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到理想三旬,凌晨两点起来倒了一杯酒





原 创 栏 目[ 遇 见 民 谣 人 ]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途中 陈鸿宇 - 浓烟下的诗歌电台


某一天,朋友推荐我去听陈鸿宇的《行歌》,他说这歌真合他当下的心境。于是在某个大雪翻飞的夜里,坐在夜班公车上,我听到了这个男人的歌声。


一个充满质感的男声,浅吟低唱,草木一般的声音,似远似近,像在讲述一个虽然逝去很久但留下过深深浅浅的痕迹的故事。是歌,也是诗,伴着外面的落雪声,穿过万水千山的重重阻碍,直达心灵最深处那一片裸露的原乡。


“夕沉下/的飞鸟/影子多细长/夜宿在/某山口/雾气湿衣裳/挎壶酒/给荒野/饮酌那秋黄……趟出这片枯寂,就趟过生长/遇见风起水浪/就遇过虚妄/忍住顷刻回望,就忍过恓惶/一如年少模样……


像是如歌的行板。一字一语,轻轻敲击着心扉,引得心扉微微颤动。很多人被他的歌声打动了。




会被打动是因为这样的歌词是打心灵深处流淌出来。不矫揉造作,不浮夸,不是刻意的卖弄技巧。编曲和歌词也完美的融为一体,民谣那种哀而不伤、纯粹干净的诗意,都在陈鸿宇的歌里释放得淋漓尽致。他也歌唱年轻的爱情,但从不用“姑娘、孤独、爱情”这样直白而烂俗的字眼。


他也写赤裸裸的现实,但不是用愤青的姿态呐喊。他轻描淡写的唱着“这是我们共同的青春,相似的成长。


在一场盛大的秋日盛宴之后,在叶子落进泥土,零落成泥之后,有些东西是必须放弃的。是十八岁时写给某人的情书,还是我藏了若干年不敢拿出来晾晒的美丽而忧伤的秘密,如那年夏天我们在河岸边看到的,那安静盛开的满树洁白而有毒的夹竹桃。


草木循序生长,飞鸟从北方飞到南方。而竟然有那么多东西,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试图用记忆的木浆,去追赶时间的激流,尽管是那样地用力,终究被远远地抛在了后头。


以为终于被岁月磨钝了,麻木了。可是当听到陈鸿宇的歌声时,还是无可救药的陷进去了。他没有刻意的描摹或者歌唱任何东西,他只是云淡风轻的将诗意糅杂着现世,唱着他的生活,我们的生活。


在他的专辑《浓烟下的诗歌电台》中,很难选出一首最喜欢的。因为,每一首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感情。每一曲,都是岁月长河上遗落下珠贝,我一路走,一路听,一路拾捡,舍不得丢掉任何一颗闪光的珠贝。


惊讶于自己从前居然不知道有这么个才华卓著的乐人。他并不是最近两年才开始创作的。早在11年前他就是独立音乐人,自己创作,发表过乐队专辑《流伤》 。真正开始更多的走入大众视线,当然就是今年,创办了音乐社群众乐纪,以固定每年的音乐合辑和每月的音乐演出为主。第一张合辑《众乐纪壹·迷城行歌》中有我们熟悉的李晋,还要我们不熟悉的雨阳乐队、仓买乐队、曹秦、刘于思等因与人。《理想三旬》和《行歌》正是其中陈鸿宇的杰出之作。



(左:陈鸿宇,右:唐映枫)


很久没有听到过这样绝妙的歌词了,很久没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吟唱过青春、生活了。如果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听到《途中》的感受,那么就是“恓惶”。


它让我想起遥远的过去,遥远的一段旅程。一个人旅行到绍兴,是冬天的雪后。在柯岩,游客和行人非常少。有湿漉漉的布满青苔的台阶通往高处的寺庙,一片幽冥。下起细细绵绵的雨来,寂静的我仿佛能听到鞋子踩在落叶尸体上的声音。那时候的心境正和《途中》里所吟唱的无二:


