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帮会:中國洪門

中國洪門





  洪門的根源在"漢留"
  
  洪門起源於「漢留」,經由清翰林院學士陳近南先生,進而轉化為「洪門」。「漢留」係由殷洪盛起始,故後人尊為洪門始祖。殷洪盛明代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人,於崇禎四年(西元一六三一年)辛未,舉進士,為人賢明練達,慷慨好義。依據在台洪門先進所蒐集的資料,明崇禎七年(西元一六三四年)甲戌,殷洪盛受直隸大同鎮守薑瓖的聘任,餐贊軍機,鄉人聞其賢,拜投門下者:「如陜西同州府浦城縣的蔡德忠,直隸宣化府懷來縣的方大洪,直隸順天府涿州的馬超興,山西絳州的胡德帝與李式開,以及山西縣代州的楊才,直隸大林的林亭等」,一時豪傑之士,俱都慕名來歸。至崇禎十四年(西元一六四一年)辛巳,春間,大同鎮守薑瓖,投降李自成(李闖)叛亂,殷洪盛乃攜諸門人南下,投閣部史可法,適史督師江蘇的揚州,遭清將多爾袞圍攻,並致書勸降,史可法堅貞不移,卒至城陷殉難。
  
  殷洪盛因奉史可法命,至燕京(北京)窺探清廷虛實,沿途遍訪誌士顧炎武、王船山、傅青主、黃梨洲諸人,議創漢留組織,作為保留我漢民族一線生機之構想。聞史殉難,乃南返轉至安徽蕪湖,投明將黃得功,參贊軍務,嗣因黃得功自刎,部眾分散,殷洪盛遂毅然招撫,集合二萬餘人,抗拒清兵。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甲申。因李自成、張獻忠等作亂猖獗,於三月十八日,進陷北京,十九日辰崇禎帝潛登萬壽山壽皇亭,自縊身死(明謂在煤山椰樹上)。明將洪成疇因李自成等作亂,被迫出關而投滿清,同時吳三桂又向滿清求援,詎滿清乘機入關,在燕京僭主帝位,於崇禎十七年甲申十月,改為順治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甲申,以清代明,號稱世祖章皇帝。乃因崇禎帝。原由李自成草率埋葬,清世祖以天子服改葬於皇陵,謚稱懷宗湣皇帝,以服人心。
  
  清順治二年,即崇禎十八年(西元一六四五年)乙酉,五月十三日殷洪盛的反清部隊,再屢戰敗北後,不幸於三叉河之役敗北陣亡殉國(安徽無為含山巢縣三線交叉,距蕪湖西南六十餘裏)。其子洪旭,與諸門人蔡德忠等,出走自浙江杭州,投明潞王,詎路王降清,復投鄭國姓(即鄭成功),至此「漢留」構想即流傳至鄭成功所部。
  
  國家將亡 當務之急
  
  殷洪盛自崇禎十四年(西元一六四一年)明亡以前,參與創議漢留起,至清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殉國,從事發展漢留任務,期間僅歷時四年,然於前二、三年,清兵雖已入關,卻尚未建立實質政權,其目標仍停留在「保留我漢民族一線生機」之憂患意識中,迄至最後一年多時間,亦不及提出「反清復明」之政治號召,更無從設計規劃洪門團體之策略運用。明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因李自成作亂兵陷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後,明將洪承疇出關降清,同時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人即乘機在燕京僭主帝位,將崇禎十七年改為順治元年,以清代明,號稱世祖章皇帝。
  
  人心思漢 復國有望
  
  滿清入關後,軍事上雖仗清兵驍勇善戰而佔絕對優勢,但在掌握政權方麵,卻形成以小吃大而消化不良的後遺症。滿清遂採用迄今仍然可見的「政治作戰」手法,先以天子服改葬崇禎皇帝於皇陵,謚稱懷宗湣皇帝,以收服人心開始,並重用士大夫階級,繼而恢復科舉製度,招攬青年知識份子為其所用。對於為滿清所受編的士大夫及青年知識份子,亦不宜以「漢奸、走狗」等閒視之,其中也不乏有為保障漢人權益忍辱負重者。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尤其是部分明末遺老,也確實為保留我漢民族之生機,盡了最大的努力。
  
