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赵公明.天下财神第一山
    赵公明.天下财神第一山——天柱山(一)
  1. 上古时期的天柱山
  山,是圣贤祖先发祥之地,是中国神话之源。先秦最早的典籍《山海经》,就反映了我国先民崇拜山岳的观念,如“玉山,西王母所居住也”;“昆仑之丘,是惟帝之都,神陆吾司之”;“天帝之山……有草焉”……
  有人甚至认为:“山,是中国古代巫师的天梯或天柱。”所以,中国有一座山,干脆就叫“天柱山”。它雄立于“中国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国。吴孙权克皖,而曹操不宁;周世宗平淮南,而李氏穷蹙”的安徽省安庆市境内。
  它为什么叫“天柱山”呢?
  “天柱”一词,源于《列子.汤问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缺,断鳌之四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篇》的这段文字,说的是上古时代,帝王颛顼与共工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说到底,是“道教”与“火神教”的信仰之争。战争的结果是:火神共工带领他的部队,打到了江北天柱山,但终于打不过颛顼皇帝,最后自杀于“天柱”。战争的结果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这场战争,以道教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以后,道教在天柱山一带生根发芽,并最终孕育了老子、庄子,以及中国道教第一教派:混元派。火神共工被平定之后,天,是被女娲氏补好了;天柱,有没有被修好呢?
  2.南岳.道教名山——天柱山
  干百年来,“百家姓”区分天下百姓,让天下人各归其宗;干百年来,天下名山,因信奉不同,也是各有所归。许多山是姓“佛”的,如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五台山(文殊菩萨)等;许多山是姓“道”的,如东岳泰山(玉皇大帝和碧霞元君)、西岳华山(华山圣母)、南岳衡山(祝融大帝以及魏华存魏夫人)、北岳值山(真武大帝)、中岳嵩山(后土玄天大圣后),等等。
  天柱山是姓“佛”,还是姓“道”呢?据我考证,天柱山主要还是姓“道”。
  道教是中国的国教。“五岳归来不看山”——走遍中国,您会发现,五岳中没有一座山属于佛教。凡位忝“五岳”者,都属“道教名山”。
  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位忝五岳,封为“南岳”。所以,天柱山属于“道教名山”,天柱山姓“道”。
  隋朝开皇九年,曾“诏定衡山为南岳”。但是翻翻历史,我们会发现:其他时候,“南岳”均指天柱山。
  首先,“五岳真形图”中的“南岳”,指的就是天柱山。
  历史上,安徽安庆、六安等地,被称为“舒”、“舒蓼”、“荆”。
  《诗经》中有“戎狄上膺,荆舒是惩”的诗句。其中,“荆”、“舒”即指今安徽安庆、六安,以及湖北的英山、罗田一带。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汉文帝时,今安徽省六安一带被立为“衡山国”。
  通过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我们可以分析出当年“衡山国”的具体位置: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返)谷口……
  这儿提到的“谷口”,即今安徽省潜山县境内野人寨附近的“谷口”。著名的潜阳十景之一的“山谷流泉”,即指谷口一带的美景。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对研究“衡山国”的具体位置,很有参考价值: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复故阳城。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早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叁分之。
  当时“淮南厉王”的土地,被一分为三:淮南王拥有一块,安阳侯拥有一块,阳周侯拥有一块。这三块土地,呈“品”字形鼎立之势。后来,因为吴楚七国之乱,“庐江王边越,数使使相交,故徙为衡山王,王江北”。
  以上历史文献,从文字角度证明了“衡山国”的具体位置。而2001年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衡山王墓”的发现与发掘,更从实物上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佐证。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发现、发掘的淮南王墓,为“黄肠题奏”等级,据考证,是汉淮南王刘长的墓葬地。
  因此,武汉帝刘彻所封禅、礼拜的“南岳”,应为霍山。而其“礼灞之天柱山,号为南岳”的,是霍山附近的天柱山。
  《史记 · 秦始皇本纪》里有一段文字,应该被“古皖文化”研究者所重视: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
