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话 | 一年不见几次,群众怎么信任你?萍乡一位老干部的时代语录



今天,很多“70后”、“80后”已经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而他们出生的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扎根乡村、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老干部们早已在家颐养天年。新老更替是自然现象,但是,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老一辈们凭着艰苦朴素、勤政节俭的拓荒精神,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城乡局面,值得新一代基层领导干部学习和传承。


4月,春暖花开之时,在萍乡市上栗县府前路一幢普通民宅里,今年81岁的何品文身材魁梧、满头白发,或坐或站都透出一股老一辈领导干部的威严。他说:“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一些特殊的印记,很多曾经主政乡里的老乡长、老书记,多多少少有一些打着‘时代烙印’的故事……”


 ■记者李桂明文/图




date
1


 “一年看不到几次,群众怎么信任你”


记者:现在乡镇仍在推行干部驻村制度,鼓励乡镇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您在乡镇工作几十年,是否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一些细节和故事?



何品文:我在上栗县东源乡工作了整整34年,农村的事情还记得很清楚。东源当时是一个特困乡,有21个行政村,绝大多数村,我都驻过,而且一驻就是十天半个月,中间不能回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东源乡很多村里没有公路。有一年上半年,我步行去镜山村驻村,走在一个山谷的羊肠小道上,两旁合围的灌木,将头顶的光线都遮挡了。按照当时驻村要求,驻村干部不能在富裕农家里住,只能住在一些困难群众家里。我入住一户困难家庭后,每天早上起床,会先帮他们家的水缸挑满水,他们三餐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上午,我跟着这一家子出去割草,把割好的草严严实实堆在这户人家稻田的旁边,以备将来撒入田间作为肥料使用。到了栽培番薯的季节,我就帮他们栽番薯;到了种麦子的时节,我又帮他们种麦子;夏季干旱时,我帮他们踩水车,他们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


那时的“同吃同住同劳动”落到了实处。我在一个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人家公婆吵架的事、柴米油盐的事、婚姻问题、各种家庭矛盾都会跟我讲。现在想想,如果一个驻村干部,一年到头,村里的老百姓看不到几次,村民怎么信任你?你怎么知道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又怎么能搞好干群关系?


date
2


“打着火把去开会,差点掉下废弃煤井”


记者:您知道,有一段时期,我们基层政府会议很多。您曾在东源乡政府工作了几十年,那时的乡村干部是不是也要经常开会?


何品文:那时的会议很多,至少比现在更多。但是,有一点不同,那时白天驻村干部要参加劳动,在机关的干部也有各自的工作,所以开会通常安排在晚上,这应该是那一代老干部们心里的“时代印记”。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还未任东源乡党委书记,当时我在东源乡上埠村驻村,我接到乡政府办公室的通知,晚上8点要赶回乡政府礼堂开会。我白天赶完活后,用竹篾夹着一捆稻草,扎了一个长约1米的火把。冬季天黑得早,我在驻村的困难群众家里吃了晚饭,便冒着毛毛细雨,打着火把步行往10里外的乡政府赶去。走到一个叫羊子山的地方,我脚下一滑,两脚悬空,情急之下,我双手胡乱抓住了一把路旁的杂草,才避免掉进旁边一个十多米深的废弃煤井里。尽管虚惊一场,当晚8点,我赶到了乡政府礼堂。


类似的事,并非只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在那个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年代,乡村干部履职勤政有一种幸福感、充实感和荣誉感。


date
3


“群众生活苦,我们怎好意思买车坐”


记者: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前,一些部门和单位享乐、奢靡之风盛行,领导干部超标购车、公车私用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个年代,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



何品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乡政府没有一辆汽车,包括党政一把手在内,所有干部下乡都是走路。个别条件好的干部,购买了自行车的,可以骑自行车下乡。我知道的,当时上栗还是区,不是县,那时区委区政府仅有两辆汽车,因为根本不够用,有时区委书记下乡调研也是走路。记得有一次,区委书记一个人独自从赤山乡(现在为镇)走到东源乡,再从东源乡走到了杨岐乡,从南到北一路走一路调研。


