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问·至真要大论 第七十四注解
什么是至真要大论呢?至,极也;真,精微、精深;要,重要、切要。吴昆《素问吴注》:"道无尚谓之至,理无妄谓之真,提其纲谓之要。"大论,即大的言论、宏论。——本篇主要讨论了五运六气的有关概念及六气变化所致疾病的机理、证候、诊断、治法等。并讨论了方剂的配伍、佐制、服法、禁忌等。进而概括出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等重要医学内容。因为这些都是最精深、最重要的内容,故以"至真要大论"名其篇。--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至真要,即至为真切重要之义。本篇着重说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并在病机、辩证、治疗立法等方面都作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内容把司天在泉六气分治的变化所产生的疾病,以及六气胜复的道理及其影响所致的病变,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指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文中还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六气淫胜的治疗原则,以及处方的配伍、剂量、服法、禁忌等各方面,为后世治疗学、处方学制定了一个规范。文中还把一般常见的症状,分别类型,归纳为病机十九条,说明各种证型和五脏六气的关系,示人谨守病机,并使临床辨证更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本篇先述疾病和气候的密切关系,再述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和六气五行的配合原理。特别阐述了将症状归纳的"病机十九条",临床上执此而确定适宜的治则,又对药物剂量、配伍、服法、禁忌等作了说明。)(74.素问·至真要大论 新解析1/1---
至真要大论  第七十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黄帝问道: 五运之气的相互交合、 太过与不及交替发作, 这些道理我已经知道了。 关于六气分别主事司天、 在泉时, 其气来时会是怎样的呢?)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岐伯再拜后回答说: 你提的问题真高明啊!这是自然界变化的纲领, 人的神机与它相通应。)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黄帝说道: 我想听一听人的神机是怎样与彰显的天气相应, 又怎样与幽深的地气相应的情况。)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岐伯回答说: 这是自然规律所主宰的, 也是研究这些理论的医生最感疑惑的问题。)(【原文】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1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2,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译文】黄帝询问说:五运相互交和主岁,盈虚交替为用,我已经知道了。六气分治一年中,主管司天在泉,其气来时是怎样的?
岐伯再拜而回答说:多么英明的问题啊!这是自然变化的基本纲要,人体的机能活动是与天地变化相适应的。
黄帝说:希望听闻人体与司天在泉之气相适应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是受大自然的道路所主宰的,是一般医生疑惑难明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个人的道路要服从大自然的道路,在天地中,在大自然环境中,人体与司天在泉之气要互相适应,人才能生存下来。司天在泉之气的盈虚胜复,是大自然的道路,它们才不会理解照顾某个人的感受,为某个人改变自己的道路。——1.个人的道路要服从大自然的道路
——————————————————
【注释】1.余:(yú鱼)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管子·小匡》:“余一人有事于文武。使宰孔致胙。”《左传·僖公九年》:“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2.纪:(jì技)《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散无友纪。”《管子·问》:“凡立朝迁,问有本纪。”《老子·十四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吕氏春秋·仲秋纪·仲秋》:“义也者,万事之纪也。”这里用为纲领、头绪、要领之意。)
帝曰:愿闻其道也。(黄帝说道: 我想听一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岐伯回答说: 厥阴司天, 气从风化;少阴司天, 气从热化;太阴司天, 气从湿化;少阳司天, 气从火化;阳明司天, 气从燥化;太阳司天, 气从寒化。 根据六气司天所通应的脏腑经络部位, 可以确定所患的疾病的名称。)(【原文】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1,间气皆然。
【译文】黄帝说:我希望听闻它的道路。
岐伯说:厥阴司天,气从风化;少阴司天,气从热化;太阴司天,气从湿化;少阳司天,气从火化;阳明司天,气从燥化;太阳司天,气从寒化。所以根据客气所临的脏位,来确定其疾病。
黄帝说:在泉之气的气化是怎样的?
岐伯说:与司天同一症候,间气也是如此。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从谁而化的问题,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厥阴司天,气从风化;少阴司天,气从热化;太阴司天,气从湿化;少阳司天,气从火化;阳明司天,气从燥化;太阳司天,气从寒化。三阴三阳上奉之,故六气为司天之化。临脏位者,天气上临,而下合人之脏位,随六气之所伤,而命其病也。——2.六气从谁而化的问题
——————————————————
【注释】1.候:(hòu厚)症候。《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北齐书》:“为人诊候,一年前知其生死。”)
帝曰:地化奈何?(黄帝问道: 六气在泉, 是怎样进行气化的呢?)
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岐伯回答说: 六气在泉与六气司天的规律是相同的, 间气也是一样的。)
帝曰:间气何谓?(黄帝问道: 什么是间气呢?)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岐伯回答说: 分别在司天和在泉的左间和右间的气, 就叫做间气。)
帝曰:何以异之?(黄帝问道: 间气与司天、 在泉有什么不同呢?)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岐伯回答说: 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是主岁之气, 主宰全年的气化。 间气主司一步的气化。)(【原文】帝曰:间1气何谓?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译文】黄帝说:更迭、交替之气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分司在司天和在泉之左右的,就叫做更迭、交替之气。
黄帝说:与司天在泉有何分别?
岐伯说:司天在泉主岁之气,主管一年的气化,更迭、交替之气,主一步(六十日多)的气化。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间气的问题,六气司天而环绕于地下,故与司天同候,从左右而环转,是以间气皆然,但司天在泉之气纪岁,间气纪步之不同也。——3.间气的问题
——————————————————
【注释】1.间:(jiān尖)《书·多方》:“天降时丧,有邦间之。”《诗·周颂·桓》:“於昭天下,皇以间之。”《管子·乘马数》:“间壤守之若干,下壤守之若干。”杜甫《别蔡十四著作》:“异才复间出,周道日惟新。”这里用为更迭、交替之意。)(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以客气所临的脏位来决定疾病称谓
帝曰:善。岁主奈何?(黄帝问道: 这个回答很好。 然而, 一年之中的司天、 在泉、 间气是如何进行气化的呢?)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木之气司天时气从风化, 在泉时味从酸化, 司运时色从苍化, 间气时气从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少阴君火热之气司天时气从热化, 在泉时味从苦化, 不司岁运, 而为居气时气从灼化。)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太阴湿土之气司天时气从湿化, 在泉时味从甘化, 司运则色从龄化, 间气时气从柔化;)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少阳相火暑气司天时气从火化, 在泉时味从苦化, 司运时色从丹化, 间气时气从明化。)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阳明燥金之气司天时气从燥化, 在泉时味从辛化, 司运时色从素化, 间气时气从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太阳寒水之气司天时气从寒化, 在泉时味从咸化, 司运时色从玄化, 问气时气从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所以, 作为治病的医生, 必须明白六气所司的气化、 五味及五色的产, 五脏对五味的所选择和适宜, 只有这样才可以谈论气化运行的太过、 不及和疾病发生的有关理论。)(【原文】帝曰:善。岁主奈何?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1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一岁之中气化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岁运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年为热化,在泉为苦化,岁运不司气化,间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间气为黄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岁运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岁运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岁运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所以作为一个治病的医生,必须明了六气所司的气化,以及五味、五色的产生与五脏之所宜,然后才可以对气化的太过、不及和疾病发生的关系有了头绪。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所化的问题,岁主者,谓六气之各主一岁。风寒暑湿燥火,乃在天之六气,故为司天之化。《天元纪大论》曰:“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在地为味化。司气者,司五运之气化。五运者,五行之气也,感天之苍黅丹素玄之五色,而化生地之五行,是以司气为苍、为黅、为丹、为素、为玄,君火以明而在天,故不司在地之火化。所谓居气者,言少阴不司气化,在六气之中,自有所居之上下,即下节之南政居南,北政居北也。间气之为动、为灼、为柔、为明、为清、为脏者,六气之用也。此论六气之司天在泉,及化运间气之分治,皆有盛有虚,而为民众疾病。治病者,或从岁气,或随运气以备物,以所生之五味、五色合五脏之所宜,乃可以言五运六化之盈虚,病生之端绪也。——4.六气所化的问题
——————————————————
【注释】1.黅:(jīn军)黄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
(【点评】 :本段重点说明六气的司天在泉的气化, 以及产生的五味对应人体五脏的影响。)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黄帝问道: 厥阴在泉时味首先从酸而化的理论, 我已经知道了, 关于厥阴风木化运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指出了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演化而成的,在气的作用下,使万事万物成为广泛联系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界万物当中的一员,融合在天地万物之中,人必然也是由气构成的。)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气运行于地的情况, 是地气之本所导致的, 其余各气也和这一规律相同。 凡是六气之本为司天时, 就是天之气;六气之本为在泉时, 就为地之气;天气和地气是相互结合发生作用的, 在一年之内分六步主治, 万物因此而生化不息。 所以常说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六气分别主时之所宜, 不要贻误对病机的分析, 就是这个道理。)(【原文】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说:厥阴在泉而先从酸化,我已经知道了。风的气化运行又怎样呢?
岐伯说:风气行于地,这是本于地之气而为风化,其他火湿燥寒诸气也是这样。因为本属于天的,是天之气,本属于地的,是地之气,天地之气相互通化合,六节之气分,而后万物才能生化。所以说:要谨慎地察侯气宜,不可贻误病机。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司天在泉皆以六气为本,六气绕地环转,上下周行,又非气司天化,而味主地化也。六气之本于上者,即为天之气;本乎下者,即为地之气。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故谨候六气之所宜,无失五行之病机,斯得至真之要道。——5.司天在泉皆以六气为本)(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谨候气宜,无失病机
帝曰:其主病何如?(黄帝问道: 六气司天、 在泉发病时的用药规律是如何的呢?)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岐伯回答说: 根据每年司岁之气的具体情况以备取相应的药物, 就不会有遗漏了。)
帝曰:先岁物何也?(年与岁气相应的药物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岐伯回答说: 凡是得岁气的药物都独禀岁气之专精。)(【原文】帝曰: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译文】黄帝说:主治疾病的药物怎样?
岐伯说:根据岁气来采备其所生化的药物,则药物就不会有所遗漏了。
黄帝说:为什么要采备岁气所生化的药物?
岐伯说:因其能得天地精专之气,故气全而力厚。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司岁备物的问题,司岁备物,谓从六气五运以备药物。如少阴少阳二火司岁,则当收附子姜桂之热性药物;如阳明燥金司岁,则当收桑皮苍术之燥性药物;如厥阴风木主岁,则当收防风羌活之风物;如太阳寒水司岁,则当收芩通大黄之寒性药物;如太阴土气司岁,则当收山药黄精之类甘平甘温之品,及苍黅丹素玄之谷,所谓药食宜也,此皆得天地之专精。故先取岁物,谓先备司岁之物,即上节之所谓食岁谷以全其真,盖食天地之精,以养吾身之真也。——6.司岁备物的问题)
帝曰:司气者何如?(黄帝问道: 每年司岁运的药物又是如何的呢?)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岐伯回答说: 司岁运的药物与主岁气的药物是一样的。 然而所不同的是岁运有太过与不及的差异。)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黄帝问道: 不是司岁的药物说的又是什么呢?)
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岐伯回答说: 不是司岁的药物, 气散而不精专, 所以司岁药物与非司岁药物的形质虽然相同, 但又是有差别的。 药物的气味有厚有薄, 功效作用有急有缓, 治疗疾病、 保全真气的药力有多有少, 生化效能有深有浅,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黄帝问道: 岁气所主的伤害内脏的情况, 说的是什么呢?)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岐伯回答说: 它是以所不胜之气进行命名, 这便是问题的关键。)
帝曰:治之奈何?(黄帝问道: 对此怎样进行治疗呢?)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岐伯回答说: 司天之气淫胜于下所致的病, 就用与其所胜之气相应的药物进行平调;在泉之气淫胜于内所致的病, 就用与其所胜之气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原文】帝曰:岁主脏害何谓?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译文】黄帝说:主岁之气伤害五脏,应当怎样来说明?
岐伯说:以脏气所不胜之气来说明,就是这个问题的要领。
黄帝说: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司天之气淫胜于下的,以其所胜之气来平调之;在泉之气淫胜于内的,以其所胜之气来治疗之。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主岁之气伤害五脏的问题,五脏内属五行,而外合五运,五运之气受胜制之所伤,则病入五脏而为害矣。如少商金运而值二火司天,少宫土运,而值厥阴在泉,此皆运气之所不胜,而受胜气之所胜,故以所不胜命之,则岁主脏害之要可知也。上淫于下者,谓司天之气,淫胜其在下之运气,当以所胜平之。如少商金运,而火热上临,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外淫于内者,在泉之气,淫胜其在内之五运,当以所胜治之。如少宫土运,而风木下淫,宜治以辛凉,佐以苦甘。——8.主岁之气伤害五脏的问题)
帝曰:善。平气何如?(黄帝说道: 很好。 那么, 岁气平和之年的用药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出针灸处 方配穴,必须根据阴阳的不同病证进行配伍。对于何为阴病,何为阳病。)———(是医生临床施针,用药,治病的最高行为准则。)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岐伯回答说: 仔细认真地观察阴阳所在的不同而加以调治, 就能达到平衡的目的。 常规病证用正治法治疗, 特殊的病证用反治法治疗。)(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用药的说法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黄帝问道: 先生说要仔细认真地观察阴阳所在的不同加以调治, 而医论说人迎、 寸口二部脉相应, 好象牵绳索一样大小相等, 称为平脉。 那么, 五脏阴经所应的寸口脉是怎样的情况呢?)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岐伯说: 观察了当年是南政还是北政就可以明白这种情况。)
帝曰:愿卒闻之。(黄帝说: 我想听一听你对这一问题的详尽论述。)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岐伯说: 凡是北政之年, 少阴君火在泉, 寸口脉就不应;厥阴风木在泉, 右手寸脉就不应;太阴湿土在泉, 左手寸脉就不应。 凡是南政之年, 少阴君火司天, 口脉就不应;厥阴风木司天。 右手寸脉就不应;太阴湿土司天, 右手寸脉就不应。 凡是各个不相应的脉, 要是反其诊时就会发现其脉仍是相应的。 )(【原文】帝曰:善。平气何如?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译文】黄帝说:很好。负气平和之年怎样呢?
岐伯说:仔细观察阴阳病变之所在,来加以调整,达到平衡为目的。正病用正治法,反病用反治法。
黄帝说:先生说观察阴阳之所在来调治,医论中说人迎和寸口脉相应,象牵引绳索一样大小相等的,称为平脉。那么阴脉所在寸口应该怎样?
岐伯说:看主岁是南政还是北政,就可以知道了。
黄帝说:请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北政的年份,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脉不应;太阴在泉,则左脉不应。南政的年份,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脉不应;太阴司天,则左脉不应。凡是寸口脉不应的,尺寸倒候或复其手就可以见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平气之岁的脉象,平气,谓无上下之胜制,运气之和平也。甲丙戊庚壬为阳运,乙丁己辛癸为阴运,阴阳二运有太过不及之分,故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谓太过之岁,当抑其胜气,扶其不胜。反者反治,谓不及之运,为所不胜之气反胜,当反佐以取之。五运之中,少阴不司气化,随六气之阴阳,而上下左右,故曰:阴之所在何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盖太冲坎位也,广明高位也,少阴主天乙之坎水,而上为太阳之离火。是以北政之岁,随三阴而在《坎》;南政之岁,从三阳而在《离》,故有应不应之分焉。所谓南北者,阴阳也。五运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年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为北政。五运之政有南有北,少阴之气有阴有阳,是以随之而上下也。寸尺,血脉也。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下而为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脉始于足少阴肾经,而主于手少阴心经,是以诊寸尺之阴阳,以征少阴之上下。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以司主岁之六气。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以司五行之化运,化运五岁而右迁,而五行之中有二火,故君火不司气化,然虽不主运,而有所居之位焉。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是少阴本于阴而主于阳,是以南政之岁居阳,北政之岁居于阴也。司天在南,在泉在北,此天地之定位,人面南而诊之。寸为阳,而在南,尺为阴,而在北。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随阴而居北,是以寸口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对阴而居阳,是以寸口不应。不应者,脉微弱而不应于诊,此论寸尺之阴阳南北也。北政之岁,厥阴在泉,则少阴在左,故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少阴在右,故左不应。南政之岁,厥阴司天,则少阴在左,故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少阴在右,故左不应。此论人迎寸口之左右也。诸不应者,谓左右之不应也。反其诊者,以人面南面北而诊之也。盖以图像平置,以司天在南,在泉在北。北政之岁,人面北以诊之;南政之岁,人面南以诊之,则左右之不应可见矣。夫天上地下,天南地北,此天地之定位也。人面南而面北者,人居天地气交之中,随天地之气而环转也。——9.平气之岁的脉象)
帝曰:尺候何如?(黄帝问道: 诊尺部脉会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岐伯回答说: 凡是北政之年, 三阴在泉, 寸部脉不相应;三阴司天, 尺部脉不相应。 凡是南政之年, 三阴司天, 寸部脉不相应;三阴在泉, 尺部脉不相应。 左右手的脉象变化相同。所以说, 掌握了察岁气进行诊脉的理论, 一句话就可以完全阐明其中的道理;不掌握岁气与脉象变化的规律, 就会漫无边际地难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原文】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说:尺部之候怎样?
岐伯说:北政的年份,三阴在泉,则寸部不应;三阴司天,则尺部不应。南政的年份,三阴司天,则寸部不应;三阴在泉,则尺部不应。左右脉是相同的。所以说:能掌握其要领的,用很少的语言就可以介绍完了,如果不知其要领,就会茫无头绪。就是这个道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尺寸之候的问题,此问尺而兼论寸也。所谓三阴者,以少阴居二阴之中。上下者,以天在上而泉在下也。左右同者,谓尺之左右不应,与寸之左右不应同也。知其要者知少阴之不司气化,随阴阳而居上居下也。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者,如疏注之议论纷纷,而茫无头绪也。——10.尺寸之候的问题)
(【点评】 :本段重点说明六气分别主时之所宜, 并据此对病因进行分析。)(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4——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黄帝说道: 好。 司天、 在泉之气淫胜伤人的发病规律是如何的呢?)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木在泉之年, 风气太过, 制胜土气, 地气昏暗不明, 平原旷野昏昧不清, 草类过早结实, 人们易生之病症如洒洒然振傈恶寒、 频繁地伸展呵欠、 心痛、 支撑胀满、 胁肋拘急、 饮食不下、 胸膈、 咽部梗塞不畅、 食人即吐、 腹胀满、 暖气频频, 并且大便或矢气后感到舒服畅快, 如同病情衰减一般。 身重。)(【原文】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1而病何如?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2,草乃早秀。民病洒洒3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译文】黄帝说:好的。司天在泉之气,在内部过度而发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在泉之年,风气过度丰盛,则地气不明,原野昏暗不清,草类提早结实。民众多病冷水洗涤振栗恶寒,时喜伸腰呵欠,心痛而有撑满感,两侧胁里拘急不舒,饮食不下,胸膈咽部不利,食入则呕吐,腹胀,多嗳气,得大便或转矢气后觉得轻快好像病情衰减,全身沉重。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厥阴在泉之年的问题,司天在泉之气进入人体内部过度,那么就用其所胜之气味治之。如厥阴在泉,寅申岁也。风淫于下,则尘土飞扬,故地气不明,平野昏暗,草木得生长之气,故早秀也。此木淫而土病矣,又厥阴肝脉上贯膈,布胁肋,故为心痛支满等证。——11.厥阴在泉之年的问题
——————————————————
【注释】1.淫:(yín银)《书·汤诰》:“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孔颖达疏:“淫,谓耆欲过度。”《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富国》:“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韩非子·爱臣》:“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孔颖达疏:“淫,谓过奢侈。”这里用为过度之意。
2.昧:(mèi妹)《书·牧誓》:“时甲子昧爽。”《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管子·幼官》:“旗物尚白,兵尚剑,刑则绍昧断绝。”《老子·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战国策·赵策》:“愚者昧于成事。”《淮南子·原道》:“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广雅·释诂四》:“昧,冥也。”这里用为昏暗之意。
3.洒:(sǎ撒)《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荀子·正名》:“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礼记·内则》:“洒扫室堂及庭。”《说文》:“洒,滌水也。古文以为灑掃言。”《字林》:“洒,濯也。”这里用为濯水、洗涤之意。)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出页)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少阴君火在泉之年, 热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金气, 热炎之气浮现于川泽上空, 阴暗之处反显明亮, 人们易生之病症如腹中常常雷鸣、 气上冲胸、 喘息不能久立、 恶寒发热、 皮肤疼痛、 视物不清、 齿痛、 颊肿、 恶寒发热如疟状、 少腹疼痛、 腹胀大等, 并且此时蛰虫不能伏藏。)(【原文】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颊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译文】少阴在泉之年,热气淫盛,川泽中阳气蒸腾,阴处反觉清明。人们多病腹中时常鸣响,逆气上冲胸脘,气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眼模糊,齿痛,目下肿,恶寒发热如疟状,少腹疼痛,腹部胀大。气候温热,虫类迟不伏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少阴在泉之年的问题,少阴在泉,卯酉岁也。少阴君火生于水中,是以焰浮川泽。少阴标阴而本火,故阴处反明。腹中常鸣者,火气奔动也。气上冲胸者,火气炎上也。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者,火淫肺金也。目瞑者,热甚阴虚,畏阳光也。齿痛颊肿者,热乘阳明也。恶寒发热如疟者,少阴标本之气病也。热在下焦,则少腹中痛,热在中焦,则腹大也。——12.少阴在泉之年的问题)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结,(月耑)如别。(太阴湿土在泉之年, 草木过早开花, 湿气淫胜而制约其所胜的木气, 山岩河谷中尘埃昏暗, 黄色反而出现在北方黑色之地, 土气与水气交互作用, 人们易生之病症为水饮、 积聚、心痛耳聋、 耳中嗡嗡作响而听力不清、 咽肿、 喉痹、 阴病、 出血、 少腹肿痛、 小便不通、 气上冲逆头痛、 目胀痛如脱出、 项痛如拔、 腰痛如断折、 髀部不能旋转、 膝关节结滞弯曲不灵、小腿肚疼痛如撕裂等。)(【原文】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1,嗌2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3不可以回,膕如结,腨4如别5。
【译文】太阴在泉之年,草类提早开花,湿气淫盛,则崦谷之间昏暗浑浊,黄色见于水位,与至阴之气色相交合。民众多病饮邪积聚,心痛,耳聋,头目胀大,咽喉肿胀,喉痹,阴病而有出血症状,少腹肿痛,小便不通,气上冲头痛,眼如脱出,项部似拔,腰象折断,大腿不能转动,膝弯结滞不灵,小腿肚好像裂开样。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太阴在泉之年的问题,太阴在泉,辰戌岁也。土为草木所滋生,故草乃早荣。黄乃土色,黑乃水色,土胜湿淫,故黄反现黑。至阴之交,乃三气四气之交,土司令也。饮积,心痛,寒湿上乘也。耳聋至喉痹,乃三焦经病,阴病至不得小便,以邪湿下流为肾脏受病;病冲头痛,至腨如别,乃膀胱经病。盖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乃水津之府,土气淫胜而水脏水腑皆为病也。——13.太阴在泉之年的问题
——————————————————
【注释】1.焞:(tun吞)《诗·小雅·采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左传·僖公五年》:“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类篇·火部》:“焞,盛也。”这里用为盛大之意。
2.嗌:(yì艺)《庄子·大宗师》:“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列子·汤问》:“使我嗌疾而腰急。”《山海经·北山经》:“食之已嗌痛。”《黄帝内经·素问》:“嗌于面尘,身无膏泽。”《释名》:“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这里用为咽喉之意。
3.髀:(bì闭)股部、大腿。《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晏子独搏其髀,仰天而大笑曰。”《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腨:(shuàn涮)小腿肚子。《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5.别:(bié蹩)《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管子·问》:“有别券者几何家?”《汉书·李广苏建传》:“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这里用为分离、分开、分出之意。)(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5——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少阳相火在泉之年, 火气淫胜而制约所胜之金气, 郊野热气光明, 寒热气候交替发作,人们易生病症如泄泻如注、 下利赤白、 少腹痛、 小便色赤, 甚则便血等, 并且其病症与少阴君火在泉的发病情况相同。)(【原文】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译文】少阳在泉之年,火气淫盛,则郊野烟明,时寒时热。民众多病泄泻如注,下痢赤白,少腹痛,小便赤色,甚则血便。其余症候与少阴在泉之年相同。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少阳在泉之年的问题,少阳在泉,巳亥岁也。少阳之火,地二所生,故焰明郊野,寒热更至。热伤血分,则注赤;热伤气分,则注白。热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血便者,甚则血出于小便也。少阴之火出自水,少阴之火生于地,皆有阴阳寒热之分,故与少阴同候。——14.少阳在泉之年的问题)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阳明燥金在泉之年。 燥气淫胜而制约其所胜之气木气, 雾气清冷昏暗, 人们易生的病症如呕吐、 呕吐苦水、 善太息、 心与胁肋疼痛而不能转侧, 甚则咽干、 面色如尘、 身体干枯而不润泽、 足外发热等。)(【原文】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1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2泽,足外反热。
【译文】阳明在泉之年,燥气淫盛,则雾气清冷昏暗。民众多病喜呕,呕吐苦水,常叹息,心胁部疼痛不能转侧,甚至咽喉干,面暗如蒙尘,身体干枯而不润泽,足外侧反热。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阳明在泉之年的问题,阳明在泉,子午岁也。金气淫于下,则霿雾清瞑于上矣。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也;咽干面尘,乃足厥阴病也。盖金胜而肝胆伤也。——15.阳明在泉之年的问题
——————————————————
【注释】1.霿:(méng濛)天色昏暗。《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
2.膏:(gāo高)《诗·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诗·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这里用为润泽、滋润之意。)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慄。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太阳寒水之年, 寒气淫胜则制约其所胜的火气, 气候阴冷凝惨肃杀凛冽, 人们易生的病症如少腹连及睾丸疼痛、 牵引腰部、 上冲心胸、 出血、 咽喉与颔部肿痛等。)(【原文】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慄。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译文】太阳在泉之年,寒气淫盛,则天地间凝肃惨栗。人们多病少腹疼痛牵引睾丸、腰脊,向上冲心而痛,出血,咽喉痛,颔部肿。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太阳在泉之年的问题,太阳在泉,丑未岁也。水寒淫胜,故凝肃惨栗。寒淫于下,则膀胱与肾受之,膀胱与肾居于小腹,故少腹痛。肾主阴器,故控引睾丸。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故引腰脊;肾脉络心,故上冲心痛;心主血而寒气逼之,故血见。嗌痛颔肿,乃小肠经病。小肠者,心之腑也,亦水邪上侮火脏火腑而然。——16.太阳在泉之年的问题)(黄帝问:五运六气交合变化及其盛衰循环规律,我已经知道了。那么,五运六气分别主政行令,司天岁气和在泉地气到来时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岐伯拜了再拜回答说:你问的很清楚啊!这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纲纪,是人们心神感应天气变化的众妙之门。
黄帝追问:怎样才能上合天运昭昭下合地气冥冥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天道主宰的纲纪,也是能工巧匠们疑惑不解的问题。
黄帝说:请先生给我讲解一下这个天道奥理。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司天主政行令,木气变化生风。少阴火气司天主政行令,火气变化生热。太阴土气司天主政行令,土气变化生湿。少阳火气司天主政行令,暑气变化生火。阳明金气司天主政行令,金气变化生燥。太阳水气司天主政行令,水气变化生寒。根据司天岁气和在泉地气加临人体五脏位置,就可以诊断出患者的疾病。
黄帝问:在泉地气怎样运行变化呢?
岐伯回答说:在泉地气运行与司天岁气运行变化规律相同,中间运气变化也是如此。
黄帝问:什么是中间运气呢?
岐伯回答说:自西向东左右运行的在泉地气,就称为中间运气。
黄帝问:怎样进行分辨呢?
岐伯回答说:地气上升运行迁正司天,反映岁气变化,中间地气运行,反映节气变化。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地气运行迁正司天主政行令,怎样反映岁气变化呢?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司天运行变化生风,在泉运行变化产生酸味,气色变化形成苍青色,中间地气运行变化为动。少阴火气司天运行变化生热,在泉运行变化产生苦味,没有气色变化,中间地气运行变化为灼。太阴土气司天运行变化生湿,在泉运行变化产生甘甜味,气色变化形成黄色,中间地气运行变化为柔。少阳火气天运行变化生火,在泉运行变化产生苦味,气色变化形成丹红色,中间地气运行为明。阳明金气司天运行变化生燥,在泉运行变化产生辛辣味,气色变化形成白色,中间地气运行变化为清。太阳水气司天运行变化生寒,在泉运行变化产生咸味,气色变化形成黑色,中间地气运行变化为污浊肮脏。
因此,诊治人体疾病,必须明辨三阴三阳六气分治的节令变化,准确判断五味五色的产生原因,综合分析五脏血气的盛衰循环情况,然后才可以讲清楚泻实补虚的治疗思路。
黄帝说:厥阴木气在泉运行变化产生酸味,我已经知道了。那么,木气司天运行变化为何会生风呢?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司天运行使地面生风,此所谓木气本性使然,其余各气司天变化也是这样。本源于天者,就是司天岁气。本源于地者,就是在泉地气。天气地气交合,三阴三阳六气按节律司天主政行令,万物就可以变化产生了。因此,古人有言:“谨慎观察气候变化运势,不可错失调治疾病的最佳时机。”
黄帝问:六气司天主政产生的疾病该怎样防治呢?
岐伯回答说:根据司天岁气变化准备膳食药物,就不会错失调治季节病的最佳时机。
黄帝问:为何先要根据司天岁气变化准备膳食药物呢?
岐伯回答说:六气司天主政期间形成的膳食药物,专得相应节令的天地精气。
黄帝问:怎样准备相应的膳食药物呢?