  我们不妨打开地图,看一看秦始皇此行的顺序应为:经过彭城(即今徐州)的时候,因为想将周鼎从泗水里打捞出来,秦始皇专门斋戒、祝祷了几天,然后派人,潜到泗水(今安徽泗县境内的一条河流)下面去找鼎,虽然潜水找鼎的有上千人之众,但还是没有找到周鼎。于是,秦始皇带领众人向西南而行,渡过淮河,来到“衡山”、“南郡”——这儿的“衡山”,只能是今皖西南境内的天柱山——因为,离“衡山(天柱山)”不远,就是“南郡”,“南郡”即今“盛唐湾”——隶属于后主李煜管辖的“南唐”。“南郡”是针对江北的“庐江郡”而言的,因地处江南,故而被称为“南郡”。经过了这个位于江北的“南郡”,秦始皇一行才能浮江而上,到“湘山祠”。
  所以,秦始皇所到的衡山,实指“江北衡山”——即天柱山。
  历史上的天柱山,叫法很多,如天柱山、潜山、灞山、皖山、霍山、衡山、江南衡山、南岳山等,原系一山,均指天柱山。
  司马迁在《史记 · 封禅书》中说:元封五年冬,帝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滑之天柱山,号日南岳……
  《尔雅 · 释山》记载: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
  《汉书 · 郊祀志》明确指出:神爵元年(前61年),宣帝刘询下诏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潜山、西岳华山及北岳恒山为五岳。祀东岳于博。
  这儿的“潜山”,就是今天的“天柱山”。所以说,天柱山是五岳中的“南岳”,不容置疑。
  《后汉书?马援传》载:初,卷人维汜,诀言称神,有弟子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十七年(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
  请注意,这段文字,将“皖城”、“南岳”并举,它既证明了天柱山是“皖山”,也帮我们证明了天柱山是“南岳”。李广“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是因为事发地为“南岳”。否则其自称“南岳大师”,会成为时人的笑谈。
  西王母、穆天子时期的“五岳真形图”,应该是天下最早的地图了。穆天子有了这张图可以巡视天下,汉武帝也是根据这张图而封禅五岳。按照“五岳真形图”上的说法:“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南岳如飞”。
  (东汉)东方朔在《五岳真形图序》中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察四岳,并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储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连五图之后。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于黄帝耳。……南岳衡山君,领仙七万七百人,诸入南岳所部山,山神皆出迎。南岳君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从群官来迎子。……霍山南岳储君,黄帝所命,衡岳之副主也,领灵官三万人。上调和气,下拯黎民,阅校众仙,制命水神,是峻险之府,而诸灵之所顺也。道士入其境,储君服青锦之袍,戴启明之冠,佩道君之玉策而来迎子,或乘科车,或驾龙虎。……潜山储君,黄帝所命,为衡岳储贰,时参政事,今职似辅佐者也。道士入其山者,潜山君服紫光绣衣,戴参灵之冠,佩朱宫之印,乘赤龙之车而来迎子。
  东方朔笔下的“南岳衡山”,即今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而其所说的南岳的“储君”、“副岳”,即霍山、潜山。其中,天柱山为后来道教徒所说的第十四洞天。
  《宋书》上有记载:贼臣桓玄,怙宠肆逆,乃摧倾华霍,倒拔嵩岱,五岳既夷,六地易所。
  这里提到的“华”、“霍”,指的是西岳华山、南岳天柱山——可见,宋朝的时候,天柱山仍然还是五岳中的“南岳”。
  据《潜山县志》(民国版)记载:(天柱山)五岳祠,在真源宫左,汉武帝建,祀泰、嵩、恒、华及潜。
  至明时寮亭犹存,明末寇焚。
  中国名山,凡是宋代以前建有“五岳祠”的,均位忝“五岳”,这早已成为一种常识。因此,《潜山县志》(民国版)的记述,是有它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志书的记载应是真实可信的。
  俗话说:“南岳如飞”,指潜山、天柱山、霍山三座山像一只完整的大鸟,天柱山、霍山如同潜山的一双翅膀。
  古人以天柱山、霍山为南岳潜山之副岳,并将它们意会成了潜山的翅膀——这才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南岳如飞”。
  我曾乘车在大别山地区穿行,寻踪于天柱山、霍山的山峦、丛林之间。结果发现如果以天柱峰(即潜山)为鸟喙,以霍山、天柱山为鸟之左、右翼,我们还真可以画出一只“鸟儿”。
  3. 司命之神.皇帝的新衣
  民国版的《潜山县志》里,还有这样一段非常重要的文字,但它被我们的“皖文化”、“舒州文化”、“皖江文化”、“天柱山文化”研究者们忽略了,而且已经忽略了很多年。
  (天柱山)司命真君祠:在真源宫内。唐开元十九年,明皇因白鹿现。
