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场回放 |“图像研究室”批评家研讨会实录-孙欣

编者按:2015年3月8日,由艺术批评家王萌先生策划的“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展览的开幕仪式在正观美术馆举办,当天举办了主题为“水墨图像的艺术批评”的批评家研讨会,参会嘉宾有策展人王萌、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正观美术馆运营馆长张春滟,批评家盛葳、段君、夏可君郭红梅、孙欣、魏祥奇,以下为研讨会实录内容。




王萌:

下面邀请孙欣发言,她是这批艺术家中很多个案的近距离观察者。


孙欣:

很高兴来参加“图像研究室”展的研讨会,感谢王萌,感谢正观。这个展览此前我来看过两次,不仅因为里面有几位艺术家是我近几年比较关注的,还因为这个展览的空间形态带来的观察氛围,是研究作品的一个绝佳场地。

今天聚焦讨论“图像”,图像是一个“当代”语词。以往过多地讨论当代热词所产生的反效果之一就是将一部分追逐捷径的人引入另一个瓶颈:执着于建构所谓的“流行图式”,似乎就是符合当代语境的做法,从而将图像的“当代”简单、肤浅地实践为一种样式与符号的模仿。布列松在对摄影的经典阐释中提到:“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人为地造作。”在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我们所提及的图像是来源于独立、真实的精神传达;图像的创新,仅仅有形式是不够的,还需要思维结构的新生。它的“当代”,应该是建立在艺术家个体的文化立场基础之上的。那些以观念套用和样式效仿的艺术制造,不在此类。

艺术史以线性时间的顺序性为叙述主轴,而图像,则以瞬间的、片段性的意识显现留存着它对于物理意义上的线性时间秩序的对抗。图像在水墨领域的演进,曾经以史实记载、纪念追忆、诗境写意、日常情趣等多种介入方式存在,造型、设色、笔墨、气韵都极具东方意趣。中国艺术史可以说是一部来源于文学意象库的图像史,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

水墨之于意象的关注,使得我们在面对宋代“瘦石寒泉、冷云幽处”的经典图像时,长久以来忽略其作为真实自然景观的写真性。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墨图像以写实再现为其美学目的,呈现当时人们所处的自然景观、社会现实、生活细节。在水墨的现代化进程中,图像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政治极左的意识形态和传统艺术程式的干扰,引发水墨之于现实的妥协与逃避。直到“八五新潮”之后,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沟通与交流,水墨的现代化进程才真正得到催动。水墨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产生了一批积极进行形式探索的作品:向外依托陌生化的西方符号、向内挖掘中国民间的本土意识,试图寻找到反映当代文化与现实的公共话语。在众多的实验当中,“水墨”有被作为特性、材料充分地消费和体认,有作为传统精神的遗迹而被复古主义者传续追捧,也有被所谓的文人拿来附庸风雅,当作笔墨游戏的承载……在既定的文化系统中发现图像的转化轨迹,无疑给原来习惯研究单一水墨发展的学者带来新挑战、新课题。

南朝萧子显“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经典文评一语中的。身处一个碎片化信息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自身文化的创造力,找到符合新时期文化语境的美学。“图像研究室”展的可观之处在于,所选择的艺术家群体的艺术观大多是直面当下的,既不因循守旧,也不盲目求新,在图像的背后有其内在支撑,具备立于当下、直面生活的思想基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善于从经典文本中探寻知识结构,并且能够在自身体验中找到对应点,强调观念对水墨物质形态的超越,而不仅停留在形式语言的表层探索,从而有效扩展了图像的精神厚度。

这个展览引发我对于图像的思考,进而发现其所具有的几项不同于以往的特征:

1、叙述性

图像不仅是艺术家观念意识得以传达的载体,暗示出视觉的文化意义。在它自艺术家那里呈出,放置在公共空间与观众进行交流时,所显现出其背后艺术家观看事物的角度、谈论事物的方式,是艺术家个体美学的一种言说。语言形态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硬性的嫁接和拼贴,而是层层叠加的趋势,类似于小说文本的上下文关系,呈现出外倾的扩张的姿态——比如孙浩的《夜奔》,王煜的《王与后》,曾建勇的风景,徐华翎的女孩……力求准确,置身于当下的视野中审视另一种生活的纹理,以“他者”的眼光,以重构的虚实关系。

2、隐喻性

隐喻,通常借助“重组物的意义”来完成,比如张见的《桃花源》,刘琦的《池塘》,陈林的《墙头马上》、郑庆余的《月夜》……都是不同程度的暗示与追想。图像的隐喻拉开了一段想象的距离:社会距离、时间距离,甚至与原生物的距离。我们很难再将图像中的一棵树仅仅理解为一棵树那样简单。这里的图像,所呈现的不是一个具象物,而是物引发的内倾的多向度思索,别具趣味,富有诗性。

3、反思性

当代语境中的“图像”,是被改编的视觉语法,需要另一种介入的眼光。这种眼光具有反思性、反日常性,充满“刺点”之美,直指艺术家的个体趣味。比如祝铮鸣的“空性的人”,杭春晖的“宗教感的人”,杜小同的“游泳的人”,秦修平的“溺水的人”……都从不同的侧面呈现出了藏于生活表皮背后的心理渊流、哲学根源。

苏格拉底说过:“各种学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决‘人怎样活着’的问题。”新的审美需要被发现、被发掘,以新的观看经验和研究方式重构这个世界,以将边缘艺术形式正典化的方式。对于所见的世界,这个时代的“图像”不是记录,而是评价;不是复制,而是重组。“图像”是唯一可以对抗视觉的武器,利用图像的手段。以“图像”的方式超越视觉本身,或许是图像的终极意义。

非常感谢王萌对于这个展览主题的提出,使得我们有机会在这个“研究室”重新观照它的深层意义,谢谢。

王萌:

谢谢孙欣,她对图像问题做了系统展开,我感到深受启发。她这些年对艺术家有比较近距离接触和研究,所以给出了很清晰的艺术个案的图像分类,对我们研究起到很大推进作用。感谢孙欣,她谈到对图像在今天的意义的寻找,就是从立场上去寻找图像在今天的意义。这样的一种图像实际上从媒介上讲,水墨这样一种具体的媒介有可能进入到“跨越媒介”的,跨越“传统文化规定性”的过去时而真正进入到今天的文化关系当中的一种新形态,可以跟艺术史上其它的媒介规定产生再关联,包括传承和积淀上建立关系,当然也不乏批判性的立场,今天是图像“跨文化”视觉研究条件下的创作现实,不能把水墨仅仅定位在这种媒介特殊性上去寻找合法性,我们需要对“图像形态”的艺术在今天艺术的定位有一个重新的思考,帮助艺术家找到今天艺术的创作坐标甚至是一个新的出发点,我们希望更多讨论能够触及这样的一些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孙欣, 先后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术评论家,策展人。

先后供职于今日美术馆、筑中美术馆、

北京匡时拍卖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经济日报社《中国书画》杂志。


研讨会现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丽生活·有光——蒋世国作品展
方式·孙佰钧
2014年美术展览的回望与期待:贴近生活回归学术
对话策展人刘筱石——策展人与艺术家共同成长
《工业置后》何继艺术巡回展——在南京隆重开幕
随心所欲:加拿大艺术家孙昌茵抽象水墨系列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