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秋到伏未去,最宜养肺健脾、滋阴润燥

8月7日,我们将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古人将“立秋”分三候:

一候凉风至:此时的风已渐渐由热转凉,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二候白露生:立秋后的早晨,大地上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今年,立秋刚好处在中伏,立秋之后仍有一“伏”,这段时间大部分地区依旧很热。

持续的晴天无雨、干燥、高温,就像老虎一样霸道,甚至比夏天还要难熬,所以民间常其为“秋老虎”

古人常感叹“睡起秋色无觅处”“一宿秋风未觉凉”,好像找不到秋天的感觉;今天的人们对立秋就更不敏感了,立秋后的8月,许多人还习惯照着夏天的活法过日子,喝冷饮、吹空调、吃冰西瓜...

等到九、十月天气渐冷,毛病就都出来了,有人拉肚子,有人咳嗽,有人发胖,有人感觉身上没力气,这都是“秋行夏令”的结果。

其实,立秋时无论身上感受到的气温如何,天地的气机已开始趋向收敛,我们养生也要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应从「消暑清热」逐渐向「滋阴养肺」过度,避免大量出汗和体力消耗,收敛肺气、调整情绪。

敛肺气,防温燥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之主气,肺主秋季,为“娇脏”,不耐寒热,通过鼻与外界相通,很容易被秋燥所伤

立秋后若没有及时顾护,等到天气转凉后,呼吸系统的疾病就会频发,比如感冒、咳嗽、肺炎、哮喘等。

肺气在秋天最旺,功能最强——

立秋后,尽量少吃辛味之品,如葱、姜、蒜、韭等辛味通肺,可以助长肺气,如果摄入过多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气太盛,导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状。

此时,应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收敛肺气,以防秋燥

另外,秋季燥气上升,燥为阳邪,最易伤耗肺阴,此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很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可通过吃一些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之品,如莲子、桂圆、番茄、蜂蜜、银耳、百合、芝麻、杏仁、枸杞子、枇杷等。

一提起“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多喝水,但若只喝白开水,水分进入人体,很快会被蒸发排泄,不能完全“喝走”燥气

推荐「朝盐水,晚蜂蜜」的方法, 即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凉的盐水,晚上睡前喝一杯温的蜂蜜水。这样做既能补充水分,还能预防秋燥引起的便秘。

补脾气,祛脾湿

许多朋友都知道,立秋要养肺。但因为立秋所处的特殊时间点,我们必须脾、肺同养

立秋既是秋天的开端,又身处于农历六月的“长夏”,从中医角度来讲,长夏主脾,秋天主肺,它们本是一对相生的关系

经过一个夏天的闷热潮湿,身体内积聚了很多湿气、热毒;秋气收敛,和此时的湿热瘀阻,很容易体内郁热,引起病邪

有些会变作湿疹、口疮、痘痘冒出来;而有的人,一到秋天就反复咳嗽,也多是因为脾失健运,水湿停滞,上犯于肺引起的。

所以,立秋后又一重任,补脾气,祛脾湿——

祛湿需要能量——人体的“气”。但刚从一个夏天的暑热中脱身,我们的气多少有点亏虚,常感无力,中医里管它叫“气虚无力”,我们常称之为“秋乏”

此时推荐大家用黄芪补气。黄芪,偏温性,有时会让人上火。但唯独在三伏天和立秋后的长夏,大多数人都可以用,这是唯一一个可以放心用黄芪的好时候。

立秋时用黄芪,配上大米煮粥是最好的。大米也是补气的,可以增强黄芪的补益作用,效果比直接喝黄芪水要好。

淡贴秋膘,补益脏腑

立秋到了,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

传统意义上“贴秋膘”,是在秋天吃一些营养成分相对丰富的食物,如炖肉、炖鸡、红烧鱼等,来补益因“苦夏”食欲不振而相对亏虚的身体,为迎接寒冬打好身体基础。

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此时脾胃尚未强健,不能消受厚腻饮食;加之夏季多吃瓜果冷饮,脾胃尚有寒凉之伤,油腻的食物容易伤胃。

因此,平和清润的食物对补益脏腑更为适宜,这就是所谓的“淡贴秋膘”。

可多吃扁豆、山药、小米、芡实、熟莲藕、陈皮等健脾食材,或者常吃点小米粥,粥既能养胃,又可以补脾润燥。

另外,“秋瓜坏肚”,立秋后不论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

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激活阳气,保卫脾肺

阳气能源源不断为我们的身体充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补充阳气,就能保卫我们的脾和肺不受外邪侵袭