  遂于其地建祠。大历八年立碑,阳墙为文日:“司命,天官也。总真仙之俦,载生灵修短,掌鬼录名籍。哮聚怪异,出入无问,五岳六曹,悉皆取则。地官从事领天下之版图。顷玄宗御宇,大庇生人,犹虞疾疫天伤以致享也。”按《仙经记录》:“司命洞府在天柱山”。以天宝九年(751年)春三月,遣中官王越宾、道士邓紫虚,赍内库缯帛,创置祠字,事资胜概,以集群仙。历选千峰,累次设坛醮祭,焚香诚请……真君设像,使者俨侍。
  暮山秋夜,层率有声患,旨抽精修道士二人、庙户三人,焚香洒扫。明年夏五月,敕洞玄先生、谏议大夫李抱朴,与中使道士送御额斋庆焉……每年春正月,秋七月,二时致祭,以祈求福……洎禄山初陷京洛,道众李闲居等,虔诚礼谒,钟磬自鸣。凡此灵应,难乎备载也。我明牧司封郎中独孤及,鸿笔丽藻,迥出词林,缉凋瘵余为天下最。加赐章绶,兼拜郎官,方之黄霸召信臣矣。以禅门三祖,证道西峰,抗表以闻。天赐徽号,抽毫幻事,以载丰碑。而洞府真君,掌冥东岭,立祠岁久,应见为多,不有序记,事将湮没,辄书其事,传之无穷。铭日:“洞府僻兮仙坛清,真君列矣使者并,青牛白鹿有时见,步虚霄磬常时呜。松森森兮云平,殿沉沉兮化成,大君致享不为已,真君降福绥苍生。”熙宁八年,赐司命冕服。朱公绰作记日:“司命天之宗神也。道家者流以为主治于天柱山。然考之《周礼?大宗伯》以撩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说者以司命为文昌宫第四星,或日上台,又以六宗之数。盖司命之神为列星,下临洞府,以佐天宰制群物,总领真司,灵威变化,孰可窥视。盖尝为三代之所严祀,而不独出于神仙之说也。虽作庙于有唐之中叶,而锡符于神宗之太平,盖天心保佑,本朝受于神明,阴有辅相也。太宗修饰,于灵宫置庙,钦崇于帝号。殿阁瑰丽,典礼隆重,此所以答天意而赐福也。方圣上御成,先烈鼎新,百度毖严,方圣上御成,先烈鼎新,百度毖严,烟祀设醮之仪,率循故事。先是,大帝礼衣,自章帝封禅后一年所献,迄今六十六载,久未改作。
  在于清躬,则为康宁,为万寿,黄发秀眉,儿齿台背,及于天下,则为休征,为丰年,.庆云景风,甘露醴泉,致神宗丕丕,基与潜岳比隆。此微臣之愿也。道正卫黄演,请以奏稿刻之山中,以见经始崇奉之详。拜而系之,用识其事。
  其中提到了“章帝封禅”一事。封禅需为五岳之尊,所以,天柱山是一座道教名山。
  尤其重要的是——上文中还提到了“熙宁八年,赐司命冕服”这件事。
  “冕服”是一种什么服装呢?什么人才可以穿“冕服”呢?
  五代.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中有这样一段话:牛亭问:冕者繁露,何也?答日:假玉而下垂,如露而繁也。《文选》云:衮冕垂旒,所以蔽明;鞋纩塞耳,所以闭聪。《尚书》云: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也。所谓天子衮冕之服也。
  这儿明确指出,只有天子才可以穿“衮冕之服”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
  当今一些电影、电视中,偶尔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有人想当皇帝,在家中偷试、偷穿“冕服”,结果被人告发,被斩首,诛九族。在古代,私穿冕服意味着另立朝廷,是明目张胆的造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宋朝的皇帝为什么要赐“司命之神”冕服呢?用现在的话说:宋朝的皇帝为什么要赐予天柱山的“司命之神”一套皇帝的新衣呢?他们为什么允许“司命之神”与自己一样同穿冕服呢?以天柱山作为“司命洞府”的“司命之神”,他究竟是谁呢?为什么他就可以穿“冕服”、享受宋朝皇室如此之高的礼遇呢?
  由此可见,天柱山的这位“司命之神”的身份非常特殊。看来,天柱山还藏了很多很多的谜,在等待着我们逐一解开。
  研究中国文化,必须研究中国道教;研究天柱山,自然也离不开道教文化。只要沿着这条脉络向前寻找,历史的天空上,将会出现一抹彩虹。
  4. 天柱山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1918年8月20日,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的信中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李约瑟博士也认为:“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就连“儒教老祖”孔子也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道教,源于生殖崇拜时期,兴起于炎黄二帝中的“黄帝”;经过老子、庄子,立诸文字,才有了系统的道教教义《道德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黄老道”(“黄”,指黄帝)、“方仙道”,即中国早期的道教。
  潘雨廷教授在《道教史发微》中说:。
  仙之概念与黄帝联系,道之概念与老子联系,黄帝飞升者,所以发展殷周时代早已形成以始祖配天的宗教概念。
  上天重视登山,人地重视涉水。所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旅游业特别兴旺发达的今天,重新研究、诠释天柱山,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天柱山不仅是安徽的源头山、皖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地质公园,同时,它还是一座亟待开发的“中国道教第一名山”、“中国财神第一山”!
