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識管理的架構

 

知識管理的架構

q  Arthur Anderson & APQC (1996)所提出的KM模型含七項流程:創造(create)、確認(identify)、蒐集(collect)、採用(adapt)、組織(organize)、應用(apply)、分享(share),如下圖所示。圖最外層為四個影響KM的促動因子(enablers),而要素彼此間並非各自獨立,而是在相互緊密的關聯中產生作用,這些要素主要是發揮綜效效果,有助於KM的達成。

 

Arthur Anderson & APQCKM架構圖

 

q  Gold et al. (2001) 認為應該從組織的能力,來評估一個組織的管理能力,因而建構了KM能力與組織效能關係架構圖,如圖2-10所示。這架構圖包含兩個部分:基礎建設和流程管理能力。根據此一架構,對美國地區企業之調查發現,知識基礎建設與知識流程管理能力對於組織效能之影響均具有正向關係。其中流程管理能力包括知識取得(acquisition)、知識轉換(conversion)、知識應用(application) 與知識保護(protection)

(1)知識取得(acquisition):知識取得之目的,係為獲取知識及搜尋知識,增進新知識的取得效率,包括經由組織間與商業夥伴間既有知識的整合與再創造,以獲取新知識。

(2)知識轉換(conversion):知識轉換的目的為使資料有用與容易存取,包括將知識組織、整合、合併及格式化,以便將隱性知識轉化為可運用的狀態。

(3)知識應用(application):包括有效的儲存、快速及便捷的查詢機制;而與外部分享知識的應用,也使得企業更快地改進知識、解決新問題及幫助決策。

(4)知識保護(protection):知識是一種創造競爭優勢之資源,可以將企業競爭力向上提升成為知識型企業。因此,企業必需努力保護知識,並防止內部及外部的不當使用。

Gold et al. (2001) KM能力與組織效能關係架構圖

 

q  Lee and Yang2000)以知識價值鏈為架構,探討KM議題,其中KM流程活動的組成要素包含知識的取得、創新、保護、整合和擴散五個階段,分別說明如下:

(1)知識取得

組織取得資訊和知識的過程可以分為搜尋和組織學習。根據Huber(1991)的觀點,搜尋的形式有三種: 環境掃瞄(scanning)、焦點搜尋(focused search)與績效監督(performance monitoring),環境掃瞄指的是大幅度地檢測組織外部環境,以獲取輔助組織決策的相關知識;焦點搜尋指的是當組織成員或部門在特定範圍的組織內、外部環境中搜尋資訊,用來面對與處理實際面臨問題和機會;績效監督指的是,同時聚集焦點與大幅度地檢測組織目標與股東要求目標間執行成效的差距。在知識取得中,組織學習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學習的活動主要由兩種活動組成,第一種活動是獲得know-how來解決特定的問題,但前題是此know-how已經存在;第二種活動是建立新的假說來取代現存的假說。

(2)知識創新

組織需透過個人而創造知識,組織是以支援個人或提供資訊給個人來創造知識為目的。知識創新主要是將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轉變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分類主要是Nonaka & Takeuchi(1995)提出之知識分類法,外顯知識可以符碼化,並透過數據、科學程式與手冊之類的形式來表達,因此,這一類型的知識可以正式化且系統化在個體之間移轉;另一方面,內隱知識顧名思義就是不容易被看到或表達的知識,是高度個人化且難以正式化的知識,這些特質使擁有者不容易與其他人溝通和分享內隱知識。

(3)知識保護

所謂知識保護在法律上是指對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的保護,其中包括防止被盜用的相關法規、授權他人做商業上的使用,以及對此類商業用途索取費用。而在資訊系統中的知識保護,唯有被授權的使用者才能取得和使用這些知識,如透過檔名、使用者名稱以及密碼等方式來保護知識;此外,也有許多公司會和員工簽訂防止機密外洩的契約,以保護公司知識外洩。

(4)知識整合

資訊科技最大的貢獻之一是促進知識的取得和散佈,但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讓員工自身的知識,變成別人可以使用的知識,這需要靠內部知識整合的流程(intern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process)。此外,在知識價值鏈中,也有將內部經驗和外部資源整合的流程,以達到知識整合的效果。

(5)知識擴散

所謂知識擴散乃是分享知識,而最有效擴散知識的方法是透過資訊科技來傳遞,顯性知識雖能透過資訊科技共享,但隱性知識卻需要透過人際網絡才能有效分享,所以組織如何創造一個知識分享的環境,是讓知識發揮最大價值的關鍵。因此,如何透過獎勵制度、績效衡量尺度等方式去建立員工知識分享的觀念,是促進組織內部知識擴散效率的重要議題。

 

q  Bose (2004)以下列六個階段來代表KM流程的循環模式,分別介紹如下:

(1)  創造知識(create knowledge):知識主要來自員工的經驗與技能,當員工決定做事的新方法或發展知識(know-how),知識即被創造。有時知識會從組織的外部引入,如:技術從實驗室移轉至組織內。

