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人:秦淮奇女子董小宛的遺世孤品:玳瑁桃花扇

秦淮奇女子董小宛的遺世孤品:玳瑁桃花扇





  

  

  
  董小宛,名董白,號青蓮女史。約生於明末1620年前,卒於清1650年後,是明末清初才女,她聰明靈秀、神姿豔發,是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通詩文,善書畫,尤善畫桃花,落筆生姿,民間傳說中她與順治皇帝間哀豔的情緣為她增添了神秘光環,而與風流才子冒辟疆的一見鍾情更以奇情著稱。然而董小宛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奇情,還有雅趣。本文要介紹的一柄玳瑁桃花扇就承載了小宛的奇情雅趣。
  
  董小宛生前因避戰亂和求醫移民“古徽州府太平縣”(現係黃山區)親戚家,故在“徽州”留下了董小宛生前自己隨身珍藏的玳瑁扇(見圖)。
  
  該玳瑁扇長24厘米,寬15.5厘米,扇柄用珍貴象牙雕牡丹花紋組合而成,扇上盛開的桃花應為董小宛所畫經鏤空雕琢而成,圖紋為雙錢紋,有數千個錢眼和凸雕盛開的桃花,紅、黃、褐、白相間,布局整潔有致。背麵題款為《乙醜夏月青蓮女史記》(乙醜為1648年),字體俊秀美麗,本扇小巧玲瓏,雕刻剔透,桃花栩栩如生,人見人愛,入手使人心蕩。雙錢喻示著生活富裕,吉祥如意,而桃花則喻示青春像桃花一樣美麗。
  
  玳瑁為海洋動物,龜科類,體積一般為60厘米至160厘米,角質背板,古時人們因其珍貴而用它製作精美工藝品,它便以另一種方式和生命承載人類文化物質的積澱。一把精美的玳瑁扇,就是一幅流動的藝術作品。這柄玳瑁鏤空雕桃花扇,置書畫藝術於一體,曆史地再現了當年董小宛的書畫風姿。這位流落風塵的女子與明末四才子之一的冒辟疆一見鍾情後入了冒家之門,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小宛曾經專門學過一段時間繪畫,能夠畫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她15歲時畫的《彩蝶圖》現藏於無錫市博物館,上有小宛題詞,小宛的畫傳世絕少,她的畫梅花名作《孤山感逝圖》,現在市場價達到40萬元左右,這柄玳瑁扇更是董小宛遺世孤品,它不僅體現了小宛的書畫藝術才華,更因其隨身攜帶而彌足珍貴。見其物而思其人,看到這把玳瑁扇,我們仿佛看到董小宛當年輕搖羅扇的優姿雅態,也仿佛看到身患癆病後扇不去的愁雲。
  
  董小宛的書畫藝術才華、政治生涯給後世人之影響極大,是中國曆史上一位突出人物,代表了中國女性的智慧、勤勞,也代表了女性的美麗世界。玳瑁是有生命的動物,玳瑁扇也是有生命的扇,它有機立體地承載了董小宛生前傑出的藝術生命,讓董小宛的藝術人生在這獨特的形式中大放異彩。 (殷首福)


 董小宛的詩
  
  董小宛(1623——1650年),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皆因仰慕唐代詩人李白而取,被譽為秦淮舊院女子第一流人物。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一幀董小宛楷書秋閨詩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作品,對考證董氏與冒襄的感情經曆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其小楷工整清秀,毫端盡得古書家精髓;細品詩境,感懷傷秋,可感受到在封建禮教重重束縛下一個弱冠女子追求自由的心聲。現將詩詞摘錄於下:
  
  董小宛小楷秋閨詞扇麵,金箋紙,縱18.5厘米,橫51.4厘米。自作七言詩十一首。
  
  一
  幽草淒淒綠上柔,桂花狼藉閉深樓。
  銀光不足供吟賞,書破芭蕉幾葉秋。
  
  二
  殘柳凋荷綠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
  樓前幾日無人到,滿地槐花秋正深。
  
