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陕甘大道上的木桥


谷歌地图上的王公桥


明代,从兰州经定西、西巩驿、会宁、青江驿、静宁、平凉去西安的官道(俗称中大路或陕甘大道)给当地带来了长时间的繁盛而在陕甘大道上会宁定西境内的桥有十来座,几百年来几经坍塌冲毁几经重修,其位置几乎不变时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312国道的路线基本沿着原来的陕甘大道,使会宁定西境内原来的桥梁大部分废弃,而会宁境内残存的是石拱桥和土桥。在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青湾村王家山头与西巩驿镇马家庄子的接壤处的涧沟里,废弃了一座木桥--王公桥,至今完整的保留着



百度百科:万历13年(1585年)以前,此处已建有永济桥,取永远济民之意。有人说清乾隆时巩昌知府王廷赞重修此桥而名王公桥,但王廷赞撰《重修王公桥檄》云:“……旧有王公桥渡冲激倾,时筑时溃,无余址矣!”说明乾隆王廷赞重修此桥前已名王公桥,其王公之名尚待查。由于山洪陡增,该桥屡修屡毁。同治十一年七月左宗棠派工程营重修此桥。“工峻,幕府请作记,宗棠曰:掠美沽名吾不为也,但名之曰永定。”(见《甘宁青史略正编》卷十九)。民国又数次重修。今有1958年建八字撑木架桥高18.47米,目前已多不走行人车辆。1983年在宋家沟上游建T型梁桥高33.9米,现为重建的“王公桥”

站在此处的路边,向涧沟望去,便可看见王公桥。


王公桥   平定高速





八字掌木架













站在此处,左上角是312国道,右上角是平定高速。

历史就这么巧合,三条路在王公桥这里并肩,也说明了王公桥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

























穿越时空

据民国二十七年刘庆笃、张济川编撰会宁县志续编》卷十二《重修王公桥檄》记载:

重修王公桥檄  一名永定桥

     会宁知县陈墉

巩州,秦陇孔道也。坡陀峻坂,险隘阻绝。安定东尤迫狭,危栈纡曲,仅容单车,旁临不测之溪,垂趾在外,过者人马掉哉,喘汗盘僻〈辟〉,一蹉跌立碎齑粉﹗风雨时至,万山之水瞬息奔灌,咫尺不可辨识。旧有王公桥渡,冲激倾陀,时筑时溃,无余址矣﹗

古者掌固司险,官不失物,而泽不陂,川不梁、道路若寒,见讥于《春秋》;又况严疆通驿,绣衣节钺所莅,重边将帅移防述职,荒陲小夷之长质子入侍,商贾仕官南北撤迹所必经之地者哉!久茀不治,非特守土者之羞,抑郡父老所恻然动心栗魄者也。本官奉命典郡,又摄观察使,义不忍恝,与方伯赵公议兴复。公慨然虑事量功,并谓宜浚支流、杀水势以图无穷,而储峙或绌,合佽诸部内尚节概者。本官因与士民约:毋怠毋吝。巩城钟楼、学宫之役,纪璜以捐资进阶四品,去岁事也。今工尤亟,费尤巨,当申请大府论叙,延锡冠带,视所纳多寡为差;即不及格,旌于其闾。捐有余之财,树桑梓久远之利,叨爵秩,获荣誉,奚慑而不为哉!行见慕义劝功,矫首攘臂,踊跃蒇事,易危途为坦道,以便边陲塞上,意不待辞之毕矣!