  他們在被滿清「迫降」後,曾提出「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的條件說,滿人竟以為:「人活在世上肯降就好,反正人死了也不能造反,降不降並不重要;男人會密謀叛亂,女人根本起不了作用」。所以以上兩點,都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但令滿人始料未及的,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性:
  
  
  
  1. 男人臨終時的壽衣,採用明朝的朝服式樣,象徵死後不降的骨氣。因通常男主人壽終正寢時,全家大小,男女老幼,都必須召回謁靈,在於行「告別式」時,見到身著明朝官服的往生者,即可知全家皆為大明朝的子民。
  
  2. 男主外女主內,且漢人以「母教」為影響下一代思想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有關「保留我漢民族一線生機」的責任,便可毫無顧忌的落在婦女同胞身上。
  
  民族菁英 挺身而出
  
  所謂「保留我漢民族一線生機」之作法,除了消極地將我民族精神,秘密隱藏在民間,留給後代子孫,爭取待機而起的空間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需要當時的民族菁英,能積極的挺身而出,各自登高一乎,集結熱血男兒,組成抗清部隊。正如參與創議漢留的發起人殷洪盛,即以聯繫明將黃得功的分散部眾,重新組合整編,終於成立了可以作戰的抗清部隊。但殷洪盛最後還是失敗在沒有健全的組織領導,缺少鮮明的政治主張,以及足以爭取民心的政綱國策。及至殷洪盛兵敗殉國後,其子洪旭與蔡德忠諸門人,轉投至鄭成功部,漢留組織隨之流傳鄭部。鄭部為大明尚存之正規軍團,擁有適當的組織管理,強大的參謀作業幕僚群,軍容壯盛的精兵猛將,並以「反清復明」作為強而有力的政治號召。鄭部在福建地區能結合民間力量,建立基層組織,尤以掌握寺廟信眾,能即時收編「以萬姓為集團」,對以後建立台灣基地,發展漢留組織,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盜賊蜂起 幫派橫行
  
  明末時期,土豪劣紳欺壓善良,貪官汙吏橫征暴斂,造成國家未亡先亂之社會環境,人民在生活艱困之中,被迫鋌而走險,由於饑寒起盜心,造成盜賊蜂起的亂源;另有青年力壯之輩,為求自衛自保,紛紛以結拜兄弟方式,團結力量,但因欠缺正確的輔導,最後就形成一股幫會勢力,因而難免發生仗勢欺人,或是爭地盤搶碼頭,引起大規模械鬥,造成破壞地方治安,傷及無辜之事。甚至還有土豪劣紳,為維護其既得利益,先從與幫派掛勾尋求保護,進而自組幫派,加強自衛能力者,亦大有人在。因而引起漢留組織在無法運用政治資源的情況下,轉而運用社會資源的構想,而其中第一個目標就是選擇幫派組織,如能將危害社會的不良幫派份子,促使改邪歸正,不僅能完成穩定社會秩序的善舉,更可以轉化幫派勢力,成為「反清復明」的基本力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以萬為姓集團」的萬五道宗,策反其首領萬禮,投效鄭成功部,其後並因累積戰功,成為鄭部威名顯著的五虎將之一。
  
  其後鄭部據守台灣時,即派遣部將蔡德忠等五人,至福建南少林潛伏,應是正式全麵發展漢留的開始。蔡等原屬殷洪盛之門人,且為最早參與漢留的重要成員,福建地區則是「以萬為姓集團」經營長達三十年以上的反清基地,而長林寺、高廟溪及南少林等,遺留下的洪門古蹟,也足以證實福建地區為洪門的發祥地。
  
  滲透幫會 教育訓練
  
  漢留組織進入個別幫會之後,對原有幫會組織,採用個別參加的方式,作為該幫會的成員,並未改變原有組織名稱,亦未調整其組織架構,更沒有以受編者的姿態,高高再上的領導同夥,甚至連漢留本身的組織動態,皆未見絲毫洩露。如此絕對保密的作風,在個別幫會內部,無從發現尚有一個核心組織暗中操控,對外則自然無人能感覺出漢留組織的存在.就在高知識份子以及高層次的「組織與策略」運用之下,縱有極少數人了解到有一個漢留組織,再從事一項「保留我漢民族一線生機」的神秘任務,卻始終無人能獲得任何資訊。以致造成後人在洪門或天地會尚未成型以前,就把漢留的活動,肯定是洪門或天地會所為,甚至在探索洪門或天地會的根源方麵,造成了極大的困惑。
  
