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中国人就该知道:筷子的12种禁忌

是中国人就该知道:筷子的12种禁忌

筷子,这种伴随中国人饮食数千年历史的佐餐工具,古时称其为“箸”。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 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时代,饮食也变得日益精细,要论佐餐工具,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先秦时代,人们吃 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 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 罗兰.巴特对于筷子称颂有加。他认为相对于刀叉,筷子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它“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恰如其分的谨慎 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它从不穿透食物,从不弄断食物,从不撕裂食物,从不破坏食物,而只是提起食物,转动食物和移动食物……食物不再是需要 施以暴力的捕猎对象。”

巴特的灵感来自于曼谷的水面集市,泛指东方的筷子。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 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 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而从造字法来看,“梜 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 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 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不过,在日本的武士时代,筷子却有过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记录。由于古时的 餐厅不准携带刀进入,武士们遂因地制宜地将筷子磨尖以作不时之需。因此,按照和食的餐桌礼仪,筷子的摆放不可正对他人,必需横向地靠在筷枕之上,似有今日 “核武器互不瞄准”之意。 中国古代,宫廷中亦行横箸之礼,不过此举与日式的横筷并无关系,表示的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至朱元璋始废。

中国历史上,亦鲜见以筷子伤人的记录。当然,判官笔似乎是最接近筷子的一种冷兵器,用来点穴解穴,多见于唐人传奇小说。不过,正史却始终未将其列于十八般兵器,属于壮夫不为的异术小技。判官笔多以精钢铸就,用法以点、刺、拨、挑为主,双手分执,更接近于刀叉。

武功讲究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就好比无影脚,于无声处听惊雷,踢在你身在还让你看不见,骂了你还让你张不开嘴,打了你还让你叫不出来,这才是最高 境界,在中国文人的幻想中,对筷子及其使用的用心体察,有助于武功的迈上新台阶,见之于《雪山飞狐》那一场饭桌上的切磋。“胡斐不再伸筷抢菜,却将筷子高 举半空,迟迟不落,双眼凝视着苗人凤的筷子,自己的筷子一寸一寸的慢慢移落,终于碰到了白菜。那时的手法可就快捷无伦,一挟缩回,送到了嘴里。苗人凤瞧不 见他筷子的起落,自是不能拦截,将双筷往桌上一掷,哈哈大笑。胡斐自这口白菜一吃,才真正踏入了第一流高手的境界。”

《功夫熊猫》中熊猫阿波在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后,“功夫大师”告诉阿波今天终于可以大开食戒了。将信将疑的阿波刚夹了一个包子想送进嘴里,就被师傅一个“凌波微 步”抢了过去。接着,第二筷子,第三筷子……“无影筷子手”瞬间就把一大碗包子送进了师傅嘴里。就连最后一个包子,师傅也是不让他轻易下口。恼怒的阿波使 开浑身解数,要从老师嘴里夺到包子。师徒俩巨大的身形反差让整个单挑场面看起来杂耍味十足,水墨山水画风格的场景和中国打击乐器的伴奏尽显影片的中国风。

筷子虽不直接伤人,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内在的力量。这种内在的力量并不体现在筷子的被使用过程中,而在于它的暂时被停止使用,近似于道家的房中之术。 在中餐的饭桌上,一个人要显示威严,无需大声咆哮,更不必砸烂器皿,只消把筷子“重重地”扣在桌上即可,既不失礼貌,又捍卫了尊严。

相比之下,刀叉就不适宜“拍”或“扣”,巴特先生如果碰巧在蒙帕那斯的某个饭局上光火起来,就唯有将刀叉在雪白的桌布上乱抛一气,而且第二天一定会成为小报的头条丑闻。事后,巴特先生也将会为此而羞愧万分。

挥泪斩马谡和摔酒杯一样,有时可能只是一个虚晃一枪的信号,真正出力的是埋伏于屏风之后的刀斧手;筷子就不同,它既是信息也是媒体。当一双筷子“啪”的一声被拍在案上,扣下的筷子,需保持整齐不乱,越整齐越有威严,那气势,只有惊堂木可以相提并论。

这个权力只供长者或饭桌上的权威人士享用,而且多行使于奉行宗族家长制的家庭。司马光《家范》云:“家人之道,尚威严也。”如果一个家长在饭桌上只是享有起 筷的优先,而没有获得将同一双筷子随时拍在桌上的权力,这样的权威体系无疑是不完整的,具有君主立宪的色彩。与此同时,适宜“扣筷”的桌面,以硬木为佳, 玻璃次之,皆不可覆盖桌布。塑料桌面以及任何发声偏闷者,都是对权威的否定。我注意到,凡是厉行家长制的家庭,都比较喜欢以硬木或玻璃来做餐桌的桌面。

让举起的筷子,在嘴和饭桌之间作突然的中途停顿,而不是轻易地就扣于桌面之上,与此同时,脸色亦不可骤变,而宜保持一种凝滞的胶着状态,此乃“扣筷”的最高境界。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 子,且要把筷子两端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地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是,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一、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不大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 “死亡”。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还没有盖上棺盖的时候,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 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二、仙人指路。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 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吃饭时食指若伸出,就会总在不停地指着别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吃饭拿 筷子时用手指人,就如同在指责别人一样,是不被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三、品箸留声。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的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雅。如果餐桌上出现这种现象,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被允许。

四、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拿筷子敲打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用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行人的注意并给予施舍。

五、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来回巡,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六、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会令人生厌。

七、泪箸遗珠。实际上这是指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八、颠倒乾坤。就是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会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将筷子使倒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九、定海神针。在用餐时拿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一举动,如同当众对人伸出中指,这是对同桌用餐人的一种羞辱。因此是一种极不礼貌的举动。

十、当众上香。是指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的,所以,如果把筷子插在饭中,那无疑是把对方视同于死人一样,是绝不被接受的。

十一、交叉十字。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也是不对的。中国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的,这无疑也是在否定自己。

十二、落地惊神。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表现。因为中国人认为,祖先们全都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筷子的十一大禁忌,从来没想到一双筷子蕴含这么多文化
中国人使用筷子有什么禁忌?哪些禁忌还要继续讲究下去?
饭桌上的禁忌
筷子使用中的禁忌
用筷禁忌
必看:你知道筷子的奥妙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