岐伯回答说:同样是六气司天主政期间形成的膳食药物,却存在着精气有余或不足的差异。
黄帝说:哪些属于不合时令的膳食药物?
岐伯回答说:不是司天岁气主政期间形成的膳食药物,只能散获一些天地精气。形状材质虽然相同,性能作用却有很大的等级差异。此所谓,气味有厚薄,性能有躁静,疗效有强弱,药力有浅深。
黄帝问:怎样判断司天岁气主政对人体五脏的伤害?
岐伯回答说: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确定命门,这是判断五运六气是否侵害人体五脏的要诀。
黄帝问:应该怎样进行防治呢?
岐伯回答说:司天岁气淫威临下,就用气味五行相克的膳食进行平衡调养。外来邪气侵害到人体内部,就用气味五行相克的药物进行调治。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具体怎样进行平衡调治邪气呢?
岐伯回答说:要仔细观察判断患者身体阴阳虚实的病因所在,然后再进行平衡调治。五脏精气过盛就疏泻,精气虚弱就滋补,以血气阴阳平衡为调治准则。
黄帝说:先生说观察判断患者身体阴阳虚实进行调治,《医经》论述人迎穴与寸口穴脉象相应,就像拉起绳索一样持平,称为平脉。那么,阴经所在的寸口穴脉象,又是怎样的情形?
岐伯回答说:观察司天岁气运行的南北变化征兆,就可以知道了。
黄帝说:请先生给我详细讲讲。
岐伯解释说:冬季司天岁气在北方主政行令期间,如果少阴火气在泉,则寸口穴脉象不相应。如果厥阴木气在泉,则右边寸口穴脉象不相应。如果太阴土气在泉,则左边寸口穴脉象不相应。夏季司天岁气在南方主政行令期间,如果少阴火气司天,则寸口穴脉象不相应。如果厥阴木气司天,则右边寸口穴脉象不相应。如果太阴土气司天,则左左边寸口穴脉象不相应。凡是遇到寸口穴脉象不相应的情形,再反向诊察就可以判断清楚了。
黄帝问:尺部会有怎样的征候?
岐伯回答说:冬季司天岁气在北方主政行令期间,如果太阴土气在泉,则寸口穴脉象不相应。如果太阴土气司天,则尺部脉象不相应。夏季司天岁气在南方主政行令期间,如果太阴土气司天,则寸口穴脉象不相应。如果太阴土气在泉,则尺部脉象不相应。左边与右边脉象变化情况相同。此便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天地邪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会产生哪些病变呢?
岐伯回答说:当年在泉厥阴木气上升运行时节,如果风气过盛,地气昏暗不明,原野朦胧不清,草木提前生长繁荣,就会使人体产生病变,表现为寒冷颤栗、时常伸腰呵欠、心痛胀满、两胁拘急、饮食不下、胸膈咽部阻塞不通、进食则呕吐、腹胀、叹息不断、大便后则气通,爽快至极又感觉到全身沉重等症状。
当年在泉少阴火气上升运行时节,如果热气过盛,蛰虫不能伏藏,山川河流云雾蒸腾,阴凉处反而显得清明,就会使人体产生病变,表现为腹中时常鸣响、气逆上冲胸脘、气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眼睛模糊、齿痛、面颊肿胀、恶寒发热如疟疾、少腹疼痛、腹部胀大等症状。
当年在泉太阴土气上升运行时节,如果湿气过盛,草木提前成长繁荣,尘埃笼罩山谷,黄色雾霾夹杂着黑云,阴沉至极就会出现气流交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表现为饮食郁积、心痛、耳聋、昏昏沉沉、咽喉肿胀、喉痹、内病出血、少腹肿痛、小便不通、气上冲头痛、目似外脱、项似挺拔、腰似折断、大腿不能转动、膝关节如捆结、小腿肚如撕裂等症状。
当年在泉少阳火气上升运行时节,如果火气过盛,郊野烈日炎炎,天气时寒时热,就会使人体产生泄泻不止、下痢赤白、少腹痛、小便赤色、甚则血便等病变,发病征候与少阴火气运行过盛时节相同。
当年在泉阳明金气上升运行时节,如果燥气过盛,天气清冷,霿雾笼罩四野,就会使人体产生病变,表现为恶心欲呕、呕吐苦水、经常叹息、心胁疼痛不能转侧、甚则咽喉干燥、面色灰暗如尘土、身体干枯无光泽、足外侧异常发热等症状。
当年在泉太阳水气上升运行时节,如果寒气过盛,天地间充满冷凝凄惨肃杀气,就会使人体产生病变,表现为少腹疼痛牵引睾丸和腰脊疼痛、向上冲心作痛、血液外溢、咽喉疼痛、颔部肿胀等症状。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应该怎样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当年在泉厥阴木气上升运行时节,风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病变,要以辛辣味凉性膳食调治,以苦味佐餐,以甘甜味滋补脾脏土气,以辛辣味化散肝脏过盛精气。
当年在泉少阴火气上升运行时节,热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病变,要以咸味寒性膳食调治,以甘甜味和苦味佐餐,以酸味收敛肝脏木气,以苦味发散心脏过盛火气。
当年在泉太阴土气上升运行时节,湿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病变,要以苦味膳食调治,以酸味佐餐,以苦味滋补心脏火气,以清淡疏泻脾脏过盛湿气。
当年在泉少阳火气上升运行时节,火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病变,要以咸冷膳食调治,以苦味和辛辣味佐餐,以酸味收敛肝脏木气,以苦味发散心脏过盛火气。
当年阳明金气上升运行时节,燥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病变,要以苦味温性膳食调治,以甘甜味和辛辣味佐餐,以苦味疏泻心脏过盛火气。
当年在泉太阳水气上升运行时节,寒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病变,要以甘甜味热性膳食调治,以苦味和辛辣味佐餐,以咸味疏泻肾脏过盛水气,以辛辣味滋润肺脏金气,以苦味滋补心脏火气。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司天岁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哪些病变呢?
岐伯说:厥阴木气司天,风气过盛,尘埃蔽日天空昏暗,乱云飞动,大地不宁,寒气消退,春风送暖,流水不结冰,蛰虫不伏藏。风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病变,会表现为胃脘疼痛、心胸疼痛、上撑两胁、咽膈不通、饮食不下、舌根僵硬、食则呕吐、冷泻、腹胀、大便溏泄、小便不通等症状。木克土,木气过盛克制土气,这些病因都在脾脏精气虚弱。如果发现患者冲阳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少阴火气司天,热气过盛,天气郁热,火气主政行令,热极则生大雨。火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病变,会表现为胸中烦热、咽喉干燥、右上胁胀满、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唾血、便血、流鼻血、鼻塞流涕、打喷嚏、呕吐、小便带色、甚则疮疡、浮肿、肩背臂臑以及缺盆等处疼痛、心痛、肺胀、腹胀满、胸部胀满、气喘、咳嗽等症状。火克金,火气过盛克制金气,这些病因都在肺脏精气虚弱。如果发现患者尺泽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太阴土气司天,湿气过盛,天气阴沉,乌云密布,阴雨绵绵使草木枯槁。土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浮肿、骨痛、阴痹等病变。患者阴痹发作,用手按压身体却找不到何处疼痛,还会出现腰脊疼痛、头项疼、时常眩晕、大便困难、阳痿、感觉饥饿却没有食欲、咳唾有血、心悸如悬空等症状。土克水,天气过盛克制水气,这些病因都在肾脏精气虚弱。如果发现患者太溪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少阳火气司天,火气过盛,温气流行,导致秋季金气主政时令延迟。火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病变,会表现为头痛、发热畏寒、疟疾、热气上浮导致皮肤疼痛、面色变黄赤、传变为水病、身体面容皆浮肿、腹胀满、仰面喘息、泄泻不止、赤白痢疾、疮疡、咳嗽吐血、心烦、胸中热,甚则流鼻涕出血等症状。火克金,火气过盛克制金气,这些病因都在肺脏精气虚弱。如果发现患者天腑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阳明金气司天,燥气过盛,草木生长繁荣推迟,蛰虫再次露头。时令异常,天气急剧降温,草尖枯焦,树干生机收敛,根部生出嫩芽。金气侵害人体产生筋骨病变,表现为身体左胠胁疼痛、伤风、疟疾、咳嗽、腹中鸣响、泄泻不止、大便稀溏、心胁剧痛、不能转侧、咽喉干燥,面色灰暗如尘土、腰痛、男子癫疝、妇女少腹疼痛、眼目昏昧不明、眼角疼痛、疮疡痈痤等症状。金克木,金气过盛克制木气,这些病因都在肝脏精气虚弱。如果发现患者太冲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太阳水气司天,寒气过盛,寒气节令反常先至,流水结冰。如果又遇火运炎烈,就会有暴雨冰雹降临。寒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产生血脉病变,会表现为痈疡、厥逆心痛、呕血、便血、流鼻血、鼻塞流涕、多愁多悲、时常眩晕跌倒、胸腹满闷、手热、肘臂挛急、腋部肿胀、心悸剧烈、胸胁胃脘不舒、面赤目黄、时常嗳气、咽喉干燥、甚则面黑如炲灰、渴饮等症状。水克火,水气过盛克制火气,这些病因都在心脏精气虚弱。如果发现患者神门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所谓动气知其藏,就是说根据气候时令变化,便可以测知人体五脏病变。)
帝曰:善。治之奈何?(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对此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岐伯回答说: 凡是对各种气在泉, 风邪淫胜于内所致的病症, 主治药用辛凉, 佐药用苦味, 用甘昧药缓急, 用辛味药发散。 热邪淫胜于内所致的病症, 主治药用咸寒, 佐药用甘苦,用酸味药收敛, 用苦味药泄热。 湿邪淫胜于内所致的病症, 主治药用苦热, 佐药用酸淡, 用苦味之药以燥湿, 用淡味之药以渗湿。 火邪淫胜于内所致的病症, 主治药用咸冷, 佐药用苦辛, 用酸味之药以收敛, 用苦味之药以泄火。 燥邪淫胜于内所致的病症, 主治药用苦温。 佐药用甘辛, 用苦味药泄热。 寒邪淫胜于内所致的病症, 主治药用甘热, 佐药用苦辛, 用咸味之药以祛邪, 用辛味之药以润燥, 用味苦之药以坚阴。)(【原文】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译文】黄帝说:好的。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凡是在泉之气,风气太过而侵淫体内的,主治用辛凉,辅佐用苦味,用甘味来缓和肝木,用辛味来散其风邪。热气太过而侵淫体内的,主治用咸寒,辅佐用甘苦,以酸味收敛阴气,用苦药来发泄热邪。湿气太过而侵淫体内的,主治用苦热,辅佐用酸淡,用苦味药以燥湿,用淡味药以渗泄湿邪。火气太过而侵淫体内的,主治用咸冷,辅佐用苦辛,以酸味药收敛阴气,以苦味药发泄火邪。燥气太过而侵淫体内的,主治用苦温,辅助用甘辛,以苦味泄下。寒气太过而侵淫体内的,主治用甘热,辅助用苦辛,用咸味以泻水,用辛味以温润,以苦味来巩固阳气。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风寒暑湿燥火邪侵淫体内的治疗原则,六邪侵淫人体,须采用不同性味的药物,才能很好驱邪。——17.风寒暑湿燥火邪侵淫体内的治疗原则)
(【点评】 : 本段说明六气司天、 在泉之时, 淫邪伤人的规律, 以及用药的应对措施。)(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6——一些疾病治疗的方法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六气司天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岐伯曰: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木司天之年, 风气淫胜而制约其所胜的土气, 太空昏暗得尘埃四起,云物飘动, 寒冷的季节发生春令的变化, 流动的水不结冰。 人们多发的病症如胃脘当心而痛、向上支撑两胁、 胸膈咽喉不通畅、 饮食不下、 舌根强硬、 食下就呕吐、 寒泄、 腹胀、 鸭溏泻泄、 瘕病、 水闭不通等, 并且此时蛰虫不能归藏。 病之根本在于风邪伤脾。 如果有冲阳部位脉气终绝的情况时, 多为不治的死证。)(【原文】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
岐伯曰: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1,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译文】黄帝说:好的。司天之气的变化又怎样呢?
岐伯说:厥阴司天,风气淫胜,则天空尘埃昏暗,云物扰动不宁,寒季行春令,流水不能结冰,蛰虫不去潜伏。民众多病胃脘,心部疼痛,上传两胁,咽膈不通利,饮食不下,舌本强硬,食则呕吐,冷泻,腹胀,便溏泄,腹中结块,小便不通,腹中之虫驱之不去,病的根本在脾脏。如冲阳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厥阴司天引发的疾病,厥阴司天,巳亥岁也。风淫于上,故太虚埃昏,云物扰乱。寒生于春季,是以流水不结冰。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皆脾经之病,故病本于脾。冲阳,足阳明胃经,在足跗上动脉应手,胃气已绝,故死不治。——18.厥阴司天引发的疾病
——————————————————
【注释】1.瘕:(jiǎ假)腹中结块病。《关尹子·匕》:“瘕则龟鱼,瘘则鼠蚁,我可为万物。”《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原文】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1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2干,右胠3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4肿,肩背臂臑5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6,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译文】少阴司天,热气淫胜,则天气突然郁热,君火行其政令,热极则大雨将至。民众多病胸中烦热,咽喉干燥,右胁上胀满,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唾血,便血,衄血,鼻塞流涕,喷嚏,呕吐,小便为色,甚则疮疡,浮肿,肩、背、臂、上肢以及缺盆等处疼痛,另心痛,肺胀,腹胀满,胸部胀满,气喘咳嗽,病的根本在肺脏。如尺泽脉绝,多属不治的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少阴司天引发的疾病,少阴司天,子午岁也。盖少阴之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少阴太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从,标本互换,是以火热甚而大雨至,水寒极而运火炎。民病胸中烦热咽干,肺受火热而津液不生也。盖火淫则肺金受伤,故病本于肺。尺泽,在肘内廉大交中,动脉应手,肺之合穴脉也。肺气已绝,故死不治。——19.少阴司天引发的疾病
——————————————————
【注释】1.怫:(fèi费)古通“勃”。突然。《庄子·天地》:“谓己謏人,则怫然作色。”《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
2.嗌:(yì艺)《庄子·大宗师》:“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列子·汤问》:“使我嗌疾而腰急。”《山海经·北山经》:“食之已嗌痛。”《黄帝内经·素问》:“嗌于面尘,身无膏泽。”《释名》:“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这里用为咽喉之意。
3.胠:(qu曲)腋下。《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说文》:“胠,亦(腋)下也。”《广雅·释亲》:“胠,胁也。”
4.胕:(fū伏)古同“肤”,皮肤。《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
5.臑:(nào闹)人的上肢。亦指臂之羊矢穴。《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仪礼·少牢馈食礼》:“肩臂臑。”《仪礼·乡射礼记》:“折肩肋肺臑。”《说文》:“臑,臂羊矢也。”
6.月真:(chēn衬)腹中胀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谿绝,死不治。(少阴君火司天之年, 热气淫胜而制约其所胜的金气, 郁热之气到来, 火行其政。 人们多发的病症如胸中烦热、 咽干、 右胁部胀满、 皮肤疼痛、 恶寒发热、 咳嗽、 喘息等。 大雨时有发生。 人们易生唾血、 泄血、 鼻塞、 衄血、 喷嚏、 呕吐、 尿色变, 甚则出现疮疡、 浮肿, 及肩、 背、 臂、 膈及缺盆中痛, 心痛、 肺胀、 腹大满胀、 气喘、 咳嗽等。 病之根本在于热邪犯肺。 如果尺泽部位脉气终绝, 多为不治的死证。)(【原文】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谿绝,死不治。
【译文】太阴司天,湿气淫胜,则天气阴沉,乌云满布,雨多反使草木枯槁。民众多病浮肿,骨痛,阴痹,阴痹之病,按之不知痛处,腰脊头项疼痛,时时眩晕,大便困难,阳痿,饥饿而不欲进食,咳唾则有血,心悸如悬,病的根本在肾脏。如太溪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太阴司天引发的疾病,太阴司天,丑未岁也。湿淫于上,是以沉阴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气之雨而变生。病在阴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肾主骨而膀胱为之腑,故腰脊头项骨痛。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难也。阴气不用者,不能上交于心也,上下不交,则上焦之火热留连于胃,胃热则谷消,故善饥。胃气上逆,故不欲食也。太谿,肾之动脉,在足内踝外踝骨上,太谿脉不至,则肾气已绝,故死不治。——20.太阴司天引发的疾病)(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7——不同天气易患的疾病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少阳相火司天之年, 火气淫胜而制约所胜的金气, 就会出现温热之气流行, 金气的政令不得安静的现象。 人们易患的病症是头痛、 发热恶寒而为疟疾病, 热在上部, 皮肤疼痛, 颜色变为黄赤色, 进一步演变为水病, 身面浮肿、 腹满、 仰面喘息、 泻泄如注、 下利赤白、 疮疡、 咳嗽、 唾血、 心烦、 胸中热, 甚则为鼻塞、 衄血等。 病之根本在于火邪犯肺。 如果天府部位的脉气终绝, 多属不治的死证。)(【原文】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译文】少阳司天,火气淫胜,则温热之气流行,秋金之令不平。民众多病头痛,发热恶寒而发疟疾,热气在上,皮肤疼痛,色变黄赤,传于里则变为水病,身面浮肿,腹胀满,仰面喘息,泄泻暴注,赤白下痢,疮疡,咳嗽吐血,心烦,胸中热,甚至鼻流涕出血,病的根本在肺脏。如天腑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少阳司天引发的疾病,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故金政不平。少阳之火,在天为暑,故民病头痛,寒热而疟,热上皮肤,色变黄赤,乃火上淫于肺也。传为水者,逼其金水外溢,故为人肿满之水病也。天府,肺脉在腋下三寸,动脉应手,肺气已绝,故死不治。——21.少阳司天引发的疾病)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鶩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眥,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阳明燥金司天之年, 燥气淫胜而制约其所胜之木气, 就会出现树木推迟繁荣, 草类生长较晚。 人的筋骨发生病症的现象。 人们多生左胁肋疼痛, 寒凉之邪伤于内就发生疟疾病, 凉气改变了气候的正常变化, 易发生咳嗽、 腹中雷鸣、 鸭溏泄泻等病症。 高大的植物收敛其生发之机而不繁荣, 郁于下部而不能生发, 草的顶尖部焦枯。 人们易生心胁急剧疼痛、 不能转侧、 咽干、 面色如尘土、 腰病、 男子易患疝病、 女子易患少腹疼痛、 视物不清、 眼角生溃疡、痤疮、 痈疡等病症。 蛰虫应伏藏而又反复出现。 病之根本在于燥邪伤肝。 如果太冲部位的脉气终绝, 多属不治的死证。)(【原文】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大凉革候,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咳,腹中鸣,注泄鶩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眥1痛,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
【译文】阳明司天,燥气淫胜,则树木繁荣推迟,草类生长较晚。筋骨发生变化,大凉之气使天气反常,树木生发之气被抑制而郁伏于下,草类的花叶均现焦枯。民众多病在肤胁疼痛,寒凉清肃之气感受之后则为疟疾,咳嗽,腹中鸣响,暴注泄泻,大便稀溏,心胁突然剧痛,不能转侧,咽喉干燥,面色如蒙尘,腰痛,男子癫疝,妇女少腹疼痛,眼目昏昧不明,眼角疼痛,疮疡痈痤,应该蛰伏的虫类反而出动。病的根本在肝脏。如太冲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阳明司天引发的疾病,阳明司天,卯酉岁也。燥金淫胜于上,则木受其制,故草木生荣俱晚。肝血伤而不能荣养筋骨,故生内变。感寒清而成疟者,秋成痎疟也。大凉革候者,夏秋之交,变炎暑而为清凉也。盖金淫于上,故病本于肝。太冲,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动脉应手,肝经之腧穴脉也。肝气已绝,故死不治。——22.阳明司天引发的疾病
——————————————————
【注释】1.眥:(zì自)古同“眦”。眼角。《庄子·外物》:“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列子·汤问》:“拭眥扬眉而望之。”《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说文》:“眥,目厓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火台),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藏也。(太阳寒水司天之年, 寒气淫胜而制约其所胜的火气, 就会出现在不应当寒冷的季节反而寒气来临, 水多结冰的现象。 体内的血脉易发生变化, 火热内郁而易生痈疡, 人们易患厥心痛、 呕血、 血泄、 鼻塞、 衄血、 善悲伤、 时时有眩晕昏倒等病症。 如果逢岁运之火炎烈, 那么暴雨与冰雹一同降下。 人们易生胸腹胀满、 手热、 肘部拘挛、 腋肿、 心悸怔忡、 胸胁胃脘不舒、 面赤、 目黄、 嗳气、 咽干。 甚则肤色黑如烟尘、 口渴饮水等病症。 疾病的根本在于寒邪犯心。 如果神门部位的脉气终绝, 多属不治死证。 这就是所说的诊察脉气之动, 以测知脏真之气的存亡。)(【原文】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1干,甚则色炲2,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译文】太阳司天,寒气淫胜,则寒气非时而至,水多结冰,如遇戊癸火运炎烈,则有暴雨冰雹。民众多病血脉变化于内,发生痈疡,厥逆心痛,呕血,便血,衄血,鼻塞流涕,善悲,时常眩晕仆倒,胸腹满,手热,肘臂挛急,腋部肿,心悸甚,胸胁胃脘不舒,面赤目黄,善嗳气,咽喉干燥,甚至面黑如炲,口渴欲饮,病的根本在心脏。如神门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所以说,由脉气的搏动,可以测知其脏气的存亡。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太阳司天引发的疾病,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寒气反至者,谓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也,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气反从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阳运居于中,故曰运火炎烈。夫寒临于上,如阳能胜之,即所谓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乃病反其本,得标之病矣。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此太阳从本从标,寒热更胜之气也。是以痈疮呕血等,乃阳热中盛之证。神门,心之腧穴,在手掌后锐骨端,动脉应手,故所谓候脉之动气,则知五脏之存亡矣。——23.太阳司天引发的疾病
——————————————————
【注释】1.嗌:(yì艺)《庄子·大宗师》:“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列子·汤问》:“使我嗌疾而腰急。”《山海经·北山经》:“食之已嗌痛。”《黄帝内经·素问》:“嗌于面尘,身无膏泽。”《释名》:“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这里用为咽喉之意。
2.炲:(tái台)古同“炱”。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通俗文》:“积烟为炱煤。”)(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司天,风气过盛,要以辛辣味凉性膳食调和,以苦味和甘甜味佐餐,以甘甜味滋补脾脏土气,以酸味疏泻肝脏过盛木气。
少阴火气司天,热气过盛,要以咸味寒性膳食调和,以苦味和甘甜味佐餐,以酸味收敛肝脏木气。
太阴土气司天,湿气过盛,要以苦味热性膳食调和,以酸味和辛辣味佐餐,以苦味滋补心脏火气,以淡味疏泻脾脏土气。如果身体上部湿气郁积生热,就要以苦味温性膳食调和,以甘甜味和辛辣味佐餐,直到发汗为止。
少阳火气司天,火气过盛,要以酸冷膳食调和,以苦味和甘甜味佐餐,以酸味收敛肝脏木气,以苦味发散心脏过盛火气,再以酸味滋补肝脏木气。热气过盛与火气过盛产生的病变,调治方法相同。
阳明金气司天,燥气过盛,要以苦湿膳食调和,以酸味和辛辣味佐餐,以苦味疏泻心脏火气。
太阳水气司天,寒气过盛,要以辛辣味热性膳食调和,以甘甜味和苦味佐餐,以咸味疏泻肾脏过盛水气。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在泉地气上升遭遇邪气克制,使人体产生病变应该怎样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在泉厥阴木气上升遭遇阳明金气克制,清冷邪气侵害人体造成肝脏病变,要以酸味温性膳食调治,以苦味和甘甜味佐餐,以辛辣味疏泻肝脏郁积的木气。
在泉少阴热气上升遭遇太阳水气克制,寒冷邪气侵害人体造成心脏病变,要以甘甜味热性膳食调治,以苦味和辛辣味佐餐,以咸味疏泻心脏郁积的火气。
在泉太阴湿气上升遭遇少阴火气克制,湿热邪气侵害人体造成脾脏和肾脏病变,要以苦味寒性膳食调治,以甘甜味和咸味佐餐,以苦味疏泻脾脏和肾脏郁积的湿水气。
在泉少阳火气上升遭遇太阳水气克制,寒冷邪气侵害人体造成心脏和肾脏病变,要以甘甜味热性膳食调治,以苦味和辛辣味佐餐,以咸味疏泻心脏郁积的火气。
在泉阳明金气上升遭遇少阴火气克制,燥热邪气侵害人体造成肺脏病变,要咸味膳食寒调治,以苦味和甘甜味佐餐,以酸味疏泻脾脏郁积的土气,以寒热燥湿阴阳平衡为宜。
在泉太阳水气上升遭遇少阴火气克制,湿热邪气侵害人体造成肾脏病变,要以咸味寒性膳食调治,以甘甜味和辛辣味佐餐,以苦味疏泻肾脏郁积的水气。
黄帝问:司天岁气下降遭遇邪气克制,使人体产生病变应该怎样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司天遭遇阳明金气克制,清冷邪气侵害人体造成肝脏病变,要以酸味温性膳食调治,以甘甜味和苦味佐餐。
少阴火气司天遭遇太阳水气克制,寒冷邪气侵害人体造成心脏病变,要以甘甜味温性膳食调治,以苦味、酸味和辛辣味佐餐。
太阴土气司天遭遇少阴火气克制,湿热邪气侵害人体造成脾脏病变,要以苦味寒性膳食调治,以苦味和酸味佐餐。
在泉少阳火气司天遭遇太阳水气克制,湿寒邪气侵害人体造成心脏病变,要以甘甜味热性膳食调治,以苦味和辛辣味佐餐。
在泉阳明金气司天遭遇少阴火气克制,燥热邪气侵害人体造成热气反胜燥气,要以辛辣味寒性膳食调治,以苦味和甘甜味佐餐。
在泉太阳水气司天遭遇少阴火气克制,湿热邪气侵害人体造成肾脏病变,要以咸味寒性膳食调治,以苦味和辛辣味佐餐。
黄帝问:五运六气偏胜,会使人体产生哪些病变?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过盛,大风频起,倮虫不能滋生,会使人体产生耳鸣头眩、胃中翻腾欲吐、胃脘横鬲处发寒、胠胁气滞生热、小便黄赤、胃脘中间疼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疼痛、泄痢赤白、甚则呕吐、咽膈阻塞不通等病变。
少阴火气偏胜,炎暑天气异常,树木焦灼流津,草类枯萎,会使人体产生心下闷热、常觉饥饿、肚脐下气上逆、气游三焦、呕逆、情绪烦躁、腹部胀满作痛、大便溏泻、传变变成血痢等病变。
太阴土气偏胜,大雨频频降临以后,又出现干燥天气,会使人体产生火气内郁,内生疮疡而流散于外,造成胠胁疼痛、甚则心痛、热气阻隔在上部、头痛、喉痹、颈项僵硬等病变。如果湿气独胜,则会使人体形成湿气内郁,造成寒迫下焦、头顶疼痛、牵引眉间疼痛、胃中胀满、少腹满胀、腰臀沉重僵硬、入房不便、时常泄泻不止、足下温湿、头部沉重、足胫浮肿、饮水下肚导致身体上部浮肿等病变。
少阳火气偏胜,天气暴热焦灼,草木草萎枯,河湖干涸,介虫被迫伏藏。燥热邪气侵害人的胃脏,会产生心烦、心痛、目赤、欲呕、呕酸、易饥饿、耳痛、小便赤色、易惊、胡言乱语、少腹疼痛、泄痢赤白等病变。
阳明金气偏胜,天气急剧降温,充满肃杀景象,草木华英失色,毛虫遭殃。清冷凉气侵害到人体内部,会产生胸中不舒、咳嗽、左胠胁疼痛、大便溏泄、内则咽喉阻塞、外则生臑疝等病变。
太阳水气偏胜,寒风凛冽,天气冷凝,流水提前结冰,羽虫生化延迟,会人体出现痔疮、疟疾、寒气入胃内生心病、阴部生疮疡连及两股内侧、房事不便、筋肉拘急麻木、血脉凝滞、络脉胀满色变、时有便血、皮肤臃肿、腹中胀满、饮食减少、热气上逆、头项巅顶脑户疼痛、眼珠疼痛如外脱、寒气侵入下焦、传变为水泻等病变。)(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不同天气易患的疾病2
帝曰:善。治之奈何?(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对此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岐伯回答说: 在六气司天的年份中, 风木之气淫胜之年的发病的用药规律是, 用辛凉之药物平治, 佐药用苦甘, 用甘味之药缓急, 用味酸之药泻邪;君火热气淫胜之年发病, 用咸寒之药平治, 佐药用苦甘, 用味酸之药收敛;湿土之气淫胜之年发病, 用苦热药平治, 佐药用酸辛, 用苦味之药以燥湿, 用淡味之药以渗湿, 如果湿郁于上而有化热者, 用苦温药主治,佐药用甘辛之品, 以汗出湿去为止;火气淫胜之年发病, 用酸冷之药物平治, 佐药用苦甘,以酸味药收敛, 用味苦之品泄火, 火退津伤者复用酸味药以恢复津液;热气淫胜之年所致病证的用药规律与此相同;燥金之气淫胜之年发病, 用苦温药物平治, 佐药用酸辛之品, 用苦药下泄邪气;寒气淫胜之年发病, 用辛热药物平治, 佐药用甘苦之品, 用咸味药以泻邪气。)(【原文】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译文】黄帝说: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岐伯说:司天之气,风气淫胜,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味缓其急,以酸味泻其邪。热气淫胜,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味收敛阴气。湿气淫胜,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味药燥湿,以淡味泄湿邪。如湿邪甚于上部而有热,治以苦味温性之药,佐以甘辛,以汗解法恢复其常态而止。火气淫胜,治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味收敛阴气,以苦味药发泄火邪,以酸味药复其真气,热淫与火淫所胜相同。燥气淫胜,治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味下其燥结。寒气淫胜,治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味药泄其寒邪。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司天淫胜的治疗原则,此原则即是以所胜之气味调治平之。——24.六气司天淫胜的治疗原则)
(【点评】 : 本段说明六气司天、 在泉之时, 淫邪伤人的规律, 以及用药的应对措施。)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在本气不足、 邪气反胜的时候, 应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木在泉, 风气司于地, 所不胜之金的清气反胜而发病时, 用酸温药物主治, 佐药用苦甘之品, 用辛味药以平调其正气;少阴君火在泉, 热气司于地, 所不胜之水的寒气反胜发病时, 用甘热药主治, 佐药用苦辛, 用咸味之药以平调其正气;太阴湿土在泉, 湿气司于地, 热气反胜而发病时, 用苦冷的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咸甘之品, 用味苦的药物以平调其正气;少阳相火在泉, 火气司于地, 所不胜之水的寒气反胜而致病时, 用甘热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辛之品, 用咸味药以平调其正气;阳明燥金在泉, 燥气司行于地,所不胜之火的热气反胜的发病, 用平凉之药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甘之品, 用酸味药平调其正气, 以冷热平和之药制方为宜;太阳寒水在泉, 寒气司于地, 热气反胜而发病时, 用咸冷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甘辛之品, 用苦味药物平调其正气。)(【原文】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译文】黄帝说:好的。本气不足而邪气反胜所致之病,应当怎样治疗?