  用庄子的话来说,天柱山可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像这样的语言,在那个年代,也只有在天柱山静心修养过的老子、庄子,才能体会得到,并能说得出来。
  所以,天柱山与“道”一样,是超越时空、天地万物的根源——最起码,中国道教第一教派、从天柱山土生土长出来的“混元派”,是这样认为的。
  自古以来,中国入信奉的是道教;自古以来,天柱山就是一座道教名山。
  那么,天柱山供奉的是道教里的哪位神仙呢?
  据《宋史》记载:(宋真宗五年)冬十月戊午,延恩殿道场,帝瞻九天司命天尊降。己未,大赦天下,赐致仕官全奉。辛酉,作《崇儒术论》,刻石国学。闰月己巳,上圣祖尊号。辛未,谢太庙。壬申,立先天、降圣节,五日休沐、辍刑。乙亥,诏上圣祖母懿号,加太庙六室尊谥。丙子,群臣上尊号日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丁丑,出舒州所获瑞石,文日“志公记”。戊寅,建景灵宫太极观于寿丘。辛巳,建安军铸圣像。龙见云中。戊子,御制配享乐章并二舞名,文曰《发祥流庆》,武日《降真观德》。
  明确地告诉我们:宋真宗在延恩殿道场看到“九天司命天尊”降临人间,为此,宋真宗大赦天下。
  乌以风先生的《天柱山志》说得很清楚:九天司命真君,简称“司命”。
  “九天司命真君”何许人也?引用《天柱山志》上的说法:“盖司命之神为列星,下临洞府,以佐天宰制群物,总领真司……”而宋朝徐闳中的《重建真源万寿宫记》里,有这样一段颂词:天地奠位,品物流形。融结山河,岳为之尊。
  惟兹五岳,作镇中土。潜居其南,为岳之附。
  势陵穷雯,根绝绅维。爰开洞府,有神居之。
  日神维何,玉清分职。实为我皇,祖绪所出……
  亿兆归仁,方隅大定……龙驾帝服,来临法官……
  这段颂词明确指出:宋朝的潜山(即天柱山),是南岳的“附岳”。而天柱山的主神“九天司命真君”——“实为我皇,祖绪所出”。所以,宋朝的天柱山,供奉的是赵姓皇帝的祖先。而且,这位赵家的先祖,还“龙驾帝服,来临法宫”,成为天柱山“真源万寿宫”的尊神。
  这位赵姓先祖、人间天上的“司命之神”,究竟是谁呢?
  徐闳中的《重建真源万寿宫记》里,有“熙宁八年,赐司命冕服”的记录,并这样描写穿上冕服后的“司命真君”形象:衮衣绣裳,素单龙辑,彩绶玉环,大带革带,青抹绛帛,瑶佩宝剑,朱袜赤届者,身之章也。
  经查实,“熙宁八年”为公元1076年,当时在位的是宋神宗皇帝。也就是说,“赐司命冕服”的是宋神宗皇帝。
  《潜山县志》记载:徽宗政和七年,以真源万寿名宫,御书殿额日庆基之殿,外建纯嘏殿一所,加赐司命真君冕服,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
  结合上面两段文字,我们接收到宋朝人发过来的两条“短消息”:1.熙宁八年(1076年),宋神宗赐予司命之神“冕服”;2.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加赐司命真君冕服”。
  ——即宋朝历史上,至少有两位皇帝分别赐予“司命之神”冕服。
  也就是说:这位神秘的、受宋朝皇帝景仰的“司命之神”,这位“龙驾帝
  服”降临天柱山“真源万寿宫”的赵姓先祖,只能是北宋年间的某位皇帝。
  北宋王朝共有9位皇帝,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960---968年);宋太宗(赵匡义或称赵光义,976--995年);宋真宗(赵恒,998--1022年);宋仁宗(赵祯,1023--1056年);宋英宗(1056--1064年);宋神宗(赵琐,1068--1078年);宋哲宗(1086--1098年);宋徽宗(赵佶,1101—1119年);宋钦宗(1119—1126年)。
  这位被宋神宗、宋徽宗赐予“冕服”的“司命之神”,究竟是指宋朝的哪位皇帝呢?我们不妨用排除法来“排除”一下。
  首先,最早一次赐予“司命之神”冕服的时间为“熙宁八年”,即公元1076年,那年在位的皇帝为宋神宗。因此,这个“司命之神”绝对不会是“宋神宗”本身。
  不仅如此,“宋神宗”也不会给后任皇帝加赐什么“冕服”。所以,按照赐“冕服”的时间,我们首先可以排除以下四位皇帝,不是“司命之神”的入选。
  这四位皇帝即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么一来,以天柱山作为“司命洞府”的这位“司命之神”,只能是“宋太祖——宋英宗”之间的某位皇帝。