今年各地雨水较多,很多朋友想晒背,却碍于阴天无法实现。对于不方便晒背补阳的朋友,这里推荐一个提升阳气的小方法——夹脊法

人体的“阳气大总管”,督脉,位于我们的背部,通过“夹脊法”对背的刺激,起到疏通督脉、激活阳气的作用,就像打通了阳气输布的管道,让它能源源不断输送到脾和肺里。

具体方法:

1.臀部坐在凳子的1/3处,两手撑到臀部后边凳子的空处,支撑身体;

2.上半身向上拱起,头往后仰,此时感到背后发紧;

3.坚持一分钟,再放松,循环做几遍

除了生发阳气之外,“夹脊法”对脾肺虚弱引起的拉肚子,睡眠不好,手脚发凉、拉肚子等情况都特别适用

另外,古人告诉我们收敛阳气最简单的方法:睡觉。入秋后,夜晚会偏凉一些,我们也应从夏天的“夜卧早起”变为“早卧早起”。

早点入睡,一方面可避免寒气入体;另一方面,人在睡觉时,人体与大自然的气机,都是收敛的,有助于把阳气收回,可以不让阳气耗散得太快

穴位调养,补脾润肺

学会了简单的“夹脊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穴位来调理。

中医认为,脾土可生肺金,秋季的穴位调养主要以滋补脾胃、润肺养阴为主。

可以选取——

  • 具有健运脾胃功效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 具有调肺补气功效的穴位,如天突、膻中、气海等穴;
  • 用手指指腹轻轻按揉即可。

穴位示例图

立秋粥:顾护脾胃,养肺润燥

立秋节气是阴阳消长的交替节气,寒热交织,脾湿与肺燥同存。因此,食饮有节以调养保健十分重要。

可通过食用养生粥膳,如荷叶山楂薏米粥、山药粥、茯苓粥、梨粥等,既可祛湿,又可润燥,还可健脾养胃,为贴秋膘做准备。

荷叶山楂薏米粥

食材:干荷叶10克、山楂10克、薏米20克、大米50克

做法:先将干荷叶洗净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冷水,煮开,去渣取汁;再将淘洗好的山楂、薏米、大米纳入煮好的荷叶汁中,按常法共煮做粥食用。

功效:消暑利湿、健脾和中。既解长夏暑热、祛湿气、健脾胃,用于湿困脾胃引起的消化不良,症见稍食腹胀、打嗝、呕吐、腹泻,又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山药粥

食材:鲜山药100克,糯米100克,白糖30克

做法:先将鲜山药洗净剥去外皮,切成丁;糯米淘洗干净;锅内注入清水,放入糯米、山药丁,中火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煮至汤稠,表面有粥油时下入白糖调味即成。温热服食,长期服用效果最好。

功效: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为健脾养胃、补益虚损的佳品。用于脾胃虚弱、慢性胃炎、食少便溏等症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茯苓粥

食材:茯苓粉30克、红枣20枚、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红枣文火煮烂,连汤放入粳米粥内,再加入茯苓粉煮沸即成,可根据个人口感酌加红糖。

功效: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养心安神。用于水肿胀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百合杏仁赤豆粥

食材:百合10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许。

做法:先将赤小豆洗净,加水适量,与粳米一起,先以大火煮沸,然后在半熟的粳米锅内加入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热即成。

功效:清肺火、降胃火。适用于肺阴虚,虚火旺盛,素有口干、口苦者

立秋过后早晚气温相对凉爽,正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好时候,合理的运动让人越来越有精神,但是运动强度不宜过剧,“秋主收降”,运动过剧出汗太多,会增加机体耗伤,也不利于阳气敛降,因此选择慢跑、散步、做操等平缓的运动即可。

此外,秋季是精气处于收敛内养阶段,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最好在晚10时前入睡。有条件的可午睡一会,能化解困顿情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天2碗汤,不用医生帮,赶走脾虚、寒湿和秋燥,养肺健脾少生病
看完这个,你就是生活中的专家了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摘要)
健脾养肺正当时
秋冬季中老年人身心养生保健常识
处暑 · 重在健脾、祛湿、润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