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午节:端午探源及其祭物考辨1

端午探源及其祭物考辨1

(2006-09-17 02:47:58)

 

 

摘要:端午的来源,只缘于古人以干支记时的习俗,本来只表示一个节气。屈原在“恶五月”投水而死,后人尊其为“水仙”,故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的用物中,“艾”是“芰”之误;粽子是从角黍演变来的,角黍是人们模仿菱角做的食物;龙舟是古吴越人“龙节”的用物,屈原是江水之神,祭祀屈原必然用之。

关键词:端午  粽子 龙舟

 

 夏历五月五日,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每逢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在门边悬挂菖蒲、艾叶,还要举行龙舟竞渡等活动。据民俗言,这一天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祭日,这些活动都是纪念屈原的。这种说法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是在叙述“粽子”习俗时提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宗懔则是谈赛龙舟事而及屈原之死日的。二人均将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同屈原联系在一起。由于粽子、龙舟是端午节的两个主要内容,所以,大多数人认为端午是始于屈原之死。实际上,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祭祀屈原”只是其中的一种且是较晚的说法。古人以天干地支定节气,许多节气来源于“干支”(如“三伏”即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每十天,也就是每隔一个“庚”为一伏),一些节气就演变为节日。节日的规定并不同于现在,而是约定俗成的。“端午”亦然,最初只表示一个节气——夏历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此时气候由暖变热。由此而引发了毒日、恶日、“躲午”等一系列风俗,这些风俗都和“日叶正阳”有关。用端午来纪念某个人物,则始于楚平王时的伍子胥,后来屈原的名声压过他,这个节日才被屈原所独占。在端午节最常用的“用物”中,“艾”乃“芰”之讹误;粽子古称角黍,也源于芰、菱;龙舟是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崇拜龙的产物,因屈原被奉为江水之神,所以也同他联系在一起了。

 

一、端午探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几千年来,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使得汉族文化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得以发展,民族习俗亦不断影响。端午节比较重大,各民族都有规模不同、特点各异的纪念活动(如有地方是日吃煮大蒜,有地方则否),对其来源各执说辞,众说纷纭。兹介绍主要者如下:

1.纪念屈原。此说最为普遍。诗人屈原热爱祖国,同情、体恤人民,深得后人敬佩和赞扬。端午节以及龙舟竞渡之戏、吃粽子等习俗都是为了纪念他。从感情而言,人们乐于接受,然此说合于情而失之于实(详下文)。

2.纪念伍子胥。子胥名员,楚国人,因遭平王迫害而投奔吴王阖闾。他曾带兵攻破郢都。在吴、越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力谏吴王夫差(阖闾子)灭残越以除后患。夫差弗听,并逼迫伍子胥自杀,其后将其尸体裹以马革抛入钱塘江。民间传说钱塘江故此涨潮,人们奉子胥为“涛神”,每年夏历五月五日迎之。不过,宋朝以前,只有吴、楚两地祭祀伍子胥,当时各地均建有伍子胥庙。据陆游《伍子胥庙》,“屈原故里”秭归县城东十余里就有伍子胥庙。这样看来,至少在宋以前,端午节还有伍子胥一席之地。宋朝以降,汉族统治者大多昏庸腐朽,外族不时入侵、主持中原。屈原有“深固难徙”的意志,有“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而伍子胥只是一个“叛国者”。尖锐的民族矛盾促使人们选择了屈原,让他独占端午,伍子胥则被大多数人所遗忘。

3.除病、避邪说。晋《乐志》言:“五月之辰谓之午。午者长也,言万物皆长大也。”端午节后,蛇、蜈蚣、蝎子、壁虎、蜘蛛(俗称“五毒”)等毒虫开始活动,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于是,得想办法预防及消灭这些毒虫毒物。《后汉书"礼仪中》云: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

   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

    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

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

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色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日夏至,

