新的劳动对象、新的资源,从而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要保护和“节流”,更要创新和“开源”。而“开源”能力的大小,则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新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方式的塑造。
  在此,我们将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称为“灰色创新”。而把那种在实际过程中根本不考虑环境和生态演化,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经济创新,称之为“黑色创新”。进一步,对于考虑了在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条件约束下的经济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则可以称之为“绿色创新”。
  如果创新过程只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这样获得的竞争力就可能是一时的而非长远的、可持续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自然资源、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是其中的几个基本方面。通过绿色创新,密切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密切合理利用资源和开拓新资源的结合,才能保证综合国力的持续性提高。
  要提高国家综合国力,需要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要使国家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就需要绿色创新,需要不断地提高绿色创新的能力。只有通过绿色创新,才能在谋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长远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绿色创新能力。
  绿色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在可持续发展约束条件下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也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在我国目前面临国内外种种重大发展压力、综合国力还相当有限的阶段,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环境资源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之间还往往会发生冲突。但是,这些绝不能成为只图一时的增长而忽视长久发展的借口,我们要提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绿色创新。
  绿色创新观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联系,科教兴国的目的是国家长盛不衰,即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生态、科技、知识、文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陈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条件下,竞争力的意义、内容和标志是不一样的,在历史上粮食产量、钢铁产量、石油产量、机床数量都曾经被当作经济方面的综合国力的标志。近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又被当作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情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物质财富的数量已经不能作为实力的主要指标。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对信息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利用水平。世界银行发表的1998/1999年度发展世界报告就是以“知识与发展”为标题的。这份报告提供了大量数据和案例,着重研究了信息、知识在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提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信息不均衡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信息产业自然就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之一,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自然也就成为当今世界衡量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没有异议的。
  在谈到信息产业的作用时,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加,进而把这个比例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或竞争力的主要指标。这是不完全的,不准确的。诚然,信息产业的比重的确是在不断地增长,它将成为主要的经济生长点之一,在美国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已经为大量事实所证实。然而信息产业对综合国力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影响在于:它所提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使得所有的传统产业,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信息处理手段和能力,大大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从长远来看,这还将导致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直到技术层面的全面改组和重新定向,即所谓“业务流程重组”(BPR)。这才是信息技术对竞争力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贡献。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实际上是这个大趋势的需求和产物,是第二位的,是从属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当我们讨论竞争力的时候,无疑应当立足于全局。离开了整个经济系统的变革,信息产业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当然作为一个表征,信息产业的比重也可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但是,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对竞争力的贡献。
  另外,对于信息产业本身也应当全面地理解。广义地说,凡是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技术、信息处理设备的行业都可以被纳入信息产业的范畴。即使限定为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现代信息产业,它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信息处理设备的制造业;信息基础设施(如公用通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联机信息服务;专项的咨询服务业等等。目前有一种误解,即把信息产业仅仅理解为计算机制造业,或者邮电部门,这是不全面的。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渠道,整个经济系统的运作没有得到预期的、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那么,信息产业的作用就不能真正发挥出来,提高竞争力的目的也就不能真正达到。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不少设备利用效率低下,投资效率不高等现象。我认为,上述片面认识是原因之一。
  总之,信息产业对于提高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各级政府应当对此有全面的、充分的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确定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要从长计议

赵生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高级工程师)

  十余年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变、制度创新”为重点,使我国的科技体制正在发生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然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尚未确立,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亟待建立。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惯性力量,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外延为主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科技发展现状与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很不协调的局面。从根本上说,这反映出我国面对21世纪在科技发展上尚存在以下深层次问题:尚未科学地制定出清晰、透彻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尚未制定出具有法律、法规意义上的迎接挑战的科技发展政策;尚未确立符合国情的科技发展创新体制。
  21世纪的世界发展环境和时代特征,将较20世纪更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协同合作而又激烈竞争的发展方式可能给每个国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把握未来世界发展环境和时代特征,抓准可能的发展机会,高瞻远瞩、从长计议,确定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纲领,是深化体制改革、确立国家科技发展体制的根本基础。
  1)科学地确定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的奋斗纲领是成功的基础
  我国已两次成功地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经济目标。第一、第二阶段目标的实现,反映了我国自身发展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它是以我国自身发展水平的纵向对比为特征的;而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始追赶发达国家的趋同进程,这不仅取决于我国自身发展变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时还取决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和水平,它是以我国自身纵向变化与同中等发达国家发展的横向比较、呈现全方位动态变化过程为特征的。无疑,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将具有更大的难度,其关键核心不在于综合国力增量的增长,而在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高。
  2)科学地确定阶段发展论观点,正确分析、规划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的进程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也有沉重的历史包袱。科学地确定阶段发展论的观点,正确地把握未来50年可能的若干发展阶段,极为重要。有专家分析认为,根据我国2010年发展目标和经济增长趋势分析,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追赶阶段转变到下一步过渡、趋同的发展阶段可能会发生在2020~2025年。
  第一阶段,我国处于世界发展格局的外围,发达国家对我国经济的利用大于控制,有利于我国的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此阶段面临着若干制约性因素,例如,资源缺口、人口规模、劳动力文化素质、就业人口高峰、科技储备不足、家庭结构变化等以及经济增长对社会和持续发展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压力,都将对国家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综合国力增量的增大,进入第二阶段后,同发达国家的竞争将会加剧,我国届时的后发优势和结构改革的能量释放已经有限,经济与科技的创新体制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人才的自主创新将成为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的决定性力量。
  3)科学地分析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制定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
  从世界科技发展前景来看,科技发展趋势将从以数理科学为核心的历史格局,逐步发展到以数理科学为基础,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环境与能源科学等领域为中心的新格局。在此科技背景上,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将迎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技术为骨架的全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21世纪也将是人类以多极化世界格局扼制强权政治,逐步建立国际新秩序并步入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新世纪。
  在未来50年的若干发展阶段中,科技发展战略要因时制宜,有所侧重。前期的20~30年,主要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形成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的生长点;后期,再用20~30年,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建成自主的经济、科技创新体系,以此在若干领域带动、强化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栏目责任编辑 张九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理论思考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第九课第二框)
高考政治-考点精讲-科技创新练习题
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2.3.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