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崆峒山(中)

   崆峒山中台这座两层阁楼式建筑,叫做三皇楼,它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是为奉祀天皇伏羲创八卦、地皇神农尝百草、人黄轩辕创文明而建。三皇楼又名中峰锁钥,是通往崆峒山主峰——马鬃山的门户,故又有一天门之称。


   这块石碑叫做“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崆峒纪念碑”,《史记》、《汉书》中记载,秦始皇一次登临崆峒山,而汉武帝六来平凉两次登临崆峒山。除了他们都好神仙,仰慕黄帝问道之事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秦汉时期,崆峒山是连接关中和陇右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之说,成为各种军事力量争夺的主要目标。


   从这里开始,才可算正式攀登崆峒山。崆峒山主峰由白垩系紫红色砾岩组成,距今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使山体抬升,地层发生断裂,伴随产生节理裂隙,山体被切割成山峰峡谷,陡壁悬崖。


   朝天门始建于明代,门楣上“朝天门”三个大字是由平凉著名书法家张秀民先生所书,“崆峒山”三个大字是启功先生题写的,两边的楹联“云山拾级通天阕,雾海浮槎诣道门”是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

   朝天门两侧,有四只石山羊。最初山上修建宫观、道路,全靠山羊承担驮送材料的工作,人们为了纪念山羊对崆峒山的贡献,就把它塑在了这里。 


   朝天门内,供奉的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他手持的慧眼与金鞭,是玉皇大帝钦赐的。   



   从朝天门开始,要攀登669级台阶才能到达西台皇城。
   这座两层三楹式的石窟建筑是药王洞,它始建于明代,里面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中),扁鹊(左)、华佗(右)。


   站在洞右,可以望见蜡烛峰和雷声峰,它们是厚层砾岩在垂直节理和水平层理的切割下形成的并列或独立的山峰地貌景观。


   药王洞后面是遇真宫,它是明代仿武当山的格局修建的,里面正中供奉的是无量祖师(真武大帝),两侧分别供奉的是太乙真人、妙乐救苦天尊。相传净乐国太子17岁便放弃王位修道,他先上武当山修行了42季,后来又来到崆峒山修炼,刚好在这里遇上了点化他成仙的太乙真人和妙乐救苦天尊,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故事,所以修建了遇真宫。


   遇真宫左侧,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台阶就是上天梯了,它始凿于唐贞观元年,历代都维修过,现在看到的是1994年彻底维修后的,坡度最陡处是75度,民谚云:“一寸仅一步,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


   爬上一段天梯,就是“黄帝问道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笄头山)……”《庄子·在宥》云: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山上,故往见之,得闻至道。”


   《列仙传》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氏雨师也,是服食水玉而成仙的。崖壁上这个红色的木阁子,就是广成子的悬棺。相传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了1200多年,他成仙以后将自己的法体留在了这里。木阁子里面供奉的是广成子、赤松子,还有跪着的轩辕黄帝。黄帝诚心向赤松子问道,赤松子便把治国之道、养身之道、为人之道所蕴含的精华都传给了他。


   悬棺下面有四个回文字:“鹤飞龙翔”,它是清朝末年任平凉知府的王学伊(文水县人)先生题写的,这几个字很有特点,不论从左读或从右读,都可以读的通。


   旁边这个天然洞穴叫做南崖宫,据说是广成子以前居住、修道、炼丹的地方。



   这个洞叫财神洞,又叫做黑虎灵官洞,这是崆峒山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里面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


   这一段天梯最为陡峭。



   上得洞天,左边是揽云亭。


   站在亭前,可俯瞰塔院和东台。


   揽云亭上方,是磨针观,该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六角重檐砖石结构,是山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物。这里是为了纪念黎山老母用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点化无量祖师修成正果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黎山老母、无量祖师以及崆峒山上所有神仙的牌位,在观顶上还有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哞。”




   旁边是蘑菇石。


   这是十二元帅殿,明代称二天门,是道教唯一一座穿廊式建筑,门楣上“东瞰五岳”四个大字是沈鹏先生题写的。


   这些元帅就是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门元帅和四位护法灵官,依次是刘甫、辛环、马岗、赵公明、温琼、岳胜、苟张、邓忠、陶荣、张节、庞洪、毕环,他们都是保平安的护法神。