禁举大火,止炭鼓铸,消石冶皆绝止。

春夏之交,“阴气”(从地下而来,相对于天上的“阳气”而言)开始侵害人类,各种毒虫、寄生虫亦趁机作害。在这些“自然灾害”面前,从夏后氏到商、周以至汉朝,人们一方面积极想方设法对付各种害虫,另一方面就借助神灵异物(尤其是有药用价值的异物)来求得身体健康,由此而发展到后世的楹联、门神等。端午节也是此情况而产生的一个民俗节日,其除病避邪的意义至今可见:

   ——居住在黑龙江省德都一带的达斡尔族人在端午这一天来到药泉山,上山前要喝药泉水。临走时,在泉水边或山上扔一块石头,表示“把病扔掉了”[1]

——秦巴山地,家家户户,除吃粽子外,还要煮上几斤大蒜,让小孩吃,吃了,大人便安慰说“以后肚子不疼了”[2]

——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每家端午都挂一条葛藤,表示驱邪避魔[3]

——河南省伏牛山等地,端午节在小孩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个“王”字避邪,凶神恶煞,远而避之,小孩可以顺利成长。

——北方某些农村,逢端午则必将小孩送到外婆家“躲午”。

4.与龙有关,有的地方称“龙节”。远古时期,人们在自然势力的威胁下,常疑心某种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们就认定那种东西为他们全族的祖先兼保护神,这便是西方社会学、民俗学所指的图腾崇拜(Totem)。如楚人以羊为图腾,巴人以虎为图腾。古时候,吴、越地区的人民,崇拜龙,以它为图腾。他们“断发纹身”,极力把自己打扮成龙的子孙。一年一度的五月初五,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龙的活动,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扔进水里,献给龙神;最后,在急鼓声中竞渡,以悦“龙颜”。闻一多先生考证这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苗族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勇敢的渔夫叫故亚,他为了惩罚凶恶的龙王,拯救人类,同龙王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杀死龙王,烧掉龙宫,他自己也与恶龙同归于尽[4]。苗族人在这一天隆重纪念他。苗族世居南方,南方多洪、涝,人们以为这是龙在兴风作浪,于是造出了故亚这个英雄形象。

除以上观点,还有一些说法:山西纪念春秋时晋文公的臣仆介之推;东汉时会稽人曹娥伤其父在五月五日迎神活动中,溺死江中,遂沿江哭了十七个日夜,投江而死。至今,浙江绍兴区域的人们总在端午这一天缅怀她;道家却把这一天定为祭地腊的日子……

从以上可明显看出,端午节用于纪念人物是稍后的事。在此以前,端午是一个不吉利的时间,人们是很忌讳这个日子的。《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

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现其子于田婴。

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

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参阅上引文字,我们可注意到两个问题:

1)同段文中有“五月五日子”与“五月子”两种说法。这当然不是司马迁的笔误或省写;(2)这个时间是“恶日”或“恶五月”,联系“除病、避邪说”的有关论据,可知,其时生子克父母。

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从“端午”二字的本义去认识。“端”者,正也。关于“午”,《说文》释为“啎也,五月阴气啎屰易冒地而出也。”“啎”即“屰”(今写作“逆”),乃不顺之意。段玉裁注“阴气从下上,与阴阳相啎逆也。”《史记"律书第三》:“午者,阴阳交,故曰午”。“午”与“五”古韵同属疑母,声纽相同,故有时也写作“端五”。《说文》中的“五”写作“

”,释“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古文的“五”写作“
”,也是阴阳相交之象。汉时,人们在“
”上下各加一横,成为“
”,以示天地。汉人未见过甲骨文,其实,他们同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甲骨文的“五”也写作“
”。【续文见同标题2】

 

 

相关博文:端午探源及其祭物考辨2

         忆儿时端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端午节起源说法多
和我一起画手抄报|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说、来历及习俗
端午节由来与各地习俗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端午节快乐?祝端午节安康的句子
端午节丨今天不可缺少的仪式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