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连素有机酸盐是慢性病的克星
    

黄连素有机酸盐是慢性病的克星

尚遂存

内 容 提 要

1. 世界慢性病蔓延趋势

2. 慢性病治疗面临的尴尬局面

3.慢性病患者的希望之星——黄连素

  3.1  防治慢性病的多面手

  3.2  100多年未发现重大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4. 为什么改造盐酸黄连素?

  4.1 盐酸盐药物的潜在危害

  4.2 柠檬酸黄连素的优势

 

1. 世界慢性病蔓延趋势

 

1.1 非感染性疾病在所有国家蔓延的趋势

2011/9/14日内瓦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新近关于非传染性疾病在193个国家形势报告的消息(为各国领导参加2011/9/19-20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关于非传染性疾病情况的高等级会议准备的报告)。“该报告表明各国政府都要集中预防和治疗四种主要杀手:癌症、心脏病及中风、肺病和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疾病及心理健康副总干事Ala Alwan 博士说。非传染性疾病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2008年死亡3600多万人,心血管疾病占48%,癌症占21%,慢性呼吸病占12%,糖尿病占4%(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1/NCDs_profiles_20110914/en/index.html

 

1.2  WHO 情况说明书 (2011.9)

非传染性疾病每年死亡3600多万人。其中,大约80%(2900万)在中低收入国家。

所有非传染性疾病死亡者中的900多万是在60岁之前;这些早死者9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心血管疾病是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即每年1700万,其次是癌症(7.600万)、慢性呼吸病(4.200万)及糖尿病(1.300万)。

所有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人中大约80%是属于这四种疾病。

形成这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四种风险因素: 吸烟, 不活动, 酗酒和不健康饮食。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55/en/index.html

 

1.3 慢性病在中国提前“井喷”

2011年世界银行与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至2010年开展的评估结果合作撰写的《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调查报告指出,“未来的20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患五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将成倍增长,中国每年死亡人数中80%是慢性病所致,慢性病在中国已经提前井喷”。

中国食品:这些疾病是导致过早死亡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原因,并且这些疾病的患病人数将成倍增长,“到2030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这五大病患病的人数将增加2到3倍,糖尿病增加4倍,肺癌增加5倍”。(来源:李芳,世界银行报告:未来20年,慢性病将成倍增长,中国食品2011,(17):74-74 )

 

 

 

1.4 由国家糖尿病协会(IDF)对于糖尿病流行情况的评估看糖尿病发展趋势

2011年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人数总增长50.7%,每年平均增长2.7%,为世界人口年增长的1.7倍。

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1.5 世界糖尿病流行特点(小结)

全球化

年轻化

发病率一年比一年大幅增高

中国无论增长速度或患者人数均居世界首位

 

2.世界慢性病治疗的尴尬局面

从上列资料可以看出,虽然现代医药及技术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世界及我国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却在逐年上升。这反映出现代医学在慢性病面前的尴尬局面。

现实中无数事实表明,现代医学面对慢性病确实是是束手无策的。正如医学博士王涛在《失传的营养学》一书中所说: “让现代医学最尴尬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不管它多么自恃先进,它能够治愈的疾病并不多。多少治疗糖尿病的专家死于糖尿病;多少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专家死于心梗或脑血栓;多少精神科、神经科的医生自己长期失眠。”

国际卫生组织对于大肆泛滥的慢性病,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强调“预防”。

 

2.1  ‘ 一线药物’的真实背景

国际国内的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的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特别是将二甲双胍推荐为一线首选用药,贯穿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真可谓厉害。这种情况使许多人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它们就是当前最好的甚至于是完美无缺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实际情况怎么样?看看其主要推荐和现实当中医生让糖尿病患者服用最多的二甲双胍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情况,便知究竟。

 

说明书中指出的二甲双胍的安全问题及注意事项:

1. 特别警示  本药的累积可引起致罕见但严重的 “乳酸性酸中毒”,一旦发生可能致死(约50%)。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增加与肾功能程度和患者年龄有关。

2. 禁忌症  (1)对本药及其他双胍类药物过敏者。(2)2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肝和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酸酐超过1.5mg/dl)、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或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者。(3)糖尿病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4)静脉肾盂造影或动脉造影前。(5)酗酒者。(6)严重心、肺疾病患者。(7)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缺乏者。(8)营养不良、脱水等全身情况较差者。(9)孕妇。(10)哺乳妇女。

