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企业转型投资
传统企业转型投资的“悲哀”!
(2015-09-03 22:49:16)
标签: 财经
【导言:说实话,写此文时,心有一种被刺扎的感觉,心情也相当沉重,因为在过去近半年时间,我亲自主持和间接参与的“投前评审”及综合投资顾问项目中,有十几位民营企业家在过去几年痛苦的转型中,“稀里糊涂”砸进去近百亿元,其中八十多亿元“转型”投资,都做成了夹生饭,弃之可惜且不甘心,坚持下去则弹药无几,因此心虚发憷、急于引资。写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意图是想告知那些急于转型的民营企业家们:审慎而行、先谋后动、切忌冲动,砸下去的是真金白银,酿成的后果是一大锅夹生饭。】
1、 从民企转型投资动机说起
其实,谁都明白,最近五六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进入“冰河期”,整个国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剧的背后,是中国三四十年来改革毒素的集中释放:以行政权力推动资源配置为特征的“坏的”经济循环开始进入“偃旗息鼓”阶段,而以市场规律主导资源配置的“好的”经济循环,尚处于脆弱的成长期,不足以支撑国民经济的运行。在这种背景下,不仅国家着急,而且整个实体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家也异常焦灼:眼看着国际国内市场和气候恶化,原有的产业形态越来越打蔫,急切需要发现新大陆、投资新产业,于是在“大转型”功利心的驱动下,把过去多年靠血汗经营赚来的真金白银,投入到看好的新项目中,结果越陷越深。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我接触到的几十家民营企业,或多或少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对此,的确值得深刻反思。林先生是四川某中等城市颇有名气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地产市场很不景气的情形下,转型投资生态休闲农业项目,而且凭借政府关系既国家政策,获得约一千万元的基础设施支持,但是他本人投资了五千多万现金,两年项目建设期完成后,无法正常运营,亏算严重。这类案例说明:民营企业家转型投资动机和目的一定要认真考量,切忌跨界投资时盲目冲动、切忌以已有的经验和自信“妄作决策”。
2、地方政府的态度“戏弄”了不少企业家
不得不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搞的招商引资项目,把企业家引进后,锦上添花、同吃同喝很积极,可是项目搁浅后,需要雪中送炭时却难觅踪影。不少民企开始以为占到大便宜,可是后来越陷越深,而且政府态度开始变脸,特别是当初引资时的地方党政领导因为升迁或调离,后来的地方领导则对于该项目冷眼相看。比如:投资吉林某市的吴先生,本来是浙商,因为投资开办分厂之需要,再一次招商引资会上,被吉林的某个政府部门引到东北,而且给予了特殊优惠条件。基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并没有明确开办分厂的土地性质和配套道路问题。加之招商部门与土地、规划、财政等核心部门关系协调补偿,结果导致本来一年多的建设项目拖了三年才动工;动工后发现很多事情确实难办,准备撤离,但是面对“夹生饭”项目却不知如何消化。还有:陕西某县的县长,招商引资来四川一家民企来本地投资,当投资完成多一半后,县长被调走后,这位企业家的项目因为没有地方领导真心关照,而遭遇很多刁难,有时一个小小的基层电管站的电工也可以以电路检查为名断电。太多的案例说明:异地投资需要具备很多“硬”条件和特别的应变策略,在一个地方投资成功,并不等于异地投资会同样顺畅。
3、对接资本市场“不是好玩的”
通常而言,一个卓越优秀的企业家好比一位历经沧桑的“老
辣男人”,需要浴火重生才能超越原始境界,之后才能进入更高的全新时空。当今海内外那些超级成功的少壮派企业家,都有三个共同点:历经沧桑找到自己、主业突出模式清晰、产业推动资本运营。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浴火重生”之后有了“大彻大悟”,才开始“而今猫步从头越,从头越,重整旧河山”---之所以是“猫步”,因为每一步走得很精准、很扎实。但是,从过去半年多来,所接触的转型投资失误的诸多民营企业家的情形看,曝露出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没有“浴火重生”,也就是说,没有完成从产品运营升级到产业运营、进而上升到资本运营的层面,总是习惯于用非常辛苦的产品运营期的宝贵的成功经验,面对“产业运营+资本运营”层面的各项事务。
二是在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清晰的盈利模式前提下,盲目启动“对接资本市场”的策略和投入,结果导致“刚刚下海就搁浅”的状态。
三是迷信产业创新和资本运营,忽视做实做真。
山东、河北、陕西和内蒙地区数位民营企业家,正式因为盲目迷信和急于与资本市场对接,导致前期投入过大,新项目投资不断增资,越下越深。
四、科技创新玩不好就陷入“资金黑洞”。
科技创新无可厚非,但并不是所有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也不是所有的创新产品拥有成熟的、规模化的消费群体,更不是所有的科技人才都是“宝贝”。在我的2个顾问项目案例中,有两位民企在转型投资中,都选择了基于大数据、智慧平台、智能软件等概念的创新产品的投资,一位是来自西北的、硕士学位的民营企业家,将自己过去十多年在一个上市公司中获得的期权兑现了一个多亿的资金,另立门户投资科技产品,而且直奔资本市场而去,可是完成两轮融资后,企业就地卧倒。其实,很多科技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失败基因,这类投资项目本身就是资金黑洞。
当然,近年来转型投资的民营企业家,也有一些做的很成功,当总体看“败多胜少”。在此,我要特别说明的是两点:
一是传统企业转型投资需要审慎而行,最重要的是不要受传统思维和经验的影响,做透做深市场调研评估;
二是已经做砸了的转型投资项目怎么办?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核心问题是如何局部或全部盘活资产并变现,而不是盲目追加投资。
【对于“传统企业如何运筹实施‘转型投资’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这个链接:http://m.zuikuh5.com/a/228910_670743.html 】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企业家”与“资本家”有什么区别?
机会已经来了,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了!——深度走进PPP特色小镇高层培训会报名倒计时
德联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权:用七年时间夯实第一步 从骨子里敬畏投资
史小辉:养老项目如何适用PPP模式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都热衷于做创业投资
加强PPP三方合作:核心是做好项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