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艺术战·新青年/艺术作为一种研究:汤南南的现代乡愁×铸浪为山

“我不是以院长身份祝贺你!而是以艺术家和收获诗歌的人祝贺你!”这是5月23日《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上许江院长对毕业博士生汤南南的祝词。


/为艺术战/通过对汤南南的深入访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他对“现代乡愁”的研究和艺术创作过程,以及艺术作为一种研究和创作的交织关系。

--------------------------------------------------------------------------

人物 ▎汤南南

出生于中国福建云霄,1988毕业于集美师专美术系中师班,1994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4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生,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


一个浪花的形成与消失只有2秒,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消失是30亿年。越过时间的概念,山脉是大地的浪花,而波涛是大海的山脉......


▲ 《铸浪为山》作品节选


2015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上,作品“铸浪为山”博得校内外师生及媒体的极大关注。博士生汤南南从闽南背景与当代传统出发,分析了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乡愁的转化和困境。指出了无所不在的“当代乡愁”如何被商业利用,从而悄然统治我们的生活。同时提出超越时空、超越具体事物的“泛乡愁”概念,表达了自己对现代乡愁的一种思考。

▲ 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汤南南展区现场



现代乡愁研究

创作根植于艺术家对现代乡愁命题的文化研究,这个研究涵盖了传统乡愁的渊源、乡愁的社会性以及拓展形式。


传统乡愁意象

从日常熟悉的乡愁情绪,那种有点孤独、有点心酸、有点向往但又有一点温暖的情绪,到古人常借用的月亮、酒、乡音等思乡意象。艺术家把古代诗与艺术中的乡愁意象都梳理了一遍,找出传统乡愁的渊源。


现代乡愁状况

艺术家经过几年的调查,发现随着大规模的社会变迁,乡愁已经从过去对故乡具体人事的怀念,转为对传统文化、对土地与自然,以及传奇性的回归。现代乡愁,实际上是社会快速转型的心灵自我修复装置。

并且现在的乡愁往往是受商业资本所控,是一种被贩卖的感观上的乡愁。从乡村旅游、农家乐、城市里的各种地方特色餐馆,到逢年过节的礼盒包装,甚至是iPhone手机里的拍照内置模式,都与这种乡愁有关。当人们每到一个所谓“故乡”的地方,背后都有一只无形的手,给他们杜撰了一个虚假的东西。


作为艺术家,汤南南尽可能的创造一个平行的世界,创作一个诚实的作品。就像一部真实反映乡愁的电影,不再把人们引回那个不存在的、暗淡的故乡里。



艺术创作

艺术家以个人经历和记忆做为坐标、以相关人群的田野调查为参照展开创作。这些作品一部分是反应现实的现代乡愁,关注在社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人们对记忆、故乡的情感转变经验;另一部分是对乡愁文化价值反思,提出超越时空、超越具体事物的“泛乡愁”概念


反应现实的现代乡愁


全球海滩记忆考古计划

作品《流觞》是艺术家“全球海滩记忆考古计划”的第一部。在一张4x15m的巨幅图片上,随意放置了2010-2011两年来,艺术家拍摄到的近100件沙滩漂流物,沙滩位于艺术家厦门工作室的窗外。每个漂流物都有对应的它的故事。展示时,与沙滩全景图对应的展墙上,每件漂流物的调查结果都被投射到与图像对应的位置上。

▲ 《流觞THE FLOATING WINE CUP》 上海双年展展出现场

▲ 《流觞THE FLOATING WINE CUP》 c-print

这些文字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部分是采用考古博物学的方法,客观考察它们的历史。另外那些不可知的物体,则通过向亲友、社会机构征集故事。力求这些小故事的来源能较全面覆盖年龄和地域的差异。同样的形式和不同的考察方法也会在印度,日本,土耳其,南非,巴西,等国不限期地持续进行。


▲ 《印度漂流 INDIA DRIFT》 c-print

《印度漂流》是《流觞》的后续作品,图像部分由印度南部四个沿海的邦收集到的100件漂流物组成,同样被随意放置在一个巨大的沙滩图片上,这片沙滩是在孟买的 Chowpatty海滩拍摄合成的。而这些漂流物同样都有各自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与印度当地人相遇相识的记录,根据相遇的不同感受,用不同的文体,多变的叙述,在100个细节里表现了两个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发生的或深或浅故事,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思乡情绪。同时艺术家希望克服自己不善交流的性格、在陌生国度的经验,希望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改善自己的交流障碍。


填海

《填海》是《流觞》和《印度漂流》之间过渡性的作品。 是以一个长镜头记录一只被绑在人腿骨上的小鸟,在汪洋里沉沦挣扎的过程,镜头与小鸟交替着忽远忽近、忽隐忽现,巨浪的声响和拍摄者(艺术家自身)体力耗尽的喘息声充塞整个空间,直到两者都被海浪打进黑暗。因此,这件作品也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艺术家和小鸟共同漂流的经历来感受漂流物在汪洋中颠沛流离的过程,以此印证对岸上漂流物的猜想和理解。

▲ 《填海 FLYING》 HD黑白录像


浮槎

作品《浮槎》的概念来自古代的传说,也是唐代骆宾王的一首寓言性诗作。传说中,浮槎是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但若被遗忘在海上,它亦会渐渐沉没海底,表达海上漂浮物的漂泊、迷茫和等待的无奈。


