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发]大清王朝的发祥地

 

 

  满族人的传统居住环境

  满族秧歌表演 

  从西汉初年的“夫余王城”到明代女真扈伦的“乌拉国”,再到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承古开今,吉林市是一个走过两千余年历史的古老城邑。市名“吉林”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乌拉”系满族语言“沿江的城池”之意。在这片古朴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深印着康熙、乾隆皇帝东巡的足迹,使这座古城自清王朝时就开始享有“本朝发祥之地”和“龙兴之地”的美誉。

  吉林市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满族文化发展的摇篮。不久前,吉林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连日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吉林地区的“满族民俗文化”资源再次进行全面盘点和论证。参与考察、研讨的文史研究员、市政协委员及相关领导,分别从不同角度就“开发利用满族文化、服务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课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关键词一 满族语言和文字

  背景满族语言、文字为阿尔泰语系,它不仅记录、见证着满族的历史发展,也是人类语言文字宝库中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满族已拥有1000多万人口,居全国56个民族第三位,可时下懂满文、会满语的人屈指可数。

  观点“一种语言的消失,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亡。有关方面必须加大、加快满族文字和语言的抢救步伐。”接受采访的文史研究员张林教授,依然对吉林市满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前景满怀信心,“北华大学已和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东北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语言文化)研究所,开始着手满族语言的普查工作。这应是抢救满族文化遗产工程的一个良好开端。”

  建议一要组织设置“历史文化保护委员会”或“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等常设机构,全力抢救、挖掘、保护、整合吉林市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二要投资建立吉林地区满族语言文字人才基地,编写满学教材,培育满学师资力量,让满族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关键词二 巴拉文化与萨满文化

  背景巴拉文化是最具个性的满族文化。巴拉文化与满族文化同源,均从肃慎系女真文化发展和演化而来。巴拉人信仰萨满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及渔猎方式与满族基本相同。而萨满文化属于满族人的精神文化。萨满活动是满族祖先认为“人与神能够沟通”所进行的一种宗教仪式。“萨满”被满族先人称之为“人与神的使者”。据说,“萨满”可以将人的祈求及愿望转达给神,还能将神的祝福和意志传达给人。

  观点文史研究员、《江城日报》资深编辑李桂华告诉记者:“吉林地区张广才岭南部是巴拉人的重要活动区域,巴拉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和集中。这里的许多地名,如漂河镇的半拉撮罗(巴拉人的窝铺)、前进的额勒赫(平安)、老爷岭的窝集口子(半拉窝集)等,都是巴拉人的遗存,直接见证着巴拉人与这块土地的关系。”

  文史研究员关云蛟证实:“吉林市处于萨满文化的核心地域。萨满文化可谓满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与特色体现,都从巴拉文化中繁衍而出,世界遗存甚少,较为丰厚的地方就在东北松花江的三角区,即吉林地区及九台市东部的松花江一带。”

  建议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构建“以巴拉文化为根、满族文化为干、现代关东文化为支脉”的大文化理念;逐步开发满族风情旅游景区、景点,打造吉林市独具关东韵味的黄金旅游品牌;比如挖掘、整合“三村一岛”,即乌拉街满族镇的韩屯村、昌邑区的打渔楼村、聂司马村和位于乌拉街镇的雾凇岛等特色资源;尽快复原小白山望祭殿、祭器楼、鹿囿、御道等遗迹,以此来吸引世界的目光。

  关键词三满族民俗文化

  背景满族民俗文化包含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体育竞技、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其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观点“吉林乌拉,其名字本身就是无价的金字招牌。‘吉林’二字不仅蕴藏着满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彰显着满族人浓郁的地理文化理念;同时也是满族地名文化结出的标志性果实。”市政协委员、民盟吉林市委秘书长曹旸女士说出了她独到的见解。

  文史研究员江汉力多次建议:“曾经流传‘南有江宁织造,北有打牲乌拉’之民谣,如何利用‘打牲乌拉’皇家贡品的知名度和民族品牌的影响力来拉动城市经济建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大课题。”