岐伯说:风气在泉,而反被清气胜的,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味药平之。热气在泉,而寒气反胜的,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味药平之。湿气在泉,而热气反胜的,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味药平之。火气在泉,而寒气反胜的,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味药平之。燥气在泉,而热气反胜的,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味之药平之,以冷热平和为方制所宜。寒气在泉,而热气反胜的,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味药平之。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在泉邪气反胜的治疗原则,邪气反胜者,不正之气反胜在泉主岁之气,又当用胜邪之气味,以平治之。——25.六气在泉邪气反胜的治疗原则)(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9——一些疾病治疗的方法2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黄帝问道: 六气司天, 邪气反胜发病应当怎样进行治疗呢?)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火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木司天, 风化于天, 所不胜之金的清气反胜致病时, 用酸温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甘苦之品;少阴君火司天, 热化于天, 所不胜之水的寒气反胜致病, 用甘温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酸辛之品;太阴湿土司天, 湿化于天, 热气反胜而致病, 用苦寒之药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酸之品;少阳相火司天, 火化于天, 所不胜之水的寒气反胜而发病,用甘热之药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辛之品;阳明燥金司天, 燥化于天, 所不胜之火的热气反胜致病, 用辛寒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甘之品: 太阳寒水司天, 寒化于天, 热气反胜致病,用咸冷的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辛之品。)(【原文】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火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译文】黄帝说:司天之气被邪气反胜所致之病,应当怎样治疗?
岐伯说:风气司天而清凉之气反胜的,治用酸温,佐以甘苦。热气司天而寒水之气反胜的,治用甘温,佐以苦酸辛。湿气司天而热气反胜的,治用苦寒,佐以苦酸。火气司天而寒气反胜的,治用甘热,佐以苦辛。燥气司天而热气反胜的,治用辛寒,佐以苦甘。寒气司天而热气反胜的,治用咸冷,佐以苦辛。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司天邪气反胜的治疗原则,六气司天,邪气反胜,宜以所胜之气味平治之。——26.六气司天邪气反胜的治疗原则)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黄帝问道: 六气互相为胜气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木之气为胜气时, 易发生耳鸣、 目眩头晕、 烦乱、 欲吐、 胃和胸膈如有寒气一样逆冷。 大风时起, 保虫类不能滋生。 肤胁部气机并聚, 转化为热, 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 向上支撑两胁、 肠呜、 飧泄、 少腹疼痛、 泻泄如注、 下利赤白, 甚则呕吐、胸膈、 咽喉不通畅等病。)(【原文】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1欲吐,胃鬲2如寒,大风数举,倮3虫不滋,胠4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译文】黄帝说:六气偏胜引起人体发病等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风气偏胜,发为耳鸣头眩,胃中翻腾混乱而欲吐,胃脘横鬲处寒冷;大风屡起,倮虫不能滋生,人们多病腋下气滞,化而成热,则小便黄赤,胃脘当心处疼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疼痛,利下赤白,病甚则呕吐,咽膈之间阁塞不通。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偏胜的治疗原则,六气偏胜,而为民病,宜以所胜之气味调治平治之。——27.六气偏胜的治疗原则
——————————————————
【注释】1.愦:(kuì溃)《庄子·大宗师》:“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战国策·齐策四》:“愦于忧。”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则固僵仆烦愦。”这里用为昏乱、神志不清之意。
2.鬲:(gé革)古通“膈”。横隔膜。《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食饮不下,鬲塞不通。”
3.倮:(luǒ裸)古同“裸”。《管子·幼官》:“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管子·七臣七主》:“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訾犹倮而咎撅者也。”倮兽即短毛野兽。
4.胠:(qu曲)腋下。《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说文》:“胠,亦(腋)下也。”《广雅·释亲》:“胠,胁也。”)(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0——一些疾病治疗的方法3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少阴君火热气为胜气时, 易发生心下烦热、 易饥饿、 脐下悸动、 气行于三焦等病症。 炎暑发生, 树木汁液外流, 草类枯萎。 人易生呕逆、 烦躁、 腹满疼痛、 鸭溏泻泄, 变为血痢等病症。 )(【原文】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1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2。
【译文】少阴热气偏胜,则病心下热,常觉饥饿,脐下有动气上逆,热气游走三焦;炎暑到来,树木因之流津,草木因之枯萎,人们病呕逆,烦躁,腹部胀满而痛,大便溏泻,传变变成血痢。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少阴偏胜导致的疾病,少阴偏胜,则病心下热,常觉饥饿,脐下有动气上逆,热气游走三焦;炎暑到来,树木因之流津,草木因之枯萎,人们病呕逆,烦躁,腹部胀满而痛,大便溏泻,传变变成血痢。——28.少阴偏胜导致的疾病
——————————————————
【注释】1.齐:(jì剂)古通“脐”。肚脐。《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庄子·大宗师》:“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列子·黄帝》:“与齐俱入,与汨偕出。”《素问·奇病论》:“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2.沃:(wò卧)《韩非子·初见秦》:“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说文》:“沃,溉灌也。”《论衡·偶然》:“使火燃以水沃之,可谓水贼火。”本意为灌水之意。这里用为便血之意。)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月隹)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太阴湿土之气为胜气时, 易发生火气内郁, 体内生疮疡;火气流散于外部, 病在脑胁等处, 甚则心痛;热邪格拒则生头痛、 喉痹、 项强;湿气独胜则湿气内郁、 寒气迫于下焦, 疼痛发生于头顶, 痛引眉问、 胃胀满等病症。 大雨频降, 鳞虫出现于陆地, 燥化之令推迟到来。人易发生少腹疼痛, 腰、 臀沉重强急、 腹内气行不利、 泄泻如注、 足下温热、 头重、 足胫浮肿、 水饮发于内、 浮肿起于上等病症。)(
【原文】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1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2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译文】太阴热湿偏胜,火气郁于内,则蕴藏酿成疮疡,流散在外则病生于胠胁,甚则心痛,热气阻格在上部,所以发生头痛,喉痹,项强;单纯由于湿气偏胜而内郁,寒气迫下焦,痛于头顶,牵引至眉间,胃中满闷;多雨之后,湿化之象方始出现,少腹满胀,腰臀部重而强直,妨碍入房,时时泄泻如注,足下温暖,头部沉重,足胫浮肿,水饮发于内而浮肿见于上部。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太阴偏胜导致的疾病,太阴热湿偏胜,火气郁于内,阴湿之气淫于外,则火气内郁,而疮疡于中矣。湿热之气流散于外,则及于风木,而病在腋下,甚则心痛者,木甚而传于火也。热格头痛,喉痹项强者,风火之气与湿气相离,从颈项而上于巅顶也。此言太阴之气,火土相合,而淫于岁半以前。独胜者,阴湿之气复胜于岁半以后也。湿气在中,故内郁而迫于下焦。痛留顶而互引眉间者,风火之气留于巅顶,传于阳明之经,而下及于胃满也。雨数至,燥化乃见者,至四气五气之交,而后见此证也。少腹满,腰脽重强者,湿气下淫及于肾也。足下温,头重者,风火之气复溜于下也。足胫胕肿者,土淫而水泛也。饮发于中,胕肿于上者,水邪从下而中,中而上也。本节论土胜于四时,从中而外,外而上,上而中,中而上,同四时之气外内出入,环转一身,大有关于病机,学者宜休认勿忽。——
——————————————————
【注释】1.脽:(shuí谁)尾椎骨。《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
2.胕:(fū伏)古同“肤”,皮肤。《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
29.太阴偏胜导致的疾病)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少阳相火暑气为胜气时, 易发生热邪犯胃、 烦心、 心痛、 目赤、 欲呕、 呕吐酸水、 易饥饿、 耳痛、 尿赤、 易惊恐、 谵言妄语等病症。 暴热耗气伤阴, 草木枯萎, 流水干涸, 介虫退缩不长。 人易发生少腹疼痛, 下利赤白等病症。)(【原文】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1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译文】少阳火气偏胜,热气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易饥饿,耳痛,小便赤色,易惊,谵妄;暴热之气消烁津液,草萎枯,水干涸,介虫屈伏,人们少腹疼痛,下痢赤白。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少阳偏胜导致的疾病,少阳之气合于三焦,故热客于胃,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间也。三焦与心主包络相合,故烦心,心痛。三焦之脉上入于耳中,络目锐眦,故淫上则为耳痛、目赤。淫于中则为呕饥,淫于下则为溺赤,少腹痛,下沃赤白也。善惊谵妄者,阳明胃经热也。三焦之气,蒸津液,化荣血。——30.少阳偏胜导致的疾病
——————————————————
【注释】1.介:(jiè戒)指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管子·幼官》:“饮于白后之井,以介兽之火爨。”《吕氏春秋·孟冬纪·孟冬》:“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阳明燥金之气为胜气时, 则清凉之气生于内, 易患左肱胁疼痛、 鸭溏泻泄、 内则发生咽喉闭塞、 外则发生癫疝等病症。 大凉肃杀之气到来, 草木花叶变色, 毛虫受到伤害。 人易发生胸中气机不利、 殴喉不利、 咳嗽等病症。)(【原文】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1塞,外发癞2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译文】阳明燥金偏胜,则清凉之气发于内,左胠胁疼痛,大便溏泄,内则咽喉窒塞,外为癞疝;大凉肃杀之气施布,草木之花叶改色,有毛的虫类死亡,民众病胸中不舒,咽喉窒塞而咳嗽。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阳明偏胜导致的疾病,金气肃寒,故清发于中;金胜则木气受亏,故为胁痛癞疝;清气在下,则为溏泄,在上,则为嗌塞。是以花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者,阳明燥金上及于肺,同气相感也。——31.阳明偏胜导致的疾病
——————————————————
【注释】1.嗌:(yì艺)《庄子·大宗师》:“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列子·汤问》:“使我嗌疾而腰急。”《山海经·北山经》:“食之已嗌痛。”《黄帝内经·素问》:“嗌于面尘,身无膏泽。”《释名》:“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这里用为咽喉之意。
2.癞:(lài赖)恶疮、顽癣之类的疾病,因肿胀而不能小便。《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癞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太阳寒水之气为胜气时, 阴寒凝冽之气到来, 流水非时而结冰, 羽虫化育推迟。 人们易生痔、 疟疾, 寒气犯胃, 内生心痛, 阴中生疮。 不能进行房事, 阴部、 大腿内侧互相抽引,筋肉拘急, 血脉凝涩, 络脉色变, 或者便血、 泻泄、 皮肤胀闷及肿胀、 腹满、 饮食减少。 热气反而上行时, 头、 项、 囟顶、 脑户处疼痛, 目胀痛如脱出, 寒邪入于下焦时则为水泻病症。)(【原文】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1,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2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译文】太阳寒气偏胜,寒凝战潥之气时至,有非时之冰冻,羽类之虫延迟生化。发病为痔疮,疟疾,寒气入胃则生心病,阴部生疮疡,房事不利,连及两股内侧,筋肉拘急麻木,血脉凝滞,络脉郁滞充盈而色变,或为便血,皮肤因气血否塞而肿,腹中痞满,饮食减少,热气上逆,而头项巅顶脑户等处疼痛,目珠疼如脱出,寒气入于下焦,传变成为水泻。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太阳偏胜导致的疾病,太阳寒水气胜,故凝栗且至。非时水冰者,胜气在于岁半以前,是以羽虫后化也。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络上通于心,故心痛也。阴中乃疡,是以隐曲不利,而互引阴股,足太阳主筋,故筋肉拘苛也。皮肤否肿者,太阳之气主表也。腹满食减者,水气乘脾也。热反上行者,太阳之气随经上入脑,还出别下项,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故目如脱也。寒入下焦者,太阳标阳而本寒,是以阳热上行,而阴寒下行也。——32.太阳偏胜导致的疾病
——————————————————
【注释】1.苛:(kē棵)古通“疴”。病,沉重的,过去的老病。《管子·小称》:“逐堂巫而苛病起,逐易牙而味不至。”《管子·内业》:“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吕氏春秋·审时》:“身无苛殃。”《礼记·内则》:“疾痛苛痒。”
2.囟:(xìn信)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1——六气相胜的情况
帝曰:治之奈何?((黄帝问道: 六气互为胜气致病时应当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木之气为胜气致病时, 用甘凉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辛之品, 用酸味药物泻邪;少阴君火之气为胜气致病时, 用辛寒的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为苦咸之品, 用甘味药物泻邪;太阴湿土之气为胜气致病时, 用咸热的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辛甘之品, 用苦味药以泻邪气;少阳相火之气为胜气致病时, 用辛寒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甘咸之品, 用甘昧药物泻邪;阳明燥金之气为胜气致病时, 用酸温的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辛甘之品, 用苦味药泻邪;太阳寒水之气为胜气致病时, 用甘苦的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辛酸之品, 用咸味药泻邪。)(【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译文】黄帝说:怎样治疗?
岐伯说:厥阴风气偏胜致病,治用甘清,佐以苦辛,用酸味泻其胜气。少阴热气偏胜致病,治用辛寒,佐以苦咸,用甘味泻其胜气。太阴湿气偏胜致病,治用咸热,佐以辛甘,用苦味泻其胜气;少阳火气偏胜致病,治用辛寒,佐以甘咸,用甘味泻其胜气。阳明燥气偏胜致病,治用酸温,佐以辛甘,用苦味泻其胜气。太阳寒气偏胜致病,治用甘热,佐以辛酸,用咸味泻其胜气。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偏胜致病的治疗原则,治疗诸偏胜之气,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消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则病气衰去,此治之大体也。——33.六气偏胜致病的治疗原则)( 黄帝问:五运六气偏胜,人们应该怎样进行膳食调养呢?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偏胜,要以甘甜味凉性膳食调养,以苦味和辛辣味佐餐,以酸味疏泻肝脏郁积的木气。
少阴火气偏胜,要以辛辣味寒性膳食调养,以苦味和咸味佐餐,以甘甜味疏泻肾脏郁积的水气。
太阴土气偏胜,要以咸味热性膳食调养,以辛辣味和甘甜味佐餐,以苦味疏泻肾脏郁积的水气。
少阳火气偏胜,要以辛辣味寒性膳食调养,以甘甜味和咸味佐餐,以甘甜味疏泻肾脏郁积的水气。
阳明金气偏胜,要以酸味温性膳食调养,以辛辣味和甘甜味佐餐,以苦味疏泻肾脏郁积的水气。
太阳水气偏胜,要以甘甜味热性膳食调养,以辛辣味和酸味佐餐,以咸味疏泻心脏郁积的火气。
黄帝问:五运六气偏胜,气候反常又会使人体产生哪些病变?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够详细啊!
厥阴木气过盛,冷热交替,气候异常,狂风突起,树倒枝折,飞沙走石,倮虫不能繁衍兴旺,会使人体产生少腹胀实、腹胁拘急剧痛、厥心痛、多汗、呕吐、饮食不下、食后复吐、筋骨抽痛、眩晕、手足逆冷、甚则风邪入脾、饮食痹阻反溢等病变。如果发现患者冲阳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少阴火气过盛,寒热天气反复出现,流水不结冰,介虫不蛰伏,暑热天气延后,大地火热焦灼,会使人产生体内闷热,出现烦躁、鼻塞流涕、打喷嚏、少腹绞痛、咽喉干燥、大便时泄时止、左腹气逆上行至右侧、咳嗽、皮肤痛、突然失音、深度昏迷、不省人事、瑟瑟颤栗、畏寒、胡说乱动、寒罢则发热、渴饮、呼吸气短、骨软萎弱、肠道梗塞、大便不通、肌肤浮肿、呃逆、嗳气、牖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热邪入肺、干咳、鼻塞等症状。如果发现患者天府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太阴土气过盛,湿热交变,暴雨频降,鳞甲鱼类游行于陆地,会使人们产生身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化、阴气上逆、胸中不畅、咳喘有声、头顶沉重作痛、抽痛痉挛剧烈、呕吐、神情落寞、口吐清水、甚则湿邪入肾、频泻不止病变。如果发现患者太溪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少阳火气过盛,炎热天气就会到来,空气干燥焦灼,介虫大量死亡,使人们产生惊骇、抽风痉挛、咳嗽、流鼻血、心热烦躁、小便数频、畏风、厥气上逆、面色灰暗如尘土、眼皮抽动、火气内生口糜、呕逆、血液外溢、便血、疟疾、畏寒颤栗、寒极转热、咽喉干燥、渴饮、小便黄赤、呼吸气短、经脉萎弱、湿气热化为水病、传变为浮肿、甚则邪气入肺等病变。如果发现患者尺泽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阳明金气过盛,天气会异常清冷,寒冰厚坚,大地冻裂,阳光不发热,清冷凉气肃杀凄切,森林草木枯干,毛虫类动物会出现疠病,使人体产生胠胁疼痛、气归于左侧、时欲叹息、心痛、痞满、腹胀、泄泻、呕吐苦水、咳嗽、呃逆、心烦、烦心、胸膈阻塞不通、头痛、惊骇、筋挛、甚则邪气入肝等病变。如果发现太冲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太阳水气过盛,寒气厥逆上行,水凝雨冰,禽类羽虫大量死亡,寒冷邪气会使人们产生心脏和胃脏病变,表现为胸膈阻塞、心痛、痞满、头痛、善忘善悲、经常眩晕跌倒、饮食减少、腰臀疼痛、屈伸不便、少腹疼痛牵引睾丸并连腰脊作痛、逆气上冲心脏、唾吐清水、呃逆、嗳气,甚则邪气入心等症状。如果发现患者神门脉衰绝,就是不可救药的死症。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过盛,气候异常造成的人体病变,要以酸味寒性膳食调养,以甘甜味和辛辣味佐餐,以酸味疏泻脾脏郁积的土气,再以甘甜味滋补脾脏木气。
少阴火气过盛,气候异常造成的人体病变,要以咸味寒性膳食调养,以苦味和辛辣味佐餐,以甘甜味疏泻肾脏郁积的水气,以酸味收敛脾脏土气,以辛辣味和苦味发散邪气,以咸味软化心脏血脉。
太阴土气过盛,气候异常造成的人体病变,要以苦味热性膳食调养,以酸味和辛辣味佐餐,以苦味疏泻肾脏郁积的水气,再以燥散湿。
少阳火气过盛,气候异常造成的人体病变,要以咸味寒性膳食调养,以苦味和辛辣味佐餐,以咸味软化心脏血脉,以酸味收敛脾脏土气,以辛辣味和苦味发散火气。发散体内过盛火气不避暑热节气,但不要触犯温凉节气。少阳火气过盛与少阴火气过盛,气候异常造成的人体病变,调治方法相同。
阳明金气过盛,气候异常造成的人体病变,要以辛辣味温性膳食调养,以苦味和甘甜味佐餐,以苦味疏泻心脏火气,以酸味滋补肝脏木气。
太阳水气过盛,气候异常造成的人体病变,要以咸热性膳食调养,以甘甜味和辛辣味佐餐,以苦味滋补心脏火气。
调治各种气候反复无常造成的人体病变,寒则用热,热则用寒,温则用清,清则用温,气散则收敛,气郁则发散,气燥则濡润,气急则舒缓,气实则疏泻,气弱则加强,气衰则补充,气盛则削弱。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就会使病毒邪气衰退。归其所宗,阴阳平衡,泻实补虚,扶正祛邪,损有余以补不足,这就是养生保健调治疾病的要旨。)
(【点评】 :本段说明六气相互变化, 互胜时, 应该如何应对。)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黄帝问道: 六气互为复气时会产生哪些情况?)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原文】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译文】黄帝说:六气恢复引起人体发病等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厥阴风气之复,则发为少腹部坚满,腹胁之内拘急暴痛,树木倒卧,尘沙飞扬,倮虫不得繁荣;发生厥心痛,多汗,呕吐,饮食不下,或食入后又吐出,筋骨抽痛,眩晕,手足逆冷,甚至风邪入脾,食入痹阻不能消化,必吐出而后已。如果冲阳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厥阴恢复导致的疾病,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阴之气郁而发也。偃木飞沙,郁怒之气大复也。倮虫不荣,风气发而土气衰也。厥心痛者,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此厥阴之气干于心也。汗发者,风热之阳加于阴也。清厥者,风淫于上,阴气下逆也。冲阳,胃之动脉,此风气盛而土气绝也。按六气之胜复,与五运不同,五运不及之岁,有胜气而子气为母复仇,六气之胜复无分太过不及,有胜则有复,无胜则无复,胜甚则复甚,胜微则复微,而所复之气,即是所郁之本气复发,非子复母仇也。故曰:“厥阴之复,少阴之复”,与《气交变》章之论复不同也。《六微旨论》曰:“风寒暑湿燥火,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盖谓六气主岁,无论司天在泉,如上下和平,无有胜复,此气之德化也。用者,胜之始。变者,复之机。此胜复而为民病也。——34.厥阴恢复导致的疾病)(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2——六气相胜的治疗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火芮),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岐伯回答说: 你问得很详细啊!厥阴风木之气为复气时, 易发生少腹坚硬满胀、 拘急暴痛等病症。 草木倒伏, 沙土飞扬, 倮虫生长不能繁荣。 人们易发生厥心痛、 出汗、 呕吐、 饮食不下、 食人即吐、 头晕目眩、 肌肤手足厥冷, 甚则邪气犯脾, 为食痹、 呕吐等病症。 如果冲阳部位的脉气终绝, 多属不治的死证。 少阴君火之气为复气时, 易发生郁热内发、 烦躁、鼻塞、 喷嚏、 少腹绞痛、 炽热燔灼、 咽干、 大小便时利时闭。 阳气发动于左, 上行于右而刑肺金则生咳嗽、 皮肤痛、 突然失音、 心痛、 郁冒不省人事、 洒淅恶寒振傈、 谵言妄语、 寒去就发热、 口渴欲饮、 少气、 骨痿、 肠道隔塞不通、 外部发生浮肿、 呃逆、 嗳气等病症。 火的气化作用推迟到来, 流水不能结冰, 热气大行, 介虫不能再生化。 人们易发生痱、 疹、 疮疡、痈疽、 痤、 痔, 甚则热邪传肺, 发生咳嗽、 鼻渊。 如果天府部位的脉气终绝, 多属不治的死证。)(【原文】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焫1,嗌2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瘖3心痛,郁4冒5不知人,乃洒6淅7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8胗9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10。天府绝,死不治。
【译文】少阴火气之复,则懊侬烦热从内部发生,烦躁,鼻塞流涕,喷嚏,少腹绞痛;火势盛而燔的,咽喉干燥,大便时泄时止,动气生于左腹部而向上逆行于右侧,咳嗽,皮肤痛,突然失音,心痛,郁积之气侵犯头脑昏迷不省人事,继则沾水即恶寒,振栗寒战,谵语妄动,寒罢而发热,口渴欲饮水,少气,骨软萎弱,肠道梗塞而大便不通,肌肤浮肿,呃逆,嗳气。少阴火热之气后化,因此流水不会结冰,热气流行过甚,介虫不蛰伏,病多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等外症,甚至热邪入肺,咳嗽,鼻水。如果天腑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少阴恢复导致的疾病,夫阴寒在腹则泄注,得火热之气则注止。少阴标本并发,是以注泄分,而时注时止也。气动于左者,君火之气发展史左肾之水中。上行于右者,肺肾上下相交,肾为本而肺为末也。火淫肺金则咳而皮痛,金主声,故突然喑哑也。心痛者,火气自伤也。郁冒不知人者,寒热郁积之气乱于上也。哕噫,小肠之气不通,逆气上走心而为噫也。赤气后化者,复在五气终气,是以流水不冰,痱疹疮疡,乃热伤气血,火热烁金,故天府绝也。——35.少阴恢复导致的疾病
——————————————————
【注释】1.焫:(ruò弱)古同“爇”,点燃、焚烧。《管子·霸形》:“楚人攻宋、郑,烧焫熯焚郑地。”《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
2.嗌:(yì艺)《庄子·大宗师》:“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列子·汤问》:“使我嗌疾而腰急。”《山海经·北山经》:“食之已嗌痛。”《黄帝内经·素问》:“嗌于面尘,身无膏泽。”《释名》:“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这里用为咽喉之意。
3.瘖:(yīn音)古同“喑”。缄默不语、哑口无言。《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吕氏春秋·孟春纪》:“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
4.郁:(yù语)《诗·秦风·晨风》:“郁彼北林。”《管子·君臣下》:“郁令而不出者,幽其君者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郁湮不育。”《吕氏春秋》:“积聚精气郁也。”《汉书·路温舒传》:“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这里用为积聚之意。
5.冒:(mào茂)《庄子·缮性》:“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国语·周语上》:“其君贪冒辟邪。”《国语·晋语》:“有冒上而无忠下。”《汉书·礼乐志》:“习俗薄恶,民人抵冒。”这里用为侵犯、违犯之意。
6.洒:(sǎ撒)《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荀子·正名》:“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礼记·内则》:“洒扫室堂及庭。”《说文》:“洒,滌水也。古文以为灑掃言。”《字林》:“洒,濯也。”这里用为濯水、洗涤之意。
7.淅:(xī昔)象声词。多形容风雨声。寒凉。如:淅冽冽(淅淅零零,淅淅萧萧,淅瑟,淅剌剌。风声);淅零淅留(淅淅沥沥,淅零零。雨声);淅然(寒冷)。《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
8.疿:(fèi痱)古同“痱”。由于暑天出汗过多,引起汗腺发炎,皮肤表面生出来的小红疹,很痒。《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疡疿呕逆,瘛瘲骨痛。”
9.胗:(zhēn诊)溃疡。《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肉瞤瘛,目视盳盳,物疏璺,肌肉胗发。”《说文》:“胗,唇疡也。籀文从疒。”《三苍》:“胗,肿也。”《广雅》:“胗,创也。”
10.渊:(yuān冤)《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管子·宙合》:“渊泉而不尽,微约而流施。”《管子·度地》:“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水。”《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说文》:“渊,回水也。”这里用为水之意。)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谿绝,死不治。(太阴湿土之气为复气时, 湿化之气频频发生, 易生体重、 腹内胀满、 饮食不化、 阴气上逆、 胸中郁闷不畅、 水饮发于内、 咳嗽、 喘息有声等病症, 时有大雨降落, 鳞虫出现于地面上。 人们易生头项疼痛沉重、 头晕抽搐、 呕吐、 欲安静独处、 呕吐清液, 甚则邪入于肾, 发生泻痢无度等病症。 如果太溪部位的脉气终绝, 多属不治的死证。)(【原文】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1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谿绝,死不治。
【译文】太阴湿气之复,则湿气变化而大行,于是发生身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消化,阴气上逆,胸中不爽,水饮生于内,咳喘有声。大雨时常下降,洪水淹没了田地,鱼类游行于陆地,民病头顶痛而重,手脚痉挛,口歪眼斜更加厉害,呕吐,神情默默,口吐清水,甚则湿邪入肾,泄泻频甚而不止。如果太溪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太阴恢复导致的疾病,太阴所至为湿生,故为注雨。阴湿之气盛,是体重中满,饮食不化。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也。盖阳明者,表阳也。太阴者,三阴也。阴变而乘于阳,则阳欲尽而阴盛,是以唾吐清液也。甚则入肾,下乘冬令之寒水也。肾开窍于二阳,故曰窍泻。夫太阴居中土,而旺于四季,是以胜气胜于四时,复气在于岁半以后,故止乘肺胃之秋金,冬令之肾水也。——36.太阴恢复导致的疾病
——————————————————