  組織領導 為國奉獻
  
  漢留組織進入個別幫會中活動重點在於以身作則,維護原有幫會之素質,採用正常的結拜兄弟,以團結互助為目標,加強其自衛能力,並逐漸消除因幫會勢力壯大後,產生仗勢欺人之副作用;再進一步吸收其中忠義正直之士,輔導其「開山立堂」,以正統的組織領導,獻身「反清復明」運動。不論其當時成果如何。至少可以確保漢留活動的絕對保密,以及其幫會本身不涉入政治性危機。正如大陸學者在對洪門的觀點中,曾有「洪門不是革命組織,不是黑社會,也不是農民革命組織」的論斷。對照洪門沒有領導中心,沒有政綱政策,各自開山立堂,獨立發展的狀況,足以證明洪門純粹是一個以結拜兄弟為主體的民間互助組織。這是一個認知,不但維護了當時幫會的生存條件,同時也解除了當今兩岸當局對洪門的猜忌。
  
  
  
  漢留組織傳承了白手起家的民族文化精神,排除對幫會組織 採用收編、併吞的不當手法,以個人身分參與個別幫會,促成幫會的革新進步,培育領導統禦的領袖人才,造就企劃執行的組織幹部,輔導各自開山立堂向外發展,將一般江湖好漢、草莽英雄,在接受正規教育訓練後,能夠獨立發展,成為為國奉獻的民族革命誌士。至此,漢留雖沒有立即完成「反清復明」大業,但經過長期的努力耕耘,不但能將一般逞強鬥狠,以械鬥為主要活動的問題幫會,變化氣質走上正軌,更進一步造就大量幫會份子,在開山立堂以後,擴大發展累積大量社會資源,統合堅強的民間力量,建造了數以千萬計的「社會資源儲存所」,不但未以後轉化為洪門,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更為最後參與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援。
  
  少林事件 漢流轉型
  
  
  
  順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鄭成功率部遠征長江下遊,於進攻南京受挫後撤回福建,並於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據守台灣後,才公開以推展「漢留」組織,開山立堂,定名為「金台山」、「明倫堂」。並派遣部將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等向中原發展。而以上五位皆為殷洪盛生前之門人,亦屬當年議創「漢留」之發起人或基本幹部,故蔡等被派往大陸,自然是為了推展「漢留」組織。蔡等改裝至福建興化府浦田縣九連山少林寺,投方丈智通,寺僧一百二十八人,均精嫻武藝,後有鄭君達(鄭成功之姪),素懷大誌,隨父鄭丹書在粵經商,父死,聞叔鄭成功有部將蔡德忠等隱居少林寺,遂偕妻郭秀英,妹鄭玉蘭,及子道德,道芳,相投依附,共圖義舉。康熙十一年(西元一六七二年)壬予,西魯(有關西藏)國王寇邊,清兵征討屢受重創,乃懸榜招賢,時有福建興化府浦田縣九連山的「少林寺」,僧眾一百二十八人,以絕世武藝,投效征服,寺僧凱旋歸來,各不居功,仍願回山修道,清廷大加賞賜,首領鄭君達留任總兵,適有奸臣陳文耀與張近秋,早懷叛誌,意圖篡謀,但懼寺僧勇武,不敢有所發動,乃使用反間計,而先發製人,屢向康熙帝巧進讒言,卒以詭計得售,奉旨領兵圍繞少林寺(此為造成少林事件另一傳說),僅五僧免難,此五僧為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後人尊為洪門的「前五祖」。當時有翰林學士陳近南,憤恨清廷的昏庸,辭官引退,迎五僧於湖廣,居白鶴洞的「下普庵」,會商義舉,圖覆清廷,爰集合誌士於下普庵後堂的「紅花亭」。
  
  
  