苦旅抑或迷香

欢喜抑或坠亡

你要去的地方

遗情处有诗章 更行 更远 还唱


那是一个人的青春年少,从不缺乏上路的勇气。总是在走出去很远的时候,像望着一个不相干的陌生人一样,回头望年少模样。一个人,捏着一张被雨打湿的车票,不知为何热泪盈眶,当耳机里传来相同的心声,触动心房。


在每一个送别的站台,一直向远去的列车和友人渐渐模糊的面庞挥手,挥手。而每一次,想说的话都因为热泪而哽咽在喉。


在夜幕四合的时刻,和年轻的恋人分开,相忘于茫茫江湖。


等到若干年后,记忆倒带,终于不得不承认曾经一起听歌的恋人,早就随恋恋青春一同消失。因为没有未来,即便有,也是贫瘠的无法给予两个人供养的。未结果的花,终于被岁月的橡皮擦涂抹成一片的诗歌本,只留下一片仓皇的空白。


已经无所谓释怀或不释怀。


就像曾经在绍兴,在柯岩,独自一个人迈上雨后湿漉漉的爬满青苔的台阶。记忆也是一个人的事。烹一壶老酒,让往事在热泪里甭怀,心里一片荒芜。




走过繁华的城市,走入春雨凄惶的小镇。跨过如黛青山,走到矗立灯塔的海边。从冬到夏。有时寂寞,有时欢喜。那时候,的确是爱荒野上的风声,胜过爱贫穷和思考。那时候会幻想成为田野上的一棵树,非常安静,从不孤寂,茁壮的向着苍穹生长。那时候,过着的日子就是陈鸿宇在歌里唱的那样:


暮冬时烤雪,

迟夏写长信,

早春不过一棵树


那时候,我们没有今日这般终天行色匆匆,疲于奔忙,为生计别说是烤雪,逢下大雪,仅有的一点雀跃总被城市瘫痪的交通带来的焦虑与抱怨遮盖掉。


大学时代,距离遥远的老友,偶尔打电话,会经常写信,寄明信片。在空白的信纸上一字一画认真的写着那些隐秘的心事。每一句,都要思索好久才慎重落笔。去陌生的地方旅行,不管怎样糟糕的天气,不管距离邮局多远,总不忘寄一张明信片给远方的友人。包里常年带着各种各样的明信片和邮票。那可能是最好的年纪,非常纯真,非常美好。


几度少年,饮酒高歌。曾经疯狂,曾经情意绵绵,然后都被风吹散。然后,凝视自己,疑是地上霜。


还好,还好,我们可以在别人的歌里倾吐着自己的心事,怀念着早已随风而逝的青春。年少轻狂、互相拥抱取暖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夜色浓稠的孤独的城市里,灯火辉煌,然而内心某刻居然荒芜一片。


成长是苦涩里掺杂着芬芳的行歌,是随时间残酷的向前疾驶的列车,先回头的人就输了。而我,是输得最惨的那一个。



[ 尽 情 问 我 ]


提问方式:直接点击文末右下方“写评论”提交问题,一人限问一个。

提问内容:不限

问题选择:考虑到问题的重复性和回答的时间问题,最终会选出10个问题,所以请一定注意提问的质量。

发布时间:陈鸿宇的回答会在本周“民谣与诗”的内容里发出,敬请期待。


本文作者:Echo,转自公众号“一天一首好民谣”,点击“阅读原文”可至原文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铁皮往南开,恋人已不在
听民谣的未婚女青年都什么下场?|说民谣
陈鸿宇:年少的模样是老成
纯粹干净的诗意,在他的歌里释放得淋漓尽致
陈鸿宇:理想三旬之后,他对草原眷恋依旧
陈鸿宇 | 《理想三旬》不是我跨不过的坎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