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永刚:艺术的“线相”与精神的“尚立”3

  中国美术自从有了线和文字,便有了历史。有了历史便有了几千年的书写方式。有了书写方式,便产生了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以文字为本源,而线的运用是文字与书法、绘画、雕塑艺术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生命所在。潘天寿先生认为:“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表现画面上的一切形体,形成高度艺术化的线条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 所以,继承先人留下的这一宝贵遗产,将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承上启下,才能做出无愧于这个时代,并且具有中国创造准则的“线相”作品,“尚立”于世。

  如果说“线”在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态,明尚扑、清尚趣,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就应该是“尚立”:这个“立”是全面的立,政治上要立、经济上要立、文化上也要立,人的自尊自信更要立,要“立”出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线相”体系,这样才可以走向世界。

  文化复兴,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到底如何来实现呢?笔者认为,首先是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然后才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笔者首先把“线”在雕塑的语言中立起来,让它具有有棱有角、外刚内柔的特点。而后,在平面绘画中,体现这个时代的大气象,这种“相”能用线几笔就把它概括出来。续接古人,蒙养内心,作为创作者,笔者相信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后混成一体的“线相”。

  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应该体现在文化的自信与自足,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全方面的复兴。反思我们近百年的文化艺术,只能看到引进西方的观念所倡导、模仿的东西,如何才能有我们自己独创的东西?首先要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重新去吸收、借鉴、组合、转化、发扬出好的东西,与我们这个时代进行融合,确立目标,明确原点,只有发现这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原点,把它一点一点放大,才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笔者即是发现了这条线的魅力、它的精神,它的博大,然后用自己的造型、色彩、质感语言把它呈现出来,我作品中的“线相”创构的正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正大气象。

  这样的“线相”创构,是一种呼唤,把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呼唤出来,让线挺立起来,传达一种向上的力量和博大的胸怀。笔者在此想呼唤的就是“尚立”——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因为我们缺失,所以我们才呼唤。因此,我把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好的文字造型,如象形文字、甲骨文、八思巴文、蒙古文等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结合等等,走出一条正大之线,要用这条线形象地告诉世人: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强悍,我们的艺术是多么的灿烂,是其他任何国家没有的艺术,更是影响这个时代的走向,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艺术最可贵的是什么?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线相”,是经由旧的文化传统的再组合、再吸收、再批判和再转化、再融合、再创造而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眼下的这个时代是无法用因与果联系来诠释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真挚情感交付出去,交付给这个伟大的时代,一个继往开来的雄壮气概的“线相”时代,让艺术的“线相”和精神的“尚立”回到本初,续写辉煌,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要追求和完成的。

  西方人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科学的创造了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这一点我们要向人家学习,看看人家都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然后再回望我们的文化,才知道我们要从中学到什么或者创造什么。

  幸运的是,我们真的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这个时代让艺术家能够完全释放自己的艺术才华,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独特的“线相”道路“尚立”出自己全新的个人面貌。

  (作者系著名油画家 、雕塑家)

  参考书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俞剑华注,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张怀瓘,《书断》,潘运告注,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3、启功,《古代字体论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第2版

  4、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2007年7月重印。

  6、宗白华,《意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3版。

  7、潘天寿,《潘天寿谈艺录》,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8、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9、宋晓霞,《自觉与的中国现代性》,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0、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2009年2月北京第2版。

  1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2、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13、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1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重要参考文章:

  1、潘天寿,<骨法用笔>,《潘天寿谈艺录》,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2、潘天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风格>,收录于《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2008年7月第1版。

  3、宋晓霞,<论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及其在现代发展的可能>,原载于《国画家》杂志,1997年,第6期。

  4、宋晓霞,<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以陈师曾为例>,载于《美术馆》杂志,2006年B辑,总期第11期。

  5、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2007年7月重印。

  6、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意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3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敦煌唐绘与元人永乐宫壁画
【嘉德秋拍】高山仰止 登峰造极——潘天寿指墨之王《无限风光》
刘剑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学报艺术主编  贵州美学协会秘书长
潘天寿花鸟小品赏析
【中外名人艺术▕ 推荐阅读】潘天寿
潘天寿大作雅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