  除了宋朝徐闳中记录了宋神宗赐予司命之神“司命冕服”,宋朝还有没有类似的记录,可供我们参考呢?经查证,《宋史》中记载:天禧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改元。诣玉清昭应宫荐献,上玉皇大天帝宝册、衮服。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宋真宗曾赐给玉皇大天帝(即我们常说的玉皇大帝)一套“衮服”。按照中国道教的说法,统领着天上、人间的玉皇大帝,当然可以穿一身衮服。
  宋朝的朱公绰。是历史上天柱山名副其实的父母官,曾任“舒州知州”一职。他在舒州有何政绩,我们无法查证。但志书上记载,他曾专门为宋神宗“大帝礼衣”这件事,写过一篇文章,叫《加司命冕服记》。
  可惜,朱公绰《加司命冕服记》的原文,我们已经找不到了。但《潜山县志》上引用了该文大段的文字:“司命,天之宗神也”,道家者流以为主治于天柱山。然考之《周礼?大宗伯》以檩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说者以司命为文昌宫第四星,或日上台,又以六宗之数。盖司命之神为列星,下临洞府,以佐天宰制群物,总领真司,灵威变化,孰可窥视。盖尝为三代之所严祀,而不独出于神仙之说也。虽作庙于有唐之中叶,而锡符于神宗之太平,盖天心保佑,本朝受于神明,阴有辅相也。太宗修饰,于灵宫置庙,钦崇于帝号。殿阁瑰丽,典礼隆重,此所以答天意而祈福也。方圣上御成,先烈鼎新,百度毖严,烟祀设醮之仪,率循故事。先是,大帝礼衣,自章帝封禅后一年所献,迄今六十六载,久未改作。
  在徐闳中、朱公绰的文章中,都提到了皇帝“赐司命冕服”这件事。
  根据道书记载:天柱山为第十四洞天,是九天司命真君的洞府。《潜山县志》也明确记载:天柱山为“九天司命真君”的洞府。
  既然天柱山的主神是“九天司命真君”,那么,宋朝皇帝们为什么要赐予“九天司命真君”一套“皇帝的新衣”呢?而且是不止一次赐予“九天司命真君”这种只有皇帝、玉皇大帝才可以穿的“冕服”呢?这位神秘的“司命之神”为什么可以享受宋朝皇室如此之高的礼遇呢?这位被我们称为“司命”、“司命之神”、“九天司命真君”的神灵——他究竟是谁呢?
  朱公绰在《加司命冕服记》一文中说得很清楚:宋神宗赐予司命之神“冕服”,是因为“本朝受于神明,阴有辅相”,所以“我们大宋朝”才在天柱山献祭“司命之神”。而且,“大帝礼衣,自章帝封禅后一年所献,迄今六十六载,久未改作”。
  这儿,朱公绰明确指出:宋神宗是在给“大帝礼衣”。
  也就是说,这位神秘的“司命”、“九天司命真君”、“司命之神”,享受宋神宗赐予“冕服”殊荣的赵姓先祖,不是旁人,而是“大帝”!
  而历史上,被朱公绰简称为“大帝”的赵姓先祖,只能是一个人,他就是——赵匡胤(即赵玄朗)。因为,宋朝历史上,只有宋真宗曾将赵匡胤尊奉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简称为“大帝”!!!
  至此,谜底大开,真相大白。宋神宗给天柱山司命之神加“冕服”,也就变得不足为奇。因为,那是发生在他们皇室内部的事情——与外人无关!何况,谁没有祖先?谁不尊重自己的祖先?!而大宋王朝的天下,本来就是从“九天司命真君”这个“神明”哪儿“受”来的!赵匡胤本来就是大宋王朝的创始人、霎中国财神一竹奠基者。
  “天柱山”与大宋王朝的开国之君之间,有着这样一层特殊关系,宋朝的皇帝们当然要先后礼遇天柱山,善待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并在天柱山大兴宫观供奉赵匡胤啦!以当年天柱山的真源万寿宫为例,宋代徐闳中《重建真源万寿宫记》:其经费皆出于官,为钱三千万,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广殿鼎峙,修廊翼张,飞楼复阁,延袤无际。俨应门之八袭,陋璇台之五层。真圣中居,列仙环侍。珠贝犀象,陈供交错……
  请注意:大中祥符元年四月开始兴建、大中祥符七年十月才建成的“玉清昭应宫”,是当时宋朝首都汴梁兴建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按《宋史》的说法,玉清昭应宫“凡二千六百一十楹”,是专门为供奉“天书”修建的。
  宋真宗死后,宋仁宗天圣二年秋七月癸丑,“奉安真宗御容于玉清昭应宫安圣殿”。也就是说,后来,宋真宗皇帝被供奉在这个玉清昭应宫。
  而天柱山的真源万寿宫,比汴梁的玉清昭应宫的规模还要大,级别还要更高:“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即三干六百余楹——比“玉清昭应宫”整整多出了一千多楹!