【注释】1.瘛:(chì赤)中医指手脚痉挛,口歪眼斜的症状。亦称“抽风”。《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3——六气报复而致病的情况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艹热),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目閏)瘛,火气内发,上为口麋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少阳相火之气为复气时, 大热将行, 万物因燔灼而枯槁, 介虫受到损耗。 人们易发生惊恐、 抽搐、 咳嗽、 衄血、 心热烦躁、 大便频数、 恶风, 气逆于上, 面如尘土、 两目抽掣, 火气发于内, 上炎为口疮糜烂、 呕逆, 热邪迫血外溢、 下泄、 疟疾、 恶寒战傈、 寒极反为发热、咽喉干燥、 口渴引饮、 颜色变为黄赤、 少气、 脉萎, 化为水病, 变为浮肿, 甚则热邪人肺,发生咳嗽、 血泄等病症。 如果尺泽部位的脉气终绝, 多属不治的死证。)(【原文】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1,介虫乃耗2,惊瘛3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4瘛,火气内发,上为口麋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译文】少阳热气之复,则大热将至,干燥灼热,介虫亦死亡。病多惊恐,手脚痉挛,口歪眼斜,咳嗽,衄血,心热烦躁,小便频数,怕风,厥逆之气上行,面色如蒙浮尘,眼睛因而眨动不宁,火气内生则上为口糜,呕逆,吐血,便血,发为疟疾,则恶寒鼓栗,寒极转热,咽喉部干槁,渴而善饮,小便变为黄赤,少气,脉萎弱,气蒸热化则为水病,传变成为浮肿,甚则邪气入肺,咳嗽,便血。如果尺泽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少阳恢复导致的疾病,少阳之火复发于秋冬之时,是以枯燥燔焫。手少阳之脉,皆上系于目,故目乃眨动抽搐。火气内发者,阴火发于内也。发而为疟者,少阳主枢,是以寒热阴阳外内出入,寒极反热,从火化也。太阴湿土,主四之气,色变黄赤者,火土相合也。少气脉萎者,气血皆伤也。化而为水,传为浮肿者,从四气五气而直至于终之气也。——37.少阳恢复导致的疾病
——————————————————
【注释】1.爇:(ruò弱)《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爇僖负羁氏。”《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遂令攻郤氏,且爇之。”《淮南子·兵略》:“毋爇五谷。”《说文》:“爇,烧也。”这里用为“烧”之意。
2.耗:(hào号)假借为“消”。《诗·大雅·云汉》:“耗斁下土,宁丁我躬。”《管子·幼官》:“秋行夏政叶,行春政华,行冬政耗。”《庄子·达生》:“永尝敢以耗气也。”《韩非子·孤愤》:“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考工记·函人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苍颉篇》:“耗,消也。”《广雅·释诂二》:“耗,减也。”这里用为亏损、消耗之意。
3.瘛:(chì赤)中医指手脚痉挛,口歪眼斜的症状。亦称“抽风”。《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4.瞤:(shùn顺)古同“瞬”,眨眼。《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藏气举事。”《说文》:“瞤,目动也。从目,闰声。”这里用为抽缩跳动之意。)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阳明燥金之气为复气时, 凉气大起, 林木青干, 毛虫受到危害。 人们易生肤胁部位的病变, 气归于左侧, 善太息,甚则出现心痛、 痞塞、 胀满、 腹胀、 泻泄、 呕吐苦水、 咳嗽、 呃逆、 心烦、 病在胸膈之内、头痛, 甚则邪气传肝、 惊骇、 筋脉拘挛等病症。 如果太冲部位的脉气终绝, 多属不治的死证。)(【原文】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1,病生胠2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3,烦心,病在鬲4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译文】阳明燥气之复,则清肃之气大行,树木苍老干枯,兽类因之多发生疫病。人们的疾病生于腋下胁部,燥气偏于左侧,善于叹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泻,呕吐苦水,咳嗽,呃逆,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邪气入肝,惊骇,筋挛。如果太冲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阳明恢复导致的疾病,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多发疫病,民众则病在腋下。夫病生肤胁头痛,病在肝之经气,如入肝则干脏矣。干脏者,半死半生。盖邪虽迫脏,而脏真不伤者生。如太冲脉绝,真元伤矣。夫厥阴、少阴、少阳、太阴之复,发于五气六气之时;阳明、太阳之发,报复于岁半以前之气,是以木火土之皆病也。——38.阳明恢复导致的疾病
——————————————————
【注释】1.厉:(lài赖)古同“癞”、“疠”。《诗·大雅·瞻卬》:“孔填不宁,降此大厉。”《管子·五行》:“苗死,民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韩非子·奸劫弑臣》:“谚曰:'厉怜王。’”《史记·范蔡传》:“漆身为厉。”《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这里用为瘟疫、传染病、恶疮之意。
2.胠:(qu曲)腋下。《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说文》:“胠,亦(腋)下也。”《广雅·释亲》:“胠,胁也。”
3.哕:(yuě悦)气逆、打呃、哕咽(气窒塞不通),哕噫(打呃、打嗝儿)。《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
4.鬲:(gé革)古通“膈”。横隔膜。《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食饮不下,鬲塞不通。”)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月隹)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太阳寒水之气为复气时, 厥逆之冷气上行, 水结冰, 雨水冰雹时降, 羽虫死亡。 人们易发生心胃生寒、 胸膈不通畅、 心痛痞满、 头痛、 善悲、 时时发生眩晕昏倒、 饮食减少, 腰臀反而疼痛、 屈伸不利等病症。 地冻裂, 结冰坚实, 阳气不得施化。 人易发生少腹疼痛连及睾丸并牵引腰背、 上冲心痛、 唾清水、 呃逆、 暖气, 甚则邪气犯心, 健忘、 善悲伤等病症。 如果神门部位的脉气终绝, 多属不治的死证。)(【原文】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1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译文】太阳寒气之复,则厥气上行,水结成雨与冰雹,禽类因此死亡。民病是心胃生寒气,胸膈不宽,心痛痞满,头痛,容易伤悲,时常眩仆,纳食减少,腰臀部疼痛,屈伸不便。地裂坼,冰厚而坚,阳光不温暖,少腹痛牵引睾丸并连腰脊,逆气上冲于心,以致唾出清水或呃逆嗳气,甚则邪气入心,善忘善悲。如果神门脉绝,多属不治的死症。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太阳恢复导致的疾病,厥气上行者,郁逆之气上行,而欲复岁半以前之气也。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者,厥气上行,从下而中,中而上也。——39.太阳恢复导致的疾病
——————————————————
【注释】1.脽:(shuí谁)尾椎骨。《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4——六气报复而致病的情况2
帝曰:善,治之奈何?(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如何治疗复气所致的病症呢?)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軟之。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岐伯回答说: 对厥阴风木为复气所致的病症, 可用酸寒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甘辛之品,用酸味之药泻邪, 用甘昧药缓急;少阴君火为复气所致的病症, 用咸寒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为苦辛之品, 用甘昧药泻邪, 用酸味药收敛, 用辛苦之药发散其热, 用咸味药以软坚;太阴湿土为复气所致的病症, 用苦热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为酸辛之品, 用苦味药泻邪, 用燥性药物燥湿, 用渗泄药以利湿;少阳相火为复气所致的病症, 用咸冷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辛之品, 用咸味药以软坚, 用酸味药收敛, 用苦辛药物发散其热, 发散之法, 用辛热不必避热气主令之时, 但温凉药不能触犯温凉之气主令之时, 少阴之气为复气致病时的用药规律与此相同;阳明燥金为复气所致的病症, 用辛温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苦甘之品, 用苦味药物以泻其邪, 用苦味药物通下, 用酸味药物以调补正气;太阳寒水为复气所致的病症, 以咸热药物进行主治, 佐药用甘辛之品, 用苦味药物坚固其正气。)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治疗复气致病的用药法度是, 气寒所致的病症用热药治疗, 气热所致病症用寒药治疗,气温所致病症用清凉的药物治疗, 气冷所致的病症用温药治疗, 气散的病症用收敛的方法治疗, 气郁所致的病症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气燥所致的病症用滋润的方法治疗, 气急的病症用缓法治疗, 坚硬的病症用软坚方法治疗, 脆弱的病症用坚固的方法治疗, 气衰的病症用补益方法治疗, 气强的实症用泻法治疗, 只要使人的正气清静安定, 病邪之气就会衰退, 各种治疗方法都有其所适应的病症, 这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原文】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軟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1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厥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用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其邪,以甘缓其急。少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用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其邪,以酸味收敛,辛苦发散,以咸软坚。太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用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其邪、燥其湿、渗其湿。少阳复气所致的病,治用咸冷,佐以苦辛,以咸味软坚,以酸味收敛,以辛苦发汗,发汗之药不必避忌热天,但不要触犯温凉的药物,少阴复气所致的病,用发汗药物时与此法相同。阳明复气所致的病,治用辛温,佐以苦甘,以苦味渗泄,以苦味通下,以酸味补虚。太阳复气所致的病,治用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味坚其脆弱。凡治各种胜气复气所致之病,寒的用热,热的用寒,温的用清,清的用温,气散的用收敛,气抑的用发散,燥的使用润泽,急的使用缓和,坚硬的使用柔软,脆弱的使用坚固,衰弱的补,亢盛的泻。用各种方法安定正气,使其清静安宁,于是病气衰退,各归其类属,自然无偏胜之害。这是治疗上的基本方法。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恢复导致疾病的治疗原则,如少阳少阴之火郁而不解,是宜不远热而发散之,然无犯其温凉,盖四之气宜凉,五之气宜温,至终之气而后可用热,时气之不可不从也。阳明之复,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者,谓渗泄其小便,下其大便也。五味六气之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有补有泻,有逆有顺,各随五行六气而咸宜,安其胜复之气,使之必清必静,则病气衰而各归其所主之本位,此治之纲要也。——40.六气恢复导致疾病的治疗原则
——————————————————
【注释】1.耎:(ruǎn软)古同“软”。与“硬”相对。《庄子·胠箧》:“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战国策·楚策一》:“郑魏者,楚之耎国。”《汉书·司马迁传》:“数以柔耎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玉篇》:“耎,柔也。”)
(【点评】 :本段指出六气互为胜气和气时致病应该如何治疗。)(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5——六气报复致病的治疗
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将气分为上下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
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岐伯回答说: 身半以上, 应于初、 二、 三之气, 为司天之气所主的步位, 由天气主之;身半以下, 应于四、 五、 终三步之气, 为在泉之气所主的步位, 由地气主之。 以六步名称命名所主的气, 以六气的名称而命名相应的步位, 确定所患病证。 半, 就是"天枢"所在的部位。所以司天之气淫胜则疾病发生于下部, 就用在泉之气命名;在泉之气淫胜则疾病发生于上部,就以司天之气命名。 这是指胜气到来而报复之气退伏而未发作而言, 如果复气已经到来, 就不能用司天和在泉之气的不同名称进行区别, 都应当以复气的发病规律为准则。)(【原文】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气有上下之分,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身半以上,其气有三,是人身应天的部分,所以是司天之气所主持的。身半以下,其气亦有三,是人身应地的部分,所以是在泉之气所主持的。用上下来指明它的胜气和复气,用气来指明人身部位而说明疾病。“半”,就是指天枢。所以上部的三气胜而下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地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下部的三气胜而上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天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以上所说,是指胜气已经到来,而复气尚屈伏未发者而言;若复气已经到来,则不能以司天在泉之名以区别之,当以复气的情况为准则。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人体上下各三气的问题,人身之上下,以应天地之上下也。夫岁半以前,天气主之,乃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岁半以下,地气主之,乃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在人身厥阴风木之气,与肾脉会于巅顶,是木气在于火气之上矣。君火之下,包络相火主气,是木火火之三气,在身半以上也。脾土居阳明胃经之上,阳明居太阳膀胱之上,是土金水之三气,在身半以下也。以木火土金水之名,以命其上之三气,下之三气;以上下之三气,而命其在天在地之处,以天地之处,而言其三阴三阳之病,则胜复之气可知矣。半者,所谓天枢之分,在脐旁二寸,乃阳明之火名,盖以此而分形身之上下也。夫所谓枢者,上下交互,而旋转者也。故在天地,乃上下气交之中,名天枢;在人身,以身半之中,故名人枢也。——41.人体上下各三气的问题)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黄帝问道: 胜气、 复气的运动有固定的时间吗?其气到来时有必然的规律吗?)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岐伯回答说: 时令虽然有固定的位置, 而胜气和复气没有必然的规律。)
帝曰:愿闻其道也。(黄帝说: 我想听一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岐伯回答说: 从初之气到三之气, 由司天之气所主, 是发生胜气常见的时位。 从四之气到终之气, 由在泉之气所主, 是发生复气常见的时位。 有胜气发生就必然会有复气, 没有胜气发生也就不会有复气。)(【原文】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译文】黄帝说:胜复之气的运动,有一定的时候吗?到时候是否一定有胜复之气呢?
岐伯说:四时有一定的常位,而胜复之气的有无,却不是必然的。
黄帝说:希望听闻其道理。
岐伯说:初之气至三之气,司天之气所主,是胜气常见的时位。四之气到终之气,是在泉气之所主,是复气常见的时位。有胜气才有复气,没有胜气就没有复气。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胜复之气运动的问题,木火土金水,四时有定位,而胜复之气,不随所主之本位而发,故气不可必也。盖谓六气各主一岁,主岁之气胜,则春将至而即发,是太阴阳明太阳之气皆发于春夏矣。如六气之复乃郁极而后发,故发于岁半之后,是厥阴少阴少阳之复,皆发于秋冬矣。故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是以胜复之气,不随四时之常位,而不可必也。——42.胜复之气运动的问题)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复气已经结束而又有胜气发生, 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岐伯回答说: 胜气到来之后必然有复气, 没有固定的次数, 胜气衰退后就自行终止了。复气过去后, 又会有胜气发生, 如果胜气过后不发生复气就是灾害, 这样便会伤害生机。)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黄帝问道: 复气到来却反而致病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岐伯回答说: 复气到来不在其时位, 主气、 客气不相得。 大复之气太胜, 于是主气就会制约它, 所以反而会致病。 这就是所谓火、 燥、 热主气之时。)(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6——人体的气有上下之分
帝曰:治之何如?(黄帝问道: 对此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岐伯回答说: 凡六气为胜气时, 气微者用随顺之法治疗, 气甚者用制胜之法治疗。 六气为复气时, 缓和者就用平调之法治疗, 气暴者就要用劫夺之法治疗。 都要根据胜气的微甚,以安抚其屈伏抑郁不伸之气, 无论数之多少, 都要以达到平和为目的, 这就是治疗的一般规律。)(【原文】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
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复气已退而又有胜气发生,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有胜气就会有复气,没有一定的次数限制,气衰减才会停止。因之复气之后又有胜气发生,而胜气之后没有相应的复气发生,就会有灾害,这是由于生机被伤的缘故。
黄帝说:复气反而致病,又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复气所至之时,不是它时令的正位,与主时之气不相融洽。所以大复其胜,而反被主时之气所胜,因此反而致病。这是指火、燥、热三气来说的。
黄帝说:治疗之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六气之胜所致的,轻微的随顺它,严重的制止它;复气所致的,和缓的平调它,暴烈的削弱它。都宜随着胜气来治疗其被抑伏之气,不论其次数多少,总以达到和平为目的。这是治疗的道路。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复气之后胜气致病的问题,有复气必然有胜气,此展转不已,必待其胜气衰而后乃止也。复已而胜者,如火气复而乘其金已,则金气又复胜之;金气复而侮其火已,则火气又复胜之。所谓胜至则复,无常数也,如胜气衰而后乃止耳。故复气已,而受复之气又复胜之。如火气复而胜其金,则金气又当复胜,如不复胜,此金为火气所害,而金之生气伤矣。故必待其胜衰而后平,如有胜则有复也。——43.复气之后胜气致病的问题)
(【点评】 :本段说明为什么将气分为上下的道理, 及应对措施。)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客气、 主气的胜气、 复气是如何的呢?)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岐伯回答说: 客气和主气, 只有胜气而无复气。)
帝曰:其逆从何如?(黄帝问道: 客气和主气的逆顺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岐伯回答说: 主气胜客气时, 客气不得行令, 就为逆;客气胜主气, 客气得以行令, 就为顺。 这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原文】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客气与主气的胜复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客气与主气二者之间,只有胜没有复。
黄帝说:其逆与顺怎样区别?
岐伯说:主气胜是逆,客气胜是顺,这是上天的道路。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四时主气客气胜复的问题,四时之六气,有胜必有复,主客之相胜,只胜而不复。主气客气有彼此相胜之从逆,是以岁运七篇内有似乎重复,而义不相同,学者当细心体会。——44.四时主气客气胜复的问题)(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人体的精气为何有上下之分呢?
岐伯说:人体从中间划分,上半身有三气。这是感应天气的部分,归司天岁气主宰。下半身也有三气,则是感应地气的部分,归在泉地气主宰。用天气和地气命名,根据天地五运六气变化诊断疾病位置,就可以讲清楚病因和调治方法。
所谓上半身与下半身分界处,就是指天枢位置。如果人体上半身的三气皆有余,而下半身的三气皆不足,就根据在泉地气变化调治疾病。如果下半身的三气皆过盛,而上半身的三气皆不足,就根据司天岁气变化调治疾病。所谓胜至,就是指克制报复之气尚处在潜伏待发状态。到了克制报复之气已经爆发时,就不能根据此前过盛的天气或地气变化诊断疾病,皆应克制报复之气变化确定疾病调治方法。
黄帝说:过盛与报复的节气运行变化,有时间常规吗?天气或地气必然出现过盛与克制报复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每年五运六气变化有常规,未必都会出现过盛与克制报复的异常变化。
黄帝说:请先生给我讲讲这个道理。
岐伯解释说:初气到三气从始至终,都是由司天岁气主宰,出现过盛是常态。四气到六气从始至终,都是由在泉地气主宰,出现克制报复过盛司天岁气的现象也是常态。司天岁气过盛,在泉地气就必然会克制报复变化。司天岁气不过盛,在泉地气就不会有克制报复变化。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克制报复的在泉地气已经消退,还会不会再有过盛的司天岁气?
岐伯回答说:司天岁气过盛,在泉地气就必然会克制报复,循环往复没有常数,直到过盛的司天岁气衰退才会停止。如果没有在泉地气克制报复,司天岁气过盛就会肆虐伤害万物生灵。
黄帝问:在泉地气克制报复过盛的司天岁气,却反而会使人们产生病变,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在泉地气未能按时迁居正位,天气地气上下不相合。司天岁气过盛,气候异常。在泉地气克制报复过盛的司天岁气后,才延期迁居主政行令正位。在此气候异常变化过程中,就反而会使人们产生病变。所谓火气过盛、燥气过盛、热气过盛,都会产生病毒邪气。
黄帝追问:应该怎样进行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司天岁气过盛产生的病毒邪气,轻微者可以随其来去,严重者就必须制服。克制报复的在泉地气,和缓者就进行平衡调节,暴烈者就必须抑制。总之,皆应根据胜气变化,务必使其安顺屈服,不问次数多少,皆以实现阴阳平衡为标准,这就是调治疾病的医道。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司天客气与主气交替,也会有过盛和克制报复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司天客气与主气交替,只有过盛没有克制报复变化。
黄帝问:司天客气与主气交替的逆顺关系怎样判断?
岐伯回答说:司天主气过盛为逆,司天客气过盛为顺,这是自然法则天之道。
帝曰:其生病何如?(黄帝问道: 客气与主气相胜致病的规律是如何的呢?)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木司天, 客气胜就会发生耳鸣、 眩晕, 甚则咳嗽等病;主气胜就会发生胸胁疼痛、 舌强难言等病症。)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少阴君火司天, 客气胜就会发生鼻塞、 喷嚏、 颈项强直、 肩背闷热、 头痛、 少气、 发热、耳聋、 目眩, 甚则浮肿、 血外溢、 疮疡、 咳嗽、 喘息等病症;主气胜就会发生心中烦热、 烦躁, 甚则胁痛、 支撑胀满等病症。)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太阴湿土司天, 客气胜就发生头面浮肿、 呼吸气喘等病症;主气胜就会发生胸腹胀满、饭后闷昧等病症。)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瘲;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少阳相火司天, 客气胜就发生赤疹发于外、 赤游风病、 疮疡、 呕吐、 气逆、 喉痹、 头痛、咽肿、 耳聋、 血外溢, 内则抽搐等病症;主气胜就会发生胸满、 咳嗽、 仰面呼吸, 甚则咳血、手发热等病症。)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阳明燥金司天, 清气复而有余于内就会发生咳嗽、 衄血、 咽喉梗塞、 心膈中热等病症,咳嗽不止而有咳血出者, 多属死证。)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太阳寒水司天, 客气胜就会发生胸闷不利、 流清涕、 感寒就咳嗽;主气胜就会发生咽喉有痰鸣。)(【原文】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1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瘲2;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译文】黄帝说:客气与主气相胜所致之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司天,客气胜则病耳鸣,振栗,眩晕,甚至咳嗽;主气胜则病胸胁疼痛,舌强难以说话。
少阴司天,客气胜则病鼻塞流涕,喷嚏,颈项强硬,肩背部闷热,头痛,神疲无力,发热,耳聋,视物不清,甚至浮肿,出血,疮疡,咳嗽气喘;主气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撑胀满。
太阴司天,客气胜则病头面浮肿,呼吸气喘;主气胜则病胸腹满,食后胸腹闷乱。
少阳司天,客气胜则病赤疹发于皮肤,以及赤游丹毒,疮疡,呕吐气逆,喉痹,头痛,咽喉肿,耳聋,血溢,内症为手脚痉挛,口歪眼斜;主气胜则病胸满,咳嗽仰息,甚至咳而有血,两手发热。
阳明司天,清气复胜而有余于内,则病咳嗽,衄血,咽喉窒塞,心鬲中热,咳嗽不止,出现吐白血就会死亡。
太阳司天,客气胜则病胸闷不畅,流清涕,感寒就咳嗽;主气胜则病咽喉中鸣响。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司天主气与客气的问题,六气司天,各有不同的客气与主气,故所致疾病皆不相同。——45.六气司天主气与客气的问题
——————————————————
【注释】1.嗌:(yì艺)《庄子·大宗师》:“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列子·汤问》:“使我嗌疾而腰急。”《山海经·北山经》:“食之已嗌痛。”《黄帝内经·素问》:“嗌于面尘,身无膏泽。”《释名》:“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厄要之处也。”这里用为咽喉之意。
2.瘛:(chì赤)中医指手脚痉挛,口歪眼斜的症状。亦称“抽风”。《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7——主胜逆,客胜从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厥阴风木在泉, 客气胜就会发生大关节活动不利, 内为痉挛、 强直、 拘急、 抽搐, 外为运动不灵等病症;主气胜就会发生筋骨摇动挛缩、 腰腹部疼痛等病症。)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月耑)(骨行)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少阴君火在泉, 客气胜就会发生腰痛, 尻、 股、 膝、 髀、 小腿肚、 胫、 足部疾病、 闷热痰痛、 浮肿不能久立、 大小便改变等病证;主气胜就会发生厥气上逆、 心痛、 发热、 膈内病及众痹发作、 肤胁部位生病、 汗出不止、 四肢厥逆等病症。)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太阴湿土在泉, 客气胜就会发生两足痰软、 不能久立、 大小便频数, 如果湿邪侵犯下焦,就会发生水泻、 浮肿、 不能行房等病症;主气胜就会发生寒气上逆的胀满、 饮食不下, 甚则为疝气等病症。)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少阳相火在泉, 客气胜就会发生腰痛、 腹痛而恶寒, 甚则会泄下白沫、 小便白浊等病症;主气胜就会发生热反上行而侵及于心, 心痛发热, 中焦格拒而生呕吐等病症。 少阴君火在泉的发病证候与此相同。)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鶩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阳明燥金在泉, 客气胜就会发生清气扰动于下, 少腹坚硬胀满、 泻泄频作等病症;主气胜就会发生腰部沉重、 腹痛、 少腹生寒、 下如鸭溏、 寒气逆于肠内、 上冲胸中, 甚则喘息、不能久立等病症。)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阳明燥金在泉, 客气胜就会发生清气扰动于下, 少腹坚硬胀满、 泻泄频作等病症;主气胜就会发生腰部沉重、 腹痛、 少腹生寒、 下如鸭溏、 寒气逆于肠内、 上冲胸中, 甚则喘息、不能久立等病症。)(【原文】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1腨2胻3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4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鶩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5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译文】厥阴在泉,客气胜就患大关节不利,在内就发生痉挛僵直抽搐,在外就发生动作不便的现象;主气胜就患筋骨摇动强直,腰腹经常疼痛。
少阴在泉,客气胜就患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等部位都不舒服,无规律地灼热而酸,浮肿不能久立,二便变色;主气胜就患逆气上冲,心痛生热,膈部诸痹都可出现,病发于胠胁,汗多不藏,四肢因之而致厥冷。
太阴在泉,客气胜,就发生足痿之病,下肢沉重,二便不能正常,湿留下焦,就发为濡泻以及浮肿隐曲之疾;主气胜就会寒气上逆、痞满,饮食不多,甚至发生疝痛之病。
少阳在泉,客气胜就患腰腹痛,恶寒,甚至二便色白;主气胜就会热反上行而侵犯到心部、心痛生热,格拒于中,呕吐,其他各种症候与少阴在泉所致者相同。
阳明在泉,客气胜则清凉之气扰动于下,少腹坚满,屡次便泻;主气胜就患腰重腹痛,少腹部生寒气,在下大便溏泻,寒气逆于肠胃,上冲胸中,甚则气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就会腰、尻疼痛,屈伸感到不便,股、胫、足、膝中疼痛。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在泉主气与客气的问题,六气在泉,各有不同的客气与主气,故所致疾病皆不相同。——46.六气在泉主气与客气的问题
——————————————————
【注释】1.髀:(bì闭)股部、大腿。《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晏子独搏其髀,仰天而大笑曰。”《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2.腨:(shuàn涮)小腿肚子。《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3.胻:(héng衡)胫骨上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喝数饮,身热。”
4.胠:(qu曲)腋下。《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说文》:“胠,亦(腋)下也。”《广雅·释亲》:“胠,胁也。”
5.尻:(kāo犒)臀部。《庄子·达生》:“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8——六气在泉客胜及主胜的病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黄帝说道: 好。 那对六气司天、 在泉、 主气胜、 客气胜所致病症应当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岐伯回答说: 气上逆的病症, 用抑制降逆之法治疗;气陷下的病症, 用举陷升提的方法治疗;气有余的实性病症, 用折减之法治疗;气不足的虚性病症, 就用补益方法治疗;佐药用所利之品, 并用所宜之物调和, 一定要使主气、 客气清净和平, 要适应主气、 客气的寒温进行调治, 主气、 客气相同时就用逆治法治疗, 主气、 客气不相同时就顺从其气的性质治疗。)(【原文】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译文】黄帝说:好的,应该如何治疗?