东源乡一直交通不便,信息很封闭,又是特困乡。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群众仍然很苦。那时我在乡党委书记任上,萍乡市五金公司一位总经理找到我说,乡里一辆车都没有,下乡不方便,要卖一辆双排座汽车给乡里。我以乡里没钱为由,坚决不要。他又说,先不要付款,你们先拿着用,待有钱了再付款。为了统一思想,我特意找到乡长周自洪商量。我说,群众生活还很苦,我们怎么好意思买车坐。最终,我们拒绝了五金公司的美意。


date
4


 “短短两个月,5个村全通电”


记者:因为交通不便,领导干部下乡或到上级部门汇报工作全靠走路,办事效率是不是受到影响?



何品文:大概是1978年,我在东源乡革委会副主任上,这一年,我在东源乡石源村驻村。当时,包括石源村在内,周边共有5个行政村没有通电。5个村庄,1万多老百姓,他们怨气很大,但是乡里没有钱,怎么办?

  

当年8月,我踌躇满志,写了一份报告,来到萍乡市农电局请求他们拨点钱,我想把几个村的电杆架起来,把沿线的电线铺起来,解决群众的用电问题。听了我的请求,农电局一位领导告诉我,此事要找市里一位钟姓副市长签字同意才行。我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位钟副市长,听了我的介绍,他很同情,立即签了字,同意拨款5万元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仅有这笔钱还不够,后来乡里筹集了一部分,沿线村民也凑了一些。大概是当年10月,这项工程就动工了,苦拼了整整两个月,当年12月,5个村全部通电了,1万村民都告别了煤油灯。


尽管那时交通不便,全靠步行办事,但大家一起出工,一起劳动,田野里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人心齐,泰山移”,所以办事效率非常高。


date
5


“其实老百姓最懂得感恩”


记者:您作为曾主政乡里的一把手,几十年后的今天,您与那里的村民还有来往吗?



何品文:我今年81岁了,曾经工作的地方,一些熟人都已过世,但偶尔回到曾工作过的地方,一些健在的同龄人碰到我,会热情地叫我“何书记”,会拉着我到他们家里喝杯小酒,但我身体不如以前,只有婉拒致谢。


我想说的是,其实老百姓最懂得感恩。大概是1972年,我正在乡政府的办公室忙一些事情,突然来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家住东源乡民主村,我之前在民主村驻村时,就住在他家里。他对我说,他母亲病得很重,可能没有多少日子了,但老人家一直记得我对他们家的帮助,一直惦念着我,非要再见我一面。我非常感动,当晚买了一些东西,趁着夜色走路进村,到他家里看望了老太太。不久,老太太就过世了。


民主村有一位会计,我在民主村驻村之前,他父亲便过世了,当时他母亲已年过六十。每年的春节,老人家总会留几块糍粑给我,有时因为工作忙,我没有时间去拿,老太太把糍粑都留得发霉了,一次一次让人带话给我,催促我去她家走走、看看……


date
6


“大街小巷变美了,好人好事每天都有”


记者:老干部勤政、节俭、艰苦的创业精神永不过时,不管经济如何发达,仍然值得广大干部学习和思考。



何品文:尽管我年纪大了,但我偶尔也会上街看看。与早几年相比,如今萍乡城市变美了,上栗县城也变了样,不管是县城的主干道,还是小街小巷,到处都变美了。这是国家批准萍乡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是国家资金促进地方发展带来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在市里、县城的一些十字路口,天天都能见到志愿者的身影,好人好事每天都有。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切身体会,前几年,我们老干部的医药费不能及时得到报销,如今新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上台后,这种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虽然我现在出门不多,但我每天看新闻发现,市县领导不是在外跑项目,就是在基层调研,为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每天忙得团团转,我们这些已经从基层领导干部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对此很满意。



编辑:邓泉玲


爆料电话:0799-62869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连载 | 《绿色记忆》之:“借刀宰羊” | 作者:刘月凯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提留与统筹
山花烂漫|施仁土:小高二也能大作为
李桂荣【我和"水机枪"的交往】文海诗轩传媒倾情鉴赏
一名工人子弟的人生经历(兼谈机关生涯)(4)
一名工人子弟的人生经历(兼谈机关生涯)(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