3. 慎用  既往有乳酸性酸中毒史者。

4 .药物对儿童的影响  10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本药。

5. 药物对老人的影响  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可能有减退,易出现乳酸性酸中毒,用量应酌减。65岁以上患者用药时应谨慎;80岁以上者,只有在其肌酐清除率正常时,方可用药。

6. 药物对妊娠的影响  患糖尿病的孕妇,建议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国内资料建议孕妇禁用本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

7. 药物对哺乳的影响  本药可经乳汁排泄,哺乳妇女禁用。

8. 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1)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尿糖、尿酮体及肝、肾功能。(2)对有维生素B12摄入或吸收不足倾向的患者,应每年监测血常规,每2-3年监测一次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择自:盐酸二甲双胍说明书) (http://wenku.baidu.com/view/5c6ab22abd64783e09122bce.html

 

说明书中指出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安全问题及禁忌证:

增加体重,水肿,心力衰竭,骨折 (骨质疏松症),增加心血管事件,FDA关于心血管安全的警告:心脏病患者禁用。

其他禁忌证 :

    ⑴ 已知对该品或其中成分过敏者禁用。

    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禁用。

    ⑶ 不宜用于l型糖尿病患者。

    ⑷ 水肿患者应慎用本类药物。

    ⑸ 不适用于3、4级心功能障碍患者。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可引起液体潴留,有加重充血性心衰的危险。

    ⑹ 有活动性肝脏疾病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正常上限2.5~3倍者禁用。

    ⑺ 不推荐18岁以下患者服用该品。

    ⑻ 妊娠和哺乳妇女应避免服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832003.htm

 

从上列资料看到了什么?

上列资料表明,乳酸酸中毒是一种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毒副作用。

禁忌症太多,特别是诸如2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肝和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肝脏不好)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多见的并发症。也就是说,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禁用二甲双胍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另外,严重感染或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者、营养不良、脱水等全身情况较差者、孕妇、哺乳妇女等也不能用,老人不能用,18岁以下儿童不能用。请问,除了这些还有多少糖尿病人能用?再者,上述这些糖尿病患者怎么办? 

 

2.2 推荐实属无奈之举

消除一种误解。患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官方之所以推荐这些药物,并不是因为这些药物没有问题或者说最安全,而是因为在他们认可的药物中再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医生看病就要开药,不推荐几种怎么办。 所以,明知有严重毒副作用,也必须推荐,实属无奈之举。例如噻唑烷二酮类,尽管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中专门强调了FDA关于心血管安全的警告、尽管我国2010年的‘指导’中明确指出:“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虽然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近年来发现其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如水肿、诱发或增加心力衰竭、骨折风险等。因此,对于新上市的药物一定要加强安全性的观察,以保证糖尿病患者的最大利益。” 但是,都同样仍然是他们推荐的主要药物之一。

 

2.3  1/3老年人死于用药不当

据《北京晚报》一项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中老年人平均患有3.1种疾病,有的甚至患有5—6种疾病,而每患一种疾病就要服用一种药物,有的患者甚至服药多达20余种,多种药物互相干扰,不但影响了疗效,而且对于肝肾及其它器官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又增加了诊断与救治的难度。

据报道,老年人死亡,有1/3不是自然死亡,而是用药不当(多药同服)造成的。而市场上的各种药物往往只擅长或只专注于某一种疾病的治疗,不能对同时并存的多器官疾病综合治疗,从而严重影响到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2.4  如何衡量一种药物的安全性

医生考察一种药物是否安全,往往是根据其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来衡量的。例如关于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常常听到他们的一句话,那就是:二甲双胍的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才万分之五。给患者的感觉是“不一定会碰上”,于是解除了思想顾虑。患者千万不能这样看。既然有这种可能,那就有可能碰上,对于你来说,一旦碰上,发生率就是100% !实际当中见到听到由于服用二甲双胍导致严重肾病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并非罕事。因此,患者对于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能心存侥幸。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3. 慢性病患者的希望之星——黄连素

在当前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等许许多多慢性病在世界各地疯狂蔓延、肆虐各国人民的形势下,而那些流行的传统医疗技术和药物在这些慢性病面前却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要么无能为力,要么是因为毒副作用太大不能用。在这种局势面前,希望能够有效对付慢性病而又安全的药物早日出现,便成了广大慢性病患者最大的祈盼。

黄连素应运而生。近来许多研究表明,黄连素有可能满足人们上述祈求。

 

