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属于魔都的脚踏车回忆

说到脚踏车

我们更多用到的词语是自行车

现在上海的街道上

也偶尔能看到小黄车的身影

但是身为年轻人的你们知道吗?

二十年前

大魔都也曾是脚踏车的天下

清脆的车铃叮当响

那个年代的马路上没有那么多机动车

多的是行人与小贩

脚踏车作为当时最普及的交通工具

一度成了大街小巷的霸主

脚踏车与大家的生活如此贴近,作用远超现在轿车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很多老上海人的回忆里最开心的事,就是周末的时候,全家两辆脚踏车,孩子横坐在爸爸自行车大梁上,一起去附近的公园游玩。这些暖暖的画面是深藏在脑海中的骑行记忆。


 

昔日复兴公园所在地

建首座自行车赛车场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当时称自由车)传入中国

有一群从欧洲留学归来的人们

将车与车技带回祖国

由于当时都穿大袖长袍,车座较高

骑行不便,车辆又少,能骑车者为数极少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高座车逐被淘汰

低座车流行,上海骑车人逐渐增多。



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五口通商

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随着西方的其他器物一起传入中国

大门愈加被打开的中国开始接触各式各样的新事物

 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

此后,自行车进口量开始大量增长外商洋行为打开销路

物色华商代理推销

而之前一些开展修理自行车业务的店铺,成为首选对象

1897 年,原来设摊修理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的诸同生

在南京路 604 号开办了同昌车行(DONG CHONG CYCLE & MOTOR CO.)

这是中国第一家自行车商行。


当时同昌车行的广告


到 1900 年,上海已经有惠民、曹顺泰等车行

以自行车为中心的相关产业也随之兴旺发达了起来

至 1915 年,上海已有近 20 家自行车商店

但是与国外的自行车行相比

我们本国的产业还是相对落后

大部分的外商还是占据着市场


1897年款式的英国“三枪”自行车,坐垫上有公司LOGO。


当时,众多民族企业家及有识之士为抵制洋货

力促自行车的国产进程

民国15年,上海大兴车行开始聘请两名日籍技工

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

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

 

民国16年,上海润大车行

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其他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

 

民国19年,同昌车行又开设自行车制造厂

其车架、前叉等主要部件均自行制造

而且品种规格较多,配以少量进口零部件组装成平车、童车和三轮运输车等

采用飞马、猛狗、飞人、飞虎、飞熊、飞鹰、燕子等商标

通过上海同昌车行和南京、汉口分行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想想当时的国内志士们一齐抵制外货

不免依然感到热血!

 

到了20 世纪 20 年代

自行车的用途渐行渐广

上海邮政、电报两局,为传达电讯迅捷起见

开始大量采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

华人学生及洋行华员此时也开始将自行车用作往返的代步工具



随着二战战火的蔓延

日本及欧美的能源与资源越来越受到限制

上海本市的机动车也渐渐少了

而人力车和脚踏车的优势便慢慢显现了出来

需求力度大大增加


抗日战争胜利后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日商开办的上海昌和制作所

更名为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有限公司上海机器厂第二制造厂

后改称为上海机器厂,有员工180人,年产自行车3600辆


民国36年8月

当上海自行车业界得知

中央信托局准备以物物交换形式将日货欢乐牌自行车输入上海

为此,20余家自行车企业联合起来进行抵止

并组织“国产脚踏车厂商联合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

制止了该批自行车的进口

但是美、英等国的进口自行车仍然有增无减,大量倾销

民族自行车工业无法与之竞争,处于奄奄一息的困境。

 

建国后自行车生产进入“标准化时代”

 


20世纪40年代,上海街头的南洋牌双人自行车。


1950年开始,上海自行车行业面临重重困难

在上海市政府帮助下

于1950年5月成立上海自行车工业同业公会

1951年,政府为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

先后给自行车企业发放贷款

并通过加工订货、收购包销等方式帮助解决企业困难

1952年,上海自行车产量达到40118辆,为1950年的5倍多。

 

195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上海自行车厂

设计出了一辆新的28英寸平车

命名为“标定车”

自此,上海自行车厂从技术、物资等方面做了大量试制准备工作

于1955年12月制造成功10辆样品车

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这样,人们终于结束了中国自行车在产品设计规格尺寸等方面

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

采用公制,统一了全国自行车零部件的名称和产品设计规范

明确了产品质量的统一要求

开创了中国自行车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步入正规的新局面。

 

1956年,上海自行车厂将标定车投入批量生产

1958年,上海自行车行业提出了质量赶超英国兰苓牌自行车的目标

从中找出差距,于1964年制造成功永久和凤凰牌PA14型高级平车

各小批试制200辆。

 

“永久”创造上海自行车工业巅峰

 

20世纪80年代,上海自行车工业又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上海自行车行业迈开新的步伐

1986年12月1日,成立以上海自行车厂为主体

以生产永久牌自行车及零件为主导产品

跨省市、跨部门、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体——永久自行车企业集团。


上海永久自行车总厂挂牌仪式


1990年该集团成员已由原14家发展到57家

这个集团的企业和单位分布于全国14个省(市)的27个城市

有职工5万余人,产值17.5亿元,实现利税7亿元

同年12月9日,凤凰自行车(集团)公司成立

全国14个省(市)43个单位参加该集团公司

到1990年,该集团公司有职工3.7万人

固定资产净值3.48亿元

共生产凤凰牌自行车652万辆(其中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354万辆)

总产值17亿元。


20世纪70、80年代的上海街头。脚踏车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新中国成立的40多年期间

上海自行车行业更是迅速发展

品种从单一的平车发展到8大系列,400种型号

产品质量有着显著的提高

共有45种型号的自行车和零件获得优质产品称号

1949~1990年,上海累计生产自行车9810万辆

占到了全国自行车社会拥有量的四分之一!


1990年展销会上的永久自行车展台


在那个年代

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是像现在有一辆跑车一般值得炫耀的事情

没有自行车的年轻人们

想象着自己骑在车上

铃铛清脆作响

微风拂过脸庞

再向路边水灵的小姑娘吹声口哨

这情景是何等潇洒!

新入职的员工们

一定要拿到工票

才能去买一台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因此也随之诞生了DIY行业

大家去集中的市场淘一些零件

自己动手组装一辆自行车!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在那个年代

你是否也会和他们一样

渴望在老上海的条条弄堂

抑或是宽敞热闹的大马路上

跟随人流,奋力踩着一辆脚踏车呢?


部分历史记载及资料参考自:方志上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脚踏车,那些年骑行的记忆
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史“
上海人为啥把自行车叫“脚踏车”?
上世纪80年代,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当代散文‖【闲话自行车】◆王伟光
踏车飞走似乘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