(2)  獲取知識(capture knowledge):大部分的組織運用不同型態的儲存方式以獲取知識。

(3)  精鍊知識(refine knowledge):新知識需以脈絡可尋的方式儲存,在此可獲取人的視野或默許的知識,並透過清晰的知識精鍊出知識。

(4)  儲存知識(store knowledge):為清晰或默許的知識編碼,有助於使知識更容易理解並運用。

(5)  管理知識(manage knowledge):像圖書館一樣,知識必須保持流行,需常被檢視以保持攸關性與正確性,所以大部分名列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500大的企業中,均有一個部門負責注意新知的獲取。

(6)  傳播知識(disseminate knowledge):知識應讓組織中有需要者可隨時隨地取得,新的技術如:群體軟體(groupware)、Internet/ Intranet,以及其他決策支援的技術,均有助於散播新知。

 

 

q  在研究KM的特定流程與活動之文獻中,Lee et al. (2005)定義一項包含五個要素的邏輯性功能,可用於決定知識循環流程。該五要素分別如下:

(1)  知識創造(knowledge creation):乃指處理多種知識,透過鼓勵多重背景的人員互動來累積與釐清知識。

(2)  知識累積(knowledge accumulation):所有公司員工必須透過此一資料庫獲取相關知識,以輔助他們的工作及決策的制定

(3)  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e):知識分享是促進知識的散播,也促使工作流程更精進與知識密集,需透過整合多重來源的知識,以改善工作績效

(4)  知識使用(knowledge utilization):在所有層級的管理活動均會發生知識利用,知識利用最常見的例子是接受其他領導廠商的最佳實務,習得相關知識並加以運用。

(5)  知識內化(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當個別員工發現攸關知識,進而獲取並運用,即產生知識內化。內化可以帶來新知識,也是積極創造知識的基礎。

 

q Marquardt(1996)以學習型組織觀點探討知識管理。知識管理係指知識的取得及產生的管理,包括知識取得、建立、儲存、轉換和應用四個構面。

(一)知識取得:指從內部及外部組織收集現有的資料及資訊。

(二)知識產生:指透過問題解決及洞察力在組織內部產生新的知識。

(三)知識儲存:輸入及保存組織有價值的知識,使組織成員在任何時間及任何地方容易取得。

(四)移轉及使用:包括機械的、電子的、及各個組織成員間資訊及知識的移動,有意地及無意地遍及整個組織的知識應用及使用。

 

q  林韋如(1998)認為組織在進行知識管理時須注意六件事:

(一)知識的產生:知識可以從內部運作或研發小組裡產生。

(二)知識的取得:可從公司內部或外部取得知識。

(三)知識的移轉:知識移轉有兩種,一種是透過教育訓練做正式的移轉,另一種是工作內社交或非工作社交的非正式移轉。

(四)知識的表現:知識可透過書面報告、圖表或上台發表等方式表現。

(五)知識的嵌入

(六)知識的增值:可以透過文化發展、誘因設計或領導方式來分享與使用知識以促進知識的成長與附加價值。

 

q  Spek & Spi J.A.1997)認為知識管理包括四種活動:

(一)知識發展(development):讓新的知識能夠兼具效率與效能,並改善既有的知識。

(二)知識散播與轉換(distribution and transfer):新知識的流通能夠跨越部門的界限,並將知識移轉給新進人員。

(三)知識存取(securing and accessible):知識能夠有效地儲存,並讓所有的成員都能夠容易地取用。

(四)知識結合(combination):將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在一起。

茲將KM流程之相關文獻彙總於表2-8,列示文獻所提KM最主要的架構流程之異同。

學者

探討內容

KM流程

Wiig ( 1993 )

KM架構與流程

創造與獲取、編輯與轉化、傳播、利用與價值實現

Anderson & APQC (1996)

KM模型包括KM流程與KM促動因子

創造、確認、蒐集、採用、組織、應用、分享

Beckman ( 1999 )

KM架構與流程

定義、獲取、選擇、儲存、分享、利用、創造、銷售

DiBella & Nevis  ( 1998 )

KM架構與流程

獲取、傳播、利用

Arthu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 (1999)

提出KM公式

資訊科技協助KM的建構,並加速KM的流程。知識分享為KM的精華

林淳一(1999)

歸納出建立KM之架構,流程面是建構KM成功的重要因素

流程包括知識獲得、儲存、使用等一系列活動

Lee and Yang (2000)

建構知識價值鏈,其中包括KM流程

知識取得、知識創新

知識保護、知識整合

知識擴散

Gold et al. (2001)

建構KM能力與組織效能關係架構圖

知識取得、知識轉換

知識應用、知識保護

林東清 (2007)

KM架構與流程

策略、定義、獲取、創造、分享傳遞、利用、儲存

Bose (2004)

KM流程的循環模式

創造知識、獲取知識

精鍊知識、儲存知識

管理知識、傳播知識

Lee et al. (2005)

建構KM流程循環之績效指標

知識創造、知識累積

知識分享、知識使用

知識內化

 

q  林東清 (2007)依據其知識管理相關研究,綜合出整合型的知識管理架構圖,如下圖所示

林東清(2007) 整合型知識管理的八個觀點及其關係架構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企业物流外包评估与运作管理
現代化養豬系統長期評估的可行性和利益
二十一世纪成功企业
如何預防供應鏈中斷?
製衣廠SCM供應鏈E化整合方案
ISO9000:200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