▲ 《浮槎Oscens Drift》 c-print


超越现实的“泛乡愁”概念


遗忘之海

在表现乡愁时,艺术家首先寻找与自己有关的乡愁意象。该意象不同于中国传统江南艺术的文雅,而是开放、外向、兼容、神秘的海洋文化。作为渔民的后代,艺术家选择了大海作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并尝试在传统中国古代神话和寓言中寻找神秘原始的图像。然而拥有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国画却少有对大海的描绘,这使艺术家坚定画海的决心。

▲ 《遗忘之海 5 Oblivious Ocean》 纸本水墨


▲ 《遗忘之海 24 Oblivious Ocean》 纸本水墨

▲ 《遗忘之海 15 Oblivious Ocean》 纸本水墨


▲ 《遗忘之海 16 Oblivious Ocean》 纸本水墨


逍遥之海

经过几年对“现代乡愁”的研究,汤南南提出“泛乡愁”的概念,扭转时间和空间置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主要语法之一。当他在太平洋上航行时,看见此起彼伏的波涛,忽然领悟一个浪花的形成与消失只有2秒,而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消失是30亿年。越过时间的概念,山脉是大地的浪花,而波涛是大海的山脉......他把人生观扩展到像庄子所说的“逍遥游”一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逍遥者。他所画的海,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是超越生命和乡愁的自由之海。

▲ 《遗忘之海 185 Oblivious Ocean》 纸本水墨

▲ 《遗忘之海 86 Oblivious Ocean》 纸本水墨


诗酒趁年华

一天艺术家漫步于西湖边,远望一直立漂浮的酒瓶风流倜傥地向他飘来,像是往生的挚友诗人方南向我挥手致意,感觉他远远的举起酒杯,微笑着向他挥手。“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东坡的诗歌让他看见了酒和夕阳,所有热爱生命的人都争相向我们挥手。

▲ 《诗酒趁年华》 录像


居凰

居凰出自《山海经》中的屈鸟,也做居鸟。作者尝试以自己的理解演绎山海经的神秘与混沌,同时以溶解的文字,坠落的飞机,超现实的大手来对应居凰的宿命与不屈,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逍遥者。


▲ 《居凰》 录像


铸浪为山

“沙滩记忆考古”是跟人们的记忆和命运有关,取名为“流觞”,意为“流觞曲水”中一个个漂浮的酒杯,漂到你面前的酒杯就是命运。而“铸浪为山”是要超越这种记忆和命运的束缚,不掉入那种日常的世俗生活,能够从世俗中走出来。一个是具体的记忆和命运,一个是要超越这种记忆和命运,两方面并行。


▲ 《铸浪为山》 录像


艺术作为一种研究和创作的交织关系


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交织关系

四年不参展,静心、专注做基础的文化研究。让汤南南摆脱“艺术家需要强调自我、感觉、灵感”这种抽象的理解。什么是感觉?那些感觉又是停留在怎样的层面?在对乡愁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现代乡愁有所研究以后,才渐渐明白乡愁的意义,而不再被传统的乡愁意象所控制。专注做基础研究之后,才会发现所有乡愁被资本控制的事实。所以才想要超越现代乡愁。博士阶段夯实的基础文化研究不仅对艺术家现阶段的创作有启发,对他整个人生都有很大影响。若要再找一个研究创作方向,也懂得如何开始,而不人云亦云。在整个研创过程中,汤南南体会到艺术家应是在文化上有新发现,而不仅仅在技法上有发现。


艺术创作中的“贯通”

这是在博士在读期间汤南南对导师邱志杰提出的“贯通”艺术论的领悟。一,是深厚的文化研究基础。当研究某个课题是,艺术家需要精通相关的知识,甚至和研究相关课题的社会学者、历史学者,知道得一样多。这是艺术家比较薄弱的一部分,在创作的上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研究基础去支撑。二,在创作手法上不能有心里门槛。不能因不擅长某些技法,而约束自己的创作表达。在深入的文化研究后,会发现许多创作方式可以互相滋养的,而不会局限在某一通俗的观点,约束自己的创作。就好像有一张地图,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当心中有了方向,你会知道哪一条路最适合你,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创作,不被技法和材料所束缚。三,是需要勤奋和拓宽自己的视野。除自身擅长的领域外,也要多发散自己的兴趣点,而非局限在自己的技法里不走出去。


艺术研究的表达方式

博士论文中的文化研究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贡献。从一个实践创作者的角度,写出严谨规范的学术论文,这样的写作方式,不易让社会公众了然创作者的艺术研究。汤南南想要在既符合学术规范又通俗易读的写作方式上寻找一个平衡点。不至最后苦心经营的研究只有相关的小部分学者阅读,最后沉寂在图书馆里。他将慢慢琢磨现阶段研究的文字表达,已着手编写书籍。书中会结合了他所有的艺术创作中想要表达的内容、故事、创作手稿等等,也包括博士论文中对现代乡愁的研究思考,做出比较完整、耐读的读物。



采访 / 俞坚(老师) 陈赟佳 陈倩倩(学生记者)

撰文 / 陈倩倩(学生记者)

编辑 / 陈倩倩(学生记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汤南南:一段录像承载的超时空乡愁
《周庄》:吴冠中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乡愁
故乡的海-乡愁篇
十年山水画写生创作的持续性思考与实践——专访青年艺术家刘代刚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观念中的水墨 2008-2019 | 徐累:“仿拟”也是创造性的一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