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需要一张路径图

长文需要有个目录,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知识、思辨、语言》

这部分会讲两件事:一、孤阅合不合你胃口;二、你合不合孤阅胃口

(孤阅=孤独的阅读者)

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


第二部分:《孤阅路径图》

此文分为上下两部。分别为“孤阅三径”和“孤阅大径”。前者是报名指南,后者是给你的未来五十年规划的心法。

如果看了第一部分你动心了,想找一个入口和一张路径图,这里就要认真读了。切记:报名的时候要冷静。

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第三部分:《史家的尊严与师者的良心》

老船长的肺腑之言。白日鸡汤。

预计阅读时长:404无法显示



—————— 目录与正文的分界线 ————————



思辨 | 知识 | 语言

Speculation

Knowledge

Language 


先上个图:


你现在正在看的这篇文章是关于一个英文学习平台的课程结构图。

然而你在这张图里看不到任何英文。


这个平台叫“孤独的阅读者”。


她有一个疯人呓语般的座右铭:Sapere Aude。这是句拉丁文,翻译成汉语就是“敢于知道”。


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 搭建知识结构

  • 塑造思辨体系

  • 顺手灭掉英文


我这样描述,可能你就听懂了我为什么不直接教英文,却要选择搭建一个如此之庞大的课程体系:

想象一下,你在孤阅最初的十周的时间里,听到了七十个小时的讲解。这七十个小时包含:二十个小时对西方文明的二十个重要话题的深入解析;二十个小时对英文学术阅读最一针见血的剖析;二十个小时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的庖丁解牛;十个小时由两位资深美籍历史教员对五个历史时刻的对话。

这十周里,为了能跟上下一次讲解的内容,你强迫自己完成七百页学术英文阅读与一百页的学术英文写作。

回首望去,你已经一只脚踏进了好几座殿堂:西方史学、批判性思维、学术英文。踏入这三座殿堂的方式,就是那三句话:

  • 搭建知识结构

  • 塑造思辨体系

  • 顺手灭掉英文


十周后,你会明白这样几个道理:

一、散状的知识如同狂风中的沙堆,一呼而聚沙成塔,转瞬间灰飞烟灭;而在框架中的知识,如同熔化的钢水,蔓延在你苦苦的思索与历经的困境中,冷却,内化,成为你眼中的一丝光彩。

二、没有具体的知识,空谈思辨是没有意义的。每一门古老的学科都是无数最杰出的头脑皓首穷经殚精竭虑而汇集成的精华。那些雄文记载着人类文明最激荡的瞬间,你知道得越多,眼中的图景便完整。

三、没有知识与思辨作为载体,空谈学英语是更没有意义的。你若想拿英语当工具用,就必须拿英语当工具来学。你若是把“英语”二字作为目标,那么除了每天翻过单词书的页码造就的所谓“满满的充实感”外,一无所有;你若对手中的书卷中那些雄浑的论述起了不可阻挡的好奇,那么任何挡在你面前的英语生词与语法,在你眼里都不再是应付差事,而是一个个暗藏宝物的箱子。


十周之后,你开始渴望一件事:

  • 验证自己习得的一身绝技。于是你从“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和“美学”三条道路里任选一条。你会惊喜的发现:

  • 在史学搭建的知识结构让你有了充分的经验,更快的搭建起政学、哲学、社科或美学的知识结构;

  • 在史学塑造的思辨体系,同其他所有的学科不谋而合;

  • 而在史学顺手灭掉的那几百页大部头奠定了坚实的英文阅读基础。这些学科的教材曾经晦涩难懂的英文现在竟是读起来心旷神怡。


我在下面再放一张图,来回应一个目光短浅的问题。

而当你再疑惑“做XXX事情顶饭吃么”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在下图的哪个位置:



图看毕,其中冷暖自知。


于是我觉得我将最基本的道理讲完了。还没有醒过来的人就此别过。不用往下看了。





————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界线 ————




孤阅学习路径图

Learning Paths

@LonelyReader


上半部:孤阅三径


那么,你看到这,我假定你已经对成为孤阅的一员蠢蠢欲动了。

那么面对这么复杂的课程体系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路径图呢?


