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与境的交融;境与情的沟通】古典文学欣赏 博主摘编 插图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意境是一种文学形象,广泛应用于诗歌、散文、绘画、园林等一切文学作品中,本文只就古典诗歌的意境而论,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万千物象进入诗人的作品,带上了个人的印记,俗称为意象,单一或诸多意象的集合就构成了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结合,“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意有两类,一为情(感受),一为志(志向)。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境即为自然界事物。意境为诗者所创,但意境也表现在阅者的阅读理解中。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呈现为三种状态:
一是触境生情。
诗人起初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突然有所感悟,内心的思绪升起,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此种是被动的,无由境难来情,也即人们平素所说的触景才生情啊。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中少妇本无忧无虑,悉心打扮,上楼赏景。杨柳新绿拨动心弦,想这如此良辰美景如之何?与夫婿别离,如今孤孤单单的生活辜负了春光,也辜负了韶华,着实后悔让夫婿远去。少妇的愁是由柳色触发,又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再如戴叔伦《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这其中”怨”也由境生.这是诗中人的触境生情,还有诗人自己触境生情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秋高登台,谁知目睹尽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秋之绪。
触境生情,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情已在,隐蔽不觉,忽触外境,才如梦醒。
二是借境传情。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带上了诗人的主观的情意.此种是主动的,借境方足以尽情,好比是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我不说,月亮代表我的心,你自己体味吧。实际上“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欧阳修)。”如唐·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如梦如幻,不免引人遐思。佳木葱茏,草长莺飞,处处显出了自然界的生机。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繁茂的杨柳)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依旧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让人想起当年繁荣昌盛的局面。其实面对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杨柳又能如何,实际上徒有作者在感叹唐朝的衰败没落。李易安说:“花自飘零水自流”,落花流水自然不懂舟上女子此刻情怀的。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心里的幻觉,偏要说的那么肯定。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进客观实景。李白曾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雪香显然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诗意。
借境传情,境不过是达情的媒介。情借助于媒介物才可以挥发,不同的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情,情境可以不一,乐境可以传哀情,哀境可以传乐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别离是难忍,杨柳依依又如何,团聚最是期盼,雨雪霏霏也阻不住内心的兴奋。
三是情境相生、物我交融,
上面所说的两种方式,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应当说也是有的,传说古代四大美女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美,花月鱼雁当是有情。否则怎有羞惭之感。猿啸鹃啼本身听起来就是悲凉的,不一定非要内心有哀才能感觉出来。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像,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可理解为花鸟有情,它们为山河破碎,人间的生死别离而感哀,惊心落泪。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自然界事物也心生厌倦,讨厌战争啊。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中山水也懂得人事,介入到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在这里,诗人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方才送春,今又送君,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惜春惜友,物情人情浓不可分。再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句。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情境相生说到底也还是人的情感的外显,只是这种手法着实有想不到的妙处,没有思维的事物尚且有情,自然也就会想到人物的情感了,正所谓曲径通幽啊。
从意境的角度去赏析古典诗歌,既会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又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领悟文学作品的内蕴,赏析诗歌应当着眼于这一点,寻求突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谭老师谈诗”第三讲:意境生成
01闵行高中语文诗歌培训卷检测补习班练习题01
巴蜀学院词一班第二十二讲
中国诗歌的“意境说”
唐代五绝百首选析(六)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