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城飞将”VS“李广难封”,卫青、李广千年是非之辩(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一句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千百年来,牵引出多少好男儿“无路请缨”的惆怅思绪。

 

   冯唐是西汉时期的人物,颇具才能,历经汉文帝、汉景帝,虽有功劳,但总因为性情耿直而几经沉浮,不得升迁,一辈子一直是个小小的郎官。等到汉武帝即位,招揽人才,又有人推荐冯唐,汉武帝本想重用,却发现冯唐已经九十多岁,无法报效国家了。

   相比之下,李广的名气则大的多,甚至在民间李广的名气还要大于卫青、霍去病,只是为什么有“李广难封”一说呢,是单纯的时运不济还是另有隐情?

 

                              (二)骁勇李广,为何难封?

 

   我们熟悉李广,大多数是从小时候学过一首唐诗开始的,就是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还有就是《水浒》中马军八骠之一,箭法如神的“小李广”--花荣。这两个典故都从侧面说明了李广的骁勇善战,箭法如神,堪称一位传奇英雄。如此英勇的一员将军,对匈奴征战数十年,却终身未能封侯,令人扼腕,盘点李广的一生,其不能封侯,既有时运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原因。

 

   西汉时期,朝廷提倡“无功不封侯”,要想封侯,必须有军功。像我们所熟悉的卫青、霍去病都是从军一战得胜而封侯,卫青袭取龙城即封为“关内侯”,霍去病初战杀敌两千授封为“冠军侯”,还有我们熟悉的张骞是“博望侯”,即使是李广的小儿子李敢,也因有军功后被封为“关内侯”。

 

   而李广,虽然对匈奴征战多年,如其所言“大小七十余战”,却并无过硬的军功,这是李广不能封侯的一大硬伤,也是根本原因,毕竟如果你有实实在在的沙场军功,谁都无法否认。李广征战一生,有苦劳却而无功劳,主要为以下原因所致:

   1、李广时运不济。李广年轻的时候,勇武一时,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西汉却囿于国力,对匈奴一直处于守势。李广在此大环境下,也形成了会守不会攻的战法。待等武帝即位,吹响反攻号角,需要深入匈奴腹地出战时,李广就不得其法了。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主动出击,兵分四路,一路无功而返,两路败北,其中就包括李广一路几乎全军覆没,李广被俘后,依靠自身骁勇逃了回来。而初次出战的卫青却冷静果敢,奇袭龙城,获胜而归,一战封侯。

   2、李广个人骁勇,却缺乏作战方略。李广个人勇武,箭法如神,要是一对一的话,他肯定稳操胜券。问题是战场上不是个人PK赛。李广打起仗来总是倚仗个人骁勇,对排兵布阵却不怎么在意。而当时匈奴的整体兵力远在汉军之上,遇到对等的兵力时,李广尚可与之一斗,但敌众我寡时,李广就无法取胜,只能保证自己突围回来了。

   3、李广因资格老,反而不受重用。即使李广有勇无谋,退一步讲,凭借这身本事,跟对领导,也能立下战功,比如跟着卫霍打仗的将领,后来封侯的很多。但由于之前的老将总是失败,汉武帝便大胆启用并重用以卫霍为代表的青壮派。李广名气大,资格老,有点自负。对于卫霍来说,自然更想用资格比自己小的人,这是人之常情。即使在现在的单位,新来的领导也存在对老员工不好调度的问题,而更喜欢重用新人,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至此,李广在卫霍手下一直得不到重用。

 

              



                               (三)李广的悲剧结局

 

   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两路出击,跨越沙漠,对匈奴进行最后一次大决战,汉武帝本不想让李广随军,李广积极请命终于跟随卫青出战,汉武帝却悄悄跟卫青说李广一向运气差,别重用他当先锋,以免误事(皇帝都知道李广点背了,这可真是无语)。于是遭遇匈奴单于主力时,卫青命令李广和赵食其从右翼包抄,李广虽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卫青亲率大军与单于正面决战,但决战之时,李广他们这一路却迷路了,无法与卫青形成呼应之势。面对此不利局面,卫青沉着应战,以战车布阵,最终以寡敌众,获得大胜。

   运气就像抛在空中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时好时坏,一个人如果一生都运气不好,只能从自身找原因了。假如最后一战,李广能如期抵达,配合卫青作战,说不定以李广个人的神勇,能活捉单于也未可知,但就是这么好的机会,李广却因迷路白白丧失了最后封侯的机会。假如李广善于察看地形,战前有充分的地理知识准备,就有可能避免迷路这件事。而卫青、霍去病纵横草原大漠数万里,从来没听说过迷路这回事,一生都牛哄哄的,没打过一次败仗,这已经不能单纯用“邪门”解释了吧。

   眼下非但无功,反而因为迷路,导致“贻误军机”有过,李广不愿面对文吏的审讯,叹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

 

                               (四)卫青、李广的是非之辩

 

   李广的结局很悲剧,相对于卫青在战场及仕途上的青云直上,李广更显凄凉。更有一些人认为是卫青间接导致了李广的死,由此后世文人多对李广抱有强烈同情心,也有的是基于“不得志的同病相怜”,多数都对李广大褒大赞,对卫青则能省则省,长期处于冷落状态。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则大书特书,对卫霍则很淡然的描写,固然有如前文一位博友所言“子长好奇”的原因,人都想听有传奇性曲折的结局悲剧震撼的故事,但也有司马迁本身郁郁不得志的原因。

   卫青虽功盖华夏,却因为外戚的身份总被人诟病,总有人觉的他是靠姐姐卫子夫是皇后的身份走捷径取得的功劳。卫青虽然是外戚的身份起家,但要紧说人家争气,每次都打胜仗,一生未败,为人也很宽厚低调,恐怕后来卫子夫皇后的地位还得靠这位弟弟来巩固吧。

 

   对于卫青的成功,和李广的失败,唐朝诗人王维曾在《老将行》中写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命奇”,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命运或运气。我则认为偶然中有必然吧,一生的成功,一生的失败,岂能全靠运气?


 

 


 (王勃昔年感怀命运造化之---滕王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武帝兵分四路北伐匈奴,卫青一战封侯,李广全军覆没
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背后,暴露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性秘密
【历史人物讨论】冯唐为何易老、李广咋就难封?
李广难封的真实原因
李广难封和霍去病早亡,都和他们曾做过一件不仁不义的事情有关?
李广难封?这就对了,让李广这样的人封侯,才叫天意不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