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慈悲的叮咛

                                             慈悲的叮咛  作者:黄睿思

      两千多年前,在南接秦岭,北邻黄河的函谷关,人们常常会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时而骑在牛背上仰天凝望,时而席地而坐奋笔疾书。这书不长,只有短短五千字,却浓缩着对宇宙与生命的参悟。这位老者叫李耳,后来被尊称为老子。这本书则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不朽经典——《道德经》。

​      可能老子不会想到,他仰望过的那片天空,会在两千多年后,时常被一层称为“雾霾”的东西笼罩。

​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赋予人类力量,也让很多人迷失在“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的幻觉之中,人类俨然凌驾于万物之上。可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相反还要尊重天地的法则。今天,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破坏终究会伤害人类自己。而老子早已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告诫我们:“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当天地都已失序,人的生活何以持续呢?

​      生态环境问题,是发展理念的问题。当过去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方式走到尽头,我们到底该怎么发展?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要按照自然的规律辅助万物成长,而不能肆意妄为。这分明就是当今国家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理念的高度概括。否则,便会落得《道德经》第九章中所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后果。与《道德经》中的告诫相呼应的,正是如今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的发展理念。

​      生态环境问题,还是生活习惯的问题。更大排量的汽车、更珍奇的野味、更稀有的皮毛,更方便的塑料制品……无节制的欲望带给生态环境的是无节制的破坏和掠夺。而老子,在两千多年前便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里不厌其烦地教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便是在个人生活领域,知足才能不辱,知止方能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里提倡:“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用自己的虛和静,来与万物共生、共荣。

​      经典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过往云烟,而是宛如长者的谆谆叮咛,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可以落脚的现实意义,让人常读常新,受益无穷。经典的意义,大可以让“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小可以“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穿越两千多年的浩渺时间,时至今日,仍在滋养着老子当年仰望过的天空、走过的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摘自《辽沈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老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智慧
何为圣人?论《老子》中的 “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王国聘)
人与自然的和谐及道教的生态和谐观
学习《道德经》的收获体会
[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的生态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