我们再回到这张图:


为什么居中的是历史?

我的观念是这样的:如果我当年没有到北大历史系读书,也仍然会将历史学看做是人文殿堂的大门。当我们谈论历史,我们谈论的是故事;当我们思考历史,我们思考的是因果联系;当我们批判历史,我们批判的星空与道德。故事,意味着过去式。

当幼儿第一次使用过去式讲话的时候,意味着她的时间感已经形成,这是一个同婴儿时代告别的里程碑时间。当我们凡事都问“为什么”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在利用因果关系,将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脱离柏拉图的洞穴的第一步。当我们在混乱的价值体系中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立场,意味着我们这些摇曳的芦苇终于变成了会思考的芦苇。


然后你看到了三条方向。

这三个方向就是你们这些崭新的大脑们,在完成了史学门的洗礼后,来到孤阅三师面前,艰难地抉择究竟拜谁为师了:


一、你可以选择师从黄河清先生,进入社会科学的殿堂。这里有社会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黄河清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法语系,精通英法双语,又是两部畅销书的作者,足迹踏遍非洲与欧洲。而他讲授的社会学概论,是在各位接受了宏大的历史叙述后,用微观的视角,理解你在天地众生间的位置。只有看清了外面的世界,你才能领悟到自己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在这里,黄先生带你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


二、你可以选择师从白云姑娘,进入美学的殿堂。白云毅然辞去Minerva大学中国区负责人的职务,来到这里实现押下她人生中最大一注。她领衔的美学门的教师们,都是孤阅最美丽的姑娘:禾苗博士留学法意两国,两年清华荷塘赏月色,五年燕园伴未名,对艺术史的见解无几人出其右;Meghan Lovett Capone老师远在牛津,五年的艺术史教学生涯让她的课永远都充满乐其;Galina Anishchenko老师就是那个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勇敢者,她用相机和画笔翻译着她与这个美丽世界的窃窃私语。


三、你也可以选择继续与我这个老船长相依为命。我会继续带着你在铁血般的思辨中再进一步。政治哲学是历史学的延续与深化,它关注的是我们每个人与其他人的利益纠葛与纽带;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根基,它关注的是我们每个人与宇宙之间最终极的联系,是带我们穿越动物性、人性与神性这三重天地的不二法门。


四、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时间是充裕的,精力是旺盛的,意志是坚定的。那么孤阅三师愿意齐头并进地传授你最上乘的心法。但记住,这应该是一个三思之后的理性决定。不可贸然行事。


附录:认识孤阅的教书匠们

关于黄河清先生:

《你无法躲过被颠覆三观之劫》

《便不再为苟且流泪》

关于白云姑娘:

《那个美好的姑娘》

关于Gala:

《那个亡了国的姑娘生来令你汗颜》

关于船长葛旭:

《那六个孤独的故事》




如果你觉得上面说得还不够清楚,我想还是用一张图来说话:

孤阅五门:史学门、政学门、哲学门、美学门、社科门。

史学为主干,从政治哲学到哲学的道路,是一条扎入泥土的苦修之路;

美学与社会科学是那些能够向上生长的神奇力量,拨开繁茂的枝叶,你能看到那明媚的阳光,或璀璨的星空。



小路径讲完了,可以去报名了。

1. 常规循环开放的直播课一共有五门

(一旦报名课程入群后,即不退群,可以循环听很多轮)

  • 史学门:西方文明简史

  • 政学门:政治哲学导论

  • 哲学门:西方哲学史

  • 美学门:艺术的力量

  • 社科门:社会学概论


2. 本公众号回复“招生简章”即可收到详细招生信息

3. 报名咨询请联系白净:(长按扫码)