岐伯说:上冲的抑之使下,陷下的举之使升,有余的泄其实,不足的补其虚,再佐以有利的药物,调以恰当的饮食,使主客之气平和,而适和其寒温。客主同气的,是胜气偏甚,可逆而折之;若客主异气的,当视其偏强偏弱之气从而调之。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主客气致病的治疗原则,有余者,胜气也。不足者,所不胜之气而为病也。佐以所利者,利其所欲也。如肝欲发散,急食辛以散之,是以厥阴之胜,佐以苦辛;如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是以少阴之胜,佐以苦咸;如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是以太阴之胜,佐以辛甘;如肺欲收,急食酸味以收之,是以燥淫所胜,佐以辛酸;如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是以寒淫所胜,佐以甘苦。和其所宜者,利其五味之所宜也。如厥阴色青,宜食甘;少阴少阳色赤,宜食酸;太阴色黄,宜食咸;阳明色白,宜食苦;太阳色黑,宜食辛。安其主客者,使其各守本位也。适其寒温者,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治温以凉,治凉以温也。同者逆之,谓气之相得者,宜逆治之。如主客之同司火热,则当治以咸寒;如同司寒水,则当治以辛热;温凉亦然,此逆治之法也。异者从之,谓不相得者,当从治之。如寒水司天,加临于二火主气之上,客胜当从二火之热以治寒;主胜当从司天之寒以治热。余气皆然,此平治异者之法也。——47.主客气致病的治疗原则)
(【点评】 :本段说明客气、 主气的胜气变化情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以及应对措施。)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己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黄帝说: 治疗寒性病症用热药, 治疗热性病症用寒药, 主气、 客气相得时就逆其所胜之气的性质治疗, 主气、 客气不相得时, 就顺从所不胜之气的性质治疗, 我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 但是如何运用适宜的药味呢?)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岐伯回答说: 主气是厥阴风木之气主位发病时, 用酸味药物治之, 用辛味药物补之;主气是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之气主位发病时, 用甘味药物泻之, 用咸味药物补之;主气是太阴湿土主位发病时, 用苦味药物泻之, 用甘味药物补之;主气是阳明燥金之气主位发病时, 用辛味药物泻之, 用酸味药物补之;主气为太阳寒水之气主位发病时, 用咸味药物泻之, 用苦味药物补之。)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軟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厥阴风木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致病时, 补用辛味药物, 泻用酸味药物, 用甘味药物缓急;少阴君火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致病时, 补用咸味药物, 泻用甘味药物, 用酸味药物收敛;太阴湿土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致病时, 补用甘味药物, 泻用苦味药物, 用甘味药物缓急;少阳相火为客气主位淫胜致病时, 补用咸味药物, 泻用甘味药物, 用咸味药物软坚;阳明燥金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致病时, 补用酸味药物, 泻用辛味药物, 也可苦味药物泄之;太阳寒水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致病时, 补用苦味药物, 泻用咸味药物, 用苦味药物坚敛, 用辛味药物润之, 辛味药物能开发腠理, 使津液布化, 气机通调。)(【原文】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己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軟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译文】黄帝说:治寒用热,治热用寒,主客气相同的用逆治,相反的用从治,我已经懂得了。然而对于五行补泄的正味来说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主气所致的,就用酸味泄之,用辛味补之。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所致的,就用甘味泄之,用咸味补之。太阴湿土主气所致的,就用苦味泄之,用甘味补之。阳明燥金主气所致的,就用辛味泄之,用酸味补之。太阳寒水主气所致的,就用咸味泄之,用苦味补之。厥阴客气为病,补用辛味,泄用酸味,缓用甘味;少阴客气为病,补用咸味,泄用甘味,收用咸味。太阴客气为病,补用甘味,泄用苦味,缓用甘味。少阳客气为病,补用咸味,泄用甘味,软坚用咸味。阳明客气为病,补用酸味,泄用辛味,泄下用苦味。太阳客气为病,补用苦味,泄用咸味,坚用苦味,润用辛味。这都是为了疏通腠理,引致津液,宣通阳气啊。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四时主客之气致病的治疗原则,加临之六气,亦有太过不及之正味。六气运行,无有定位。如宾客之外至,故曰客。盖主气有余,则气行于外,客气太过,则气乘于内,故当兼用五脏所欲之味以调之。——48.四时主客之气致病的治疗原则)(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9——五行补泻要怎样做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黄帝说道: 好。 我想听一听阴和阳是怎样划分为三阴三阳的呢?)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岐伯回答说: 它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和作用的大小差异划分的。)
帝曰:阳明何谓也?(黄帝问道: 阳明是怎样确定的呢?)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岐伯回答说: 太阳和少阳相合的时位就是阳明。)
帝曰:厥阴何也?(黄帝问道: 厥阴又是怎样确定的呢?)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岐伯回答说: 太阴、 少阴交接完毕的时位就是厥阴。)(【原文】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希望听闻阴阳各有三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这是因为阴阳之气有多有少,它的功用也各不相同。
黄帝说:阳明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太阳、少阳二阳合明,所以称为阳明。
黄帝说:厥阴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太阴、少阴之气交尽,所以称为厥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阴阳有多有少的问题,阴阳有多有少,则气有盛衰,而治有轻重也。阴阳之中有太阳、少阳,有太阴、少阴,则气有多少异用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夫阳明主阳盛之气,故多气而多血。“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夫厥阴主于阴尽,而一阳始蒙,气之微者,故为阴中之少阳而少气。——49.阴阳有多有少的问题)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约奈何?(黄帝问道: 六气有太过、 不及, 所致病证有实证、 虚证, 治疗有缓治、 急治, 方制有大方、 小方, 我想听一听这方面确定的标准是什么呢?)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岐伯回答说: 病气所在部位有高、 有下, 所患病证有远、 有近, 病变部位有外、 有内,治疗用药剂量有轻、 有重, 总之要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发挥其药效为目的。 《大要》说: 君药一味, 臣药用二味的方剂, 是奇方的组成原则;君药二味, 臣药用四味的方剂, 是偶方的组成原则;君药用二昧, 臣药用三味的方剂, 是奇的组方原则;君药用二味, 臣药用六味的方剂, 是偶方的组方原则。)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所以说, 所患的病症病程短用奇方治疗, 病程长的疾病用偶方治疗, 发汗治疗时不用奇方, 攻下治疗时不用偶方, 补益上虚之证和祛除在上之邪时用缓方治疗, 补益下虚之证和攻逐在下实证之邪时就用急方治疗。 急方所用的药物气味纯厚, 缓方所用的药物气味淡薄。 要使所用药物直达病所发挥相应的效用, 就是这个道理。)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病位深远的证候, 药物运行至中途就能发挥效用, 并借助饮食的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不要违反了上述组方法度和各类方剂的应用原则。 所以, 平调气机的治疗原则, 病位近浅的证候用奇方或偶方时, 剂量宜小;病位深远的证候用奇方或偶方时, 剂量宜大。 大方的药味少而剂量重, 小方的药味多而剂量小。 药味多的方剂用九味药, 药味少的方剂用二味药。)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如果用奇方治疗而病情未愈时, 就再用偶方治疗, 这就叫做"重方"。 如果用偶方治疗而疾病未愈时, 可以加入一些与病证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反佐配伍以治疗。 这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性质与所治疾病性质相反的意思。)(【原文】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约1,奈何?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译文】黄帝说:气有多少的不同,病有盛衰的不同,治法有应缓应急的不同,处方有大小的不同,希望听闻其间的约束,怎么样?
岐伯说:六气有高下之别,病有远近之分,症状表现,有在里在外之异,所以治法就需要有轻有重,总而言之,以药力达到病所为准则。《大要》说:君药一味,臣药二味,是奇方之法;君药二味,臣药四味,是偶方之法;君药二味,臣药三味,是奇方之法;君药三味,臣药六味,是偶方之法。病在近所用奇方,病在远所用偶方;发汗之剂不用奇方,攻下之剂不用偶方;补上部、治上部的方制宜缓,补下部、治下部的方制宜急;气味迅急的药物其味多厚,性缓的药物其味多薄,方制用药要恰到病处,就是指此而言。如果病所远,而在中道药的气味就已缺乏,就当考虑食前或食后服药,以使药力达到病所,不要违背这个规定。所以平调病气的道路是:如病所近,不论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小;如病所远,不论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大。方制大的,是药的味数少而量重;方制小的,是药的味数多而量轻。味数多的可至九味,味数少的仅用到二味。用奇方而病不去,就用偶方,这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仍不去,就用反佐之药以顺其病情来治疗,这就属于反用寒、热、温、凉的药来治疗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药方的奇偶轻重问题,奇偶者,天地之数也。近者,谓病之在上而近,故宜用奇方以治之,天气之在上也。远者,谓病之在下而远,故宜用偶数以治之,地气之在下也。汗乃阴液,故宜用偶而不用奇,盖直从下而使之上,犹地气升而后能为云为雨也。下者宜用奇而不以偶,盖从上而使之下,从天气之下降也。补者,补真气之不足。治者,治邪气之有余。急则用气味之厚者,缓则用气味之薄者,盖厚则沉重而易下,薄则轻清而上浮,奇偶缓急各适其上下远近,至其病之所在而已矣。所谓重方者,谓奇偶之并用也。反佐以取之,谓六春病用温,夏病用热,秋病用凉,冬病用寒,顺四时寒热温凉之气,而反顺治其病也。——50.药方的奇偶轻重问题
——————————————————
【注释】1.约:(yuē曰)《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管子·宙合》:“渊泉而不尽,微约而流施。”《管子·枢言》:“先王不约束,不结纽。”《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考工记·匠人》:“凡任索约。”《荀子·尧问》:“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仪礼·既夕礼》:“约绥约辔。”《说文》:“约,缠束也。”这里用为约束之意。)
(【点评】 :具体说明, 热病用寒药, 寒病用热药的方法和组方原则, 以及是如何确实三阴三阳的。)(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0——用奇方、偶方治疗疾病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黄帝说道: 好。 疾病的发生是以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气为本源, 这个问题我已经知道了。 如果疾病的发生与六气的三阴三阳之标有关, 应当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岐伯回答说: 如果所发生的病证与六气之本性质相反, 所发生的病证与三阴三阳之标相应, 治疗时应当反求其本, 就可以求得治标的方法。)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当六气成为胜气的时候, 怎样诊察所致的病呢?)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岐伯回答说: 观察六气偏胜时, 主要观察这种偏胜之气到来以后对所胜脏器的直接影响。清气发生的时候, 燥气为胜气, 金胜乘木, 风木受邪, 肝脏容易感邪而发病;热气发生的时候, 火气为胜气, 火胜乘金, 燥金受邪, 肺脏容易感邪发病;寒气发生的时候, 水寒之气为胜气。 水胜乘火, 火热受邪, 心脏容易感邪发病;湿气发生的时候, 湿土之气为胜气, 土胜乘水, 寒水受邪, 肾脏容易感邪发病;风气发生的时候, 风木之气为胜气, 木胜乘土, 湿土受邪, 脾脏容易感邪发病。 就是说, 内脏感受了胜气所产生的邪气就会生病;遇到岁运不及之年, 所感受的邪气就甚;遇到岁气与四时之气不和时, 所感的邪气也很甚;遇到月 廓空虚的时候, 所感邪气也很甚;如果再次感受邪气, 病情就很危重。 有了胜气, 其后就必然会发生复气。)(【原文】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病生于本的,我已经知晓了。病生于标的,迉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与本病相反的,就可知道这是标之病。在治疗时不从本病着眼,那就明白了治标的方法。
黄帝说:好的。六气的胜气,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这要趁六气到来的时候观察。清肃之气大来,是燥气之胜,燥胜则风木受邪,肝病就发生了。热气大来,是火气之胜,火偏胜则金燥受邪,肺病就发生了。寒气大来,是水气之胜,水偏胜则火热受邪,心病就发生了。湿气大来,是土气之胜,土偏胜则寒水受邪,肾病就发生了。风气大来,是木气之胜,木胜则土湿受邪,脾病就发生了。这些都是所谓感邪而生病的。如果正当岁气不足之年,则邪气更甚。如主时之气不和,也使邪气更甚。遇月廓空的时候也使邪气更甚。以上三种情况,如果再感受邪气,病就很危险了。凡是有了胜气,相继而来的必定是报复之气。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治标治本的问题,六气到来,其导致的疾病都有标有本,病生于本者,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也。生于标者,生于三阴三阳之气也。如太阳为诸阳之首,而本于寒水;少阴为阴中之太阴,而本于君火;阳明乃阳盛之气,而本于清肃;厥阴主阴极,而本于风木之阳。此阴阳之中,又有标本之不同也。病反其本者,如病寒而反得太阳之热化,病热而反现少阴之阴寒,病在阳而反见清肃之虚寒,病在阴而反得中见之火热,所谓病反其本,得标之病也。——51.治标治本的问题)(  黄帝问:客气与主气变化会产生哪些疾病?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司天,客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耳鸣、肢体震颤、头晕目眩、甚则咳嗽等病变。主气过盛则会使人体产生胸胁疼痛、舌头僵硬、难以说话等病变。
少阴火气司天,客气过盛就会使人体产生鼻塞不通、打喷嚏、颈项僵硬、肩背闷热、头痛、呼吸气短、身体发热、耳聋、视力模糊、甚则浮肿、血液外溢、疮疡、咳喘等病变。主气过盛则会使人体产生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撑胀满等病变。
太阴土气司天,客气过盛就会使人体产生头面浮肿、呼吸气喘等病变。主气过盛则会使人体产生胸腹满闷、食后头晕、心绪紊乱等病变。
少阳火气司天,客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皮肤赤疹、丹毒疮疡、呕吐、气逆、喉痹、头痛、咽喉肿痛、耳聋、血液外溢、抽风和手足痉挛等病变。主气过盛则会使人体产生胸满、咳喘、仰面叹息、甚则咳血和两手发热等病变。
阳明金气司天,客气过盛招致清气克制报复,会使人体内部凉气郁积,产生咳嗽、流鼻血、咽喉阻塞不通、心鬲中热、咳嗽不止等病变。如果发现患者口吐白血,就会立刻死亡。
太阳水气司天,客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胸闷不畅、流清涕、遇寒咳嗽等病变。主气过盛则会使人体产生咽喉哽塞鸣响等病变。
厥阴木气在泉,客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大关节不灵便、痉挛、身体僵硬、抽搐、动作不灵活等病变。主气过盛则会使人体产生筋骨摇动、身体僵直、腰腹经常疼痛等病变。
少阴火气在泉,客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等部位疼痛、头晕发热、身体酸痛、浮肿不能久立、大小便变色等病症。主气过盛则会使人体产生逆气上冲、心痛生热、膈部诸痹发作、胠胁疼痛、出汗不止、四肢厥冷等病变。
太阴土气在泉,客气过盛就会使人体产生足痿、下肢沉重、大小便不规律、湿气滞留下焦、濡泻、浮肿、难言之隐等病变。主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寒气上逆、痞满、饮食不下、甚则疝痛等病变。
少阳火气在泉,客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腰腹痛、畏寒怕冷、甚则大小便色白等病变。主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热气逆反上行、心痛、身体生热、心胸阻隔不畅、呕吐等病变。少阳火气在泉与少阴火气在泉,产生的病变症候相同。
阳明金气在泉,客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清冷凉气扰动于下半身、少腹坚满、便泻数频等病变。主气过盛会使人体产生腰部沉重、腹痛、少腹生寒、大便溏泻、寒气逆于肠胃上冲胸中、甚则气喘、不能久立等病变。
太阳水运在泉,客气过盛招致寒气克制报复,会使人体内部出现寒气郁积,产生腰尻疼痛、屈伸不便、股胫足膝疼痛等病变。
黄帝追问:应该怎样进行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天之道,高者则抑之,下者则举之,损有余而补不足。再佐以五行相生之利,调和阴阳平衡适时制宜。务必使主气与客气安稳更替,令气候寒温适宜。客主同气会造成岁气过盛,就必须逆冲折损。客主异气相克,时令变化正常,就要顺其自然。
黄帝说:治寒用热,治热用寒,主客同气必须逆治,主客异气则要顺其自然,我已经听明白了。那么,应该怎样确定膳食五气的正味呢?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司天主政时节,要以酸味疏泻脾脏郁积的土气,以辛辣味滋补肺脏金气。
少阴火气和少阳火气司天主政时节,要以甘甜味疏泻肾脏郁积的阴寒水气,以咸味滋补肾脏的阳热水气。
太阴土气司天主政时节,要以苦味疏泻肺脏郁积的金气,再以甘甜味滋补脾脏土气。
阳明金气司天主政时节,要以辛辣味疏泻肝脏郁积的阴寒木气,以酸味滋补肝脏的阳热木气。
太阳水气司天主政时节,要以咸味疏泻心脏郁积的阴火,以苦味滋补心脏阳火。
厥阴木气主政迎接客气的时节,要以辛辣味滋补肺脏金气,以酸味疏泻肝脏过盛的木气,以甘甜味舒缓脾脏土气。
少阴火气主政迎接客气的时节,要以咸味滋补肾脏阴寒水气,以甘甜味疏泻肾脏阳热水气,以咸味收敛心脏火气。
太阴土气主政迎接客气的时节,要以甘甜味滋补脾脏土气,以苦味疏泻肺脏郁积的金气,以甘甜味舒缓脾脏过盛的土气。
少阳火气主政迎接客气的时节,要以咸味滋补肾脏水气,以甘甜味疏泻肾脏过盛的水气,咸味软化心脏血脉。
阳明金气主政迎接客气的时节,要以酸味滋补肝脏木气,以辛辣味疏泻肝脏郁积的木气,以苦味疏泻肾脏水气。
太阳水气主政迎接客气的时节,要以苦味滋补心脏火气,以咸味疏泻心脏郁积的火气,以苦味固守心脏火气,以辛辣味滋润肺脏金气,使肌肤腠理舒张通畅,导引津液血气循环运行。
黄帝说:明白了!请先生再给我讲讲,为何气分三阴三阳呢?
岐伯回答说:天地五运六气阴阳变化有多有少,各有不同的作用。
黄帝追问:为何会有阳明呢?
岐伯回答说:太阳与少阳两阳合明,就称为阳明时节。
黄帝问:为何会有厥阴呢?
岐伯回答说:太阴与少阴两阴交尽,就称为厥阴时节。
黄帝说:天地五运六气变化有多有少,使人体产生的疾病有盛有衰,调治的步骤有缓有急,调治处方有大有小。请先生给我讲讲,是否存在着天道法则自然公约?
岐伯回答说:天地五运六气阴阳变化有高下,给人体造成的疾病有远近,症状表现有表里,调治方法有轻重。必须根据气候变化的征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大要》有言:“一主味佐配二味,这是膳食五味调养以奇制胜的法则。二主味佐配四味,这是膳食五味以偶合制胜的法则。二主味佐配三味,是膳食五味调养以奇制胜法则的应用。三主味佐配六味,则是膳食五味以偶合制胜法则的应用。”因此,古人曾说,病近急治用奇方,病远慢治用偶方。发汗疗法不用奇方,疏泻疗法不用偶方。上半身疾病滋补调养慢治用偶方,下半身疾病滋补调养急治用奇方。急治奇方应当气味厚重,慢治偶方应当气味轻薄。必须根据气候变化的征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病远宜用气味薄厚适中的处方,不可膳食调养过度,不可违反偶奇规制。病近用偶奇处方,少味小量膳食调养就可以制服病毒邪气。病远用偶奇处方,多味大量膳食调养也可以制服病毒邪气。服用量大则味少,服用量小则味多。多则九味,少则两味。用奇方不能制服病毒邪气,就再用偶方,这就称为重方。用偶方不能制服病毒邪气,则反用奇方佐治。所谓寒热温凉阴阳易变,就是要采用寒症热治温症凉治的反向逆治方法,此便是五味膳食调养之道。
黄帝说:明白了!百病皆生于本因,本我已经知道了。那么,身体外表的标病又该怎样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向内溯源疾病本因,就可以准确诊断身体外表的标病。反求治本之法,就可以找到治标之方。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怎样判断天地五运六气过盛的病灾征候呢?
岐伯回答说:这就要准确掌握司天岁气到来的时令,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进行观察分析。
金克木,阳明金气司天主政,清冷凉气发作,燥气过盛就会形成木风邪气,使人们产生肝脏病变。火克金,少阴火气司天主政,热气发作,火气过盛就会形成燥热邪气,使人们产生肺脏病变。水克火,太阳水气司天主政,寒气发作,水气过盛就会形成湿热邪气,使人们产生心脏病变。土克水,太阴土气司天主政,湿气发作,土气过盛就会形成湿寒邪气,使人们产生肾脏病变。木克土,厥阴木气司天主政,温暖风气发作,木风气过盛就会形成温湿邪气,使人们产生脾脏病变。此所谓,人体感染邪气产生病变。如果当年司天岁气虚弱,节令延迟,邪气就会更加严重。天气地气交变时令失和,邪气也会猖獗。如果再逢月初天气亏空,邪气就会更加猖獗。人体重度感染邪气,病情就会危急。有过盛岁气,就必然会招来克制之气报复。
黄帝问:司天岁气交变时节,人体血气循环的脉象会有什么征候?
岐伯回答说:厥阴木气司天主政,人的脉象为弦脉。少阴火气司天主政,人的脉象为钩脉。太阴土气司天主政,人的脉象为沉脉。少阳火气司天主政,人的脉象大而浮。阳明金气司天主政,人的脉象短而涩。太阳水气司天主政,人的脉象大而长。司天岁气到来阴阳平和,人体血气循环就会脉象正常。司天岁气到来过盛,会使人体产生病变。司天岁气到来后,气候反复变化,会使人体产生病变。司天岁气应至而未至,节令延迟,会使人体产生病变。时令未到岁气先至,也会使人体产生病变。如果岁气寒热交变阴阳颠倒,就会使人产生危重疾病。
黄帝问:五运六气变化异常使人生病,怎样按照标本关系进行诊断呢?
岐伯回答说:五运六气变化异常产生的疾病,可以从本诊断,也可以从标诊断,还可以不从标本诊断。
黄帝说:请先生给我详细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少阳火气和太阴天土气司天主政时节,诊断人体疾病应从本。少阴火气和太阳水气司天主政时节,诊断人体疾病既从本又从标。阳明金气和厥阴木气司天主政时节,诊断人体疾病不从标本而从中。因此,人体病变产生司天本气,诊断就应从本。人体病变产生天气地气主客交替,诊断既从标又从本。中间运气上升变化产生的疾病,就应根据心脏血气循环脉象进行诊断。
黄帝问:如果脉象相合而疾病症状相反,又该怎样诊断呢?
岐伯回答说:脉象与疾病症状相合,用手指切按脉搏又感觉不到鼓动,各种热症的阳经脉象皆如此。
黄帝问:各种寒症与阴经脉象相反,又会是怎样的脉象呢?
岐伯回答说:寒症脉象与疾病症状相合,用手指切按阴经脉搏就会感觉到鼓动强烈。各种疾病的起始,有发生于司天本气的,有发生于司天标气的,也有发生于中间运气的。调治疾病,有从治本入手治愈的,有从治标入手治愈的,有从治中入手治愈的,有标本兼治而治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痊愈的。所谓逆治,就是疏泻过盛之气,使人体血气循环恢复正常。所谓顺治,则是滋补不足之气,调治逆乱邪气,使人体血气循环恢复阴阳平衡。
古人曾说,懂得标本关系,诊断疾病就会运用自如。明白了逆治顺治的妙用,正确行事就无须再问。如果不懂得这些知识,就没有资格谈论诊断疾病。否则,就必然会扰乱患者的经脉血气。上古流传的《大要》有言:“庸医沾沾自喜,自以为懂得医道,刚刚诊断说患者是热症,却又很快出现了寒病症状。他根本就不懂得,同气产生的疾病症状会有不同。自己糊里糊涂迷迷瞪瞪,又胆大妄为瞎诊误治,就必然会酿成扰乱患者经脉血气的悲剧!”
标本因果关系的道理,简明扼要却又高深广博。以小见大,就可用道生一讲清楚知百病要害。掌握了标本因果关系,就能够促进阴阳易变五行相生良性循环,而不会造成五行相克互损互害的恶性循环灾祸。准确观察标本因果变化,就可以调治时令时节异常产生的虚邪贼风,准确预知司天岁气过盛招来克制报复的气候变化周期,抑强扶弱泻实补虚自我调养兼济天下,以身示范为百姓大众树立养生保健的榜样,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至真至善了。 )(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1——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其脉至何如?(黄帝问道: 六气所致病症的脉象变化是如何的呢?)
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濇,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岐伯回答说: 厥阴风木之气到来所发生的病症出现弦脉;少阴君火之气到来所发生的病症出现钩脉;太阴湿土之气到来时所发生的病症出现沉脉;少阳相火之气到来时所发生的病症出现浮脉;阳明燥金之气到来时所发生的病症出现短脉、 涩脉;太阳寒水之气到来时所致的病症出现沉实有力而长的脉。 脉来平和则气机和调, 脉来太甚就是病脉, 脉来与应当出现的脉象相反时就是病脉, 气候已经到来而脉象却未表现出来就是病脉, 气候还未到来而应时之脉却提前出现也是病脉, 脉象的阴阳属性与季节气候的阴阳属性相反时就是病危。)(【原文】帝曰:其脉至何如?
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译文】黄帝说:六气到来时,脉的体象如何?
岐伯说:厥阴之气到来,其脉就应表现为弦;少阴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钩;太阴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沉;少阳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大而浮;阳明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短而涩;太阳之气到来,其脉应表现为大而长。气至而脉和是正常的,气至而脉太盛的是病,气至而脉相反的是病,气至而脉不至的是病,气未至而脉已至的是病,若阴阳之气变易而脉象交错的就很危险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脉象之应六气的问题,厥阴主木,故其脉弦;少阴主火,故其脉钩;太阴主火,故其脉沉;少阳主火,故其脉大而浮;阳明主金,故其脉短而涩;太阳主水,而为诸阳主气,故其脉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言弦钩长短之脉,当应六气而至也。如脉至而和,则为平人;脉至而甚,则为病脉。所至之脉与时相反者病,及时而脉不至者病,未及时则脉先至者病,如三阴主时而得阳脉,三阳主时而得阴脉者危。——52.脉象之应六气的问题)
(【点评】 :本段指出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与三阴三阳之标的关系、 脉象的变化。)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黄帝问道: 六气有标有本, 但是有不同的从化, 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岐伯回答说: 六气有从本而化的情况, 有既从本又从标而化的, 也有既不从标也不从本而化的情况。)
帝曰:愿卒闻之。(黄帝说: 我想详尽地听听这方面的情况。)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标本理论)(岐伯说: 少阳为相火, 少阳为阳为标, 火为阳为本, 属性相同, 所以气候或患病从火气之本而化;太阴为湿土, 太阴为阴, 湿土亦为阴, 所以气候或患病从湿气之本而化。 少阴为标属阴, 君火热气属阳为本;太阳为标属阳, 寒水属阴为本;两者标本的阴阳属性不同, 所以气候或发病可以从标而化, 也可从本而化。 阳明为标属阳, 燥金之气属凉为次寒为本, 可转化为湿;厥阴为标属阴, 风木之气属温为本, 可以转化为火热;所以这两者的气候或发病, 既不从标而化, 也不从本而化, 而是从乎其中气而化。 阳明的中气为太阴, 所以阳明燥气可以化湿, 这就是燥从湿化;厥阴的中气为少阳, 所以厥阴风气可以从火而化, 这就是风从火热化。 太阴湿气、 少阳火气的标本阴阳属性一致, 都属于从本, 所以就会化生于湿、 火之本;少阴热气、 太阳寒气的标本阴阳属性不同, 都属于从本从标而化, 所以既可以化生于热气、寒气之本, 也可化生于少阴、 太阳之标。 阳明燥气偏凉, 有湿化倾向;厥阴风气偏温, 有热化倾向;所以二者都属于从乎中气。 阳明燥金的中气为太阴湿土, 可以从湿气而化生;厥阴风木的中气为少阳相火, 可以从火气而化生。)(【原文】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
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译文】黄帝说:六气的标本,变化不同,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六气有从本化的,有从标本的,有不从标本的。
黄帝说:我希望全面听闻这个道理。
岐伯说:少阳太阴从本化,少阴太阳既从本又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其中气。所以从本的,是因为病邪生于本气。从标从本的,是因为病的发生有从本的,也有从标的。从中气的,是因为病的发生基于中气。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标本变化的问题,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阴湿之土,而标见太阴之阴;初阳之火,而标见少阳之阳。是标之阴阳,从本化生,故太阴少阳从本。少阴之本热,而标见少阴之阴;太阳之本寒,而标见太阳之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水火寒热之化,故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盖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厥阴为两阴交尽,阴尽而一阳始生,是以阳明厥阴从中见之化也。——53.六气标本变化的问题)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黄帝问道: 脉象与临床症状一致而与疾病本质相反, 怎样诊察呢?)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岐伯回答说: 脉象与症状看似一致, 但按之无力不能鼓指, 好像是阳证, 但似阳非阳,各种真寒假热证脉症不符的情况都是如此。)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黄帝问道: 各种阴证中的脉症相反时, 怎样根据脉象进行鉴别呢?)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岐伯回答说: 脉象与症状看似一致, 但切按鼓指有力, 这就是真热假寒证脉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情况。)(六气时,脉的体象——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2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所以各种疾病的发生, 有的发生于六气之本, 有的发生于三阴三阳之标, 有的发生于中气。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 病生于本的就按六气之本的规律治疗就能痊愈;病生于标的就按三阴三阳的规律治疗就能痊愈;病生于中气的就按中气的变化规律治疗就能痊愈;病生于本、 生于标的就按六气之本和三阴三阳之标的规律进行治疗就能痊愈;有的病生于本而从标进行治疗可以痊愈;有的病生于本就治本, 病生于标就治标, 病生于中气就从中气治疗而痊愈。 逆其标本而治的方法, 就是正治。 如果顺从标本而治就是逆治。 )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水平很差的医生,自认为对病人的病情掌握了,他认为病人是热证,用寒凉药可以治疗,但话还没说完,病人寒性的病症特点又出现了。否定了病人的病情变化,就否定了他前面的粗糙随便的判断。)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所以说, 通晓标本理论, 临床运用时就不会有困难。 明白了逆治和顺治, 就能够进行正确的治疗而不会产生疑问, 就是这个道理。 不知道这些理论的人, 就不能深刻地谈论诊法, 反会扰乱经旨。 所以《大要》 上说: 水平不高的医生, 沾沾自喜。 自以为什么都懂得了, 临证时刚刚说罢是热证,而寒性证候又开始了。 这是由于感受了同一病邪之气, 所患病症的临床表现却完全不同, 如果不明白六气标本逆从的道理, 就不可能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对经义的理解也会错乱,就是这个道理。)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关于标本的理论, 简要而广泛, 精细而博大, 只要掌握其中的要领, 就能知晓百病之害的诊断和治疗。 掌握标本理论虽然容易。 但运佣不当就会造成伤害。 认真地考察了标和本的变化。 就能根据气候和发病规律, 正确的调理机体。 明白了胜气、 复气的理论;就可以作为指导人们进行养生防病的准则。 有关自然界六气变化的规律, 义尽于此。)(【原文】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1,天之道毕矣。
【译文】黄帝说:脉象从而病相反的,如何诊断呢?
岐伯说:脉至与症状相一致,但按之不鼓动而无力的,这就不是真正阳病,各种阳证阳脉都是这样。
黄帝说:凡是阴证而相反的,其脉象怎样?
