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琳|一个教练的自我修养14:成为教练式父母,你准备好了吗?

【德不孤 必有邻】


作者:张琳/【又见彩虹门15】


 

■■■■

本文作于2015-11


如果家有青少年,身为父母,如何才能运用教练的基本沟通方式与孩子做有效的互动呢?


美国心理学家Lerner等人提出过5C的青少年人格塑造理论,5C是自信,能力,性格,爱心,连结,后来发展为6C,增加了贡献。无独有偶,领导力专家Barry Posner提出领导力的五大要素: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两者的相通之处在于,后者恰可成为培养6C青少年的父母所必备领导力的参照。


父母的以身作则首先是孩子最直观的榜样,从品行到生活习惯,从待人接物到为人处世,从价值观,道德观到信念和信仰,孩子最初的参照系,模仿对象以及交流伙伴皆为父母。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青春期的一个目标是面对这样一些挑战:控制能量和成功指导这些能量的走向”。我想这段话同样适用于青少年。而孩子在学习控制能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自我认知,同时也开始学会调适情绪,接纳自己和他人,面对压力并冷静处理纷繁复杂的局面和一触即发的焦虑情绪。那么,这个时期的家庭愿景之一就是帮助孩子树立自我同一性,培养健全的6C人格。


父母在帮助孩子指导能量走向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这需要父母具有极大的耐心和必要的沟通技巧。耐心源于爱和接纳,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初心,而接纳则不太容易,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父母可以接纳自己。


什么是接纳自己呢?简而言之接纳自己就是允许自己不完美,可以软弱无助,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通过培养同理心去理解和包容他人(张琳|一个教练的自我修养03:接纳自己才可以欣赏他人 )。具有自我接纳的父母在面对青少年期的孩子时更乐意去试图理解孩子,哪怕孩子遇到暂时的挫折,情绪冲动,做事鲁莽,也可以耐心开导孩子,辅导孩子,陪伴孩子,一起跌跤,再一起爬起来。


当孩子长成青少年,父母们也恰来到了是人生的中年时期,这其中许多人,特别是在企业担任要职的朋友,往往由于工作繁忙压力巨大身心俱疲而缺乏对孩子的足够关心和陪伴,面对孩子想要沟通的问题没有耐心,无法做到心平气和,久而久之孩子想要倾诉的念头慢慢消失,转为向同龄人或者其他可以倾诉的对象吐露心声。为人父母此时如果还不能看清自己在家庭中特别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也许就再也不是孩子分享喜悦和诉说烦恼的首选沟通对象了。


还有的父母虽然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愿意与孩子交朋友,却常常用无助于孩子倾诉的评判、说教、掌控、担心的方式去沟通,以至于孩子在父母面前总是被当做小孩子看待,感受不到自己独立意识得到认可和欣赏,久而久之,他们在父母身上汲取不到足够的正能量和阳光雨露,渐渐地也会疏远父母,躲进自己的角落,或者去家庭之外寻找渴望的阳光和欣赏的眼光。


几年前,我开始在课堂上辅导学员运用他们学到的教练谈话技能互相梳理自身遇到的困惑,学员们不仅仅是回到工作岗位加以实践,还尝试把学到的沟通方式带回家庭,很多人反馈说与孩子沟通时明显更有耐心,他们自己更懂得倾听,也更愿意放下评判和高高在上的身段,与孩子平等交流了。与此同时,孩子的分享和倾诉意愿也得到提高,因为他们渴望的来自最亲爱的父母的阳光雨露又重新回到家中。


  三个阶段  

成为教练式父母

 

做一位青少年的教练式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需要走过三个阶段,并且要不断找到最适合的状态和谈话方式。


  • 第一阶段:放下身段,学习倾听和回应,与孩子建立信任

  • 第二阶段:积极参与,适当认可和鼓励,成为孩子的成长伙伴

  • 第三阶段:提问启发,接纳和化解各种情绪,成为孩子的教练

 

很多有经验的父母经历了十几年为人父母的经验积累,已经非常明白前两条如何可以做到,首先从内心深处先要放下“掌控欲”和“说教欲”,继而转化为“好奇心”和“欣赏心”。


放下意味着不再试图给孩子设置自己认为合理的目标和期望,不再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人去比较,不再不耐烦地催促孩子去做还没有准备好的事,不再嘴上不说但语气语调和身体语言还没有转变。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与观察孩子对自己的敞开程度来判断是否真的做到位了,而且父母一定要都做到,不然是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的。


鼓励孩子的话要针对行为做具体的反馈和鼓励,而非容易审美疲劳的千篇一律的赞美,比如“太棒了”等等。可以尝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你最近房间整理得比以前干净了,这样我们家看起来也更漂亮整洁了,谢谢你!”