3.1黄连素是天然产物

黄连素(也称小檗碱)是从黄连、黄柏等药用植物中获得的一种有机碱性物质(季铵型生物碱),其游离碱型(氢氧化小檗碱)不稳定,在植物中以盐的形式存在。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它有抑菌消炎作用,近来许多研究发现,其实它在防病治病方面还有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功能,特别是对付慢性病它有如下特点。

黄连素是防治慢性病的多面手。

黄连素来自天然,安全性高,可以长期服用。

黄连素发展趋势——可能成为自然疗法医生战胜慢性病的重要武器。

 

3.2 黄连素防治慢性病安全多效

1988年解放军208 医院倪艳霞等公布他们发现黄连素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消息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之后,又有一些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了黄连素许多对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等多种慢性病防治有重要作用的功能,从而,在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和探讨黄连素治疗这些慢性病的功能及其机理的热潮。20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表的许许多多(仅从互联网上随机收集到的就有数百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报告,都毫无例外地一致证明,黄连素除了以往已知的抑菌抗炎作用外,对三高(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诸多慢性病(目前文献报道涉及到的慢性病名称包括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周围神经炎等不下数十种)的防治确实具有引人注目的作用,而且,没有当前流行药物存在的那些伤害心肝肾等脏器的严重毒副作用,安全性很高。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媒体发表的许多(仅从互联网上随机收集到的就不下数十篇)相关述评或推荐文章,也都肯定了已发表的这些研究成果,一致认为黄连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慢性病防治剂,甚至国际上还有一些自然疗法诊所及医生趋于或已经将黄连素作为一种营养疗法的饮食添加剂使用。

 

3.4 黄连素对慢性病的广谱治疗作用引起国际广泛关注

目前,国际上外许许多多媒体、网站除了及时发布有关黄连素的研究报道外,还开辟专栏提供平台供患者交流服用感受,讨论黄连素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一种治疗剂在国际上引起如此广泛关注的热潮实属罕见!这其中的背景原因,在看过以下有关论述后可能就会悟出一二。印度大学瓦拉纳西2010年在国际著名杂志 《在研药物的专家意见》上刊发题为“黄连素:一种具有广谱治疗作用的潜在植物营养素”的述评开头所说,“运用自然源的传统医学治疗慢性病正在受到鼓舞,因为合成药物在诸如此类情况下,可能引起不可预知的不利影响。”;美国‘用自然疗法治愈糖尿病’网站的一段话:“在对危及数百万世界人民生命的疾病的战斗中,传统的西方技术治疗糖尿病并未成功。28百万美国人被诊断患有糖尿病,——全世界超过220百万。”(http://howtoreversediabetesnaturally.org/go/curediabetesnaturally

 

国内外专家学者评论及推荐举例(注:表贴不上去)

 

3.5 黄连素的药用史及安全性

黄连素也叫小檗碱,属于天然产物,在十九世纪初已被确认并药用。 据目前得到的可靠文献记载来看,至少在十八世纪末或十九世纪初,已经有不少研究者从几种植物中获得了这种黄色苦味物质,1824年‘berberine’(小檗碱)的名字已正式出现在Wittstein的《植物有机原理》[Wittstein (Organic Principles of Plants)]中。1884-1887,Lloyd 写的《北美药物和药品》(Drugs and Medicines of North America)一书中指出,当时小檗碱已经被塞拉利昂居民用在药汤和药粉里,局部涂覆治疗顽固性溃疡。从1911年英国药典收载至今100多年,从未发现小檗碱伤及肝肾及心脑血管的重大毒副作用的报道。可见它与阿司匹林一样也是一种古老而安全的药物。

 

3.6 黄 连 素 降 血 糖 疗 效

张艳霞等发现黄连素降血糖作用后,又有一些医务工作者也陆续报道了他们同样的发现,从而引发了人们对 ‘黄连素抗糖尿病’ 的关注。从80年代初至今三十来年的时间里,广大的医学科研人员对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民间也有不少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亲身体验;都充分证明黄连素降糖作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报道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July 2008, 93(7):2559–2565报道了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牵头,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交大仁济医院、上海闵行医院等四家医院联合进行的一项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共同完成的关于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比较严谨、科学的临床研究试验。

116名糖尿病和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小檗碱(每天1.0克)组和安慰剂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试验。主要指标为血糖和血脂浓度的变化,以及胰岛素敏感性。