岐伯说:脉至与病症相一致,但按之鼓指而极盛的,这就不是正阴病。所以各种疾病的起始,有发生于本气的,有发生于标气的,有发生于中气的。在治疗上有治其本气而得愈的;有治其标气而得愈的,有治其中气而得愈的,也有标气本气兼治而得愈的。有逆其势而治愈的,有从其情而治愈的。逆,是逆病之情,在治疗上是正治顺治。若顺治,表面虽似顺,其实却是逆。所以说:知道标与本,在临证时,就能没有危害,明白逆治顺治的道理,就尽管施行治疗而无须询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知道这些道理,就不能谈诊断,却足以扰乱经气。所以《大要》上说:庸医沾沾自喜,以为所有病症都已知道了,但一结合临证,他谈论热证尚未终了,寒病征象又开始显现出来了,他不懂得同是一气而所生病变不同,于是心中迷惑,诊断不清,扰乱了经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标本的道理,简要而应用极广,从小可以及大,通过一个例子可以明白一切病的变化。所以明白了标与本,就容易治疗而不会发生损害;观察属本还是属标,就可使病气调和。明确懂得六气胜复的道理,就可以作为一般医生的榜样,同时对于天地变化之道也就完全了解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疾病有标本的问题,脉从者,阳病而得阳脉,阴病而得阴脉也。如太阳阳明之病,其脉至而浮,是脉之从也,其病反阴寒者,太阳之病从本化,阳明之病从中见之阴化也,故脉虽浮而按之不鼓也。如少阴厥阴之病,其脉至而沉,是脉之顺也,其病反阳热也,少阴之病从标化,厥阴之病从中见之火化也,故脉虽沉而按之鼓甚也。是脉有阴阳之化,而病有标本之从也。如太阳病,头痛发热,烦渴不解,此太阳系之病本也。如手足挛急,或汗漏脉沉,此太阳之病标也。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少阴之病标也。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之病本也。如阳明病,发热而渴,大便燥结,此阳明之病阳也。如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脉迟恶寒,此阳明感中见阴湿之化也。如厥阴病,脉微,手足厥冷,此厥阴之病阴也;如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此厥阴中见少阳之火化也。如太阴标阴而本湿,故当治之以四逆汤;少阳标阳而本火,则宜散之以清凉。治伤寒六经之病,能于标本中求之,思过半矣。夫百病之生,总不出于六气之化。如感风寒暑湿燥火而为病者,病天之六气也。天之六气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气之化。如中风,天之阳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则为发热咳嚏;在筋骨,则为痛痹拘挛;在肠胃,则为下痢飱泄,或为燥结闭癃,或直中于内则为霍乱呕逆,或为厥冷阴寒,此表里阴阳之气化也。如感吾身之阳热,则为病热;感吾身之阴寒,则为病寒;感吾身之水湿,则为痰喘;感吾身之燥气,则为便难。如中于腑,则暴仆,而猝不知人;中于脏,舌即难言,而口唾涎沫。又如伤寒,天之阴邪也,或中于阴,或中于阳,有中于阳而反病寒者,有中于阴而反病热者,是吾身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标本阴阳之气化也。如感吾身中之水湿,则为青龙、五苓之证。如感吾身中之燥热,又宜于白虎、承气诸汤。此只受天之一邪,而吾身中有表里阴阳变化之不同也。又如夏月之病,有手足厥冷而成姜桂参附之证者,盖夏月之阳气尽发越于外,而里气本虚,受天之风暑而反变为阴寒,皆吾身之气化,非暑月之伤寒也。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从逆,正行无问,此之谓也。   ——54.疾病有标本的问题
——————————————————
【注释】1.式:(shì世)《书·微子之命》:“万邦作式,俾我有周无斁。”《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诗·小雅·雨无正》:“庶曰式臧,复出为恶。”《诗·小雅·车舝》:“虽无好友,式燕且喜。”《诗·大雅·思齐》:“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诗·大雅·皇矣》:“上帝耆之,憎其式廓。”《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士之式。”《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诗·商颂·长发》:“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管子·小匡》:“式券以相应,比缀以书。”《韩非子·内储说上》:“勾践知之,故式怒蛙。”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点评】 :本段说明六气与脉象的关系。)(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3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黄帝问道: 胜气、 复气的变化有提前到来和推迟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岐伯回答说: 关于胜气的致病情况。 当胜气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病, 当病邪蕴积的时候,复气的致病也会因此而萌生。 关于复气的情况, 是在胜气结束的时候就开始发作, 在复气所应的时位发作就严重。 胜气有轻有重, 复气就会有多有少, 胜气和缓了, 复气也就和缓;胜气虚弱了, 复气也就虚弱, 这是自然界六气变化的正常规律。)(【原文】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1,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译文】黄帝说:胜气、复气的变动,有早有晚,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胜气,胜气到来时,病人已经恼怒自己病了,而病气发作时,复气就已经萌发了。那所谓复气,在胜气终了时它乘机而起,得其时位,就会加剧。胜气或轻或重,复气有少有多,胜气平和,复气也就平和,胜气虚,复气也虚,这是天气变化的常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胜气复气强弱的问题,春有凄惨残贼之胜,是金气之胜木也;夏有炎暑燔烁之复,是火气之复金也。而火气已萌于胜,病愠愠之时,是复气之早发于本位之三十度也。所复之气,俟胜气尽而起,至炎夏所主之本位而甚,是胜气早,而复气将来亦早也。是以胜气甚,则复气多;胜气微,则复气少;胜气和平,而复气亦和平;胜气虚衰,而复气亦虚衰,此天道之常也。——55.胜气复气强弱的问题
——————————————————
【注释】1.愠:(yun韵)《易·夬·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楚辞·九辩》:“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说文·心部》:“愠,怒也。”《玉篇·心部》:“愠,意也,怒也,恨也。”这里用于恼怒、怨恨之意。)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黄帝问道: 胜气、 复气的发作, 其变化和表现与六气的时位不一致, 或者在其时位之后到来, 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岐伯回答说: 六气的发生和变化, 有盛和衰的不同。 气候的寒暑温凉, 是六气盛衰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表现在辰戌丑未四季月 。 所以阳气的运动, 始于春季气候温和之时, 盛于夏季暑热季节;阴气的运动, 始于秋季凉爽之时, 盛于冬季严寒的时候。 春夏秋冬四季, 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 所以《大要》 说: 春天的温暖, 逐渐地变化为夏天的暑热;秋冬的凉爽肃杀, 逐渐地变化为冬天严寒凛冽。 谨慎认真地考察辰戌丑未四季月 的气候变化, 就能了解气候的回归规律, 那么既可以发现六气变化的结束, 也可能察知六气变化的开始, 就是这个道理。)(【原文】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说:胜复的发作,有时并不恰合它的时位,有的后于时位而来,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这是因为六气的发生,都有衰和盛变化的不同。寒暑温凉盛衰的作用,表现就在四维。所以阳气的发动,开始于温暖而极盛于暑热,阴气的发动,开始于清凉而极盛于寒冽,春夏秋冬的气候,各有差别。所以《大要》上说:春天的温暖,发展而为夏天的暑热,秋天的清肃,发展而为冬天的凛冽。谨慎按照四维的变化,侦察其气候的回归,这样,可以见到六气的终了,可以知晓六气的开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的先后变化问题,日月地球运行,一寒一暑,四时之气,由微而盛,由盛而微,从维而正,从正而维,寒温互换,凉暑气交,胜复之气,有盛有衰,随时先后,是以有早有晏也。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是由微而盛也。如春之沉,夏之弦,秋之数,冬之涩,是冬之余气尚交于春,春之余气尚交于夏,夏之余气尚交于秋,秋之余气尚交于冬,是由盛而微也。所谓正者,春夏秋冬之正方也。所谓维者,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冬春之交,四隅之四维也。四时之气,从维而正,复从正而维,寒温气交,凉暑更互,环转之不息也。是以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者,谓复气已萌于胜气之时也。夫气之生,生于前之气交,如夏气之生于季春也;气之化,化于后之气交,如春气之溜于孟夏也。——56.六气的先后变化问题)(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六气病变的常见证候机理与辨证思路
【原文】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1)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2)以方士(3),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4),犹拔刺雪(5),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6),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7),皆属于肝;诸寒收引(8),皆属于肾;诸气郁(9),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10),皆属于火;诸痛痒(11)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12),皆属于下(13);诸痿喘呕,皆属于上(14);诸禁鼓(15),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16),皆属于湿;诸逆冲上(17),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18),皆属于火;诸暴强直(19),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肿(20),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21),水液(22)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23),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24),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25),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注释】
(1)之化之变:化为六气之常,变为六气之异。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化生和变化。
(2)锡:通“赐”。
(3)方士:指医生。
(4)桴鼓相应:桴,击鼓槌。全句比喻治疗效果显著,药到病除。
(5)雪汙:汙,同“污”。喻治疗疾病,祛除疾病。
(6)气宜:指六气主时之所宜。
(7)掉眩:掉,摇也,指肢体动摇震颤。眩,指视物动幻不定。
(8)收引:收,收缩。引,拘急。谓肢体关节牵引拘急,屈伸不利。
(9)郁:指气喘胸闷。
(10)瞀瘈:瞀,昏闷不清。瘈,抽搐。
(11)痒:通“疡”。
(12)厥固泄:厥,指昏厥与四肢厥冷。固,指二便不通。泄,指二便泄利不禁。
(13)下:此指下焦。
(14)上:与上文“下”相对,可指上、中二焦。
(15)禁鼓慄:禁,同“噤”,即口噤不开。鼓,鼓颔。慄,战栗。
(16)痉项强:痉,病名,以口噤肢挛,项背强急,角弓反张为特征。项强,颈项强直。
(17)逆冲上:指气逆上冲的病证,如呕吐、呃逆、吐血等。
(18)躁狂越:躁,躁动不宁。狂,神志狂乱。越,言行举止失常。
(19)暴强直:指突然发作的筋脉挛急,肢体僵硬不能屈伸。
(20)胕肿:胕,通“腐”。胕肿,指痈肿脓腐。
(21)转反戾:转,转筋。反戾,拘挛。
(22)水液:主要指小便,亦可包括涕、唾、涎、白带等分泌物及疮疡渗出物等。
(23)暴注下迫:暴注,突然剧烈地泄泻,下迫。里急后重。
(24)各司其属:即探求症状体征的病位病性等病机归属。
(25)五胜:指天之五气与人之五脏间的五行更胜关系。
【白话详解】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医经上说:实证用泻法治疗,虚证用补法治疗。我把它告诉了医工,但是医工们运用了它,还不能收到十全的效果。我要这些重要的理论得到普遍运用,并且能够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如拨刺、雪污一样,对于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和技术,可以告诉我吗?岐伯说:审查疾病发展变化的机理,切勿失却气宜。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请问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机理是怎样的?岐伯说:凡是风病,振摇眩晕,都属于肝。凡是寒病,收引拘急,都属于肾。凡是气病,喘急胸闷,都属于肺。凡是湿病,浮肿胀满,都属于脾。凡是热病,神志昏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凡是疼痛,瘙痒疮疡,都属于心。凡是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属于下焦。凡是痿症,喘逆呕吐,都属于上焦。凡是口噤不开,鼓颌战抖,神志不安,都属于火。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越常,都属于火。凡是突然发生强直,都属于风。凡是因病有声,叩之如鼓,都属于热。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都属于火。凡是转筋反折,排出浑浊的水液,都属于热。凡是排泄的水液澄明清冷,都属于寒。凡是呕吐酸水,急剧的下利,都属于热。所以《大要》说:谨慎地掌握病机,分别观察其所属关系,有邪、无邪均必须加以推求,实证、虚证都要详细研究,首先分析五气中何气所胜,然后疏通其血气,使之调达舒畅,而归于和平,就是这个意思。黄帝道:讲得对。
【按语】
本节在阐述了六气变异致人发病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五脏、六气及上下部位等病变的常见证候机理与辨证思路,提出了著名的病机19条,它反映了中医辨证的一些基本方法,奠定了中医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病机学说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把疾病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腑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19条,其中属于六淫火、热、风、寒、湿者12条,病位上、下各1条,属于五脏的5条,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辨证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病机19条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属肝的病变。“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属肾的病变。“诸气郁,皆属于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状,多属肺的病变。“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的症状,多属脾的病变。“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神志昏迷,抽搐症状,多属火证。“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意指一般皮肤疮疡,出现焮热疼痛瘙痒的症状,多属心火炽盛,血分有热所致。“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泻等证候,多属下焦的病变。“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气喘、呕吐等证候,多属上部肺胃的病变。
“诸痉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口噤、寒战鼓栗、神志失常等,多属火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意指一般身体强直或颈项强硬、转动障碍,多属湿证。“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意指一般腹部坚硬胀满,兼见便秘、尿涩、烦热、口苦等,多属热证。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意指一般气逆上冲,如连声响亮的呃逆、喷射状呕吐等,多属火证。“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意指一般出现烦躁发狂,举动失常的症状,多属火证。“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意指一般突然出现筋脉强直拘挛的症状,多属风证。“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意指一般出现腹胀肠鸣,叩之有鼓音,多属于热。“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意指一般出现下肢足背浮肿而有酸疼的感觉,又见心神不安,惊骇的症状,多属火证。“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意指一般的抽筋、角弓反张、肢体强直而小便混浊的,多居热证。“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意指一般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属寒证。“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意指一般呕吐物有酸臭腐味或较急的喷射状腹泻而有里急后重感觉的,多属热证。
病机19条中虽然讨论六气病机,并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但篇中所论却无暑燥,金刘完素有感于此,遂于其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补出燥类病机一条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后人多予称道,认为是对病机19条的完善。暑气病机,本节虽无所述,但就《内经》而言,则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素问疟论》“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得之夏伤于暑”以及《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等,可结合理解。
针对文例中“诸”、“皆”、“属”三字的理解,宜灵活而忌拘守。
诸,众也,仅表示多数、大多,或仅理解为某某诸证即可;皆,与诸字相似,也作大多、一般的意义理解;属,近也,犹言有关,不必理解为必属、隶属、必定。如此则更能接近经文宗旨,也更符合临床实际。否则,拘泥字义反致滞涩。此外,病机19条的分析示例,主要是为了从纷繁的临床表现中理出其主要病理纲领,为辨证审机提供执简驭繁的法则和范例,其所涉者仅为一部分常见病症,难以概括全部所有的病证机理,在具体阅读理解时应把握其基本精神,正确理解《内经》病机理论所揭示的诊疗思想,即病同机异而治异、病异机同而治同的病治异同思想,它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渊源,也是“治病必求其本”与“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体现,两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应用举例】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案:水不涵木,则肝风煽动;水不制火,则心阳独亢,以致眩晕。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然病既称肝与心,则病本在肾。先宜平肝宁心,继当滋养真阴。羚羊角、麦冬、茯神、酸枣仁、远志、柏子霜、龟板、池菊、生地。(《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何书田医案》)“诸气郁,皆属于肺”案:患者某,女,52岁,家庭妇女。患者患肺痈多年,因母子不和服敌敌畏,经医院洗胃抢救脱离危险,然遗腹部胀大如鼓。就诊时见咳嗽,微引胸中疼痛,唾浓痰,气味腥臭,口中干燥,小便黄,脉微数。病乃肺部痈脓,失于主气。本“诸气郁,皆属于肺”之旨,拟苇茎汤桔梗汤合方加味。苇茎30g,薏苡仁10g,冬瓜仁15g,桔梗10g,甘草10g,鱼腥草15g,大贝母10g,桃仁(去皮尖炒打)10g。以水煎服。服药3剂,腹胀消失,咳嗽减轻,今6剂而病愈。(《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肺痈》))
帝曰:差有数乎?(黄帝问道: 时间差有一定的度数吗?)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岐伯回答说: 大约有三十度的时差。)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黄帝问道: 时间差在脉象方面有什么反应呢?)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其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岐伯回答说: 时间差的脉象变化与正当时位的脉象变化是相同的, 当时令气候过去了,应时的脉象也随之消失。 《脉要》 说: 春季不出现沉脉, 夏季不出现弦脉, 冬季不出现涩脉,秋季不出现数脉。 这是四季气候不相通的缘故。 如果春季出现了过沉的脉就是病脉, 夏季出现过弦的脉就是病脉, 冬季出现过涩的脉就是病脉, 秋季出现过数的脉就是病脉, 如果脉象杂乱错见时也是病脉, 反复出现的脉象也是病脉, 气候还未结束而应时的脉象先消失也是病脉, 气候变化已经结束而应时之脉还未消失也是病脉, 脉象变化与季节完全相反时就是死证。所以说: 季节气化变化的特点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是完全一致的, 就好象秤杆与秤砣的关系一样随时协调才能保持平衡而不会失于平衡。 关于自然界寒热温凉的阴阳之气消长运动,清静和平、 消长平衡则生长之机得以协调平治;如果扰动不宁, 消长失衡则会导致疾病发生,就是这个道理。)(【原文】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其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说:四时气候的变迁,它的差别有常数吗?
岐伯说:大概是三十天的光景。
黄帝说:其脉的相应,都是什么?
岐伯说:差分之脉见于脉象,与正常的相同,只不过在判断时,将所差的时数去掉而已。《脉要》说:春脉毫无沉象,夏脉毫无弦象,冬脉毫无涩象,秋脉毫无数象,叫做四时之气闭塞。沉而太过的是病脉,弦而太过的是病脉,涩而太过的是病脉,数而太过的是病脉,脉气乱而参差的是病脉,气已去而脉复见的是病脉,气未去而脉先去的是病脉,气去而脉不去的是病脉,脉与气相反的是死脉。所以说:四时之气相互联系,各有其职,就像秤砣与秤杆一样,缺一不可。阴阳之气,清静时就会生化安宁,变动时就会产生疾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四时之气相互联系的问题,胜复之气有盛衰,是以有早晏之异也。盖气之盛者,胜于本位以前所生之三十度;气之衰者,溜于本位以后所化之三十度,故不当其位也。此四时之气,前后互交,是以胜复之盛衰,随四时之气交,而或前或后也。春不沉则冬气不交于春,夏不弦则春气不交于夏,秋不数则夏气不交于秋,冬不涩则秋气不交于冬。是四时之气,不相交通而闭塞矣。四时之气盛于主位之时,而微于始生,衰于交化,是以甚则病也。参见者,谓春初之沉弦并见,夏初之弦数并见也。复见者,已去而复见也。未去而去者,未及三十度而去也。去而不去者,已至三十日,应去而不去也。反者,谓四时反见贼害之脉也。四时之气,守于本位,司于气交,犹权衡之不相离也。四时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生化者,生于前而化于后也。动者,气之乱也。——57.四时之气相互联系的问题)
(【点评】 :六气加临的早晚, 在脉象上是如何体现的?)(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4
帝曰:幽明何如?(黄帝问道: 什么是幽和明呢?)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岐伯回答说: 太阴和少阴两阴相交至尽的时位就是幽;太阳和少阳两阳接合的时位就是明。 幽和明与阴阳相配, 就有了寒与暑的差别。)
帝曰:分至何如?(黄帝问道: 什么是二分和二至呢?)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岐伯回答说: 阴阳之气至而盛极的季节就叫做至。 阴阳之气平分均等的季节就叫做分。冬至、 夏至的时候, 前后季节的气候变化和时令是一致的;春分、 秋分的时候, 前后季节的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区别。 所以冬至、 夏至和春分、 秋分是天地间气候变化的纲领。)(【原文】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1也。
【译文】黄帝说:什么是幽明?
岐伯说:两阴之气都尽就称做幽;两阳之气相合就称为明。幽明的配合,成为寒暑的不同。
黄帝说:分至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气来叫做至,气去叫做分,气至之时其气是相同的,气分之时其气是不相同的,这就是天地的正常纲要。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阴阳寒暑的问题,幽明者,阴阳也。两阴交尽,阴之极也,故曰幽。两阳合明,阳之极也,故曰明。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故曰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此复申明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四时之往来,总属阴阳寒暑之二气耳。气至,谓冬夏之二至。气分,谓春秋之二分。此承上文以申明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怼。言二至之时,总属寒暑阴阳之二气,气分之时,则有温凉之不同也。——58.阴阳寒暑的问题
——————————————————
【注释】1.纪:(jì技)《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散无友纪。”《管子·问》:“凡立朝迁,问有本纪。”《老子·十四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吕氏春秋·仲秋纪·仲秋》:“义也者,万事之纪也。”这里用为纲领、头绪、要领之意。)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黄帝问道: 先生说春分、 秋分, 气候始于交节之前, 冬至、 夏至, 气候始于交节之后,这些道理我已经明白了。 然而六气的往来变化, 六气主岁却不是固定不变的, 那么怎样根据六气的往来变化及主岁情况指导补法用药和泻法用药呢?)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岐伯回答说: 要针对该年司天、 在泉之气的变化进行治疗用药。 根据六气所宜, 选择适宜的药味, 这是临床用药的准则。 左右问气的用药, 也应遵循这一相同的法则。 《大要》 说:少阳相火主令的时候, 先用甘味药后用咸味药;阳明燥金主令的时候, 先用辛味药后用酸味药;太阳寒水主令的时候, 先用咸昧药后用苦味药;厥阴风木主令的时候, 先用酸味药后用辛味药;)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少阴君火主令的时候, 先用甘昧药后用咸昧药;太阴湿土主令的时候, 先用苦味药后用甘味药。 六气主时发病的治疗, 除用上述主要用药规律外, 还应适当选用相关的辅佐药物,资助其化生的本源之气, 这就是完全掌握了六气发病规律及其调治用药的规律。)(【原文】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译文】黄帝说:先生说春秋之气开始于前,冬夏之气开始于后,这我已经知晓了。但是六气往复运动,主岁之气又变换无常,其补泄的方法应怎样?
岐伯说:司天在泉,上下都有所主,应该随其所利而用补泄,考虑适宜的药物就是治疗的要点。左右间气的治法与此相同。《大要》说:少阳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阳明主岁,先用辛药,后用酸药;太阳主岁,先用咸药,后用苦药;厥阴主岁,先用酸药,后用辛药;少阴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太阴主岁,先用苦药,后用甘药。辅以有利的药物,资助其生化之机,这样就算是适应了六气。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六气往复的治疗原则,春秋气始于前者,言春在岁半以上之前,秋在岁半以下之前,夏冬之气在二气之后,谓四时之主气也。六气往复,主岁不常者,谓加临之客气,六期环转,无有常位也。本节论四时之主气,前后交通,得气之清静者也。若受客胜以动之,又不能循序而苛疾起矣。是以上下所主,及左右之间气,当随其攸利,正其位以调之,乃其要也。大要宜先泻而后补之,盖以佐主气之所利,资主气之所生,是谓得四时之气,生化而交通也。按前文论客气之补泻,先补而后泻者,在客之本气而论也。此复以先泻而后补者,为四时之主气而言也。——59.六气往复的治疗原则)(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5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1/1---1/2---1/3===1/4---(外邪:风伤筋,热伤气,湿伤肉,燥伤皮毛,寒伤血。)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汙,工巧神圣,可得闻乎?(黄帝说道: 好。疾病的发生, 都是由风、 寒、 暑、 湿、 燥、火六气的气化和变化所造成的。 医经说, 实证用泻法治疗, 虚证用补法治疗。 我把这些治疗原则赐教给医生们, 但是他们在临床上运用以后, 还未能收到十全的效果。 我打算让这些重要的理论能被广泛地施行,其疗效准确显着, 如同用槌敲鼓, 用手拔刺, 用水洗污一样有把握, 使他们都能成为诊治技术高明的医生。 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1---2---3---4---5---6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1/1----1/2---1/3---1/4---1/5---(岐伯回答说:要认真仔细地分析病机, 诊断准确无误, 就必须掌握六气变化规律, 不能对六气变化的认识有所贻误。 就是这个道理。)(【原文】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1鼓相应,犹拔刺雪2汙3,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大凡各种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化与变,医书里说,盛就应该泄,虚就应该补。我把这些方法教给医生,而医生运用后还不能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我想使这些重要的理论得到普遍的运用,能够收到鼓槌击鼓相应的效果,好像拔除棘刺、洗涤污浊一样,使一般医生能够达到工巧神圣的程度,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说:仔细观察疾病的法则,不违背调和六气的原则,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不违背调和六气的原则,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人身之中,亦有五行六气,或喜怒暴发,或居处失宜,或饮食不节,或猝恐暴惊,皆能伤五脏之气而为病。是以此经言锡之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也。要道者,天地人三才之道也。桴鼓相应者,谓天地人三五行六气,如声气之感应也。天地人三才之道并用,外内阴阳之法并施,斯成工巧神圣之妙。——60.不违背调和六气的原则
——————————————————
【注释】1.桴:(fú浮)古通“枹”。《管子·宙合》:“若鼓之有桴,擿挡则击。”《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韩非子·功名》:“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礼记·礼运》:“蒉桴而土鼓。”这里用为鼓槌之意。
2.雪:(xuě血)《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广韵·薛韵》:“雪,拭也。”唐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有言不可道,雪泣忆兰芳。”这里用为擦净、揩干之意。
3.汙:(wū污)古同“污”。《诗·小雅·十月之交》:“徹我墙屋,田卒汙莱。”《左传·隐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吕氏春秋·达郁》:“故水郁则为汙。”《说文》:“污,秽也,一曰小池为污。”这里用为浊水坑之意。)
(【点评】 :六气主令时的发病规律及用药原则。)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黄帝问道: 我想听一听病机的内容是什么呢?)1/1----1/2---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岐伯回答说:凡是风病有振掉摇动眩晕等病症, 病位都在肝;)1/1---1/2----1/3---1/4---1/5----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是寒病有收敛缩挛牵引等病症, 病位都在肾;)1/1---1/2----1/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凡是气病有胀满郁闷等病症, 病位都在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是湿病水肿胀满等病症, 病位都在脾;)1/1--1/2---1/3---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凡是热病有昏闷抽搐等病症, 病因都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是疼痛瘙痒疮疡等病症, 病位都在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是厥逆二便固涩或下泄等病症, 病位都在下焦;)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是痿病、 喘息、 呕吐等病症, 病位都在上部;)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凡是口噤、 鼓颔战傈、 神志不安等病症, 病因都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凡是痉病项强等病症, 病因都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凡是有逆气上冲的病症, 病因都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凡是胀满腹大等病症, 病因都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凡是躁动不安, 发狂妄动的病症, 病因都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是身体突然强直的病症,病因都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凡是腹胀。 叩之如有鼓声的病症, 病因都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凡是局部红肿疫痛, 惊骇不宁的病症, 病因都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用清浊说明病因病证的寒热:清浊的本意从水的清澈程度而来,由清淡、清净的基本含义,引申出清冷、清虚、清静、清贫等含义,由浑浊也可引申出浑厚、浊流滚滚,象征着力量无穷。--这段“病机十九条”中,关于清稀的体液属寒性,浊稠的体液属于热性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辨证。)(凡是筋脉拘挛, 排出的水液混浊的病症, 病因都属于热;--凡是排出的水液清冷的病症, 病因都属于寒;--凡是呕吐酸水, 急剧泻泄而里急后重的病症, 病因都属于热。)( 1——12、)3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所以《大要》 说: 谨慎认真地遵守病机理论, 根据疾病的属性, 有出现的症状就要推求其为什么有这样的症状;不出现的症状, 就要推求其为什么不出现这些症状;实证的疾病就要探求为什么会发生实证;虚证的疾病就要探求为什么会发生虚证。 在分析病机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五运之气的哪一气偏胜, 五脏中哪一脏偏盛, 然后再疏通人体气血, 使气血条达和平,趋于正常, 就是这个道理。)(【原文】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1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2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3瘈4,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说:希望听闻病机是什么。
岐伯说:凡是风病而发生的颤动眩晕,都属于肝。凡是寒病而发生的筋脉拘急,都属于肾。凡是气病而发生的忿懑郁闷,都属于肺。凡是湿病而发生的浮肿胀满,都属于脾。凡是热病而发生的视物昏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凡是疼痛、搔痒、疮疡,都属于心。凡是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属于下焦。凡是患喘逆呕吐,都属于上焦。凡是口噤不开,寒战、口齿叩击,失神,都属于火。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而举动失常的,都属于火。凡是突然发生强直的症状,都是属于风邪。凡是病而有声如肠鸣,在触诊时,发现如鼓音的,都属于热。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安,都属于火。凡是转筋挛急,排出的水液浑浊,都属于热。凡是排出的水液感觉清亮、寒冷,都属于寒。凡是呕吐酸水,或者突然急泄而有窘迫的感觉,都属于热。因此《大要》说:要谨慎地注意病机,了解各种症状的所属,有五行之邪要加以推求,没有五行之气也要加以推求,如果是盛要看为什么盛,如果是虚要看为什么虚。一定得先分析五气中何气所胜,五脏中何脏受病,疏通其血气,使其调和畅通,而归于平和,这就是所谓疾病的机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百病之机理问题,五脏内合五行,五行内生六气,是以五脏之气病于内,而六气之证见于外也。大要言所发之病机各有五脏五行之所属。故必先使五脏之精气皆胜,而后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致使五脏之气平和,此之谓神工也。——61.百病之机理问题
——————————————————
【注释】1.掉:(diào吊)《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未折,尾大不掉。”《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说文》:“掉,摇也。”这里用为摇、摆动之意。
2.膹:(fèn奋)古通“忿”。忿怒,忿忿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3.瞀:(mao冒)《楚辞·九辩》:“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庄子·徐无鬼》:“予少而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荀子·非十二子》:“世俗之沟犹瞀儒。”《荀子·儒效》:“其愚陋沟瞀。”《书·益稷传》:“昏瞀垫溺。”本意为眼睛昏花之意。
4.瘛:(chì赤)中医指手脚痉挛,口歪眼斜的症状。亦称“抽风”。《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六气病变的常见证候机理与辨证思路
【原文】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1)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2)以方士(3),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4),犹拔刺雪(5),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6),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7),皆属于肝;诸寒收引(8),皆属于肾;诸气郁(9),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10),皆属于火;诸痛痒(11)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12),皆属于下(13);诸痿喘呕,皆属于上(14);诸禁鼓(15),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16),皆属于湿;诸逆冲上(17),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18),皆属于火;诸暴强直(19),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肿(20),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21),水液(22)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23),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24),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25),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注释】
(1)之化之变:化为六气之常,变为六气之异。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化生和变化。
(2)锡:通“赐”。
(3)方士:指医生。
(4)桴鼓相应:桴,击鼓槌。全句比喻治疗效果显著,药到病除。
(5)雪汙:汙,同“污”。喻治疗疾病,祛除疾病。
(6)气宜:指六气主时之所宜。
(7)掉眩:掉,摇也,指肢体动摇震颤。眩,指视物动幻不定。
(8)收引:收,收缩。引,拘急。谓肢体关节牵引拘急,屈伸不利。
(9)郁:指气喘胸闷。
(10)瞀瘈:瞀,昏闷不清。瘈,抽搐。
(11)痒:通“疡”。
(12)厥固泄:厥,指昏厥与四肢厥冷。固,指二便不通。泄,指二便泄利不禁。
(13)下:此指下焦。
(14)上:与上文“下”相对,可指上、中二焦。
(15)禁鼓慄:禁,同“噤”,即口噤不开。鼓,鼓颔。慄,战栗。
(16)痉项强:痉,病名,以口噤肢挛,项背强急,角弓反张为特征。项强,颈项强直。
(17)逆冲上:指气逆上冲的病证,如呕吐、呃逆、吐血等。
(18)躁狂越:躁,躁动不宁。狂,神志狂乱。越,言行举止失常。
(19)暴强直:指突然发作的筋脉挛急,肢体僵硬不能屈伸。
(20)胕肿:胕,通“腐”。胕肿,指痈肿脓腐。
(21)转反戾:转,转筋。反戾,拘挛。
(22)水液:主要指小便,亦可包括涕、唾、涎、白带等分泌物及疮疡渗出物等。
(23)暴注下迫:暴注,突然剧烈地泄泻,下迫。里急后重。
(24)各司其属:即探求症状体征的病位病性等病机归属。
(25)五胜:指天之五气与人之五脏间的五行更胜关系。
【白话详解】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医经上说:实证用泻法治疗,虚证用补法治疗。我把它告诉了医工,但是医工们运用了它,还不能收到十全的效果。我要这些重要的理论得到普遍运用,并且能够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如拨刺、雪污一样,对于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和技术,可以告诉我吗?岐伯说:审查疾病发展变化的机理,切勿失却气宜。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请问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机理是怎样的?岐伯说:凡是风病,振摇眩晕,都属于肝。凡是寒病,收引拘急,都属于肾。凡是气病,喘急胸闷,都属于肺。凡是湿病,浮肿胀满,都属于脾。凡是热病,神志昏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凡是疼痛,瘙痒疮疡,都属于心。凡是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属于下焦。凡是痿症,喘逆呕吐,都属于上焦。凡是口噤不开,鼓颌战抖,神志不安,都属于火。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越常,都属于火。凡是突然发生强直,都属于风。凡是因病有声,叩之如鼓,都属于热。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都属于火。凡是转筋反折,排出浑浊的水液,都属于热。凡是排泄的水液澄明清冷,都属于寒。凡是呕吐酸水,急剧的下利,都属于热。所以《大要》说:谨慎地掌握病机,分别观察其所属关系,有邪、无邪均必须加以推求,实证、虚证都要详细研究,首先分析五气中何气所胜,然后疏通其血气,使之调达舒畅,而归于和平,就是这个意思。黄帝道:讲得对。
【按语】
本节在阐述了六气变异致人发病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五脏、六气及上下部位等病变的常见证候机理与辨证思路,提出了著名的病机19条,它反映了中医辨证的一些基本方法,奠定了中医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病机学说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把疾病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腑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19条,其中属于六淫火、热、风、寒、湿者12条,病位上、下各1条,属于五脏的5条,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辨证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病机19条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属肝的病变。“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属肾的病变。“诸气郁,皆属于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状,多属肺的病变。“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的症状,多属脾的病变。“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神志昏迷,抽搐症状,多属火证。“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意指一般皮肤疮疡,出现焮热疼痛瘙痒的症状,多属心火炽盛,血分有热所致。“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泻等证候,多属下焦的病变。“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气喘、呕吐等证候,多属上部肺胃的病变。
“诸痉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口噤、寒战鼓栗、神志失常等,多属火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意指一般身体强直或颈项强硬、转动障碍,多属湿证。“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意指一般腹部坚硬胀满,兼见便秘、尿涩、烦热、口苦等,多属热证。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意指一般气逆上冲,如连声响亮的呃逆、喷射状呕吐等,多属火证。“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意指一般出现烦躁发狂,举动失常的症状,多属火证。“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意指一般突然出现筋脉强直拘挛的症状,多属风证。“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意指一般出现腹胀肠鸣,叩之有鼓音,多属于热。“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意指一般出现下肢足背浮肿而有酸疼的感觉,又见心神不安,惊骇的症状,多属火证。“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意指一般的抽筋、角弓反张、肢体强直而小便混浊的,多居热证。“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意指一般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属寒证。“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意指一般呕吐物有酸臭腐味或较急的喷射状腹泻而有里急后重感觉的,多属热证。
病机19条中虽然讨论六气病机,并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但篇中所论却无暑燥,金刘完素有感于此,遂于其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补出燥类病机一条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后人多予称道,认为是对病机19条的完善。暑气病机,本节虽无所述,但就《内经》而言,则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素问疟论》“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得之夏伤于暑”以及《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等,可结合理解。
针对文例中“诸”、“皆”、“属”三字的理解,宜灵活而忌拘守。
诸,众也,仅表示多数、大多,或仅理解为某某诸证即可;皆,与诸字相似,也作大多、一般的意义理解;属,近也,犹言有关,不必理解为必属、隶属、必定。如此则更能接近经文宗旨,也更符合临床实际。否则,拘泥字义反致滞涩。此外,病机19条的分析示例,主要是为了从纷繁的临床表现中理出其主要病理纲领,为辨证审机提供执简驭繁的法则和范例,其所涉者仅为一部分常见病症,难以概括全部所有的病证机理,在具体阅读理解时应把握其基本精神,正确理解《内经》病机理论所揭示的诊疗思想,即病同机异而治异、病异机同而治同的病治异同思想,它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渊源,也是“治病必求其本”与“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体现,两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应用举例】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案:水不涵木,则肝风煽动;水不制火,则心阳独亢,以致眩晕。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然病既称肝与心,则病本在肾。先宜平肝宁心,继当滋养真阴。羚羊角、麦冬、茯神、酸枣仁、远志、柏子霜、龟板、池菊、生地。(《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何书田医案》)“诸气郁,皆属于肺”案:患者某,女,52岁,家庭妇女。患者患肺痈多年,因母子不和服敌敌畏,经医院洗胃抢救脱离危险,然遗腹部胀大如鼓。就诊时见咳嗽,微引胸中疼痛,唾浓痰,气味腥臭,口中干燥,小便黄,脉微数。病乃肺部痈脓,失于主气。本“诸气郁,皆属于肺”之旨,拟苇茎汤桔梗汤合方加味。苇茎30g,薏苡仁10g,冬瓜仁15g,桔梗10g,甘草10g,鱼腥草15g,大贝母10g,桃仁(去皮尖炒打)10g。以水煎服。服药3剂,腹胀消失,咳嗽减轻,今6剂而病愈。(《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肺痈》))
(【点评】 :这就是著名的十九病机。 下面这个视频, 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关于1 9 病机的解读。)(疾病的机理——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6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黄帝说道: 好。 药物的五味阴阳属性及其作用又是如何的呢?)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里与前篇有两个不同,第一,根据阴阳理论,“气为阳,味为阴”,阳配以六,阴配以五的原则,应该是“六气”、“五味”,在这里出现了六味,这是第一点不同。第二,咸味的功能为软坚,在阴味功能中性平,既非阴也非阳,而在七篇里咸味属阴。但是我认为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当然这里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领悟找出合理的答案,如果只用一个“矛盾”就解释了,会错过很多进步的机会,这也不是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軟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岐伯回答说: 辛味、 甘味的药物和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的属性为阳。 酸味、 苦味的药物和具有涌吐泻下作用的药物属性为阴, 咸味药和具有涌吐泻下作用的药物属阴, 淡昧药和具有渗利作用的药物属性为阳。 辛、 甘、 酸、 苦、 咸、 淡六者的作用, 有的能收敛, 有的能发散, 有的作用缓和, 有的作用迅急, 有的能燥湿, 有的能滋润, 有的能软坚, 有的能坚阴,临证选用时, 要根据六者的功能加以选用, 调整气机, 使偏胜之气给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恢复平衡。)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黄帝问道: 有不是应和六气胜复变化而患的病, 应当如何治疗呢?有毒药物和无毒的药物, 哪种先用, 哪种后用呢?我想听一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岐伯回答说: 有毒药物和无毒药物的运用, 一定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要根据病情的轻重, 以及所制订的方剂大小情况。)(黄帝问:司天岁气过盛与报复变化,有早有晚是怎样的情形?
