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人民大会堂为何是奇迹?开工前1吨钢筋都没有,10月后却完工了
userphoto

2022.05.07 江西省

关注

1958年10月28日,天安门广场上,人民大会堂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的4000余名职工的劳动号子,在天安门广场响起,加上各种施工的机器轰鸣之音,工地上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全国的建筑专家受邀之下,于9月10日晚间云集北京,参与到这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建筑工作中来。建造人民大会堂这件伟大且光荣的任务,令每一位有幸参与其中的人都倍感自豪。

但这项任务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仅仅从时间要求这一项来看,想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就必须要创造奇迹才行,如果按照以前的一些建筑案例所用时间推算,在建国十周年以前完成这项工程基本不可能。

要知道,当年建成联合国大厦用了7年,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则耗时14年,而瑞士日内瓦的万国宫建成也用了8年时间。

反观留给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时间,仅有十个月左右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各种物资极其匮乏,而人民大会堂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又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人民大会堂的选址是在天安门广场的红墙外,那片区域在当时属于繁华市区。按照人民大会堂的规划,仅建造大会堂一项,就需要拆除机关单位67处,民宅684户,所涉及的房间达到3993间。

机关单位的拆迁工作,势必会影响相关单位的一些正在进行的工作,但这些都可以克服。拆迁民宅的工作,困难程度就要大上许多。

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居民,有很多都是老住户,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让这些人放弃自己的祖宅,确实不太容易。而且,住在那里的居民,都为自己住在皇城根儿下而倍感自豪。

负责拆迁工作的同事,已经做好了面对任何困难的准备。但真正开始这项工作的时候,却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这项本该异常艰难的拆迁工作,进展却非常顺利。

1958年9月份的一天,身为街道治安主任的李萍母亲接到通知,她家住的位置要盖一座可以容纳万人的大礼堂,需要她搬家。

李萍的母亲接到通知后,没有一点犹豫,称这是支持国家建设,还打算起一个带头作用,要第一时间搬走。在她们的印象当中,街坊邻居得知要盖人民大会堂后,都积极响应号召搬家,没有人犹豫,更没有人抱怨。

按照计算,想要完成这项工作,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但结果是,仅仅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庞大的搬迁工作。

人民大会堂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由于工期很短,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设计问题,导致施工困难,根本没有时间反复修改。

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主管大会堂工程的设计工作的沈勃找来了大会堂总工程师张镈,指派他带领北京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们,直接到搬到大会堂工地现场办公。

张镈很好的完成了这项任务,与40余位建筑设计师在施工现场办公,将图纸意图最大化的传递给施工团队。可以说,人民大会堂的施工,绝对算得上是安排得当,计划周密。

但这项工程的难度之大,还是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新的问题继续出现,令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刚刚开始不久的协作,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

什么问题呢?人手问题。大会堂工程选址在天安门广场外的一片区域,在人民大会堂施工之前,就对这片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过简单的勘探,初步认为在这片区域施工时,要挖至4米深的老土层,这样才能确保大会堂的地基稳固。

但实际施工时才发现,4米深的位置根本达不到老土层,要整整挖到深8米的位置才能达到老土层。

这样一来,原本预计的土方量是14.2万立方米,现在却增加到了35万立方米,这计划之外的20多万立方米的土方,令指挥部犯了难。

本来按照14.2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人手来挖掘运输,突然增大的土方量,一下子让原本充足的人手显得捉襟见肘了。

在建造人民大会堂遇到人手不足的情况时,全国人民纷纷响应号召,踊跃报名,一支“义务劳动大军”很快就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工地上。据统计,整整有30万人次参加到了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的义务劳动当中。

人手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国庆工程第5号简报当中,阐述了一个新的困难——资源匮乏,钢筋短缺,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很快面临停工。

直到破土动工22天前,钢筋甚至连1吨都没有。彼时的中国资源极其紧缺,想要在短期内获得充足的钢筋,只有向外国进口才行。

但人民大会堂的意义并非仅仅是一个建筑而已,更具备着特殊的政治意义。但建造人民大会堂之前就已经颁发指令,建筑材料只能用国产的。

全国的工厂和工人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展开了紧锣密鼓的生产,建造人民大会堂所需的材料,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向北京涌来。

不仅如此,一些生产能力出众的企业,不仅为人民大会堂工程供应材料,还担负起一些重要的生产任务。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人民大会堂工地材料匮乏的难题迎刃而解。值得骄傲的是,哪怕小到一颗螺丝钉,都采用的国货。

克服了1958年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指挥部在1959年初迎来了一个新的困难,“技术难关”成了这一年需要面对的关键词。

建造人民大会堂时,这个顶棚采取了“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设计理念。想要在施工过程中,将这个理念展示出来,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既然是满天星斗,就必须要给人穹顶为天的感受,想要做到这一点,顶棚就必然不可以用柱子来支撑。

其二,作为一个可以容纳万人的大会堂,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高度。

顶棚越高,就越需要稳固的支撑点。通常的建筑,都会采取增加立柱的方式来获得稳定性,而人民大会堂的穹顶,又恰恰不能使用柱子。

好在,这个难题在设计团队的不懈努力之下解决了,采用了以钢梁替代柱子的形式,来支撑“满天星斗”的穹顶。

沈阳桥梁厂接下了制造特殊钢梁的任务,总共生产12根,每根钢梁的高度为7米,长度为60.9米,重量高达55吨

1959年3月21日,这一天是钢梁起吊的日子,沈勃和国庆工程指挥部的所有成员全都来到大会堂施工现场。钢梁起吊这件事情,对人民大会堂穹顶的建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最终成功,在此一举。

令人揪心的是,三次起吊全部失败。特制的12根钢梁,1根备用品都没有,强行起吊的后果无法承担。就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建工部的工程师包瑞林提出了一个他知道的“土法儿”。

包瑞林提出的这个“土法儿”,简单来说就像是给钢梁做了一套夹板,类似医生给骨折的部位做的保护夹板,保证钢梁在起吊过程中不受损坏。这个“土法儿”最终得到了采纳,工程指挥部立即开始着手准备,三天三夜的赶制,菱形钢架制作完毕。

1959年3月30日,第四次起吊开始,在菱形钢架的保护下,1根钢梁顺利起吊,引起现场的一片欢呼声。

就这样,经过全国人民的多方努力之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成功建造成人民大会堂。1959年8月底,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大会堂顺利完工。1959年9月24日,大会堂正式交付使用。

10个月时间,中国人民建造出人民大会堂,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人民大会堂,从设计到建设,与人民息息相关,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自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民大会堂建造秘闻,图纸之争,巧妙施工,历时7个月完成!
钢结构专项施工方案(通用)
夜读|人民大会堂的建成,为何仅用一年时间?
参观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进去看看里面什么样子
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板笑问:这是谁的主意
起重吊装施工安全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