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遗与人文图典:立影尘世,清雅百合

  ——吴清著《廿四香笺》序


吴清先生是近年来潜心静研传统香学的中青年学者,他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师从诸多名师,传统香学师承已故香文化泰斗刘良佑教授。这么多年来念兹在兹,在中国香道文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学术成就,我对吴清兄是很佩服的,他肯吃苦,用功田野调查和刻苦读书,为人低调,在传统文化研究的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

也是我们投缘,彼此谈得来,我与吴清在他的清禄书院兼书馆里喝茶,感觉非常好,书馆里的香台,占寸席之地,素手式起,一朵祥云终现炉中,香烟萦绕,几十年与香为伴的人,我想一定是感觉日渐细腻,思想也日渐明悟,“大隐隐于市”,何尝不是美妙的人生。尽管几十年来我读民俗,也学习社会民俗学的有关知识,对于古人香事只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缺乏深入研究。那天,没想到吴清兄拿出他的新著《廿四香笺》,执意要我作序,而且付梓日期在即,好朋友不能推却,我就谈一点浅薄的读后体会,做一点香与民俗的简单介绍,向各位学者通人和读者朋友请教。

吴清的这本著作,切入口很小,资料工作做得很扎实,就是将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与熏香生活联系在一起。节气,无需我徒费口舌,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衣食农事,依季候而作,随时光流转,同时也是中国人香事活动的重要依凭。伴随着节气与物候,古人“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尽管我们生活在尘世的斗室之中,根据不同的节气,燃一炉香,自然雅致,怡情安然,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一向追求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这九大雅事,哪一件都离不开特定的节气与时空,九大“雅事”中,最为人乐道的是茶与酒,但人们常常忽视了“香事”,宋代社会焚香与品茶、插花、挂画被人们视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趣”。这本书索引钩沉,用“香笺”的方式,将“节气”与“香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做了前人所没有作过的工作,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廿四节气香笺”的主旨,我理解就是四个字:“顺应自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顺应自然规律啊!那位活了一百十几岁的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说过:“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太在乎一时的长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时迎,去时送,万事顺应自然,万事莫要勉强,就是最好的了。”“廿四节气香笺”为这个立论,做了生动的诠释,将顺应自然中的节气与香事,说得很具体,我谈谈我的读后心得。

古人常说“一香通三界”,民俗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祭祀,中国人敬天、敬地、祭祖宗,都离不开“香”,这个问题我与吴清兄也讨论过,古人的祭礼与香的关系,它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从古到今一般作为与神对话的工具。我们的先人走到另一个世界,神灵与魂魄都是飘忽不定的,自然界除了云、雾之外,恐怕只有熏烟可以成为与之沟通的办法了,我们的先人发明了这种“媒介”,“借香烟之力,请神明下界”。当然沉香作为众香之首,更有沟通天地人三界的功效为最。

平时写作时,特别是为一个题目弄得心烦意乱,有时候就点上一支香,说来也奇怪,心绪立刻就安静下来,变得悠闲而自得,熏一炉香,使自己的心情放松,这个经验我有时候也与我的学生与朋友分享,一炉烟,人生味啊!不论世道如何翻腾,人世如何无常,焚一支线香,看缓烟徐徐,一颗凡心慢慢似云,可以大声对自己说一句:随心随行,一切随宜了。我想,这可能是香道能够使人静心与从容的大用。

平时生活在大上海,工作压力与节奏总是很大,不知什么人说过要“慢生活”,道理是对的,可那是一个很难得境界。怎么慢下来呢?生活要让它慢下来,办法还是有的,就是自己给自己营造两种东西,一个叫“意境”,一个叫“气味”,这些都是感性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也许我们通过写字、画面、音乐等艺术形式,可以改变“意境”,但“气味”,则是弥散的物质,是可以营造的。我现在理解古代的文人雅士焚香、挂画、品茗、插花的生活情趣了,为什么要焚香?就是在烟雾缭绕之中,让香料之香与翰墨之香融为一体。诚斯言哉,“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自得其乐矣!”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古代上海的史料,我以为“上海”的得名源自于北宋年间,《宋会要》明确记载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在吴淞江支流“上海浦”设立“上海务”(榷酒税机构),也是上海建镇、建县之前最早的名称,它是上海得名的由来。可是,我还发现,北宋时代,官府在上海青龙镇还设立过市舶分司,就是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的机构。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宋朝政府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足见当时香料贸易的繁盛与香料用量之大。

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端点城市,巨大的沙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上海及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陆,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学者甚至认为这是一条“香料之路”。

宋代之后,儒释道三家都大力提倡用香,促成了香文化的普及,焚香成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所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焚香的事务官员;那个时代,焚香是一件很寻常的生活即景,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也是随处可见,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香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制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典籍到明清野史笔记小说的描述,香在社会生活中与民众的密切程度,实在让人惊讶。“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焚香”,也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借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只要是有足够能力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在使用被褥前,都讲究要“浓薰绣被”。因此,富贵人家,都必备一种叫做“薰笼”的器具,专门用来为衣服、被褥薰香。香与中国人的民俗联系实在太紧密了,我倒是希望吴清先生以后能够做一部《中国香文化史》的大著,奉献给社会。

古人生活的清雅和清逸,真是让人钦羡不已,“窗帘翠映,奇书万卷,灯火五更鸡”,“秋朝采菊,暗香盈袖,赋得‘去来兮’”,虽然我们不可能梦回前世的某个朝代,不过,个人的小环境还是可以用心打造的,“立影尘世,清雅百合”,干干净净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则是应该追求的目标,不知吴清兄是否有同感乎?

趁吴清兄大著即将出版之际,特拉杂陈词,聊表寸心,以示祝贺之忱!


                 

2017517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原载山东画报出版社 吴清著《廿四香笺》20176月版


附几张香道插画,为《廿四香笺》出版助兴。

 

    2017821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日清凉香,适合消夏清暑的几种香
焚一炉香,喝下午茶。
尘世两两相忘,袅袅一炉心香
二十四节气荷包:天地轮回之香,谱写千年的智慧与浪漫
秋花之香,莫过于桂 | 香道
重阳节遇到霜降,古人如何用香温暖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