第三阶段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主要是我们平时说话以陈述句为主,引导和启发式的提问比较少。对于还没有系统化学习教练技能的朋友,可以尝试用最简单的四段式对话法。

 

  1. 能不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2. 这件事已经发生了,现在回头去看,你感觉怎么样?

  3. 这件事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4. 你想下一步具体做些什么吗?

 

案 例  

一天,住校的小明回家过周末,晚饭时有些闷闷不乐。(吃饭时不适宜展开教练式对话,洗澡和上厕所时也不适宜。)


晚餐后,爸爸提出全家人去小区门口刚开业的一家冰淇淋店坐坐,妈妈马上附和,情绪表现出欢欣鼓舞。(注: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越像双胞胎越好,思想,情绪和行为尽量都保持“神同步”。)


到了冰淇淋店,爸爸选了一个安静的位置邀请妈妈和小明坐下,并依次请妈妈和小明点各自喜欢的冰淇淋口味,随后爸爸自己也点好了。(注:这是重要的谈话前铺垫,自然而然地让全家沐浴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


好吃的冰淇淋来了,一家三口有说有笑地开始品尝,爸爸和妈妈轮流讲几个一周以来轻松的小故事,也发了几个不痛不痒的小牢骚。(注:大家开诚布公地分享,有开心的事,也有不爽的事,创造一个我们一家人可以畅所欲言的氛围。)


爸爸关切地看看小明,说:“儿子,好像看你有心事哦,有点不太开心啊!”妈妈也对小明说:“今天你好像不像往常说说笑笑,是不是学校里发生什么特别的事,让你不太舒服?”(注:父母的“神同步”可以用各自偏好和习惯的方式表达,不必互相重复,通常如果父母一方以理性和就事论事的方式表述的话,另一方可以考虑增添一些感性和关怀的色彩。)


小明看到父母关切的眼神,轻声说:“今天被老师批评了。”(注:一般此时,急躁的父母就会追问究竟怎么回事,甚至马上断定孩子一定是做了什么特别糟糕的事才招惹了麻烦。而事实上,这句话只是冰山一角,父母应继续探询为何老师要批评孩子。)


爸爸关切地问:“哦,是吗?能不能跟我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小明有点委屈地说:“今天上课时我抢着回答问题,老师嫌我说多了,没给其他同学留机会,可是我明明都答对了。知道答案为什么不能说呢?老师又没有事先说每个人不能回答超过几个问题……”


爸爸脑海中闪现出自己小时候的场景,每次快言快语的他在课堂上抢答问题后都有一种小小得意。可后来发现同学们慢慢开始疏远他,不愿意跟他讨论功课,因为他的出色让身边的同学压力很大,他的光彩让他人黯然失色。有一次,班主任老师跟他谈话,直接提醒他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表现欲,留给他人一些机会。


在职场中,爸爸也曾经因为这个习惯而无法真正倾听他人的声音,特别是在做了领导开始带团队后。他一点一滴地打磨自己的性格,常常提醒自己hold住冲动,给同事充分展现才华,历经多年的调整,他才渐渐成为一个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人。


如今儿子也到了这个阶段,敏捷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老师如果直接提出要求,也许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的意愿,善意的提醒又让孩子感觉到不解和委屈,如何跟儿子交流继而疏导方可两全呢?


妈妈的脑海中,此时也回放起小时候的一幕。一位男同学也跟小明一样,在课堂上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并每次几乎都是正确的。其他同学再努力都无法赶上他的机敏,大家都很有挫败感,不愿意跟他分在一个小组,甚至不愿意跟他同桌或者交流。那位同学一直“优秀”,与大家越来越疏远,后来跟随父母去了外地,同学们并没有特别留恋,反而觉得之前被他独霸的表现机会又回到大家的手里……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如果我是小明的爸爸,就会问他:“小明,上课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值得表扬。如果你回答完老师所有的问题,对其他小朋友有什么影响呢?”也有朋友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先共情,可以对小明说:“听起来你不能回答问题有些失望。”


这两个角度分别从关注孩子内心感受的方面(共情),以及启发孩子看到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方面(影响),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让我们回到小明身上,想象着我们自己就是小明,从背后抱住他,去感受一下他的心情和想法,也许有助于展开与他的有效交流。


“小明是思维敏捷而跳跃的孩子”,“有时候按耐不住想要表达的冲动”,这两句话是站在外人角度的观察和感受。小明自己怎么看自己呢?也许他会觉得学习是轻松有趣的,而且课堂上那么多同学,每次举手发言又得到老师表扬是很开心的事,得到鼓励后学习更带劲了,没有鼓励就没有那么起劲了。也许有一次,他因为上课走神了,老师的突然提问让他摸不着方向,结果同桌回答了,还得到老师表扬,他的心里还有点小沮丧。


那么,小明为什么会成为得到表扬就开心雀跃,得不到表扬就沮丧烦恼的孩子呢?