下半部:孤阅大径


我长时间以来都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

这种焦虑感来源于我看到母国有如此之多的年轻人仍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

无论是读书,还是学英文,其方法之落后目光之短浅,令人震恐。


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最直观的方式给我的门徒们呈现我头脑中的学习大路径图,让孩子们明确一下自己现在的位置,远观一下未来道路的艰难坎坷。


孤阅三径其实仅仅是我能给你们提供的最最基础的入门指南。

很多人在孤阅的码头徘徊逡巡不敢登船,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从来对所谓的“短期功利”放在眼里。对于很多门徒来讲,当初吸引他们成为孤阅门徒的是“知识、思辨和语言”中的“语言”。英文水平高,在已经推广英文学习数十年的中国,仍然能释放出令人咋舌的红利。


外语教学法从古至今,能想出来的早已经想出来了。我认为,语言学习的困境不在于教学法,而在于这门语言有没有依托。只要把这个依托找到,我就能既不昧着良心给学生传授真正的学问,也能够回应慌了神的市场,给各位如坐针毡的学生族们提供短期的功利。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今的主流英文教学仍然采用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就算教个考试的门道,学生们平时练习的那些材料也都是东拼西凑的各种话题。我做学生的时候,刚刚读着进化论正入迷呢,结果就是几道选择题后换了一个大航海时代的话题。于是整个英文阅读练习的体验就是,话题完全没有连续性,最长的连贯性文章不超过两页英文。


真正能让我感到对英文着迷的时候,是我开始真正读一本英文教材的时候。那个教材就是我现在教授的《西方文明简史》。我从古希腊开始看起,历史的演进扣人心弦。我演着政治变革的那条历史暗线往下梳理,从城邦政治的精髓,读到罗马共和国的三权架构,再到中世纪政教之间精致的制衡,再到古腾堡时刻的来临引领的西方文明第一次信息革命。——什么生词语法,只要能不让我思路断掉,就去排除万难。那种浸淫在知识海洋里的感觉我至今都能以忘却,我唯一忘掉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英文阅读能力在四个月里提升了比过去五六年的总和还要多。

这就是最开始说到的:学习语言的困境,往往不是教学法,而是语言总是没有依托。读西方史就是我学习语言的依托,精通英语早已经不是目标,却成为了结果,一个作为副产品的必然结果。


这种理念一直从我的学生时代,伴随到我的教学生涯。二零一四年一月建立孤独的阅读者的那一天,就是这个理念变成现实的时候。

于是,正如上图所示,孤阅三径中的所有的课程,都是让语言搭载着一本又一本最经典的教科书,用最引人入胜的方式让学生们忘记英语,但又“一不小心”将英语学成精通。若要真是教书匠们把自己的门生拉出来比较一下到底谁才是走了英语学习的捷径,我觉得我的徒弟们会是碾压式的胜利者。


而我的野心也在随着这一理念的不断成熟,而不断地进化。

门徒们思辨力的提升一直都是我梦寐以求的。随着孤阅五大门派建立以后,门徒们开始真正窥探这些美丽学问的核心问题。而这些历经无数洗礼的学问,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打下了万剑归宗般的哲学根基。学生们知道得越多,学科之间的界限就越显得模糊。有道是最上乘的剑法,便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

知识和语言都是越学越多,而思辨则是越学越少。

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就是说大道至简并不意味着凡事不思考一根筋去想问题,而是说因为知识储备庞大、加上见多识广的丰富经验,才能有能力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寻找到那个隐匿着的普遍规律。

思辨力的提升体现在思考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招式套路越来越少。其实正是因为套路少了,我们才有可能以更高的效率去处理事情,才能实现生活中思辨力的常态存在。

因为知识、思辨和语言并不在一个维度上,所以我又去画了这样一幅图,希望大家能看懂:


而我想,简简单单的三个维度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思辨和语言也仅仅是的“学习”这一个小小分类中的一部分。夏天的时候我跟夏鹏重新聚首,吹吹牛逼喝喝酒,突然灵感迸发畅想了一下友邻优课未来的方向。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图:


