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依云:当杜尚成为经典 有谁能来突破?

杜尚

  7月28日,恰逢“现代主义的守护神”杜尚第127个诞辰,曾经以打破传统经典为旗帜的杜尚却在当今被奉为“经典”;杜尚的作品在不断的抨击中渐显锋芒,而如今的年轻艺术家们在相对宽容的氛围中却大多缺少含金量。7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2014北京大学生艺术博览会”上,青年艺术家们正面临资源过于重复、缺乏持续影响力的质疑,在杜尚诞辰之际观此现象,格外引人反思。

  杜尚再好,也已然成为历史

  如果让死去的杜尚复活,当他看到如今的当代艺术已将他奉上“现代主义守护神”的宝座,或许他一定会乐坏了,因为他终于达成了一举成名的愿望。但他或许也会有些失望,因为他所要创作出的一种代表“时代潮流”的艺术,却在他死后的半个世纪之久后,还依然“屹立不倒”。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杜尚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创作并非一定要通过双手来制作,作品的创意和思想才是艺术真正的灵魂,尽管当时他匿名创作的“泉”曾经遭到1917年纽约独立艺术家社团展的否定,但却开始了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乃至到了现当下,也依然有效仿他的艺术作品不断出现。这样的创作形式尽管至今仍然有质疑,但却不可否认地成为了现当代艺术的重要手段,这种现象本身并无对错,但却很容易让艺术家陷入一种艺术与非艺术之间难以界定的误区,很多人一味效仿杜尚的这种创作形式,却不能像杜尚那样,表现当下、突出观点,于是出现了很多空有奇形怪状,却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作品。杜尚再好,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独特的创作理念,不该让历史的“先锋”引领当下的思考。

  学无止境,但需要搞清对象

  作为当代艺术的中流砥柱,青年艺术家们需要学习经典不假,但要学的从来都不是前人的创作风格,而是继承他们的创作精神,最终目的是要在自己的创作中将与上个世纪截然不同的当代性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立足于对于今天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悟。

  杜尚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未必是他的经典作品,或许他最值得学习的还是敢于不从众,坚持自我。当年他的绘画作品“下楼梯的裸女”被送至巴黎参加一个立体派组织的展览时,却被立体主义者们和未来主义者们“踢皮球”,没有人欣赏他对传统静态美学的突破,两面不是人。如果是普通人知道这样的结果,十有八九会信心大挫,卷铺盖走人,而杜尚在黯然地将作品搬回家后,并未放弃自己的尝试,反而让他从此不再对任何艺术团体感兴趣,走上了真正自由创作的道路。

  反观当下,艺术家抱团现象越来越严重,按风格划分、按地域划分的比比皆是,这样的“物以类聚”式的相互照应反而让人看不到突破传统的希望,杜尚之于当代艺术家,最该学的反而是独立。

  反成经典,谁来打破这框架

  杜尚能在艺术史上留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给出了重重一击;时隔近一个世纪,杜尚成为了艺术史的里程碑,他的作品成为了新的“经典”,那么又该有谁来突破它呢?

  杜尚曾经化作女性名“赛纳维”,在法语中意为“这就是生活”,他认为自己最好的作品就是生活,因此无论是他的创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能感受到强烈的自由感,从不会被创作方式、材料、内容等束缚。而如今很多人声称创作的是像“泉”那样的现成品艺术,还在“挑战”所谓的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无疑就是一种方式的重复,其实根本毫无突破,更不谈有什么现实性思考在其中。

  杜尚已死,如果在今天还将他奉为经典,将“学习杜尚”作为不认真创作的借口未免让人感到讽刺;学习杜尚生活即是创作的精神,才有可能超越他的成就,而这个目标对于当下的青年艺术家还有多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涨姿势| “无作品大师”杜尚和他的《L.H.O.O.Q》
喜欢“偷懒”拒绝工作的马塞尔杜尚
杨振洋:浅谈杜尚作品“泉”对后世的误导
《泉》,妙不可言,马塞尔·杜尚作品《泉》欣赏
反艺术的达达主义
艺术不是什么!||杜尚的艺术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