 

人格理论在谈到我们内心世界的驱动力时指出,每个人被驱动的因素各不相同,比方说我们通常觉得自己在乎什么,什么比较重要,那些因素就有可能是驱动我们做出选择和判断的一些个人原则。如果用更加专业的霍根(Hogan)系统来看的话,我们的驱动力系统包含了十个大的维度:认可,权力,享乐,利他,归属,传统,保障,商业,美感,科学。大部分人的驱动力系统都由其中几个主要驱动因素组成。


以我为例,了解我的朋友会明白我选择目前的生活方式,是基于内心对利他、享乐和美感的追求。这里的享乐除了指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热爱生活的多维度多色彩以外,还有追求独立自主的意思。


以小明为例,青少年正处在自我同一性确定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随着内在成长和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他的驱动系统会逐渐形成。然而,从他的行为偏好来看,他的驱动系统中的一些主导元素已初露端倪,例如,他会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两条与认可和享乐有些关联。


小明有了自己偏好的内在驱动,他的行为表现就有可能受到驱动力的影响,他倾向于通过表现自身的才华来获得外部认可。不单在课堂上,有可能在生活中也是那个渴望获得他人关注的人。


  三大关系  

成为教练式父母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顺其自然,让自己的天性充分释放并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吗?显然不是。一个人毕生需要处理的三大关系是: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一个人需要适当调适自己的需求,以顾及到他人的存在和需求,从而创造和谐共赢的局面。与此同时,失去了个人的局部利益后也需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看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接纳调适后新的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并顾及他人的需求,适度放低自己追求的程度,一旦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仍然接纳自己,并祝福他人。


这个道理我们从小就已经在慢慢学习和运用,比如“输赢”的问题。我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争第一,但也要明白,天外有天,我们不可能永远是第一。谁都想要赢,但一定有人输,因此赢得起,也要输得起。


输了会怎样?不做第一会怎样?不抢着发言会怎样?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关注和表扬又会怎样?我们还是一样的自己,还是那个值得欣赏和被爱的自己,并且,我们是懂得欣赏他人和爱他人的人。


回到冰淇淋店的场景,小明的爸爸妈妈,以教练式父母的智慧与他分享的是六样东西:


  1. 接纳:接纳已经发生的一起,特别是自己不爽的情绪;

  2. 同理:感同身受地理解他抢着发言是带来自我愉悦的一种方式;

  3. 启发:帮助他明白自己获得愉悦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失去了一部分获得愉悦的机会;

  4. 重塑:帮助他重塑新的观念:我们做出必要的克制可以带给身边的人更多快乐,这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的修养;

  5. 鼓励:鼓励他调适自己的行为,让他自己思考如何今后可以适当地克制自己并且不会因此而增加烦恼,并设计一个小小的改变计划;

  6. 认可:当小明把自己的改变计划实施后,下一次再与他沟通时给予积极的认可,从而强化他的新观念,帮助他进一步内化

 

在孩子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常常愿意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可我发现,这些都不是孩子的菜,他所能理解的是自己熟悉的范畴和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渐渐地,我试着去感受和回应他的感受和想法,把说教换成交换意见,就事论事,长句变短句,啰嗦变简洁。


  三大原因  

成为教练式父母

 

每一位父母都渴望成为能与孩子交心的朋友,而同时也常常对自我的意识,以及那些惯性的思维和行为的改变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里面有三个原因:比较之心,评判之音,期望之殇。


比较之心

 

比较之心最初源于拿孩子与自己比,这点发生在小有成就的父母身上非常普遍。常见的思维如:我觉得这很容易啊,你为什么还不会?我当年ABCDE,你如今怎么还在纠结和挣扎呢?