  为什么天柱山“真源万寿宫”的级别,比汴梁的“玉清昭应宫”的级别还要高呢?天柱山真源万寿宫里究竟供奉着什么样的主神呢?古代建筑,非常讲究规模、档次和规格,通过它们,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源万寿宫主神的级别,比玉清昭应宫宋真宗主神的级别还要高。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只能是大宋王朝的谛造者——宋太祖赵匡胤。
  按照宋?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祟圣帝庙》一文所述:同一时期的嵩山中岳庙,进入了其“鼎盛时期”。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宋真宗诏令增修嵩山中岳庙殿字,并创造碑楼150间,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470所。
  当年,天柱山真源万寿宫的规模多达“三干六百余楹”,而同一时期的嵩山“中岳庙”合殿宇、碑楼等只有150余间。
  数字能说明一切。与同一时期的嵩山“中岳庙”相比,天柱山“真源万寿宫”的规模更大、级别更高。
  、这也说明天柱山“真源万寿宫”所供奉的神灵,地位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天下其他神灵,无法望其项背。只有有着“总真仙”美誉的九天司命真君、赵氏始祖赵玄朗(赵匡胤),才能享受如此之高的礼遇。
  可以说,天柱山是一座对于宋朝皇室具有特殊意义的山,是一座“皇山”。
  它不仅仅是五岳中的“南岳”,更是大宋王朝的源头山,是供奉着赵宋王朝的“大帝”,即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赵匡胤)的帝王山!
  赵玄朗(赵匡胤)为什么被简称为“大帝”了呢?天柱山的“真源万寿宫”为什么要修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楹)”呢?这个数字有着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吗?
  这与宋真宗发起的“以始祖配天”、“天降诏书”活动有关。还与赵匡胤(赵玄朗)又名“赵玄坛”有关。
  5. 天降诏书.赵玄朗即赵公明
  通常,皇帝“封禅”,须有大业绩。宋真宗的一生,谈不上什么建树,但他一手策划、导演的“天降诏书”运动,却轰轰烈烈地搞了14年。
  宋真宗大搞了14年的“天降诏书”运动,搞红了一千多年前的中国道教,搞红了当年的舒州天柱山,也为今天的天柱山,打好道教牌、打好文化牌,走旅游兴城的发展道路,打下了伏笔,预留了空间。
  公元1008年,即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以始祖配天”——认赵元朗为始祖,确立了天柱山“九天司命真君”的崇高地位;另一件事是封泰山玉女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这两件事,对于当今中国旅游业,意义深远:直到今天,泰山的香火依然很旺;天柱山的旅游事业,盛况空前。
  为了说清楚“九天司命真君即赵玄朗”、“赵玄朗即赵公明”、“赵玄朗即赵玄坛”,我认为,有必要将宋真宗精心谋划的“天降诏书”一事,.完整地介绍给大家。这件事得从“舒州民献瑞石”谈起,许多历史文献都记载了这件事:……舒州民有献瑞石《志公记》,其文日:“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赵号太平,二十一帝王。”国家启运在五代后,太宗丙子岁即位。四五百年之前,天命在国家久矣。
  ——宋.李攸《宋朝事实》(太平兴国七年三月)……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日“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
  (大中祥符五年)冬十月戊午,降……丁丑,出舒州所获瑞石,文日于寿丘。
  ——元?脱脱《宋史?太宗一》延恩殿道场,帝瞻九天司命天尊“志公记”。戊寅,建景灵宫太极观《潜山县志》(民国版)也记载了这件事:——《宋史?真宗三》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舒州向朝廷献玄石,有文日:“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朝廷诏令舒州修祠,赐号“灵仙观”。次年,建殿宇600余间。
  这块“瑞石”,对天柱山、对宋真宗、对大宋王朝的意义,远远超出今天人们的想象。它把宋真宗与宋朝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舒州民献瑞石”,应该是赵宋王朝“降圣开基”的第一事。对老百姓来说,这也许只能算是一件怪异之事;但对已经被定为宋太宗接班人(太子)、今后将当皇帝的赵恒来说,却是非同小可、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件事。
  因为,他登基继位的那一年,恰恰就是“舒州民献瑞石”上所说的“丙子年”——也就是说,舒州民献上来的那块瑞石,提前很多年就预告了世人:赵恒将于“丙子年”登基,赵恒是真命天子,他是受命于天、最正宗的接班人!
