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目连救母》显现了中国戏曲的综合性,是戏曲早期发展的一个代表

拗九节的由来:目连救母传说

正当歌舞和俳优艺术在中国的宫廷和乡镇集市中一代代地发展、丰富并且逐渐相融的时候,在山林的宗教庙宇中,另一种叙事性的表演艺术正在悄悄地走向成熟。早在二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就循着漫长的“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国腹地。东汉时期黑暗的政治统治和残醋的阶级压迫,使民众不堪忍受,整个社会孕育着极大的反抗情绪,成为佛教思想扎根和繁殖的土壤。最初它主要作为对抗统治阶级的信仰和方术秘密流行于民间,到了两晋时期,佛教思想逐渐中国化,与儒、道思想融合,开始被士大夫阶层接受。

宋代连州阳山的韩愈文化(图)

宣讲者在诵讲过程中,还努力将法理故事化,不断地借题发挥,或穿插一些因缘、譬喻故事,有时还辅以简短传神的摹拟表演,以引起兴趣。这样一来,在俗讲中就具有了戏剧性的艺术因素,宣讲成为一种带有表演性的娱乐活动。到了唐代,俗讲已经相当发达,具有丰富的情节性和复杂的故事内容,吸引了各个阶层的人们,上自公主贵官,下至童稚闺妇,无不成为俗讲的热心听众。文学家韩愈曾在《华山女》一诗中描述当时民众被俗讲吸引的情形: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官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洽排浮萍......

《目连救母》 之 《代母绕枷》剧照

当时各地民众对于俗讲的入迷程度,从诗中可窥斑。俗讲中的故事性成分越来越浓,渐渐地反客为主,变成了讲演的主体,又汲取了民间说唱文学长期发展的表现艺术,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称为“变文”。它已经不再“假托经论”,即不需要依附于为具体某部佛经做讲解,而是一种独立的、通俗的、具有较完整的故事内容,以韵文散文相结合为特征的讲唱文学了。变文的题材内容,有的取自佛经故事渲染发挥,也有的与佛经无关,表现历史与世态风情故事。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唐代变文有《目连变》、《降魔变》、《昭君变》等。唐代变文的题材故事,后来在民间辗转流传,有不少成为元杂剧或明传奇的题材。

京剧《目连救母》岳林 全国青少年戏曲

变文的基本结构是叙述体的,但是其中穿插着角色自述胸腔的抒情咏唱、不同人物之间交流情感互表意愿的咏唱,以及摹拟性的人物对话。这些部分使得变文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动作性。变文的散相间的结构体制,是后世说唱文艺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戏曲的通常格局。所以有人把唐代变文称为“前戏曲”。变文中的直观动作性进一步加强,角色表演代簪叙事讲演,以求给予观众以更强烈的感官刺激,这就出现了宗教题材的戏曲化表演。其中最为著名、演出最广泛的是表现目连皈依佛门救母亲出苦海的目连戏。

孟兰盆经旧书照

早在东汉时期已传入中国,有支谦译的《目连因缘功德经》,竺法护译的《目连上净居天经》等比起佛经中那些舍身饲虎、残酷报应、弃舍一切以惨来世等故事,目连救母更有人情味,符合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很容易在民众中引起共鸣。到了南北朝时期,目连故事也随之深入民心。这时候民间已经出现了取自目连救母传说的“孟兰盆斋”。孟兰盆在印度梵文中是“解倒悬”的意思,每年到了中国传统祭奠死者亲人的七月十五日,“憎尼道俗悉经营盆供诸寺院”,除了施斋供僧以外,各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宗教活动。

《目连救母》戏曲表演剧照

其中最主要也最热闹的活动是宣讲目连事迹,以招揽佛教信徒。到了隋朝,出现了《孟兰盆经》,又称《报恩奉盆经》,在这部经中,目连以神通入地狱救母亲,和其母受业报等事迹,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起伏跌宕的情节线。不知经过了多少代僧人和民间艺术家的反复讲述和加工,目连救母的故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曲折,各种生动的民间习俗和细节不断加入,人物形象逐渐鲜明而具有个性特点,动作性越来越强烈,直到有一天,某个寺院突然放弃冗长的讲述,而是扮演目连,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境和他的动作直接展示给观众,这就产生了目连戏。

富民俗特色目连戏

目连戏的产生,最迟不会晚于北宋时代。宫廷和城镇勾栏里还在演出各种短小ト戏和谐谑杂剧的时候,山林寺庙中却演起了规模宏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的目连戏。在北宋时代,每年七月十五日演出《目连救母》,是一次盛大而热闹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它的各项准备早在数目前就忙碌地开始了。早在宋朝时候,每次演出目连戏,就已持续数日之久。除了目连救母的情节主线外,还大量穿插其它的故事、民俗、杂耍等内容,庞杂而热闹。目连救母故事无论在讲经变文,还是早期的目连戏演出中,都反复渲染地狱中的种种可怕景象,让观众感受到阴司地狱那种铁城高峻、火海刀山、鬼影阴风的恐怖氛围。

富民俗特色目连戏

后来,随着佛教思想逐渐中国化并融入中国文化主流中,儒家传统的孝悌观念开始渗入目连戏中,于是戏中穿插着出现了董永、孟宗等行孝获得报答的戏剧性故事场面,以衬托和拓展目连救母主题,淡化了原来故事中的恐怖气氛,使观众稍得宽慰。在一代代人的不断演出中,艺人们为了提起观众的兴趣,往往即兴地抓住戏中一些有特点的生活情境引申发挥、插科打译、夸张拟,或插入极富戏刚性的生活化动作小品,它们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情感和见解,却并不宜传戏中的宗教主题,有时甚至是对宗教思想的嘲讽或打趣。

《目连救母》 之 《代母绕枷》剧照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完善的日连戏剧本,就是明代万历年间安徽祁门的一位秀才郑之珍依据旧本改编整理的《目连救母行孝戏文》,虽然经过了郑之珍的整饬删编,仍然还有一百出之多。由于演出的地域极其广泛,持续的时代相当漫长,肯定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目连救母》剧本在各地流传。在一代代不同区域的民间艺术家的演出实践中,民间的各种戏剧性因素不断加入,各类民谣俗曲和地方歌舞小戏不断与之碰撞、交融,产生了一副副不尽相同的面貌,并且逐渐成为包容性很强、既娱人又自娱的大型戏剧表演活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变文
变文[兴起于唐代的说唱文学体裁]
莆仙戏目连剧本特色(上)
唐代出现了变文这一新的文体,它最初是一种讲唱佛经故事以宣传佛教的通俗文学形式,后来则多讲唱历史故事、现实事件或民间传说。
鲁迅知识结构的缺陷及其小说史
鬼戏,是戏曲之滥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