  依據在台洪門先進的記載,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陳近南在四川雅州,以漢留組織開立精忠山後,即回湖北鄉裏,居白鶴洞研究道教,自號「白鶴道人」,因與萬雲龍交往,得遇五僧蔡德忠等會商舉義。因白鶴洞狹小,遂就附近下普庵後堂「紅花亭」為謀事地點,由陳近南主持。蔡等一日遊於河畔,見一白石香爐,爐底刻有四字,並註明計重五十二斤十三兩,至為驚異,遂攜歸告知陳近南,陳知爐底為漢留文字,意即「反清復明」,其注重之含意為五湖、南北二京、十三省。當時眾謂﹕「天賜預兆,清室將亡,吾人義舉,正其時矣」。乃分途召集誌士,以及明朝遺臣,約千餘人以上。其中並有朱洪竹者,經詢知其來歷,知為崇禎之孫,以其為「黃炎甲冑,明代正統」,遂一致擁戴為盟主。
  
  
  
  康熙十三年(西元一六七四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在「紅花亭」集會,由陳近南主香,同盟結義,以先來者為兄,後來者為弟。是時夜色矇朧,突然天發紅光,眾以此乃天意助成,適朱洪竹之「洪」字,與紅光之「紅」字,相與輝映,又屬同音,故以「洪」為姓,並拆「洪」字為「三八二十一」,作為會中暗號,「紅花亭」為兄弟出生之地,「七月二十五日」為同盟日,乃我兄弟誕生之日,亦即「洪門」紀念日,更以此次大會定名為洪家大會,至此漢留組織演進為洪門團體,此即傳說中的洪門由來。陳近南先生為欲統合各行其是的漢留組織,轉化為洪門,而且還要在各自獨立發展的原則之下,建立一套能統一運用的組織管理與教育訓練的新製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條件中,其麵對的難題,將是可想而知的。
  
  
  
  洪門揭舉義旗,由陳近南發號施令,整軍經旅,派蘇洪光為先鋒,僧人吳天佑等五人為中軍,勇士吳天成等五人為後備,飭往龍虎山募集兵馬。陳近南部署就緒後,統率「洪軍」遊湖北襄陽出發,所向披靡,勢如破竹,軍抵武昌,為清將於成龍所敗,朱洪竹失蹤,萬雲龍陣亡,陳近南退守襄陽,三月不能輸展,遂分散部眾,並留詩一首為證﹕「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此事傳與眾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部眾分散後,各自開山立堂,以圖發展。
  
  
  洪門發展的歷史裏程
  
  『洪門根源在漢留』,謹以漢留的發展時間與 過程對照如下﹕
  
  1. 明崇禎十四年(西元一六四一年),殷洪盛投閣部史可法後,於赴燕京蒐集軍情時,沿途遍訪顧炎武、王船山、黃梨洲、傅青主等諸先賢,議創漢留。
  
  2. 清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殷洪盛殉難後,其子與諸門人投奔鄭成功後,漢留隨之流入鄭部。
  
  3. 清順治七年(西元一六五0年),以萬為姓集團,首領萬禮率部投入鄭部,其中長林寺開山僧萬五道宗,應為漢留分子。
  
  4. 順清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據台後,派遣部將蔡德忠等五人,進入福建浦田縣,投奔九連山少林寺,潛伏發展漢留組織;翌年鄭即在台病逝。
  
  5. 清康熙十一年(西元一六七二年),五僧以參與協助清廷平定西魯寇邊之亂,因功受清帝封賞,實則暗中培養反清力量。卻因內奸密報,導致少林事件發生,基地被毀,少林寺僧傷亡殆盡,福建地區已無法立足。為避免清廷追捕,蔡等乃經江西而至湖北,並有幸而與陳近南先生結識。
  
  6. 清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陳近南先生始為發展漢留而開立精忠山。
  
  7. 清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四年),陳近南與蔡德忠等會合,欲以統合漢留力量,召開洪家大會,將漢留轉化為洪門,並以該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舉行紅花亭結義,正式宣告洪門成立。
  
  8. 清康熙三十七年(西元一六九八年),洪門成立以後,在陳近南生前,未能有所發展,待陳已故後,其部眾會合於福建高溪廟,一度另組天地會,但天地會之活動,卻為後人稱為「洪門之中興時期」。
  
  洪門發展的階段性任務
  
  依據在台洪門先進所研究的洪門資料,將洪門的發展,經過整理後,區分為七個階段,茲分別轉述如下﹕
  
  1. 發動時期
  
  崇禎十四年(西元一六四一年),殷洪盛於史可法殉國時,參與議創漢留,並受編明將黃得功分散之部眾兩萬餘人,抗拒清兵。至清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在三叉河之役陣亡,其子洪旭與諸門人蔡德忠等輾轉投入鄭成功所部。
  