  这件事在今天,一般人也很难解释得清。在那个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年代,人们只会认定:赵恒是上天垂命、管理众生的真龙天子。
  公元998年,即“舒州民献瑞石”的十六年后,宋真宗果然继位当了皇帝。
  他对“舒州民献瑞石”,上有“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的事,可以说是记得
  比谁都清楚。因为,这种“神人相通”、“神天共应”的事,直接关系到赵宋王朝“受命于天”的根本,直接关系到他本人“受命于天”的根本。于是,他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一手策划、导演了历史上的“天降诏书”这件事,做了一篇“受命于天”的大文章。
  这件事记录在宋?李维《大中祥符降圣记》五十卷,与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二;以及宋?丁谓、李宗谔等编撰的《大中祥符封禅记》五十卷等书中:公元1008年2月12日,宋真宗召见文武百官,亲自宣布了一个特大喜讯:“去年11月的一个晚上,朕正准备睡觉,忽然室内大放光彩,朕看见一位戴星冠、穿绛衣的神入对我说:‘下个月应该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黄篆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肃然起敬,还没有回答呢,神人已不见踪影。
  从12月1日开始,朕就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以求神人保佑。今天,皇城司来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朕让太监去看,帛长约两丈。
  像封着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约看出里面有字,这就是神人所说的降下来的天书啊!”听皇上这么一说,丞相王旦马上率领群臣祝贺。随后宋真宗率领群臣,步行来到承天门,下拜致敬,并派两名太监爬上屋顶,取下天书。由王旦跪进,宋真宗下拜接受天书后,亲自放进轿中,来到道场,授予陈尧叟启封、翻译、宣读,原来天书上写的是: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天书上的内容,类似《尚书?洪范》和《道德经》,赞扬宋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继承帝业,希望他保持清净简俭,希望宋朝的国运昌盛绵长。宋真宗很高兴,跪奉天书,并用丝帛裹住,放入金匮。群臣致贺,宋真宗赐宴款待。随即派专使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
  首先,宋真宗导演的“天降诏书”的日子选得耐人寻味。
  因为,公元1008年2月12日,即北宋景德五年正月初三。宋真宗为什么要选“正月初三”这一天,来“降天书”呢?
  因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就发生在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三这一天。因此,正月初三相当于赵宋王朝的“国庆日”。在宋真宗在位的时候。
  每年的正月初三这一天,上天总会降下“天书”。这件事,在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二中,有如下记载:真宗朝成平元年、成平二年、成平三年、成平四年、成平五年、成平六年、景德元年、景德二年、景德三年、景德四年、大中祥符元年、大中祥符二年、大中祥符三年、大中祥符四年、大中祥符五年、大中祥符六年、大中祥符七年、大中祥符八年、大中祥符九年、天禧元年、天禧二年、天禧三年、天禧四年、天禧五年、乾兴元年、景德五年正月三日乙丑,天书降。
  作为宋朝史官的李攸,如此这般,不厌其烦地记载“天降诏书”的事件,自有其不得不记、不可不记的历史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正月初三是大宋王朝的吉日,历史上的这一天,赵匡胤黄袍加身,正式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的宋真宗,选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天降诏书”,当然有着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财神爷的生日。
  紧接着,李攸在《宋朝事实》中这样记道:丙寅,上谓宰相王旦等议降德音,改年号。丁卯,王旦以德音条目上进。上日:“朕再思之。奉承天意,当大赦天下。”冯拯进日:“适中书、枢密院共议改元,莫若取神人所告大中祥符之言,以为年号。”上悦日:“美名也。”先是,景德四年十一月二十七Et夜将半,上方就寝,梦神人星冠绛袍,告上日:“宜于正殿建黄篆道场,一月结坛斋戒,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至是以纪元。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卯,诏日:“朕以献岁肇春,元辛叶吉,请真君而致洁,奉宝册以陈仪。将伸荐信之辞,式举建元之典。其改来年为天禧元年。”乾兴元年正月一日,御札内外文武臣僚等:“朕祗荷庆灵,嗣守洪业。顾涉道之犹浅,念守文之惟难。曷尝不耒明求衣,既昃忘食,兢兢业业,罔敢怠荒。而天地储休,宗社垂裙,嘉祥屡降,庶政允厘。民俗阜康,边垂靖谧。臻于至治,益用愧怀。属岁律之肇新,庆春祺之纷委。式改纪年之号,并伸及物之恩,宜自正月一日改天禧六年为乾兴元年。重念类帝荐诚,尚赊于亚岁;先庚施令,俾告于门庭。其今年冬合行南郊,诸般恩泽并特移就正月一日。庶兹惠渥,亟洽群伦,所有覃庆及赏赉等一依自来南郊体例施行。至日,朕亲御正阳门宣制,仍令有司草具仪注以闻。布告中外,成使$T?