  “满族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制作独特。特别是风味小吃,花样品种繁多,其原料完全来自深山的绿色植物,备受市场青睐。满族饮食影响中国饮食文化300多年,至今方兴未艾。”文史研究员李江说到这里时非常兴奋。

  文史研究员、优秀民间艺术家李侠认为:“满族先祖为我们积累了丰厚的民俗文化财富,其中,民间手工艺品低能耗、无污染,涵盖生活、生产、宗教等方方面面,像刺绣、剪纸等工艺,能很长时间夺人眼球、走俏国内外市场。但由于保护工作的滞后,一些满族民间工艺的制作绝技开始渐渐失传。”

  “满族传统竞技是祖国体育百花园中异彩纷呈的奇葩。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先后挖掘整理了‘珍珠球’‘翻子拳’‘赛威虎’等数十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我们仍然看到,还有许多亟待抢救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变为只能在书本上读到的专业名词,如兴于唐代渤海国的马球,现在完全失传。”文史研究员刘立国为此非常惋惜。

  文史研究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何新生感叹道:“表演艺术是开启满族文化的另一扇大门。而现在我们缺乏表演团体、缺乏创作队伍、缺乏演出场所,能真正反映吉林乌拉满族特色文化的优秀节目少之又少。一些零星的表演,内容毫无吸引力,没有展示出满族表演艺术的魅力之处及文化之魂。”

  文史研究员尹郁山对满族家谱保护问题十分忧虑:“满族家谱是记录满族家族、支族、宗族发展的重要史料来源。虽然吉林地区的清代八旗世家谱牒,从内涵到质量在全国属于独家绝版资料,但从我市满族家谱的整体保护现状来看不容乐观,不仅存在残缺现象,还存在严重的失传问题。”

  “东青龙(龙潭山)、西白虎(小白山)、南朱雀(朱雀山)、北玄武(玄天岭)系吉林市闻名海内外的四大名山,其中小白山与满族人最有情结。种种历史原因,小白山昔日的兴盛与神圣,连同那些金碧辉煌、承载着满族人祭祀文化的清代建筑,湮灭在岁月的风雨中,留给我们的只有残垣断壁和无尽的遗憾。”文史研究员傅宝仁对此失望之极。

  吉林市文化局副局长郑国君在采访中向记者介绍:“‘满族说部’是满族人类流传已久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审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学术价值,被誉为东北诸民族的‘百科全书’,堪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们必须重视‘满族说部’的保护工作。”

  吉林市政协副主席张文才在总结时指出:“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彰显生命力与竞争力的王牌。独特的历史文化不仅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

  建议首先,加强历史文化国际间的学术活动,促进满族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让满族文化走向世界;其次,加大满族民俗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力度,做大做强满族文化综合产业,形成独具吉林特色的满族大文化风景线。

   关键词四乌拉古城

  背景乌拉街镇为“乌拉国”所在地,明代女真扈伦四部包括叶赫、哈达、辉发、乌拉。乌拉街满族镇被誉为“中国满族第一镇”;2008年,该镇以绝对的优势荣获了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桂冠。

  观点文史研究员、考古专家于海民说:“乌拉古城形成于明代,繁荣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时的古街上,商铺达70多家,到光绪十一年时发展到300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镇商区东移,许多烙印着时代特色、具有历史价值的店铺变成了民宅,部分商号荡然无存。一幅绝版的关东‘清明上河图’渐渐消失。”

  建议一、进一步挖掘整理乌拉古镇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健全完善乌拉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档案,盘清乌拉街镇历史建筑、历史遗迹的时空分布,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论证;二、详细制定、落实近期及中长期、远期的保护和发展规划,科学整合资源,合理开发复原乌拉古城;三、把吉林乌拉建设成一个风格独特、形式多样,集复古文化、风情旅游、特色购物、民俗娱乐于一体、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及塞外桃源。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吉林市的历史文化建设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大亮点。吉林大地的关东风情一定会扮靓这座从远古而来的历史文化名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融年谣起波澜
满族传承的这些“瑰宝”超养眼!
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举办满族文化展示
东北地区乌拉街传统习俗
【刨根问底吉林市】乌拉三府——清朝后期满族建筑的艺术成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