伏麒鹏老师在桃花山杂志上发表的《清代道光会宁知县陈墉及其文集《卓庐初草》》中写到:陈墉的文集名《卓庐初草》。《卓庐初草》共收160篇文章。在这二十体160篇文章中,与会宁有关的“碑”中有《杨烈妇碑》、《徐烈女碑》、《汪烈妇碑》三篇;“墓志”中有《荥阳知县康君墓志铭》一篇;“传”中有《翰林院典簿周君传》、《会宁县续志列女传》两篇;“记”中有《会宁县厅壁记》、《退食亭记》两篇;“序”中有《徐氏家谱序》一篇;“赠序”中有《赠杨先生序》一篇;“檄”中有《重建王公桥檄》一篇;“祭文”中有《会宁祭神文》十五篇。总计二十六篇。《重建王公桥檄》也收入了《续修会宁县志》中,注为“阙名”。《卓庐初草》题后注为“代”。细勘文章,知是陈墉代替当时的巩昌府知府贵州遵义人唐树义写的。王公桥,一名永济桥。关于重建王公桥的事,《翰林院典簿周君传》一文中是这样详细记载的:“安定青岚山下有巨壑,庨峁泐嵃,车马盤擗,失势辄堕。时议修王公桥,上官裒白金四万两,畀君将事。君以其地窊窿,万水奔注,衝驰沸溃,工虽立,必速圮,不若改道李家沟便。既以语墉,乃上书当事。布政使梁萼涵、兰州道唐树义皆高郎达人,夙重君。曰:‘博士言是。’于是图度辟治,亘百二十里,糜其金止什一,而行旅举脱险趋易,成孔道焉。”





定西史话记载:

定西王公桥

    李成业

王公桥是坐落在今定西市安定区东25公里之处宋家沟上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在定西的交通史上曾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的安定县,步出东门,跨过永定桥,沿永定街直上,穿过西南公路,就进入了东大路。东大路的起点在今天的永定路与西南公路相接的十字路口。从十字路口越过朱家河坪、马家岔沟,绕安家坡盘旋而上,进入青岚乡,再往前行方可到达西巩乡的宋家沟,继续前行可达会宁县。由会宁出发,沿大道翻过六盘山,经平凉上董志塬后,越过泾川方可直达陕西彬县,这是安定的交通要道。

然而由于宋家沟地理环境恶劣,沟深66.7米,每当山洪爆发时,水位猛涨,可达6米之高。行人到此,面对穷山恶水,秃岭荒丘,“夏阻于山洪,冬困于冰雪”商旅魂断,脚夫叫苦。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始建土桥,名曰“永济桥”。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巩昌知府王廷赞主持,在此改建一座新桥。从那时起,人们就一直称此桥“王公桥”。

但王公桥建成后,因其地理因素制约和桥梁质量问题,不是桥身倾斜,就是趋于破败,曾经历数次改建:咸丰九年(1859年)修建一次;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部谭云观重建一次;光绪九年(1883年),甘肃总督谭仲麟又下令修补一次;民国22年(1933年)、民国31年(1942年)又各修建一次。特别是1942年6月前竣工的高18米、宽8.6米的石镶面门石台砖拱土桥,共征雇13700名民夫,先后垫支民夫、草工价8000余元,造价超过省上的拨款数。陕西商人朱和亭倡议并展开了募捐活动,甘肃省主席谷正伦为此次修建撰写了《重修王公桥碑记》。但此桥在民国34年(1945年)秋季山洪爆发时又被冲毁。

1957年下半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直接拨款重修王公桥,建成一座长44米、宽6米、高18.47米的永久式八字撑立木架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运输量的增大,考虑到木桥的质量及负荷问题,决定停止使用。1980---1981年,经省、地、县三级派员协商,会同有关人员现场勘查,决定建造一孔20米的“T”型桥梁,全长70.5米,建筑高度33.9米,桥面净宽7米。定西县人民政府和地区交通局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在施工现场指导。工程经过上下齐心协力,八方支援,历经15个月,于1983年5月竣工。这次耗资497609.88元重建的“王公桥”,桥位比原桥位上移2.5公里,为甘肃省境内建筑高度最高的一座公路桥,工程质量远胜于以前的任何一次修建。

进入20世纪末,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公路建设在西部地区全线铺开。302国道穿越定西境内,该线路绕过“王公桥”另辟新径,屡建屡毁的“王公桥”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1958年完工的“王公桥”依然屹立在宋家沟上,向世人展示着它不平凡的历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定西西巩驿:陇中黄土沟壑藏要隘,长征红军鏖战留传奇
“甘肃米案“清代第一案,贪官的最后的结局,超出你的想象
甘肃会宁红军长征会师地
药王山系列散文之十六 新辟药王山遇仙道
会宁游子:风雪六盘山 || 作者 七十里铺​
定西, 白银4A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