  宋真宗再次告诉辅臣,他梦见原先降临的那位神人来传玉皇之命:“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翌日,复梦神传天尊言:“吾坐西,斜设六位以候。”是日,即于延恩殿设道场。
  五鼓一筹,睹灵仙仪卫天尊至。天尊就坐后,命真宗前,语日:“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后唐(923--936年)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言罢,即离坐乘云而去。
  宋真宗讲完后,召宰相王旦等到延恩殿:指示他们参观天尊降临的地方,并布告天下。闰十月,宋真宗遂上圣祖号日:“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圣母号日:“圣祖母元天大圣后”。
  这就是历史上宋真宗导演“天降诏书”的全过程。
  在这儿,宋真宗十分露骨地告诉我们:乘云降圣、传达天书的,正是他们赵家的始袒赵元朗(赵玄朗),即赵匡胤!
  宋真宗称“赵玄朗”为“圣祖”。是因为“赵”字,说明自己与赵玄朗是一脉相连,系出同宗。同时,这种称谓,也是有所本的——唐高祖将便老子尊称为“混元皇帝”;唐玄宗更是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简称“混元皇帝”。
  赵元朗即是赵氏始祖,是“人皇九人中一人”,那么,依照惯例,“玄朗”二字,当然不许再用。宋真宗即诏令天下:圣祖名:上日“元”(玄),下日“朗”,不得斥犯。
  于是,为避“赵玄朗”之讳,天下人均以“元”代替“玄”,以“明”代替“朗”,已有书籍中出现“元”、“朗”二字时,必须缺笔。但“玄”、“元”二字,声音相近,又下令改用“真”字代替这两个字。《续资治通鉴》上记录了此事:圣祖名,诏中外不得斥犯。遂改玄武、玄冥、玄枵之类并为真字,玄圣文宣王为至圣。
  从此以后,武当山上所供奉的“玄武大帝”,被改名为“真武大帝”。瞧,武当山的正神,因为要避天柱山尊神赵玄朗的讳,而不得不改名,天柱山是皇家的山,其地位之高、贵,由此可见一斑。
  既然朝廷需要避讳,文武百官需要避讳,老百姓就更要避讳了。
  因避讳,赵姓始祖“赵玄朗”被拥有大智慧的中国老百姓尊称为“赵公”。
  因避讳,赵姓始祖“赵玄朗”的“名”——“赵朗”被老百姓喊成了“赵明”。直呼“赵明”,还是显得不尊重的,便在“明”字前面,加一个“公”字,赵玄朗就变成了“赵公明”。一来显得尊重、尊贵,二来也显得和霭、可亲。
  所以,中国古书上的“赵玄朗”与“赵公明”,其实就是一个人。
  为行文方便,还历史本来面目,本文之后所提到的“赵玄朗”,均指“赵元朗”、“赵朗”、“赵明”、“赵公”、“赵公明”、“赵公元帅”、“赵大元帅”、“赵玄坛”……正是这个“赵玄朗”,后来被老百姓尊奉为中国“财神”。
  那么,赵匡胤(赵玄朗)为什么被简称为“大帝”呢?
  刚才我们说到,宋真宗受“舒州民献瑞石”的启发,因为政治上的需要,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搞了一系列“天降诏书”活动,做了篇“受命于天”的大文章,成功塑造了“赵氏始祖赵玄朗”,并将赵玄朗尊称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这么长的名字,用在庆典、祭祖等活动中,是可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提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宋朝人将“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简称为“圣祖”,简称为“大帝”。所以,宋朝朱公绰在《加司命冕服记》中,将赵玄朗简称为“大帝”。
  赵匡胤被尊称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他就是天柱山“九天司命真君”的简称。当然,除此之外,人们还将他简称为“司命”、“司命真君”、“九天司命”、“九天司命真君”、“司命保生天尊”、“保生天尊”、“保生大帝”、“大帝”,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综上所述,赵匡胤就是赵玄朗(赵元朗),即赵公明。《转载》赵公明.天下财神第一山——天柱山(一)

《转载》赵公明.天下财神第一山——天柱山(一)

《转载》赵公明.天下财神第一山——天柱山(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柱一峰擎日月
天柱山
峰雄水秀 擎天一柱(旅游览胜)
【安徽】天柱一峰擎日月
封禅是皇帝最高荣耀,为何只有6位皇帝曾经封禅泰山?
那些得罪皇帝而被迫改名的中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