从时代精神(Zeitgeist)到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的必经之路上,知识、思辨和语言仅仅是“学习”这一层面的。“人事” (Human Affairs)和“习惯”(Habit)又是完全不同维度的问题。与人处事使我们在社会化的世界中在物质层面赖以生存的必修之课;而习惯是一个实现所有与只是打交道、与人打交道的基本保障。

我很难将这两个维度画出来,于是只好草草地描绘了一张星空的图形,抱着侥幸希望门徒们能够理解,知识思辨和语言奠定的“学习根基”在孤阅的大路径中既是重要的第一步,也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一步:


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任重而道远。

这对我的门徒们来说,意味着需要从接触到新知的那一瞬的狂喜中,保留一部分冷静,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


而我想对大家说的是,为师正在教给你们的,和你们将要去面对的——它们两者之间的大小对比是这样的:


即使你将孤阅的所有课程全烂熟于心,也不过在你未来的无限潜力中,是渺小的沧海一粟。我深知自己并不是圣贤,也只想竭尽全力做好一个教书匠应该做到的事情——再背后猛推你们一把,然后看着你们远走,高飞。



史家的尊严与师者的良心

Dignity | Conscience

Historian | Teacher


写这篇文章单纯是想跟老成员们聊些肺腑之言,叙叙旧。


我很难描述初到燕园求学时心灵受到的猛烈冲击和震撼。

各位想必都知道的是盲人摸象的故事,而且每个人都会从第三方的上帝视角对那些摸象之盲人们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各位想必不知道的是,我们中几乎所有人都在演绎着一出出现实版的盲人摸象。

历史学就是那头大象。而那些盲人则众生百态。

有的盲人说,学历史不就是记记年代背背传记么。

有的盲人说,学历史不就是学个王朝更迭,千百年轮回么。

有的盲人说,学历史不就是搞清王侯将相们的家谱么。

有的盲人说,学历史顶饭吃?

这些盲人说的都对,但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对与错的区别。还有“对一丢丢”和“对一大片”的区别。没错,学历史确实要记年代读王侯看更迭,但这不是全部。邓广铭先生在总结史学研究的时候提出了“四把金钥匙”的理论:地理、年代、职官、目录。


解释一下就是:

熟知地理,意味着山川大河、风土地貌、行政边界、疆域变迁要了然于心;

熟知年代,意味着每个时代百千文明之发展、贸易之互通、国际之变局、兴衰之更替要信手拈来;

熟知职官,意味着数以万记的政治体系、官僚结构、社会架构、改革革命要一览无遗;

熟知目录,意味着面对卷帙浩繁的史学、政学、哲学、美学、社会科学的书籍论述典章经传要如数家珍。

别忘了,这些仅仅是“钥匙”,掌握了这些也不过是获得一个这座圣殿给你开了一扇小门的机会。

 

回到盲人摸象的类比来。假如真的有一个绝顶聪明的盲人穷毕生之力,摸遍了大象的全身,那么问题来了:他摸到了大象的全部了么?答案是否定的。本质上,他摸到的大象的每一寸皮肤和毛发。我们管这个叫做“皮毛”。他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看似庞大的皮毛之下,更加错综复杂的骨骼架构、经脉血液、五脏六腑。