渐渐地开始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总是认为自己孩子的缺点多多,不如人家娃。看不见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等于是大冬天剥夺了孩子的棉袄,孩子的心寒是彻骨而难忘的。


还有一种比较是拿自己的今天与孩子比,用成人思维去要求孩子。我曾经在泳池看见一位妈妈用完全成人的方式教训自己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话语间带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俨然在训斥一位没有做好工作的下属。

 

面对比较,孩子始终是处于弱势和下风的。敢于对抗的孩子也许会用情绪来反抗,至少可以暂时保护自己,而大部分的孩子的抗争都是无果的,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把自己可怜的、小小的自尊毫不留情地剥夺,眼神中充满惊恐和沮丧。


评判之音


评判之音源于父母的不客观,不理性,以及盲目的掌控。身上随时带着一把尺,丈量孩子的各种尺寸,稍不如意就开始迁怒和指责。


对孩子的理解和包容是父母之道的根本,长期评判孩子无法让孩子树立独立的见解,更难以有勇气去挑战困难的目标,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无法承担成长的基本责任,本能地生活在他人的期望中,何谈去贡献自己的才干帮助他人。


最近,我与孩子的一次交流中,试图分享一个我在处理某类事情时的方式。他对说:“妈妈,那是你这个年龄的人的做法,我们十几岁的人不会那么做。”一句话瞬间让我警醒,看到自己的评判之心。


期望之殇


期望之殇是指父母心中对孩子的期望如滔滔江水,泛滥成灾。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加载在孩子身上,看到出类拔萃的别人家的娃就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马上可以做到,过多不现实的期望突然堆积如山,容易让孩子感到困惑,焦虑,无所适从,最终连基本的自信也消失殆尽。


教练式父母首先是一个独立而健康的成人,其次才是一个有责任懂教育的父母。孩子犹如我们辅导的客户,当我们全情投入,真诚倾听,不去评判,鼓励信任,换位思考的时候,他们就会看到内在充满渴望、动力和自信的自己。这样的状态是亲子间彼此互相激发的状态,它有助于孩子成为更好的孩子,父母成为更好的父母。


换位思考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更何况让我们与自己的孩子去换位。有些父母朋友自己是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员工遇到困难时也很容易无法换位思考。此时,或可尝试着问自己:你在年轻的时候是否也遇到这类的困难呢?当你感到束手无策,无计可施时最渴望的支持是什么?你今天对待他人的姿态是年轻时的你愿意接受的吗?


对于父母,我多会鼓励他们从练习观察开始,看看年轻人在忙什么,说什么,想什么,不在乎什么,为什么而激动和兴奋,对什么完全没有兴趣,等等。然后回忆自己在当年是什么样的表现,不用去比较,只要让自己试着回到当年,看看是否可以去理解和感受那里的情感和想法。最后再试着打破自己所有的成见和固有的判断,试着去站在对方(下属或者孩子)的背后,张开双臂,从背后去环抱对方,去感同身受对方的内在,情绪,想法,进行换位感知,继而换位思考。


教练式父母与教练式领导在教练的自我修养层面上经历的是非常类似的自我修炼,放下上述的比较之心,评判之音,期望之殇,把自己置身于与对方平等的位置,用真心,去倾听,去陪伴,去理解,去关心,去鼓励,去启发。


  6C&6C  

成为教练式父母

 

在教练式父母研究与实践中,我将6C青少年的内涵进一步整理出以下的次序:

 

  1. 从塑造孩子的品格(Character)入手;

  2.  让孩子沐浴在关爱(Caring)的阳光雨露中;

  3.  用循循善诱的教练方式去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4.  鼓励孩子通过学习培养各方面的能力(Competency);

  5.  激励孩子树立目标和理想成为自信的人(Confidence);

  6.  最后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Contribution)。

 

在6C孩子的背后一定有6C的父母去践行,去引领,去示范,去陪伴。就好像在6C的员工背后一定有6C的上司和主管在培养和带教一样。


当遇到与孩子持不同观点时,一定要克制冲动的情绪,不要变成情绪的奴隶。可以尝试着放松地去沟通。父母处于焦虑时孩子是可以觉察的,而且父母的焦虑会被放大地传递给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觉得“很气人”,其实这时孩子觉得父母“更气人”。


个人建立的自我觉察和认知如果有助于其成为一个更加健全的人,从而建立与自己,他人和大自然更为和谐的关系和秩序,哪怕认知的过程有时是不舒服的,但是这个过程是必要而具有成长性的。


无论身处哪种情境,身为教练,教练式领导,教练式父母,我们都是那个从背后环抱客户,下属,孩子的人,而且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对方会在觉察和重塑的过程中找到突破的机会,敢于面对跨出舒适圈的挑战,并通过行动,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球教学当中,孩子逆反,是好事么?
不吼孩子,是为人父母最高级的修养
全国青少年穿越赛-穿越108公里,其实我是真得担心走不下来
尊重孩子的情绪
2010-2011(下)赛岐中学思想品德中考总复习七年级上下册
作为父母,如何照顾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的患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