岐伯回答说:如果司天岁气过盛,节气到来时就会使人们生病。在疾病已经潜伏在人们体内时,克制报复之气就已经萌动了。克制报复之气,在司天岁气盛极而衰之际就会乘机而起,得到司天主政正位时则会更盛,却有轻有重有少有多。司天岁气平和,克制报复之气就会平和。司天岁气虚弱,克制报复之气就会虚弱。善恶大小,因果还报,这是天道常理。
黄帝问:司天岁气过盛与报复运动变化,有些并不在恰当的时位,或是后于天时而至,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每年五运六气发生变化,都有衰盛强弱的差异。寒暑温凉的盛衰作用,表现在四维空间。阳气运动,始于温暖春季,盛于炎热暑季。阴气运动,始于清凉,盛于凛冽寒冬。春夏秋冬的气候,各有变化差异。因此,《大要》有言:“春季的暖意洋洋,会发展为夏季炎炎暑热。秋季凄凉哀婉,会发展为冬季寒风呼啸。谨慎观察四维变化,就可预知气候循环运动的回归周期。看见旧岁终气象征兆,就能够预知新年开始的气候征兆。”
黄帝问:每年五运六气变化的差异,会有常数吗?
岐伯回答说: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三百六度计算,每年五运六气变化早晚相差大约三十度。
黄帝问:人体脉象相应会有怎样变化呢?
岐伯回答说:判断脉象与正常时节诊脉的方法相同,只是要去掉节气变化早晚的天数。《脉要》有言:“春季诊脉无沉脉,夏季诊脉无弦脉,冬季诊脉无涩脉,秋季诊脉无数脉,就称为四时经络阻塞脉象。沉太过是病脉,弦太过是病脉,涩太过是病脉,数太过是病脉,错杂参差是病脉,气去复来是病脉,气未去脉先去是病脉,气去脉不去是病脉,脉气相反则是死脉。”因此,古人曾说,人体血气与四时节气相守,就像秤砣与秤杆互不分离。天地阴阳二气,清静运行就能正常生化万物,运行逆乱就会造成疾病丛生。
黄帝问:何为幽明?
岐伯回答说:少阴与太阴节气交变结束的时位,就称为幽。少阳与太阳节气交合的时位,就称为明。幽明参配变化,就产生了寒暑的差异。
黄帝问:气分与气至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节气到来就称为至,节气分化就称为分。气至则天气地气上下相同,气分则天气地气上下出现差异,此所谓天气地气正常变化的纲纪。
黄帝说:先生讲过春秋季节气候变化始于前,冬夏季节气候变化始于后,这些我已经知道了。那么,五运六气往复运动,司天岁气运行主政行令又变换无常,应该怎样采用补泄疗法调治人体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天气地气上下运动主宰着时令变化,应该顺其自然趋利避害,按照损有余以补不足的法则,调配人体五脏五气阴阳平衡的膳食正味,这才是调治身心疾病的要旨。无论疾病在身体左边还是在右边,调治方法都相同。《大要》有言:“在少阳火气主政行令时节,膳食调养先用甘甜味滋补脾脏不足的土气,后用咸味疏泻心脏过盛的火气。在阳明金气主政行令时节,膳食调养先用辛辣味滋补肺脏不足的金气,后用酸味疏泻脾脏过盛的土气。太阳水气主政行令时节,膳食调养先用咸味滋补肾脏不足的水气,后用苦味疏泻心脏过盛的火气。厥阴木气主政行令时节,膳食调养先用酸味滋补肝脏不足的木气,后用辛辣味疏泻肝脏过盛的木气。少阴火气主政行令时节,膳食调养先用甘甜味滋补脾脏不足的土气,后用咸味疏泻心脏过盛的火气。太阴土气主政行令时节,膳食调养先用苦味滋补心脏不足的火气,后用甘甜味疏泻肾脏过盛的水气。抑强扶弱,泻实补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保养人体五脏血气循环的生机,这样就能够获得五运六气变化的正气。
黄帝说:明白了!人体出现的各种疾病症状,皆产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五运六气变化。上古《医经》有言:“人体五脏精气过盛就疏泻,精气虚弱就滋补。”我传道给会开处方的术士,他们遵道用术尚不能发挥出十全十美的功效。我想使大道要旨传遍天下,让五调七声十二律吕桴鼓相应音声相和,就像披荆斩棘洗涤雪污一样。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切而知之谓之工,问而知之谓之巧。先生能给我详细讲解一下吗?
岐伯回答说:审察疾病的产生机理,不可违逆五运六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法则。
黄帝问:先生能给我讲解一下疾病的产生机理吗?
岐伯回答说:各种风邪侵害人体产生的颤动眩晕症状,病因都在肝脏木气。各种寒邪侵害人体产生的筋脉拘急症状,病因都在肾脏水气。各种燥邪侵害人体产生的满闷抑郁症状,病因都在肺脏金气。各种湿邪侵害人体产生的浮肿胀满症状,病因都在脾脏土气。各种热邪侵害人体产生的视力模糊肢体抽搐症状,病因都在心脏火气。
各种疼痛、搔痒、疮疡症状,病根都在心脏。各种厥逆、大小便不通或失禁症状,病根都在下焦。各种痿缩、喘逆、呕吐症状,病根都在上焦。各种阻隔闭塞、躁动颤栗、口齿叩击、神志失守症状,病根都在心脏火气。各种痉挛和颈项僵硬症状,病根都在脾脏湿气。各种气逆上冲症状,病根都在心脏火气。
各种胀满腹大症状,病因都属于热邪。各种躁动、发狂和行为失常症状,病因都在火邪。各种急性肢体僵硬症状,病因都在风邪。各种体内有声如肠鸣、用手拍击如鼓响症状,病因都在热邪。各种浮肿、疼痛、酸楚、惊骇症状,病因都在火邪。各种转筋挛急、小便浑浊症状,病因都在热邪。各种小便澄澈清冷症状,病因都在寒邪。各种呕吐酸水、急性泄泻不止、下体紧迫症状,病因都在热邪。
因此,《大要》有言:“谨慎遵循疾病的产生机理,辨明各种症状的病因。有症状要探求病因,没有症状也要探求病因。发现患者血气过盛,要诊察清楚病因。发现患者血气虚弱,也要诊察清楚病因。必须首先疏泻五脏过盛的血气,才能使患者恢复血气循环顺畅阴阳平衡。”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应该怎样确定五味膳食调养的阴阳平衡作用呢?
岐伯回答说:辛辣味和甘甜味的发散作用属阳,酸味和苦味的通泄作用属阴,咸味的通泄作用也属阴,淡味的渗泄作用属阳。这六种气味作用有收敛有发散、有缓和有迅急、有干燥有濡润、有软化有坚固。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道法自然因势利导,通过系统分析综合调治,就能够使患者恢复血气循环阴阳平衡。
黄帝问:不用五味膳食调养血气,只用药物能否治疗疾病?药物有毒或无毒,哪种先用?哪种后用?请先生再给我讲解一下。
岐伯回答说:服用有毒或无毒的药物,必须以主治的疾病为判定标准,而且要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剂量的大小。)
帝曰:请言其制。(黄帝说: 请你讲一讲制方的原则。)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政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岐伯回答说: 君药一味, 臣药二味。 是小方的组成原则;君药一味, 臣药三味, 佐药五味, 是中等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药一味, 臣药三味, 佐药九味, 是大方的组成原则。 寒性病症用热药治疗, 热性病症用寒药治疗, 病情轻的证候逆其病气性质而治疗, 病情恶重的证候就用顺从病气性质而治的方法治疗, 坚实的病症就用削减的方法治疗, 有邪气客犯的病症就用驱除邪气的方法治疗, 劳损气虚的病症用温养的方法治疗, 结滞不畅的病症用疏散的方法治疗, 邪气留止的病症就用攻伐邪气的方法治疗, 干燥的病症就用滋润的方法治疗, 拘急的病症用缓法治疗, 涣散的病症用收敛方法治疗, 损伤阳气的病症用温补的方法治疗, 留止逸滞的病症用行滞疏通的方法治疗, 惊悸不安的病症用镇静方法治疗, 气上逆的病症用散越的方法治疗, 病位在下的病症, 用下泻的方法治疗, 或用按摩方法, 或用水浴方法, 或用薄贴方法, 或用截断制止方法, 或用宣通开泄方法, 或用发散方法, 运用时都要恰如其分, 根据病情酌定原则。)(【原文】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译文】黄帝说:有病不是调气所能治好的,应该怎样治疗?有毒的药和无毒的药,哪种先用,哪种后用?希望听听这些道理。
岐伯说:用有毒的药,或用无毒的药,要以能治病为准则,然后根据病情来决定剂量的大小。
黄帝说:请你讲讲方制。
岐伯说:君药一味,臣药二味,这是小剂的组成;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这是中剂的组成;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这是大剂的组成。病属于寒的,要用热药;病属于热的,要用寒药。病轻的,就逆着病情来治疗;病重的,就顺着病情来治疗;病邪坚实的,就削弱它;病邪停留在体内的,就驱除它;病属劳倦所致的,就温养它;病属气血郁结的,就加以舒散它;病邪滞留的,就加以攻击它;病属枯燥的,就加以滋润它;病属急剧的,就加以缓解它;病属气血耗散的,就加以收敛它;病属虚损的,就加以补益它;病属安逸停滞的,要使其畅通;病属惊怯的,要使之平静。或升或降,或用按摩,或用洗浴,或迫邪外出,或截邪发作,或用开泄,或用发散,都以适合病情为佳。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治病用药的原则,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盖病之甚者,制大其服;病之微者,制小其服;能毒者,制大其服;不能毒者,制小其服。——63.治病用药的原则)
(【点评】 :介绍药物的阴阳五味属性和作用, 以及制方原则。)(药物五味、阴阳的作用——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7
帝曰:何谓逆从?(黄帝问道: 什么叫逆治?什么叫从治呢?)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岐伯回答说: 逆治法就是正治, 从治法就是反治。 顺从病证的药物用多用少, 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帝曰:反治何谓?(黄帝问道: 什么是反治呢?)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岐伯回答说: 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证候, 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证候, 用补益药物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证候, 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实性通泻的证候。 必须治疗降伏疾病的根本, 先寻求导致疾病的原因。 反治方法的用药从现象看, 与病情某些性质相同,但从终极的本质上看是不相同的。 如此治疗, 就可以破除积聚病, 溃散坚结病, 调和气机。疾病就可以痊愈。)(【原文】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译文】黄帝说:什么叫做逆从?
岐伯说:逆就是正治法,从就是反治法,所用从治药的应多应少,要观察病情来确定。
黄帝说:反治怎么讲呢?
岐伯说:以热治热,服药宜凉,以寒治寒,服药宜温,补药治中满,攻药治下泄。要制伏其主病,但必先找出致病的原因。反治之法,开始时药性与病情之寒热似乎相同,但是它所得的结果却并不一样,可以用来破除积滞,可以用来消散坚块,可以用来调和气血,可使疾病得到痊愈。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逆反顺从的治疗原则,逆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故为正治。从者,热病顺热,寒病顺寒,故为反治。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如病之过甚者顺多,不太甚者顺少,观其顺事之何如耳。反治者,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也。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者,如诸呕吐酸乃热邪坚积于中,而壅塞于上,即顺之而使之上涌,所谓塞因塞用,而可使破积也。如暴注下迫,乃热邪坚积于中,而通泄于下,即顺之而使之下泄,所谓通因通用而可使之溃坚也。必伏其所主之病,而先其所因,则可使气和而病愈也。——64.逆反顺从的治疗原则)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黄帝说道: 好。 那么, 应和六气变化而患的病, 应当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岐伯回答说: 有逆治法, 有从治法, 有先选用逆治方法而后又用从治方法的, 有先用从治方法而后用逆治方法的。 不论用什么方法, 都在于疏通气血, 使气机条达, 这就是治病的重要法则。)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黄帝说道: 好。 那么, 怎样治疗体内病症和体表的病症呢?)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岐伯回答说: 体内病症发展为体表病症时, 体内的病症是原发病为本, 所以先调治体内病症。 体表病症发展为体内病症时, 体表病症为原发病是本, 所以先治体表病症。 如果体内病症发展为体表病症, 而且体表病症偏盛有余, 治疗时先调治体表病症, 再调治体内病症。如果体表病症发展为体内病症, 而且体内病症偏盛有余, 治疗时先调治体表病症, 再调治体内病症。 如果体表病症与体内病症不相关联, 就治疗其主要病症。)(六气调和而得病的,应怎样治——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8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黄帝说道: 好。 火热为复气时发病, 病人恶寒发热, 好像疟疾症状, 或者一天发作一次,或间隔几天发作一次, 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岐伯回答说: 这是胜气、 复气会遇的时候, 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所造成的。 如果阴气多而阳气少所致的病证, 症状发作问隔的时间就较长;如果阳气多而阴气少所致的病证, 症状发作间隔的时问就短。 这是胜气、 复气相互搏结, 阴气、 阳气互有盛衰的缘故。 疟疾病的发作规律与这一道理相同。)(【原文】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译文】黄帝说:好的。火热之气来复,就使人恶寒发热,好像疟疾的症状,有的一天一发,有的间隔数天一发,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这是胜复之气相遇的时候有多有少的缘故。阴气多而阳气少,那么发作的间隔日数就长;阳气多而阴气少,那么发作的间隔日数就少。这是胜气与复气相互逼迫,盛衰互为节制的道理。疟疾的原理也是同样。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阴阳胜复之气多少的问题,火热者,因火热而为病也,夫火热伤气,此言病在气而不在经也。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者,此阴阳外内之相乘也。夫阳在外,阴往乘之则恶寒;阴在内,阳往乘之则发热也。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者,此阴阳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如阴气多而阳气少,则火热留于阴久,故其发日远;如阳气多而阴气少,则热随阳气而常盛于外,故其发日近。此阴阳胜复之作,盛衰之有节制也。夫疟者,感外淫之邪病也。本节论人身中之阴阳,外内相乘,与外因不相干涉,盖以证明上节之外内,乃外因之外,内因之内,与本节不同也。故曰疟亦同法,言病邪之疟,亦如阴阳胜复之相薄,阴乘阳而阳乘阴也。——66.阴阳胜复之气多少的问题)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黄帝问道: 医论说, 治疗寒性病症用热性药物, 治疗热性病症用寒性药物, 医生们不能废弃这些治疗原则, 改变这些规律。 但是在临床上常有这样的患者, 他们患的是热证用寒药进行治疗反而更见发热, 寒证用热药治疗反而更见寒象, 寒证热证二者仍然存在, 反而更添新的证候, 那么应当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注解1)(岐伯说: 凡是热性病症用寒药治疗反而发热的证候, 应当用养阴的方法治疗;寒性病证用热性药物治疗反而出现寒象的证候, 应当用补阳的方法治疗。 这就是治疗寒证、 热证时寻求各自所属的根本。)(【原文】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译文】黄帝说:论中曾说,治寒病用热药,治热病用寒药,医生不能废除这个规矩而变更治疗方法。但是有些热病服寒药而更热的,有些寒病服热药而更寒的,这寒热两种病俱在,反又引起新病,应该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凡是用寒药而反热的,应该滋阴,用热药而反寒的,应该补阳,这就是求其属类的治疗之法。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真阴真阳之不足的问题,夫寒之而不寒者,真阴之不足也;热之而不热者,真阳之不足也。是以病不解而久用寒热,偏胜之病反生,故当求其属以衰之。属,类也,谓五脏同类之水火寒热也。取之阴,取之阳者,谓当补其阴而补其阳也。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平治之法也。补阴以胜热,补阳以胜寒,乃反佐之道也。——67.真阴真阳之不足的问题)
(黄帝内经中治法逆从和阴虚阳虚之治的理论及应用
【原文】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1)。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2),寒因热用(3),塞因塞用(4),通因通用(5)。必伏其所主(6),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7),热之而寒者取之阳(8),所谓求其属(9)也。
【注释】
(1)适事为故:指选用哪种治疗方法,以适应病情为准。
(2)热因寒用:应当为“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
(3)寒因热用:应当为“寒因寒用”,即以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
(4)塞因塞用:前一“塞”字,指阻塞不通之证;后一“塞”字,指补法。即正虚所致的痞满,宜用补益法治疗。
(5)通因通用:前一“通”字指邪实于内的泻利症;后一“通”字,指下法。谓用攻下法治疗下利的病症。
(6)伏其所主:制伏疾病的本质。
(7)取之阴:阴虚发热,补阴而热自退。
(8)取之阳:阳虚生寒,补阳而寒自消。
(9)求其属:探求疾病本质之所属,即疾病是属于阴虚还是属于阳虚。
【白话详解】
寒病用热药治疗,热病用寒药治疗,病情轻的就逆其征象而治,病情严重有假象的,就顺从假象而治,病属坚实的削弱它,有客邪的驱除它,因劳所致的温养它,耗散的收敛它,虚损的温补它,安逸的通行它,惊悸的平静它,在上者使之上越,在下者使之下夺,或用按摩,或用汤浴,或迫使其外出,或劫截其发作,或用开导,或用发泄,以适合病情为度。
黄帝道:什么叫逆从?岐伯说:逆就是正治法,从就是反治法。反治药的多少,要根据病情而定。黄帝道:反治是怎样的?岐伯说:就是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要制伏疾病的本质,必先探求发病的原因。反治法开始时药性与病性似乎相同,但最终其药性与病性是相反的。可以用来破除积滞,消散坚块,调畅气机,使疾病痊愈。
黄帝道:医论上说,治寒证当用热药,治热证当用寒药,医工是不能违背这些准则而改变其规律的。但是有些热病,服寒药后更热;有些寒病,服热药后更寒。不但原有的寒与热仍旧存在,而且更有新病增加,这应该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凡是用寒药而反热的,应该滋其阴,用热药而反寒的,应该补其阳,这就是探求其根本而治的方法。
【按语】
本节继上文论述分析病机之后,集中论述了治法逆从和阴虚阳虚之治的理论及应用,并举例说明了治病求本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其中正治法的含义,原文曰:“逆者正治。”故又称为逆治,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违逆疾病表象的治疗方法。正治法的适用证,原文曰:“微者逆之。”即正治法适用于病变较轻,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本质相一致的情况。如寒病表现为寒象,热病表现为热象,虚病表现为虚象,实病表现为实象等。正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等不同治法。反治法的含义,原文曰:“从者反治。”故又称从治,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顺从疾病表象的治法。反治法的适用证,原文曰:“甚者从之。”即反治法适用于病变较重,病情复杂,疾病表象与本质不一致的情况。
如寒病出现热象,热病出现寒象,虚证出现闭塞之象,积滞﹑瘀阻者出现泻利之象等。顺从疾病表象而治,药性与之相同,但与疾病本质则相逆。故原文曰:“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反治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正治与反治,是就疾病的表象与治疗用药性质﹑作用趋向的关系而划分的不同方法。就疾病的本质而言,两者都是逆疾病本质而治的方法,体现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治病求本法则。
另外,本节原文还以寒热辨证为例,论述了阴虚与阳虚的不同治法应用,进一步阐述了治病求本的重要性。一般而言阳胜则热,治以寒凉清热;阴胜则寒,治以温热散寒。但寒热之象又有虚实不同,“寒者热之”与“热者寒之”之法仅可用于实热与实寒的治疗,若用于虚寒、虚热或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证,势必出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的局面,对此,当详辨病机,以求其病证所属之本质。对“寒之而热者”之虚热证,治宜甘寒、咸寒以滋阴清热,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热之而寒者”之虚寒证,则宜温阳散寒,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上治法,体现了《内经》治病求本的原则运用,对后世临床运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应用举例】
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假真也,此《内经》之旨也。经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正即逆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反即从也。如以热药治寒病而寒不去者,是无火也,当治命门,以参、熟、桂、附之类,此王太仆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亦正治之法也。又如热药治寒病而寒不退,反用寒凉而愈者,此正假寒之病,以寒从治之法也。又如以寒药治热病而热不除者,是无水也,治当在肾,以六味丸之类,此王太仆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是亦正治之法也。又有寒药治热病而热不愈,反用参、姜、桂、附、八味丸之属而愈者,此即假热之病,以热从治之法也,亦所谓甘温除大热也。第今人之虚者多实者少,故真寒假热之病为极多,而真热假寒之病则仅见耳。(《景岳全书传忠录》)寒因寒用案:鲁藩某病寒,时方盛暑,寝门重闭,床施毡帷悬貂帐,身覆貂被三重,而犹呼冷。李(中梓)往诊之,曰:“此伏热也,古有冷水灌顶法,今姑通变用之。”乃以石膏1.5kg,浓煎作3次服。一服去貂被,再服去貂帐,服3次,而尽去外围,体蒸蒸流汗,遂呼进粥,病若失矣。(《对山书屋墨馀录》)。
热因热用案:休宁吴文哉,伤寒,烦躁,面赤,昏乱闷绝,时索冷水。手扬足掷,难以候脉,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诊,洪大无伦,按之如丝。余曰:浮大沉小,阴证似阳也,与附子理中汤,当有生理。日休骇曰:医者十辈至,不曰柴胡承气,则曰竹叶石膏,今反与热剂,乌乎敢?余曰:温剂犹生,凉剂立毙矣。日休卜之吉,遂用理中汤加人参四钱,附子二钱,煎成入井水冷与饮。甫及一时,狂躁定矣。再剂而神爽,服参至五斤而安。(《医宗必读伤寒》)通因通用案:某男孩,2岁。3天来大便泄泻,每日3~4次,有酸臭味,腹部胀痛,痛则即泻,泻后痛减,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胸闷嗳饱,噫臭厌食,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垢腻。属脾胃虚弱,乳食过饱,复为生冷所伤,以致泄泻,治当导滞通利,用煨木香3g、黄连2g、猪苓6g、茯苓6g、炒白术6g、黄芩5g、制大黄5g(后下)、枳实3g、神曲10g、泽泻6g、姜皮2g,3剂,水煎服。服药后大便正常,腹胀痛已瘥,食欲好转,但仍面黄口渴,小便短黄,苔腻。为宿食未尽,湿热内蕴,再用原方加减治疗而愈。(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11)塞因塞用案:石山治一人,年逾三十,病中满,朝宽暮急,屡医不效。汪诊视,脉浮小而弦,按之无力。曰:此病宜补。人参二钱,白术、茯苓各一钱,黄芩、木通、归尾、川芎各八分,栀子、陈皮各七分,厚朴五分,煎服。且喻之曰:初服略胀,久则宽矣。彼疑气无补法。汪曰:此俗论也。气虚不补,则失其健顺之常,痞满无从消矣,经曰塞因塞用,正治此病之法也。服之果愈。(《名医类案痞满》))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黄帝问道: 服用寒药反而发热, 服用热药反而有寒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岐伯回答说: 这是只治疾病的旺盛之气, 没有兼顾脏腑本气, 所以有相反的结果。)(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9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黄帝问道: 已经做到了治求其属, 而不是只治旺盛之气, 但有时仍然会出现这种相反的结果, 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揭示了各种势能的偏向性。)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岐伯回答说: 你问的很全面啊!不属于这种情况的, 是由于对药物的五味运用不当所造成的。 五味进入肠胃之后, 各自有其主要作用的部位, 所以酸味的药物先作用于肝, 苦昧的药物先作用于心, 甘昧的药物先作用于脾, 辛味的药物先作用于肺, 咸味的药物先作用于肾。长期服用, 能够增强脏腑之气, 这是物质生化的一般规律;如果长期的增补脏气, 使脏气长期处于偏盛状态, 就一定会发生疾病, 这是导致灾祸发生的缘由。)(【原文】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1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服寒药而反热,服热药而反寒,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只治其偏旺盛之气,所以有相反的结果。
黄帝说:有的不是治了偏旺盛之气也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问得真细致啊!这是不治偏嗜五味的一类。五味入胃以后,各归其所喜的脏器,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积之日久,便能增加各该脏之气,这是五味入胃后所起气化作用的一般常规。脏气增长日久而形成过胜,这是导致相反的原因。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治疗旺盛之气的问题,夫四时有寒热温凉之气,五脏有酸苦辛咸之味,五味四气皆当和调而用之。若偏用则有偏胜之患矣。故偏用其寒,则冬令之寒气旺也,是以服寒而反寒;如偏用其热,则夏令之热气旺也,是以服寒反热。此用气之偏,而不和者也。如偏用其苦,则苦走心,而火气盛也;如偏用其咸,则咸走肾,而水气盛也。此用味之偏,而不调者也。凡物之五味以化生五气,味久则增气,气增则阴阳有偏胜偏绝之患矣。故味之不可以偏用也。——68.治疗旺盛之气的问题
——————————————————
【注释】1.王:(wàng旺)《易·晋·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广韵·漾韵》:“王,盛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王,假借为旺。”这里用为旺盛、胜过之意。)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黄帝说道: 好。 方剂组成中的君臣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岐伯回答说: 治病的主要药物就是君药, 辅佐君药的药物就是臣药, 辅助臣药发挥作用的药物就是使药。 这不是药物士、 中、 下三品的意思。)
帝曰:三品何谓?(黄帝问道: 什么是药物的上、 中、 下三品呢?)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岐伯回答说: 药物的上、 中、 下三品是用以区分药物的毒性的有无和毒性的大小。)(【原文】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译文】黄帝说:好的。制方有君臣的分别,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主治疾病的药味就是君,辅佐君药的就是臣,辅应臣药的就是使,不是上中下三品的意思。
黄帝说:三品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所谓三品,是用来说明药性有无毒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药方组成的原则,善恶之殊贯者,谓药有毒无毒之分也。按《神农本草》计药三百六十种,以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以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药,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本经》所用气味,或用补以和调其血气,或用泻以平治其淫邪,是以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神农氏上中下三品之谓也,二帝各有妙用也。——69.药方组成的原则)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黄帝问道: 好。 疾病的内外及其治疗原则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注解2)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全,成全别人,成全天地,即是成全自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功德圆满方可成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这个境界实在是日常医者难以企及的。--《素问·刺法论篇》:“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这里提到的修真之道,是道家的非其人不传之秘。著名的修真图,蕴藏着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最神秘、最崇高的修行之道。它揭示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完整过程。而“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是其核心。顺为凡逆为仙,反璞归真,方为长生久视之道。道家的全真派于此著述甚丰。)(岐伯回答说: 遵循六气变化规律而施治的原则, 必须要分辨疾病的阴阳属性, 确定病位的内外, 分别按其所属的病因病位, 内病就从内治疗, 外病就从外治疗, 病情轻微的就用调和之法治疗, 病情较重的就用较重的药物平定治疗, 急重的疾病应当使邪气迅速排出体外,病在表的用发汗方法治疗, 病在里者用攻下法治疗。 所选用寒热温凉不同性质的药物, 要根据相应的病性和病位, 随其所利给药, 使病邪衰退。 谨慎认真地严守这些治疗法则, 就能取得全效, 使气血和平, 健康长寿。)
帝曰:善。(黄帝说: 好。)(【原文】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善。
【译文】黄帝说:好的。对病的内在外在都应该怎样治疗?