历史的思辨,就是这骨骼与经脉。它是我们看待的事物的方法论。它是我们敢于向心中最阴暗角落发起质疑的勇气。它是我们这些盲人们梦寐以求的雪亮双眼。


我眼中的真正的史家有两个冲突对立的特性:冷酷的神性,愤怒的人性。

冷酷的神性,背后是严谨的逻辑、浩瀚的知识以及广阔的视野。史学家可以有自己的道德律与信条,但他需要清醒这种道德律是形而上的,还是经验的。他出生并成长于某个时代,带着这个时代深刻的烙印。史学家一生都在苦苦挣扎的是如何突破时代精神的限制,对抗内心原始的冲动——从当代的视角对久远的人物与事件陟罚臧否。在法国大革命的硝烟中崛起的一代史家,面对的是如何从革命的激情中冷却下头脑,用沉稳的笔触记录巴黎街头的暴民的嚣张与疯狂;东方王朝倾塌之刻的史学家,面对的是如何从宿命论与轮回假说的窠臼中走开,看到那丝缕般的历史新气象;十字军狂潮中成长的史学家,面对的是在宗教狂热与现实迫害的困境中,嗅到一丝理性与启蒙的行踪。当尘埃落定的千百年后,这一些冷静与客观都不难做到。但身处庐山中,却要突破这层层雾霾,用最诚实的笔触给那些仍然笼罩在偏见与无知之瘴幕之后的人们讲述一幅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惊心动魄的画卷。


神性之冷酷,并非冷漠之夸大,而是大悲大欣历遍,终归汇聚合流。惊木巨石狂野堆砌,混乱中各自寻找自由的位置,终究构成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为动,亦为静。非动非静,神性威严,不可言说。

愤怒的人性,背后是史学家纵横捭阖后的良知。它不是匹夫的冲冠一怒,不是受到时代驱使的当代道德的傀儡逻辑,而是,一种在拨云见雾后站在哲学的制高点俯瞰人类文明后的铿锵之音。尽管真正的史家不会将这熊熊燃烧的怒火引入笔下,但这怒火会让史学家义无反顾地向任何不义与虚妄发起最为猛烈的攻击。


我在这里引用一个左传故事:

“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我简述一下大意:崔杼杀死了齐君。齐太史在一旁记录:崔杼弑君。崔杼为了封口,杀死了齐太史。春秋时期,史官是家族职业。齐太史的弟弟在旁边也写下了同样的事。也被当场杀死。另外一个弟弟见两位兄长都死了,仍然无所畏惧,同写,也被杀死。最后的一个太史家族的小弟弟继续写同样的事。崔杼放弃了,放了他。太史家族的最后一名史官回家的时候,路上遇见了另外一个史官世家——南史氏——抱着竹简匆匆赶往齐宫。南史家族的史官说:听说太史家族的所有人都被杀死了,该轮到南史家族来接替你们继续记载真相。


我再引用一个北大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阎步克先生的故事:

“阎先生所在的北大历史学系是最先被保先(“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高校试点,阎先生被迫与全历史学系的党员老师一起保先,参加各种各样的大会,听各种各样的报告,领会各种各样的精神,学习各种各样的文件。后来组织上要每个人交思想报告,先生平时做文章洋洋洒洒,倚马千言,这时候却难以下笔。好容易写了篇思想报告交上去,却被上面打回来,说是不合格,不深入,不能达到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的目的,要求重写。先生只好劳心劳力,再作一篇。必恭必敬呈上去,居然又被驳回,被要求再次重写。先生交上第三篇,关于保先的内容片言只字也无,只有四个大字浓墨重彩写在纸上,道是:

‘义无再辱。’

于是组织上再不敢为难,乖乖放先生通过了。”


就是这样。

我自己学史不精,并未在学术的前沿做出过任何突破。

但史学带给我的是,尊严与良心。

此为我安身立命之本。

护史之尊严在于求真;

护师之良心在于讲真。


追求真理,意味着敢于知道。

而人与真理的距离远了,人便孤独。

是为,孤独的阅读者,敢于知道。


Sapere Aude, quia Veritas Vos Liberabit.




全文完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阅读中找问题找话题找课题
为什么说哲学就是哲学史? #知识 #科普 #思辨
论海上战略的科学研究方法——从科贝特的学术成长起论
董立河 | 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复兴——当代西方历史理论的最新进展
中国的传统哲学更多的是一种归纳总结,而西方的思辨哲学更注重演绎推
中国哲学只会有和而不同的思辨,不喜欢不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