  2. 推進時期
  
  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據守台灣,為推展漢留組織,派遣部將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席、馬超興、李式開等,向中原發展、潛伏於福建九連山少林寺。為欲向軍中滲透,參與平定西魯之亂,順利掩護鄭君達留任總兵,少林寺並因戰功,獲滿清皇帝大加封賞。
  
  3. 混亂時期
  
  少林寺內奸馬福儀向清廷投報閩撫告密,造成「火燒少林寺」事件,寺僧突圍而出幾乎傷亡殆盡,最後僅剩蔡德忠等五人脫困後,向湖北襄陽轉進。
  
  4. 發展時期
  
  陳近南先生策劃統合漢留轉化為洪門,蔡等經萬雲龍引薦,會商義舉,參與紅花亭結義。
  
  5. 中興時期
  
  康熙三十七年(西元一六九八年),陳近南已故後,其部眾會合福建高溪廟,推蘇洪光為首領,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日為兄弟,月為姊妹,定名「三合會」,又稱「天地會」。
  
  6. 擴大時期
  
  道光二十八年(西元一八四八年),有福建郭永泰等,從漁人手中獲得「金台山」律規,傳說原由鄭成功傳子鄭經,至孫鄭克塽於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因清兵入侵台灣告急時,將重要文書,封鎖於鐵箱中,沉入海底保存。郭永泰並參考此「海底」,用以開立「精忠山」,這也是洪門運用律規,建立製度的開始。
  
  7. 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由同學三合會首領鄭弼臣,引進「致公堂」,並開立「大陸山」,遂遣派會員鄭弼臣、陳少白、夏亞伯、李亞舉等,由香山至各地同誌,遍訪英豪,以謀發展。由是,洪門之忠君愛國,一變而為民主革命。
  
  洪門發展的終點目標
  
  1. 殷洪盛留得青山在
  
  洪門始祖殷洪盛參與議創漢留,除主導「保留我漢民族一線生機」之消極抵製異族入侵,更積極運用齊心培植的諸門人,如蔡德忠等大將之才,並遊走支援多位孤立無助之明朝將帥,受編潰散可戰之士卒,組成抗清部隊,在與清軍決戰多時後,雖不幸而殺身成仁,壯烈殉國。但其子與門人再轉投鄭成功部以後,卻先為「漢留」留下一線生機,於鄭成功據守台灣後,再派遣蔡等五人重回大陸,讓「反清復明」力量,得以接力運動模式,正式起跑,可算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最佳驗證。以漢留所留下的,如本書前篇為其定名的,「開放製度組織發展」,就是各自獨立「開山立堂」的發展方式,更造成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氣勢,足以顯示了中華兒女的民族文化精神。
  
  2. 陳近南起跑第一棒
  
  近南先生以舊社會所迷信的神話作引導,以君主專製時代的「皇族正統」作號召,策劃統合漢留轉化為洪門,以促成「反清復明」力量之大團結。終以準備工作不夠周詳,實施細則未盡完善,尤以一切配套措施並非短時期所能完成。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復國建國大計,是千秋萬世大業,自然不是在一時之間,以日夜趕工方式,所能辦到的。它必須要以接力運動的精神,前仆後繼地以全民族的力量,不達目的誓不休止地,接受每一次失敗的考驗,再從單一事件的經驗與教訓中,迎接下一波新的挑戰。但在任何一條路線中,都必須有人不斷地「接棒」,才能順利跑完全程。陳近南先生不但規劃了運動場的正確路線,也認真地以生命作代價,走完了起跑的第一棒。
  
  3. 前仆後繼跑完全程
  
  從議創漢留開始,洪門先賢先進,已經耗費了長達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裏程,終於把最神聖而接近成功的最後一棒,交到我們的手中,能否跑完全程,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榮譽。檢討前輩昆仲,從消極地「保留我漢民族一線生機」,到積極推展「反清復明」運動;從恢復大明江山,到塑造稱王稱帝的個人英雄;從繼承君主專製理念,到建立民主共和思想;和支援辛亥革命,到回歸社會,建設社會事業,造福人群,讓洪門脫胎換骨,擺脫舊有幫派型態,使兩岸當局對洪門不再有所誤解。看今日洪門,能否作為合法的人民團體典範,就靠這最後一棒,如何到達終點了。
  