  三
  白日吹人無所思,獨來窗下理紅絲。
  手擎刀尺瓶花落,數點天香入硯池。
  
  四
  稠煙迷望不能空,滿地猶含綠草風。
  亂竹繁枝多少意,滿園花落憶春中。
  
  五
  修竹青青亂草枯,留連西日影相扶。
  短牆微露高城色,遠處疏煙入畫圖。
  
  六
  飄枝墮葉此煙中,殘鳥啼秋聲亦同。
  錯認桃花滿青行,依稀白鷺棲丹鳳。
  
  七
  侵曉開香濕繡巾,滿天猶帶月華新。
  此中隨意看秋色,采得名花贈美人。
  
  八
  小庭如水月明秋,天遠窗虛人自愁。
  多少深思書不盡,要知都在我心頭。
  
  九
  無事無情亦未閑,孤心常寄水雲邊。
  今宵有月無人處,高諷南華秋水篇。
  
  十
  滿畦寒水稻初黃,細鳥歸飛集野棠。
  正是好懷秋八九,桂花枝下飲清香。
  
  十一
  風前一葉巧迎秋,露氣蟾光淨欲流。
  樓上有人爭拜影,巧絲先我骨衣俅。
  
  落款:右秋閨詞十一首,崇禎康辰中秋日
  
  印三方:青蓮、董白、女史。
  
  言為心聲,這十一首詩文所流露出的情思與秋天敗花落葉的景色互相映襯,在中秋團圓之日,正值豆蔻年華的小宛,在自己的命運撲朔迷離之際,怎能不感秋傷懷呢!隻是這種感受更多的是愁而不傷,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正所謂“多少深思書不盡,要知都在我心頭”。
  
  此幅扇麵和詩文均作於明崇禎庚辰中秋日,即1640年的中秋節,這一年董氏十七歲,也就是與冒襄認識的第二年。董氏與冒襄初次相識是在董小宛16歲時。冒襄在他的《影梅庵憶語》中對二人的初見有詳細的記述:“己卯初夏,應試白門,晤密之,雲:秦淮佳麗,近有雙成,年甚綺,才色為一時之冠。餘訪之,則以厭薄紛華……香姿五色,神韻天然,懶慢不交一語。餘驚愛之,惜其倦,遂別歸,此良晤之始也。時姬年十六。”
  
  可以看出,16歲時的董氏已經是“香姿五色,神韻天然”。九年董氏後故去,辟疆仍對當初的記憶曆曆在目。這時的小宛正處在一種緊迫的情境中。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是當時社會上身陷樂籍的歌伎們正在風行以追求自由的婚姻理想,並以能嫁給有理想、有才氣的文人騷客為榮,比如當時的柳如是嫁給錢謙益、李香君嫁給侯方域等。這種風氣難免對小宛會有很深的影響。而冒襄風流倜儻,名噪一時,無疑成為小宛心中的理想對象;二是當時朝廷不斷派人在秦淮兩岸擇選佳麗,這對崇尚自由浪漫理想的董氏來說是極大的威脅,所以當小宛一見冒襄,自然是心為之所係,感情深動。這也可以解釋為冒襄與小宛二人的感情發展中,為什麼小宛主動進去而冒襄屢次婉拒的理由。此幀楷書詩文又正是董氏結識冒襄之後第二年中秋節所作,其所感所想無疑與冒襄有莫大的關聯,惟其如此,才有了“無事無情亦非閑,孤心常寄水雲邊。”“多少深思書不盡,要知都在我心頭。”兩個相知的人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並共同生活了九年,而這九年也成為了二人世界中一段最美好的回憶。


 董小宛詩書扇麵賞析
  
  



同愛妃的關係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順治帝有兩後、十五妃。但他的婚姻生活是個悲劇。
  
  順治先後冊立兩位皇後。一位是他母親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由多爾袞做主定婚、聘娶。順治親政,冊為皇後。二人性格不合,順治廢掉皇後,降為側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後。她不久又受到順治帝的責斥。但這位皇後能委屈圓通,又有太後?護,才沒有被廢掉。
  
  順治真正視為國色天香、紅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有幾件事可以說明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愛逾常。
  
  一是晉升之速和典禮之隆。董鄂氏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晉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曆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曆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二是盡改惡習、專寵一人。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少年福臨“和一切滿洲人一個樣,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別發達”,結婚之後,“人們仍聽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麵的過失”。可見,福臨確實沾染了滿洲貴族子弟那種好色淫縱之習。可是奇跡出現了,自從遇到董貴妃後,少年天子變得專一起來。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陽殿裏,八百無雙”,真是六宮無色、專寵一身。
  