   这座三教洞是旧有石室,是一个呈半圆形的石洞,深约6米,宽约4米,顶部为弧形,始建于明代,塑祀释迦佛祖、太上玄元皇帝老子、至圣先师孔子。后建山门厢房,并在洞前绝壁上修建了飞仙阁。



   穿过这座牌坊,往上就是皇城了。


   皇城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唐代时这里为崇佛阁,明代嘉靖年间由驻藩平凉的韩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资修建,面积约200平方米。道教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上的反映,神仙住所应与人间帝王宫殿相似,所以,皇城所建殿宇在建筑风格上仿照中国宫殿建筑,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从东台至皇城这一中轴线上,每座庙宇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方正严整、中轴突出、纵深成串、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高下错落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道教宫观建筑以神殿为主,以道众居室为辅的特色。专家们评价崆峒山的建筑是“奇险灵秀、古朴精巧”。 


   皇城海拔有2035米,古人题咏崆峒:“遥看华岳峰三,俯视秦川弹一丘”,如果不登临皇城,很难体会这些诗句的妙处。如果天气晴好,可以远眺整个平凉。


   这块“峻极于天”的牌坊就是三天门了,两侧有两只俊秀的石狮子,雄狮脚下踩有一个圆球,表示一环流宇之意,雌狮脚下踩一只幼狮,表示子孙可以绵延万世。


   殿门上方,有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熹宗皇帝亲笔题写的“敕赐崆峒”四个大字。两边为钟鼓楼。


   这座建筑叫做太白殿,回廊式大殿三楹。殿内面东祀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坐像,面西太和殿祀太白金星化身三尊。太白金星是道教神仙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他忠厚善良,主要职务是玉皇大帝的内侍卫,负责传达各种命令,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座离地八尺高的大殿叫做太和宫,是无量祖师献殿或拜殿,是山上道士做蘸及做法会的主要场所。正中供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万范天尊,混元老祖、轩辕黄帝等诸位大仙的牌位。


   皇城的主殿是真武殿,亦称无量祖师殿。里面供奉的是北方的镇山之神玄武大帝,因为宋真宗要避圣祖赵玄郎的讳,才改为真武大帝。真武殿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元代改为崇佛阁奉祀释迦牟尼佛。现为明代嘉靖年间韩王夫人郭氏捐资扩建,五楹,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殿顶覆盖铁瓦,望之如金台玉阙。殿内正中设高1.5米、长宽各6米神龛,奉祀彩塑金身真武帝君坐像。

   灵霄殿又叫玉皇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的执掌者玉皇大帝,两侧是金童玉女,另外还有4个站殿神像,在山墙上有两副壁画,分别是掌管生死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郎。


   玉皇殿左侧为天师殿,原称黄箓殿,建于明代,供奉彩塑天师张道陵(道教创始人)、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下图是张道陵。


   右侧为药王殿,供奉的有孙思邈、吕洞宾和张三丰,他们三位都来过崆峒山,并且在医术、武功、气功方面各有成就,所以同时供奉于此。


   最角上的这个建筑叫做太上老君楼,正中彩塑有太上老君坐像。相传,老子在玉女的腹中呆了81年后才降生,刚出生头发、胡子全都是白的,因此人们称之为老子。又因当时降生在一棵李子树下,所以也叫李耳。


   皇城左下方,是天仙宫,又名子孙宫,顾名思义就是求子求孙的地方。


   天仙宫内供奉的是财神赵公明的三个妹妹:琼霄、云霄和碧霄,还有十二生肖的化身像。与其相对的是轩辕楼,供奉的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据说,子孙宫是崆峒山香火最旺盛的地方,崆峒山道教管理委员会也设在这里。

   从子孙宫后方开始,就登香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转载]【甘肃】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
崆峒山•天下道教第一山,这篇旅游攻略,让你如何玩转整个崆峒山
问道崆峒山
甘肃平凉崆峒山
被誉为“中华道教第一山”,轩辕黄帝曾在这里向广成子问道
中国道文化源头在平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