  
  
  
  洪門路線選擇
  
  1.開山立堂獨立發展
  
  開放製度組織發展,以「白手起家,無中生有」的方式,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條件下,建立不計其數的大小組織。雖然這不是長久之計,但每一位領導人,卻都在最後遭遇失敗, 麵對基地難保孤立無援時,即以當機立斷精神,通令遣散部眾,各自開山立堂,演變成解散一個組織後,會發展更多的組織。正如在抗日戰爭時期,針對愛國誌士在淪陷區,發展抗日團體或組成自衛武力,即可賦予敵後組織名義,或抗日遊擊隊番號。如此既可取信於愛國同胞,亦可獲得適當支援。當然,其中亦難免有幫派分子,江湖好漢,自稱為愛國團體,或自封為遊擊部隊的。但其中卻也有發展順利,能改邪歸正由政府受編的。
  
  2.虛張聲勢自我陶醉
  
  反清復明時代,在遭遇失敗孤立無援時,採用「分散部眾各自開山立堂」,作為發展組織的保存實力之用。而時至今日,逐步邁向現代化的洪門,不但經過多次隨社會進步繁榮的轉型期,且已進入跨世紀的徹底轉型工程。因為我們麵對的不是凶殘的敵人,也沒有從事「革命」的對象,當洪門成為合法化社團後,各自開山立堂,既不為保存實力,更不必虛張聲勢,作自我陶醉。但當代洪門中人,卻有少數未經評估實力,是否能登高一呼以團結昆仲;是否足以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就貿然開山立堂,其結果不僅未能壯大自己,卻先已分散了原有山堂的力量,因而在歷次民主選舉中,難以顯示擁有龐大的「票倉」,也無法展現驚人的動員能量。
  
  3.腳踏實地服務社會
  
  在毫無社會資源可用的狀況之下,以各自開山堂的開放製度,作有必要的「虛張聲勢」,乃不得已而為之。如今時代變遷,工商企業界皆以合併經營方式,由中小企業合併成大規模企業,則可加速其發展。當代的洪門菁英,多已進入知識分子的行列,到達企業管理的水平,豈有不明不白之理。問題在於未能腳踏實地,以前輩先進當初從事反清復明的精神,建設民主共和之理念,改以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為目標。卻斤斤計較於聲張虛勢,能開山立堂登上龍頭寶座為滿足;以組成洪門團體,充任會長、秘書長、常務理、監事等高位為榮。所以本書希望有誌於研究「洪門理論與實踐」的先進,能放棄所有名位之爭,不擔任任何洪門團體的任何名義,以成為建設新洪門的「義工」自許。
  
  理論與實踐的配合
  
  1.統合漢留理論正確
  
  清康熙十三年(公元一六七四年),距殷洪盛於崇禎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四年),即議創漢留,長達三十三年之久。陳近南先生因漢留組織滲透各民間幫會,經過三十三年來之努力奮鬥,理當有所成就,乃有策劃統合漢留,轉化為洪門之構想,這一點在理論上是非常正確的。但事實上多年來滲透進入民間幫會的明末遺臣誌士,並未大張旗鼓地將漢留塑造成「反清復明」的領導或指揮中心,尤其是未能製訂漢留的政綱、政策、主義、思想,也就是說缺少吸引群眾的魅力,更沒有具備掌控所在幫會的能力。他們隻是儘力吸收其中的菁英分子,鼓勵其開山立堂,在沒有正確的指導原則之下,欲立即來收編未經完全溝通的幫會,遭遇困難,自然在所難免,問題就在於理論與實踐未能配合。
  
  2. 轉化洪門實踐不易
  
  能採用「洪門理論與實踐」,為洪門發展,開拓了一條康莊大道,卻受限於當時資訊尚未發達,交通連絡不便,以及幫會成員教育水瓶偏低,組織動員能力較差,一切基礎工程皆未起步。僅以其本身所掌握的基本力量,舉行了洪花亭結義,在形式上算是將漢留轉化為洪門。最後終因未能落實「統合漢留」的策略,致理論未受認同,實踐遭遇障礙,但陳近南先生所策劃的「統合漢留轉化為洪門」,在理論上還是有其正麵的意義。因為他在辛亥革命以前,以洪門代表正統思想,推展反清復明運動,還是容易獲得部分民間力量的支持。以致陳近南先生的構想,經由後人繼續努力,從頭開始,至少也能為辛亥革命,完成了期前的階段性任務。
  
