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集帖学之大成者”,非他莫属

提及刘墉,可能很多人感觉并不熟悉,但是说到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刘罗锅”,大家就应该想起来了。那部以他为原型的影视剧——《宰相刘罗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也被很多观众当作清朝的“包拯”或者“狄仁杰”。那么书法史中的他,究竟又怎样呢?

刘墉不仅一生官运亨通,位高权重,世人共仰,其书法也极具盛名,对于帖学有很大的造诣,被称为“清代浓墨第一人”。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并称四大家且位居第一

刘墉 临前贤法帖扇面
16.4×48.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书法以帖学书法为主,而刘墉的书法取法于帖学,通过对各种书体的创作,加以融合,开辟了新一代书风。嘉道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鉴赏家包世臣曾说:“刘文清相国,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专美也。”

其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遒,在清朝嘉庆乾隆时期影响深远。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称他是清朝“集帖学之大成者”。现在看来,自明末董其昌以后截至目前,帖学派书家尚无人能出其右。
 
刘墉 泥金小楷 入法界体性经 选页
25.6x30xcm27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康乾时期,康熙帝大力推崇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另外在当时的科举考试当中,书法作为一项考核内容,风格也以二位的书风为主。少年时期的刘墉受到当时书法大气候的影响,而且为了准备科举考试,便在书法上大力学习董赵二人的书法,直至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
 
当时的科举考试要求书写小楷时呈现出“黑、厚、圆、光”的特点,刘墉在考取进士以后,逐渐摆脱了这种一成不变的书法,开始注重创新开辟自己的风格。刘墉早期的书法作品比较少,主要有《颜含传楷书册之一》《砚说录存册》《跋兰亭》和《致刘蹲书册之一》等作品。

刘墉 行书七言联 蜡笺
93.5×21.2cm×2
安徽省博物馆藏

《砚说录存册》是刘墉传世较早的行草作品,作品自然和谐,线条生动,墨色浓淡与线条粗细对比强烈,精致间添了几分洒脱。自古以来书法用笔皆使用硬毫,即狼毫,几乎没有人使用羊毫毛笔。《致刘蹲书册之一》是刘墉四十五岁的书法作品,主要用笔为狼毫,但已经有些羊毫的意思了,这些表明刘墉书法在变化创新当中。

刘墉 录苏轼南堂诗轴
86×33.5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刘墉五十岁以后,其书法风格已和之前大不相同,而且风格涉猎较广,包括苏轼、颜真卿、王羲之和杨凝式等大家的风格,其中受颜真卿和苏轼的书法风格影响最多。在刘墉的楷书书法中,巧妙地将颜真卿书法的铿锵有力浑厚劲道、苏轼书法的饱满圆厚及用笔多变融于一体,脱胎换骨,自成一家。在此时,刘墉的行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丰腴圆厚、貌丰骨劲、刚劲内敛的风格。

相比此前,刘墉在书法的用笔上也有了很大的刘墉在书法的用笔上也有了很大的羊毫的线条,很好地表现了他书法的意蕴。临沂市博物馆收藏的刘墉的册页可以佐证。
 
刘墉 行书册 选页
临沂市博物馆收藏

到了七十岁以后,刘墉书法造诣到达了顶峰,书法风格亦逐渐成熟,尤其体现在行草方面。这时期,刘墉孜孜临习,乐此不疲,临帖也较多,创作的作品很多,有《万岁通天帖》《淳化阁帖》《绛帖》和《汝帖》等,这些作品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功夫极深,表现出超常的书法风格和高人一等的书法创作。

刘墉 临米芾诗帖
80.1×46.7cm
上海博物馆藏

康有为、杨守敬和曾熙等众家对其行草十分推崇。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称赞刘墉的书法成就:“力厚思沈,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

据说,刘墉七十岁以后,潜心研习北朝碑版,但已精力衰弱,不能有所成就,传世作品几乎没有。(刘墉书法评传之一,待续)




临学信札,推荐用笔
|山松|
仿宋代诸葛笔制式小狼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说王羲之用的是鼠须笔,颜真卿用的是鸡距笔,毛笔与字体有关系吗?如何根据字体选笔?
羊毫、狼毫使用区别
启功写字用的羊毫、狼毫还是两者兼有,有什么讲究?
啥字用啥笔?你真的懂了吗?
书法用笔是狼毫还是羊毫好?
文房四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