结果:小檗碱组空服血糖从7.0 降到 5.6mM/l;餐后血糖从12.0 降到 8.9 mM/l;HbA1c 从7.5 % 降到 6.6 ;甘油三酯从2.51 mM/l 降到 1.61 mM/l;总胆固醇从 5.31 mM/l 降到 4.35 mM/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3.23 降到 2.55 mM/l,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黄连素与二甲双胍疗效最新对比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妇产科魏伟等,2012年在欧洲内分泌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用黄连素与二甲双胍对89位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妇女进行治疗的对比试验结果:

   黄连素与二甲双胍相比,身高—腰围比例、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有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合性激素的球蛋白有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了上述参数同样下降外,还有餐后血糖下降、胰岛素抵抗改善等。

     Wei W,et al, A clinical study on the short-term effect of berberine in comparison to metformin on the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Eur J Endocrinol. 2012;166(1):99-105

 

国外最新应用实例
Can This Herb Completely Replace Drugs for Type-2 Diabetics

美国替代和综合医学基金会的弗兰克.沙林保医生最近在该基金会网站介绍并评述了他的一位糖尿病人在电子邮件中激动地向他报告的一个好消息。患者说:嗨,弗兰克,我激动地告诉你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我正在严格遵循你的程序但是有点灰心,虽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正在下降,但空腹血糖并没有降低,还是6.8多。大约两三周前我开始吃黄连素(500mg,每天3次),我的空腹血糖降到了5。我太激动了。瑞奇(Rich)。

 弗兰克在博客中说,我有一个问题问我自己,为什么瑞奇按照我的通常的程序未能降低,而吃黄连素后降下来了?从现在起,我将立即开始让我的糖尿病患者吃黄连素。

http://www.faim.org/guestwriters/can-this-herb-completely-replace-drugs-type2-diabetics.html

 

中国医学科学院张浩等的强烈建议

我们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黄连素对人体胰岛素受体的活性及其与降血糖效应之间的关系,结合我们以前的报道,我们强烈推荐黄连素作为一种与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机制不同的治疗二型糖尿病的理想药物。

Hao Zhang,et. al,Berberine lowers blood gluco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through increasing insulin receptor expression,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2010592):285-292 )

 美国网站出售的黄连素产品

Glycosolve(直译为“糖解决”)

     (注:图贴不上去)GLYCOSOLVE - 500 mg Berberine

     (注:图贴不上去) http://www.berberine.net/  2012/9/5

 

3.7 黄 连 素 的 多 功 能 性

根据近二三十来的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报告来看,黄连素真可谓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既功能广泛又非常安全、多少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活性物质。其生理活性及药理活性十分广泛,涉及消化、分泌、神经、循环等多种系统,目前文献报道涉及到的慢性病名称诸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周围神经炎等等不下数十种。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称其为‘A multipotent remedy with unknown cellular target’(未知细胞靶点的多功能治疗剂)、‘a potential phytochemical with multispectrum therapeutic activities’(具有广谱活性的潜在植物营养素)、‘One herb works in many ways’(一种以多种方法发挥作用的草药制品)、‘A Versatile Botanical Compound with Wide Clinical Application’(具有广泛临床应用的多才多艺的植物化合物)等。

 

黄连素多功能的机理

中澳韩科学家2006年在悉尼的重要发现:黄连素增强AMPK(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的活性。这种酶在糖代谢、脂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反映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多方面都有良好效果[1]。

AMPK充当调节细胞内若干系统(包括细胞的葡萄糖吸收、脂肪酸的β--氧化以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生物起源等)的信息总开关 [2] 。

1. Yun S. Lee,et al , Berberine, a Natural Plant Product, Activates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With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and Insulin-Resistant States ,Diabetes ,2006 , 55,(8): 2256-2264

2.  Ronald Steriti,,Natural Medicine Journal ,2010,2(10), 5-6

 

Berberine ——AMPK 多效示意图(注:图贴不上去)

 

4.盐酸黄连素的缺点及潜在风险

药物的主体活性成分小檗碱本身对内脏没有伤害,但其成盐的搭档——氯离子存在一些不良影响和潜在风险。

盐酸小檗碱溶解度小(1:500),吸收率低,作用弱,效率差。

盐酸小檗碱进入胃肠后水解产生盐酸刺激肠胃,引起胃肠不适。

盐酸小檗碱中的氯离子存在引发高氯血酸中毒及恶化高血压的潜在风险。

4.1 高氯血酸中毒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J. M. Handy等在2008年一篇述评的开头说:“过去数十年来被忽视的高氯血酸中毒正在日益被人们认识到它是临床上确实存在的一种新的‘体内仇敌’(‘enemy within’)”。