  3. 再接再厲洪門中興
  
  在眾多先聖先賢、先進昆仲的繼續努力之下,從創造特有的洪門歷史文化,到目前進入「理論與實踐」的新階段,即將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歷史新裏程,隨著社會的轉型,渡過另一次徹底的洪門轉型期。期間曾經歷先賢殷洪盛議創漢留,再經先賢陳近南策劃「統合漢留轉化為洪門」,又迴轉以「天地會」,完成建設洪門基礎工程。至於實踐力行方麵,則由直接參與「反清復明」運動,進而支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專製,建立民主共和,以及掃除軍閥,爭取到抗日戰爭的勝利。目前,改以合法的民間社團立場,不介入政治性活動,純粹以社會服務立場,為全民謀福利,以爭取兩岸當局的認同。
  
  理論與實踐的方向
  
  1.自以為是的自作主張
  
  推測洪門先進在參與辛亥革命中,接受了孫中山先生的新思潮,其中有部分先進昆仲,掀起了洪門改革的新潮流,麵對發展了近兩百年以上的洪門,產生了非創新不足以自強的觀點。但在行動上卻沒有標示一個可行的方向,所以他們在追尋洪門的根源上,塑造了前人未曾「發現」的洪門始祖、前五祖、中五祖、後五祖、末五祖等;以及所謂的文宗史可法、武宗鄭成功、宣宗陳近南、達宗萬雲龍、威宗蘇洪光者;最近還有人將孫中山先生列為顯宗的。有關如此自作主張、自以為是的安排,對洪門理論與實踐,當然扯不上關係。更嚴重的是否定前人流傳的洪門文化,確認自己「瓶子滿」懂得多,別人怎麼講都有錯誤,必須糾正。如此對理論與實踐無助,對洪門發展無益的作法,就在於沒有遵行一個正確的方向。
  
  2.自我表現的學術價值
  
  歷史學家們以學術界身分,站在史學工作者立場,研究洪門歷史文化,與新一代洪門昆仲,以社會工作人員,研究社會科學的方向,有其不同的目標。歷史學家對歷史負責,必須廣泛蒐集所有相關的洪門發展資料,作一番有係統的整理、分析,探討出一整套的洪門文化體係,展現出學者們在學術價值方麵的成就。大陸學者在研究洪門發展的結論中,曾肯定洪門是一個社會互助團體,並確認洪門不是黑社會,不是民族革命團體,也不是農民革命團體。並進一步說明,雖然洪門中有人曾參加民主革命,甚至成為革命黨人,也不能否定洪門是一個社會互助團體的事實。這一段真知卓見,不僅能解除兩岸當局對洪門的疑慮,更樹立了洪門昆仲以社會團體發展洪門,進而走向服務社會的正確方向。
  
  3. 無我無私的現實意義
  
  前段所提學術價值,是屬於學者們在學術成就上的自我表現,現在再談現實意義,是要探討洪門在進入新世紀的過渡時期,如何以無我無私的精神,在洪門發展中邁向理論與實踐的新方向。我們翻閱洪門中的舊版「金不換」,其中傳授不少的江湖動作,甚至包括「找財找喜」之道。如今大家一致公認,洪門必須改革,果真要改革,照老舊的「洪門文化」,將立即成為改革的對象,但如此則對洪門改革,顯然並非良策。所以我們在推行新的理論和實踐的同時,必須注意在改革中,洪門的形象固然重要,但少數昆仲在生活上的現實意義,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
  
  
  
 
  
  洪門十條 遵守奉行
  
  

  
  
  洪門十款 兄弟謹記 
  
  

  
  
  

  
  孫中山與溫哥華洪門成員(1911)
  
  

  
  孫中山與卡加利洪門執事 (19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臨證筆記  習醫之路(一)    王全民醫師
乾社試玉 | 慈恩寺塔詩同題彙評
高山頂上騎龍斬關穴
离不开物质,不代表你要拴死在物质上——“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張耳 譯|約翰‧阿什伯利詩選 1
倪海厦地紀日記 4 陕西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