岐伯说:调治病气的方法,必须分别阴阳,确定其属内属外,各按其病之所在,在内的治其内,在外的治其外,病轻的调理它,较重的平治它,病势盛的就攻夺它。或用汗法,或用下法,这要分辨病邪的寒、热、温、凉,根据病气的所属使之消退,这要随其所利。谨慎地遵从如上的法则,就会万治万全,使气血平和,确保天年。
黄帝说:好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内外疾病的治疗原则,本篇前几节统论外淫之邪,本节复论内因之病,其间又有外内之交感者,各有调治之法。至于气之寒热温凉,味之咸酸辛苦,皆调以和平,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故能使血气正平,长保天命也。——70.内外疾病的治疗原则)(黄帝说:请先生详细讲讲药物处方规制。
岐伯解释说:主药一味配药二味,这是小处方的规制。主药一味配药三味,佐配五味,这是中方的规制。主药一味配药三味,佐配九味,这是大处方的规制。
寒症热治,热症寒治,轻病逆治,重症从治。如果病邪坚实,就必须削弱。如果病邪滞留在体内,就必须祛除。如果是疲劳产生的疾病,就要进行温润滋补调治。如果发现患者体内血气郁结,就要进行发散调治。如果病邪在体内滞留不去,就必须排解调治。燥症要濡润调治,急症要缓解调治。发现患者精气亏损,要进行温润滋补调治。懒惰安逸产生的疾病,要采用运动疗法。神志惊骇病症,要进行平静安抚调治。或扶弱或抑强抑、或按摩或热浴、或削弱或祛除、或开泄或发散,都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切不可滋养调治过度。
黄帝追问:何谓逆治?何谓从治?
岐伯回答说:逆治就是正治,从治就是反治。从治处方的剂量有多有少,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
黄帝问:为什么称为反治呢?
岐伯回答说:治热用寒,治寒用热,郁塞则疏导,泄利则止泄。必须首先找出病因,才能制伏病邪元凶。可疏导郁积,可消散坚块,可使患者恢复血气循环阴阳平衡,可使疾病得到彻底治愈。正治与反治,开始用药方法相同,最终结果却各有差异。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怎样调节血气循环阴阳平衡呢?
岐伯回答说:或用逆治,或用从治,或先逆治后从治,或先从治后逆治。通过疏导调节,以恢复患者血气循环阴阳平衡为宗旨,这就是调养人体生机的正道。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怎样诊治患者内外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疾病内生发展至外表者,要先治内。疾病外生发展至内者,要先治外。疾病内生发展至外且盛于外者,要先治内后治外。疾病外生发展至内且盛于内者,先治外后治内。如果内外疾病没有标本因果关系,就调治主要疾病。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司天少阴火气过盛,热气招来太阳水气报复,会使人产生畏寒、发热如疟疾的症状。或是一日一发作,或是间隔数日发作,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司天岁气过盛遭遇地气克制报复,阴气和阳气有多有少。如果是阴气多阳气少,疾病发作间隔天数就多。如果是阳气多阴气少,疾病发作间隔天数就少。胜气与复气相争,节气盛衰交变。患者畏寒、发热的疟疾病症,就是由此产生。
黄帝说:《医论》有言:“治寒用热,治热用寒。”会开处方的术士,谁都不能废除医道常规。然而,有些热症患者服用寒药反而更热,有些寒症患者服用热药则反而更寒。寒症热症旧疾俱在,又引起了新病,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调治呢?
岐伯回答说:凡是热症服用寒药反而更热者,就必须调治阴经。寒症服用热药反而更寒者,就必须调治阳经。此所谓,推求病因归属的治本法则。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服寒药反热,服热药反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只是调治外显的邪气,而没有治本,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黄帝问:不治外显的邪气,也会出现相反的治疗效果,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够细致啊!这是不谙五味偏嗜所致。五味入胃以后,各归其喜好的五脏器官。因此,如果病因在肝脏,就先用酸味膳食调养。如果病因在心脏,就先用苦味调养。如果病因在脾脏,就先用甘甜味膳食调养。如果病因在肺脏,就先用辛辣味膳食调养。如果病因在肾脏,就先用咸味膳食调养。日久积累,就能够增加相应内脏的精气,这是食物的五味生化作用常理。某个脏器精气增长日久,则会造成五脏系统血气循环阴阳失衡,最终也会导致患者寿命夭亡。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处方制剂为何会有主药配药组合呢?
岐伯回答说:发挥主要治病作用的药物,就称为主药。辅佐治疗的药物,就称为配药。主要药物为主,辅佐治疗的药物为使,这并不是把社会人群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的称谓。
黄帝追问:社会人群为何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呢?
岐伯回答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三品,就是用以表明社会人群阴阳正邪善恶的分类。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究竟怎样诊治患者的内外疾病呢?
岐伯回答说:调治患者血气循环的处方,必须首先辨别阴阳属性,再确定内生或外生的病因,然后根据疾病所在各守其位。疾病内生则内治,疾病外生则外治,轻病则调养,其次再进行人体系统阴阳平衡调节。如果邪气过盛,就必须及时克制。通过出汗使邪气散发,疏导经络使邪气下泻,这都要分辨邪气寒热温凉属性。根据各自属性使邪气衰退,必须泻实补虚因势利导。谨慎地遵从大道法则,就能够万事周全大吉大利,使人体恢复血气循环阴阳平衡正常状态,确保颐养天年长生久视。
黄帝说:明白了!)
(【点评】 :用药治病的原则, 以及出现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五味入胃,各归所喜——读《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0
至真要大论篇, 主要讲的是最最重要的医学理论, 同《灵兰秘典》 等篇一样, 均为《黄帝内经.素问》 篇中的精华之精华。 由于其内容过于庞杂和深奥, 因此, 在很短的时间内, 我们很难为此做出全面的总结来。 因此, 我们就选此篇最重要的部分, 即著名的十九病机, 来帮助大家总结一下。
由于十九病机不好记, 后人, 把它重新做了归纳总结, 我们把此总结内容编辑了一下,供大家研讨和记忆:病机十九条归纳为: 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 寒、 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 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 "五脏上下风寒湿, 火五热四要记牢。 "
一、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 头晕目眩之证, 都与肝脏有关。 因肝为风木, 主疏泄、 藏血,一旦气机失调, 就会导致风病发生。 风有虚实之分: 虚则肝阴亏虚, 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 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 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 热极生风, 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 皆属于肾。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 关节屈伸不利之证, 都与肾脏有关。 因肾为水火之宅, 寓藏元阴元阳, 一旦阴阳失调, 多会导致寒病发生。 寒有内外之分: 外则侵袭人体, 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 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膹郁, 皆属于肺。
注: 膹郁?[fèn yù], 证名。 指呼吸气促、 胸闷痞满不适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 胸部痞闷之证, 都与肺脏有关。 因肺主一身之气, 一旦气机失调, 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 气有虚实之分: 虚则肺失清肃, 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 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 浮肿胀满之证, 都与脾脏有关。 因脾主运化, 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 湿有内外之分: 外则寒邪困脾, 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 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火) 。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 红肿发痒之证, 都与心脏有关。 因心主火, 火亢则血热, 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 热甚则疮痛, 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 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二、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 皆属于上。
凡出现肢体枯痿、 气喘发呕之证, 都与上焦有关。 痿分皮、 肉、 脉、 筋、 骨五种, 分属五脏。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 以及阳明脉虚血少、 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喘有虚实之分: 虚有肾阳虚衰, 肾不纳气, 实由邪壅于肺, 失于宣肃, 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 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
凡出现四肢厥冷、 二便失常之证, 都与下焦有关。 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轻则四肢发凉, 重则昏不知人, 有寒、 热、 煎、 薄、 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 尽管病因有多种, 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三、 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
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 项背强直之证, 都与风邪有关。 因风性善动, 亦有内外之风, 此处当指内风。 由于肝肾阴虚, 筋脉失养, 里热炽盛, 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诸病水液, 澄彻清冷, 皆属于寒。
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 如涕泪、 唾液、 呕吐物、 小便、 稀溏便等, 呈现清稀透明、 淡白冷凉之象, 都与寒邪有关。 因寒性凝滞, 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 亦有内外之分, 此处多指内寒。 由于脾阳不足, 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 恶心呕吐, 小便清冷, 五更泄泻。 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 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凡出现痉证项强、 角弓反张之证, 都与湿邪有关。 因湿为阴邪, 侵袭人体, 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四、 火病机
五诸热瞀瘈, 皆属于火(心) 。 注: 瞀[mào]: 昏闷也。 心中昏闷不爽;瘈[zhì]: 抽搐也。 指筋脉挛急。
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 疼酸惊骇, 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凡出现神志昏蒙、 抽搐痉挛, 口噤鼓颔、 战慄失神, 气逆咳喘、 呕吐上冲, 烦躁狂妄、精神失常, 下肢浮肿、 疼酸惊惕之证, 都与火邪有关。 由于邪热亢盛, 逆传心包, 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 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 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慄;热灼肺金, 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 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 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 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 虽表现症状较多, 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 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六、 热病机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 鼓之如鼓, 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 注: 反戾[fǎn lì]: 戾, 为曲, 即曲身, 反戾即身体呈反弓状。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凡出现腹部胀满、 大而拒按, 胀满如鼓、 肠鸣有声, 转筋反张、 小便浑浊, 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 都与热邪有关。 由于脾胃损伤, 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 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 肠鸣辘辘;邪热炽盛, 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 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 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 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 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 属于实证, 当予明辨。
总之, 至真要大论篇, 是《黄帝内经.素问》 篇中篇幅最长, 内容最多, 也最为重要的一篇, 用大白话来说, 讲的全是干货, 而"病机十九条"则是干货中的干货。 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因而被后人反复解读和研习。
不过, 以当今社会发展来看, 任何的一个脏腑的疾病, 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与其他的脏腑紧密联系的, 因而, 即使我们熟练掌握了病机十九条, 在临床上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切不可照本宣科机械地执行, 那样, 就背离了中医因人因地因时而宜的辩证的指导思想。
归纳:本篇《至真要大论》,主要论述的是六气司天,六气在泉,有正化,有胜复,有主客,有邪胜,有郁积的问题。至真者,谓司天在泉之精气,乃天乙之真元。要者,谓司岁备物以平治其民众疾病,无伤天地之至真,乃养生之至要也。作者最后论述了方剂组成的原则,阐述了内外疾病治疗的原则,使今天的我们懂得了天气变化对人身的影响,从而更加注重身体的保护。
注解1: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
一般来说,中医的治疗原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是治法的准绳,是不变的真理。但是病人病发热证,用清热的方法治疗,而有热不退;病人病发寒证,用温热的方法治疗,而有寒不祛。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寒热的形成有标本不同,寒热之本是由于精的收藏与化气,精化为气则热,精藏则寒。寒热之标是来自气分、阳分之气。因此当病人表现寒热病症时要分清寒热的原因,如果是气分的寒热其治疗原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如果是精的收藏与化气失调形成的寒热,应该以调精的方法治疗。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此段经文非常著名,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老师不断重复,而且还着重强调了王冰的注释,尽管王冰的注释很多,但让人们真正记住的不多,而这段注释也成了《黄帝内经》注释中的千古名句了,那就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削阴翳。”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倡导“命门水火”之说,指出保持命门的真阴、真阳最为重要,命门亏损而百病皆至,在倡导人体命门要义的同时还提出甘温固本学说。张师对本段的经文的注释也颇为详尽。在其所著《类经》中论述到:“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其基本观点就是,寒之而热者,不是实证而是虚证,是因为真阴不足,阴不足而阳有余,治疗不宜治火而是要补真阴。“热之而寒者,谓以辛热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余,乃真阳之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有余而为寒,故当取之于阳,谓不宜攻寒也,但补水中之火,则阳气复而寒自消也。”针对热之而寒的基本观点是,用温热的方法治疗寒证,寒证不祛的原因,不是阴有余而是真阳不足,阳不足阴有余而有寒。张师所说的真阴、真阳大体上就相当于肾阴、肾阳。简单来说,此证是肾阴虚有热,治疗应该补肾阴;肾阳虚有寒,治疗应该补肾阳。这种解释似乎与王冰的注释意思很类似,“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削阴翳。”虽然注释中比较烦琐的文字很多,但简单来看就是一个肾阴肾阳的虚证。
我认为这应该不完全是经文的本意,比如注释内容还不够完整,尤其是其治疗方法的注解基本上已经脱离了经文的原意了,以至于此段经文的解释前后不是非常连贯。下面就自己对阴阳的理解来谈一下我对此段经文的理解。此段经文的本意应该是治病求其本。例如,病人有热用寒凉的药物治疗无效,倒不一定是使病情加重,寒者热之是治疗原则,但为什么对于这样的病例无效呢?其实治疗无效的原因不是治疗原则的错误,而是选择治疗的对象不对。热和寒都属于天之六气,是太阳热能加上地上的水气形成的,寒气可以祛除热气,热气也可以温暖寒气,这是自然规律。比如,在一间房间里,气温很高,这时所应该做的清热方式或者开窗户,或者开空调,就是用寒气清除热气。
但是如果房间的热不是来源于空气中,而是由于墙壁或者地下有加热的装置,或者由于屋里烧着火等原因形成的,这就不是气的热,而是来自地下的或者墙壁里的深一层的热,在人体属于五脏之精化气所生的热,如果要清理这一类的热,依靠空调或者凉风等办法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能暂时缓解空气中的热。也就是所谓的用寒气祛除热气的时候,热气不除的原因。要想彻底消除热气,其根本方法应该是关闭一切和热能有关的装置,祛除发热的源头。在人体就是属于藏精的部分,精藏则阳秘,阳秘而阴平,热的根源得以解除。
而调节五脏之精的开阖,是要依靠五味酸、苦、甘、辛、咸的敛、坚、缓、散、软的作用来完成。经云:“气为阳,味为阴。”五味的功能的作用在调精,与四气相对,属阴。四气有寒热的不同,五味通过调精来调整五脏之气。五味也有阴阳的不同,经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作为五味的阴阳关系对比,咸味未在其中,说明咸为中性。这里的发散是指在外的水湿的发散,同时帮助五脏精气生发,苦泄是指对内的精气的收敛,清除在外的热邪,而咸味的作用是“软”。
“软”作用在精上时主要体现为软坚,咸味属肾水,水性寒,寒可以生坚,咸味可以防止寒水生冰。古人是观察到了一种自然现象才做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天气有多么的寒冷,海水不会结冰,如果把一定比例的盐水放到寒冷的气温下也不会结冰的,这就是咸味可以软坚的功能来源。
这里在解释具体经文之前,先讲一下药物的性味问题,中药都有性味归经,药物的基本功能就是由四气五味来决定的,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四气是天气之所生属阳,五味是地气之所生属阴,四气五味共同组成了药物的阴阳属性,四气主要是用于调节人体的“气”,五味主要是用于调节人体阴位的“精”。
经文所谓的“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其中“取之阴”和“取之阳”的“之”就是指五味。
临床上看到病人有热时,第一个治疗方案应该是清热,如果使用药物治疗就应该选用四气中的属寒凉的药物。但当使用寒凉药物后热不退,这时候就应该想到第二种的方案就是藏精,如果寒凉不能清除说明这个热不是来自于气分的热,而是来自于阴分,是由于阴虚精不藏而精化气太过,治疗以五味来调整精的状态,“取之阴”就是选用五味中属阴的部分,也就是酸与苦,通过酸收敛、苦坚实的作用达到藏精泄热的作用,同时所谓“酸苦涌泄为阴”中的涌泄是指阴成形,经过酸味的作用使气生形,涌是指出于上窍的意思;经过苦味的作用使气化水,泄是指出于下窍的意思。
临床上看到病人有寒时,首先想到的治疗方案应该是以温热祛寒,当选用四气中性温热的药物,如果温热不能祛寒,说明此寒证不是来自于气分之寒,应该是由于土湿水寒,五脏的精气不化所造成的,严重者,还可以出现精泄的症状。治疗应该选用五味中性属发散的一类药物,温阳化湿,开精化气。“取之阳”是指选用五味中属阳的部分,这类性味的药物以辛温为主,同时也可以加上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的药物为佐助,五脏精气不化多是由于水湿的郁滞,治疗时以温阳祛寒,健脾补肾为主要治法的同时,还要包括有燥湿利水,减少“精化气”的外在负荷,有利于五脏阳气的恢复。
注解2: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
本段经文源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之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这是七篇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该七篇的内容与其他篇章有所不同,有些基本概念的讲述方式也不相同,因此造成很多概念理解起来有很多困难。也许是由于这两部分的作者不同,但它们仍是同一时代的著作,而且是同等水平的古代圣人们的杰作,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医经典进行了阐释。这里摘选的一段经文主要是讨论中医治疗原则的,看似文字很普通,但如果仔细斟酌,其中包含着很多深刻的中医理论。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经文首先还是谈到了阴阳的问题,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题目,每当对经典有新的认识的时候,再重新思考阴阳五行理论,还是能发现很多新意。
阴阳代表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峙的一对相反相承的事物、现象、概念等,阴阳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为根,既对立又统一。五行的概念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阴阳五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进一步说明阴阳之间这些变化的具体过程,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此外,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阴阳五行还有纵横经纬的关系。阴阳概念的初始源于太阳的阴阳变化。释字:阳者,《说文解字》:“高明也,又日也。”又有“山之南,水之北为阳”之说。这些解释都说明了日为“阳”,以及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为“阳”。与之相反的“阴”就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释字:阴者,《说文解字》:“暗也。暗者,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水之南,山之北也。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云。日之所照曰阳。”
这里说得很清楚,所谓“山之南,水之北”就是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为阳;“水之南,山之北”则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为阴。而阴阳的多少则与太阳的升降高低有关,太阳光线直射越多的地方阳气就越旺,而太阳光线直射越少的地方阳气就越少。阳气旺盛多实,阳气不足多虚。太阳是沿着上下(南北)方向运行的,也就是常说的“经”的方向,这也是六经理论的基础。所谓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三阴源于一阴,三阳源于一阳,六经是源于一阴一阳,换句话说六经就是阴阳,是太阳升降运动变化的结果。阴阳之“经”的变化不单单是六经,在人还包括有十二经脉,对应天之十二星次;在人有二十八经脉,对应天之二十八星宿等。可以说“经”的变化是跟太阳的运行变化息息相关,也可以说“经”的变化也就是天之气的阴阳变化。
五行与阴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五行本意是5种具体物质,其性源于地之阴,五行属性是由于其内部阴阳的多少而决定的,五行的运动形式对应天上的5颗行星,五行星又称五纬。
释字:纬者,《说文解字》:“织横丝也。”《周礼·天官·冢宰体国经野疏》:“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周礼·春官·大宗伯日月星辰注》:“星谓五纬。《疏》五纬,即五星。言纬者,二十八宿随天左转为经,五星右旋为纬。”因此,五星的运动方向是沿着东西方向横向运行的,与“经”正好形成了阴阳的对应关系,“经”的运动形式是南北方向纵向运行的。中医理论中六经与五脏也是一对阴阳关系,六经代表气的阴阳变化,对应自然界中太阳的阴阳变化。五脏藏精,其阴阳变化是因为五脏之精化气形成的。应该说五脏在内,六经在外,五脏之精是人体六经的根,六经的变化则是反映五脏藏精的阴阳状态,是其外在的表现。
阴阳的变化尽管是多样的,但不离气的表里、寒热、虚实。五行的变化也总不离精的生、长、化、收、藏,五行与阴阳理论自然是相互交叉的,相互结合的。但在临床上还是根据阴阳五行的不同,分层次对中医生理进行分析。
下面举例说明其阴阳五行的不同,人体有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之所以称为经脉是因为其运动形式总是头与足,头与手的连接关系,是人体上下(南北)之通道。十二经脉上有五腧穴,从中国古代术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六”与“五”的关系,是动与静、体与用的关系。五腧穴是该经脏腑的五行属性的变化,这是“纬”的运行方式的变化,其五行属性就是生长化收藏,当该脏之精的生长化收藏发生变化而失去其平衡时,就会在相应的五腧穴上有所反应。同时,就五腧穴的任何一个穴位来说,又有该穴位的气的虚实变化,也就是说,五腧穴除了有生长化收藏的属性外,当五脏之精发生病变时,反应在不同的五腧穴上还有其阴阳的变化,这就是五腧穴的气的虚实变化。这也是我们在临床上扎针的时候所采用的补泻手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五腧穴之气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可见,就一个穴位的性质的分析有多种层次的不同,无论是哪一个层次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变化,阴阳代表“气”的变化,五行指示“精”的状态。
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阴阳五行的任何运动变化,总要有内外表里的不同,这点很重要。中医辨证时首先要分出内外表里,“表”并不是单纯指表证,表里是相对而言,但是从人体的绝对位置来看,腠理、经络、六腑总是属于在表的标志,而五脏、骨髓、血脉属于在里的位置。通过对疾病所在表里位置的划分,可以判断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病位在表,疾病的严重程度总属轻微,尽管有时症状表现很重,但在入里之前病症容易治愈,一旦病邪入里,其位置在血脉、骨髓、五脏等均属难治。在表的病症都可以选择祛邪的方法治疗,例如,汗、吐、下三法就是典型的治疗在表、浮浅病症的方法。而当病邪入里后就不再适合汗、吐、下这样祛邪的方法了,治疗当以和解法或者扶正法为主要,目的是通过阴阳的调理达到平衡后,以求机体自身修复。
举一个例子,一个感冒的病人,症状表现发热、咳嗽、咽痛,甚至胸痛、咳吐脓痰等症,这时首先判断病邪的位置,然后选择治疗方法。如果病人病情还在表,可以选用小青龙汤之类发汗解表治疗。如果病邪已经入里,首先是入肺,西医诊断应该属于肺炎一类,中医的治疗方法就不一样了,例如,是外感风寒之邪,越过经脉入里,则多表现为肺气逆于上而发肺热,其治疗方法应该选用麻杏石甘汤之类方剂为主。病邪入肺的治疗相对邪气在表的病症要困难得多。如果邪气并没有完全入里,还只是在气管和支气管的部位,这些部位还是属于上六腑的位置,是三焦之腑的上焦。六腑的病症与五脏病症相比较,还是比较容易治愈的,比如说病人的症状还停留在气管和支气管的位置时,相对来说中药和针灸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预后也很好,对脏腑不会有任何损伤。但是如果邪气入里而成肺热之证时,单靠中医治疗难度就比较大了,疗程也会漫长,而且有可能有邪气缠绵不愈的现象。总之,判断疾病的表里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临床上确立诊断、预后、治疗方法。
经文“定其中外”之后就是“各守其乡”了。“各守其乡”是指任何脏腑、气血、经脉、气穴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阴阳五行属性,而每一个具有阴阳五行性质的事物都要守住其所具有的属性,这就是平衡。例如,五藏的各自五行属性都要维持其本来的性质,不能过盛,也不能不足。比如肝藏五行属木,四时应春,其用主生,这个生的作用是指阳生在内,阴寒在外,在内的阳气与在外的阴寒达成平衡,这就是各守其乡的本意。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精与神,精在下主藏,神在上主明。因为精藏在下,所以神明在上而不浮;因为神明在上,所以藏精在下而不沉。这也是各守其乡的例证。总之,各守其乡就是说任何过盛与不足造成阴阳的不平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
中医判断病症的轻重与西医不同,病位对于中医诊断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也是指导治疗的一个重要依据。病邪在表的病症易于治愈,疗程短;病邪入里则难于治愈,疗程长。在表多采用祛邪的方法,在里多采用扶正与和解的方法。祛邪的方法多用于急证,而扶正的方法多用于虚证,祛邪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祛邪,扶正是病人依靠自身的力量使邪气无处藏身,邪气因为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与环境而自然祛除。
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
如果病邪轻微,只要应用微调的方法治疗就好,比如说锻炼、打坐,甚至改变生活习惯就可以治愈疾病。如果稍微严重一些的可以采用削法治疗,如果病邪过盛,就要勇而夺之,用祛邪于外的方法,即所谓汗法、吐法、下法祛邪。
《黄帝内经》中关于治疗方法是根据不同方向或者不同季节而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中指出,东方气候风温治疗宜选用砭石方法,南方多热治疗宜选用针刺方法,西方气候凉燥宜选用药物治疗,北方多寒治疗宜选用灸法,中方其气平多选用导引按跷治疗。说明了不同的方法有其各自擅长之处,可以针对气候的寒热温凉平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治疗,同时也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全能的,都有其长处与短处,最好是要尽其所能发挥各自方法的优势。比如针刺疗法更适合清热,而对于寒凉的病症最好选择灸法或者药物疗法治疗,而使用针刺补阳会事倍功半,甚至会有损多益少。正如此段经文所云:“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照此行事,顺应自然规律,合乎道的法则,就会出现“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帝内经白话文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我译《素问》——六节藏象论(第9篇)》
δ192时化之常A: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
《医学纲目》: 五运六气总论(2)
熊猫说五运六气(至真要大论篇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