高氯血酸中毒是一种体液电解质紊乱的生理学现象。正常情况下体液中各种电解质在体液中的浓度都是一定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氯离子浓度通常维持在97~107mMol/L,如果血浆里氯离子浓度 >107mMol/L,则称为高氯血症,由于氯离子浓度升高而引发的电解质紊乱现象(中毒),称为高氯血酸中毒。体液内电解质要维持动态平衡,电解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有一定的规律。体液中氯离子浓度变化就会牵动其氢离子浓度(pH值)发生变化,亦即体液(血浆)酸碱度要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氯离子浓度升高,则体液pH降低(即体液变得更酸),氯离子浓度降低,则体液pH升高(体液碱性更强)。氯离子浓度升高,引起酸碱平衡破坏,导致体液酸度提高,实际上出现的是酸中毒现象,也就是说,氯离子浓度升高是起因,出现酸中毒是结果,所以叫‘酸中毒’而不叫‘氯中毒’。

 司徒雷特理论

按照司徒雷特理论,体内氢离子浓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强离子差(SID)。在一个含有任何强电解质聚集的溶液中,根据体液电中性原则,体内氢离子浓度由荷正电与荷负电之强离子差决定:

                 (注:图贴不上去) 

SID值与代谢酸中毒相关联,SID正常值是39.1,SID>40,代谢碱中毒, SID<38,代谢酸中毒。从强离子差方程可以看出氯离子浓度增大, SID减小,因此易导致酸中毒。

 

盐酸盐药物引起酸中毒是普遍现象

理论上凡是盐酸盐药物或食物都有可能引起高氯酸中毒。因为,它们进入体内后水解放出氯离子,导致体液氯离子浓度升高。事实上,盐酸盐药物引起酸中毒的现象在临床上确实并不少见,文献中报道最多的有生理盐水、盐酸二甲双胍、消胆胺、氯化铵等。消胆胺与盐酸黄连素同属季铵离子盐酸盐,许多有关消胆胺的资料都指出引发高氯血代谢酸中毒是其副作用之一。历史上从1978年以来,不断有关于消胆胺引发高氯血酸中毒的案例报告。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有关如何排除诸如消胆胺之类盐酸盐药物的这种潜在危害的研究报道。

 

有关盐酸盐与酸中毒论述举例

 (注:表贴不上去)

4.2 氯 离 子 与 高 血压

经过医学界的科学家一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研究探索,终于探明,氯离子是食盐导致高血压的真正元凶。

上一世纪 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和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者分别以碳酸钠或柠檬酸钠(不含氯离子的钠盐)等代替食盐,供动物或人摄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血压并没有上升,证明食盐中的钠离子与血压升高无关;另一方面,又以氯化钾、氯化胆碱以及赖氨酸盐酸盐(不含钠离子的盐酸盐)代替食盐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血压上升了,而这些食盐代用品的共同特征是含有氯离子。这样就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影响血压上升的是氯离子而不是钠离子。

 氯离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変构增活剂

血压升高与体内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作用于血管有关,而血管紧张素有两种形式,angiotensinⅠ与Ⅱ。angiotensin I(十肽)不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必须在一种叫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ntensin Concerting Enzyme,ACE)的作用下,水解去掉两个氨基酸转化为angiotensin II(八肽)后才能呈现使血管紧缩的作用。氯离子的作用是帮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能以更适合的构象与受体结合,使其发挥更强的催化作用生成更多的angiotensin II,从而起到了促使血压升高的作用。所以通常就简单地说氯离子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化剂。

 

氯离子影响血压最新研究报道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奥尔加等人在J Hypertens. 2010 January; 28(1): 87–94.报道了他们用氯化钾与碳酸钾的对比试验证明氯离子是影响血压的因子的研究结果。其结论是: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有双氢克尿噻诱导尿钠排泄(降压作用),氯化钾还是能够引起血压升高。(见后边对比图)

碳酸氢钾与氯化钾影响血压比较( J Hypertens. 2010 January; 28(1): 87–94. )

 (注:图贴不上去)

 

 

4.3 以前盐酸黄连素潜在危害报道少的原因分析

以前多用于治疗拉肚子和消炎,服用剂量小,时间短,氯离子体内累积效应不明显。

之前,没有人往这方面注意,发现问题往往归之别的原因。

 