  枕上春夢剛三年,貴妃撒手絕人寰。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生了一個男孩兒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22歲就告別了深愛著她的少年天子。順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順治帝輟朝五日,追諡其為端敬皇後。並在戶部資金極為短缺的情況下,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將宮中太監與宮女30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候自己的愛妃。同時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順治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墮淚”。以順治帝名義親製的董鄂妃《行狀》數千言,極盡才情,極致哀悼,曆數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潔品慧德。
  
  貴妃辭世,留給少年天子無盡的哀思。4個多月之後,福臨就溘然離世,追隨愛妃而去。
  
  董鄂妃是何許人?她運用了什麼樣的魔力令這位至高無上的君主甘心為之生,為之死?
  
  董鄂妃,又作棟鄂妃。她的來曆有三說:
  
  一說是《清史稿·後妃傳》的記載:“孝獻皇後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
  
  二說是董鄂妃為秦淮名妓董小宛。董小宛原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江南名妓知書多藝,傾慕東林,如李香君與侯方域、柳如是與錢謙益、卞玉京與吳偉業、顧眉生與龔鼎孳,都是佳人配才子。持此說者認為,清軍南下,董小宛被擄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後被太後要了去。順治看了喜歡,就從孝莊太後那裏要到自己身邊,用滿洲姓董鄂氏。其實,隻要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就知道這個說法站不住腳。
  
  根據冒辟疆《影梅庵憶語》記載,冒辟疆初識董小宛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歲,順治帝才2歲。而順治娶董鄂妃時是19歲,董鄂妃18歲。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那麼此時她應當是33歲了,顯然年歲不合。同時,《影梅庵憶語》對董、冒二人從相識、完婚、蒙難到董小宛病死,都有比較詳盡的記錄。大致的情形是:
  
  崇德四年(1639年),董小宛16歲。冒辟疆初遇董小宛。
  
  崇德六年(1641年),冒辟疆又邂逅陳圓圓,稱其“令人欲仙欲死”,於是疏遠了董小宛。
  
  崇德七年(1642年),陳圓圓被周奎購京師,冒辟疆重逢董小宛。
  
  崇德八年(1643年),董小宛20歲,入冒辟疆家,為其妾。董小宛“卻管弦,洗盡鉛華,精學女紅”,一心一意做良家婦女。
  
  順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2歲。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渡江,破南京。冒辟疆在逃難中患病,“此百五十日,姬僅卷一破席,橫陳榻旁。寒則擁抱,熱則披拂,痛則撫摸,或枕其身,或衛其足,或欠身起伏,為之左右翼”。董小宛辛苦侍疾,無微不至。
  
  順治四年(1647年),董小宛24歲。冒辟疆再病,“勺水不入口者二十餘日”。“姬當大火爍金時,不揮汗,不驅蚊,晝夜坐藥爐旁,密伺餘於枕邊足畔六十晝夜”。董小宛二度侍疾。
  
  順治六年(1649年),董小宛26歲。冒辟疆患病,董小宛三度侍疾。
  
  順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28歲,病死。這不僅有冒辟疆的筆記,還有當時不少文人學士的悼念詩詞,均可證明當時董小宛確實死在冒府。
  
  董小宛比順治大14歲,同冒辟疆結婚9年未生育,並於順治八年已病死,所以董小宛即董鄂氏之說實屬望風捕影,不能成立。
  
  三說是董鄂妃原為順治的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這種說法主要來自於《湯若望傳》的記述:“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刮。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底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根據陳垣先生的考索,她似乎就是順治奪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愛,但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
  
  董鄂妃,這位神秘的女子,讓那麼多文人墨客夢繞魂牽,賦詩寄情;又讓那麼多曆史學家費盡心思,苦心考索。但直到今天,她的身世依然是個待解之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顺治帝深爱的董鄂妃,其实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
名妓董小宛情归何处:是顺治帝还是公子冒辟疆
董鄂妃不是秦淮八艳董小宛,而是另有其人
顺治帝为之伤心欲绝的董鄂妃,是江南的董小宛?还是自己的弟媳
清·顺治帝与《归山诗》
自古红颜多薄命 才色双绝董小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