4.4   改造盐酸盐药物 免除氯离子潜在危害’势在必行。

近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盐酸盐的潜在危害,诸如“氯离子是高血压的真正元凶”、“清除体内氯离子是防治高血压的根本所在”等呼声逐渐见诸报端,以及“…试想一下:廿年中的临床上,将氯离子的药物应用在高血压患者身上;是否对病况产生‘本末倒置’的效应,而因此又误了多少生命;且至今依然如此延续着…。难道这不值得深思吗?难道作为医疗工作者不觉得汗颜吗? ”的评论也已出现在媒体上。可见,‘改造盐酸盐药物 免除氯离子潜在危害’势在必行。

 

4.5 改造盐酸盐药物 免除氯离子潜在危害先例

2010年美国专利(US20100105691)《二甲双胍叶酸盐及其制法》将其改造成了二甲双胍的叶酸盐,即用叶酸替代了盐酸。此前,早有许多国外专利用其他有机酸(醋酸、甘氨酸、富马酸、水杨酸等等)替代盐酸,制成二甲双胍相应的有机酸盐。

大输液将氯化钠改为醋酸钠、复方氨基酸营养液将各种碱性氨基酸的盐酸盐改为有机酸盐同样是为了避免氯离子的潜在危害。

精氨酸盐酸盐由于含有过量的氯离子,病人易产生高氯性酸中毒,限制了它在医药中的应用,CN 101486644A和US3487103,用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替代盐酸将其改造成了乙酰水杨酸精氨酸盐。

 

4.6   有机酸根取代氯离子后的获益

取代后小檗碱本身功能不发生变化,除了六大优势(平稳持久性、安全性、多效性、协同性、易控制性、价廉性等)仍在,还可另外获益如下:

消除了盐酸黄连素(水解后产生的盐酸)刺激肠胃的副作用。

溶解度(吸收度)增大,疗效提高。

有利碱性体质,减少癌变发生(酸性体质是癌变的温床。无机酸有利酸性体质,有机酸有利碱性体质)。

增加相应有机酸的保健功能和降糖及防治并发症的协同作用。

免除了氯离子引发高氯血酸中毒及恶化高血压的潜在危害,解除患者后顾之忧。

 

5.  结  束  语

黄连素除了抑菌消炎外,还具有许多防病治病功能,这是近来医药史上的重大发现,特别是目前慢性病在全世界蔓延,却无药可治的尴尬形势下,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黄连素具有多方面的防病治病功能,而且安全性很高,患者可以长期服用;对付慢性病既可治又可防,实是难能可贵。但其盐酸盐存在一些副作用及潜在危害,不宜长期服用,特别是一些危重病人及高血压患者。实践证明,对付慢性病黄连素的有效剂量比目前传统规定要高,而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所以,就需要考虑氯离子在体内累集效应的危害。因此,改造黄连素盐酸盐势在必行。

黄连素改换搭档(酸根),并不改变其根本功能,黄连素有机酸盐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氯离子的副作用及潜在危害,免除患者安全方面的顾虑,而且,还可以增加协同作用,提高保健效果。所以,改造黄连素盐酸盐完全可行,黄连素有机酸盐必将成为慢性病的克星!

理论上黄连素可以与任何一种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盐酸盐成本最低。以前,人们未发现黄连素诸多防病治病功能,更未注意氯离子的潜在危害,只从经济方面考虑,所以作为药用的商品形式均为盐酸盐(盐酸黄连素)。现在要将其商品形式改造为有机酸盐,这在商业上无疑是一场革命!必将引起生产、营销、医疗等各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同时,也将会产生相当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欧美国家没有将黄连素列入药品管理,通常将黄连素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营养素出售,有许许多多的品牌。仅美国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亚马逊’公司(在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有连锁店)销售的黄连素产品品牌就多达数十种。如美国著名的‘斯旺森保健品’(Swanson Health Products )公司的‘斯旺森’(Swanson)牌黄连素就在世界各国的网站广为销售。

从有关资料来看,对于黄连素有机酸盐西方人似乎比我国人更容易接受,因为他们深受现代医药之苦,对安全无害的自然疗法祈求更为迫切。因此,在上述基础上,黄连素有机酸盐产品进入欧美国家市场可能更容易一些。

 

斯旺森(Swanson)牌黄连素(注:图贴不上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退休后我如何与黄连素结上不懈之缘
黄连素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有六大优势
氯离子的危害及黄连素有机酸盐治疗糖尿病初步临床观察
是该对盐酸盐药物的潜在危害引起注意的时候了!
未来糖尿病患者的放心药物——牛磺酸小檗碱
惊人发现治糖尿病的新克星:盐酸小檗碱(黄连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