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冲脉循行考

       冲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难经》 认为督脉、 任脉、 冲脉、带脉、 阴跷脉、 阳跷脉、 阴维脉和阳维脉八脉“皆不拘于经”,故以“奇经八脉” 名之。 十二经脉联络脏腑, 左右对称, 全身共有二十四条; 而奇经八脉则或行于中, 或行于侧, 不属脏腑, 别道而行, 与正经有异。《难经・二十八难》 中说:

     “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俞,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 任脉者, 起于中极之下, 以上毛际, 循腹里, 上关元, 至喉咽。 冲脉者, 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 夹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 起于季胁, 回身一周。 阳跷脉者, 起于跟中, 循外踝上行, 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 循内踝上行, 至咽喉, 交贯冲脉。 阳维、 阴维者, 维络于身, 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

       按督脉行于脊柱之里, 任脉行于腹里, 是各有正中一条。冲脉并足阳明之经, 夹脐上行, 是有左右两条。 带脉起于季胁,而季胁有二, 是本有两条, 因为“回身一周” , 左右相并成为一条。 阴跷脉、 阳跷脉分别起于跟中, 左右各一, 是各有两条。 阴维脉起于“诸阳会” , 阳维脉起于“诸阴交” , 滑伯仁认为“诸阳会” 为金门穴,“诸阴交” 为筑宾穴, 是亦各有左右两条。

        然而, 关于冲脉的循行, 《黄帝内经》 中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素问・骨空论》 中说:

      “任脉者, 起于中极之下, 以上毛际, 循腹里, 上关元, 至咽喉, 上颐, 循面, 入目。 冲脉者, 起于气街, 并少阴之经, 侠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 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 七疝, 女子带下、 瘕聚。 冲脉为病, 逆气、 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者, 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 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 合篡间, 绕篡后, 别绕臀, 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 上股内后廉, 贯脊, 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上额, 交巅上, 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侠脊, 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 与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 贯脐中央, 上贯心, 入喉, 上颐, 环唇, 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 从少腹上冲心而痛, 不得前后, 为冲疝。 其女子不孕,癃, 痔, 遗溺, 嗌干。 督脉生病治督脉, 治在骨上, 甚者在脐下营” 。

      这里说冲脉并少阴之经, 夹脐上行。 而督脉除上循脊里外,亦行于前正中线。

      王冰注解说:

    “任脉、 冲脉、 督脉者, 一源而三歧也, 故《经》 或谓冲脉为督脉也。 何以明之? 今《甲乙》 及古《经脉流注图经》 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 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 亦谓之督脉, 是则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 以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脐而上, 故男子为病内结、 七疝, 女子为病则带下、 瘕聚也。 以冲脉侠脐而上, 并少阴之经上至胸中, 故冲脉为病则逆气、 里急也。 以督脉上循脊里, 故督脉为病则脊强反折也” 。

       王冰又说:

     “自'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下至'女子等’ , 并督脉之别络也。 其直行者, 自尻上循脊里而至于鼻, 自其少腹直上, 至两目之下中央, 并任脉之行, 而云是督脉所系。 由此言之, 则任脉、 冲脉、 督脉, 名异而同体也……亦以冲脉、 任脉并至少腹上至于咽喉, 又以督脉循阴器、 合篡间、 绕篡后、 别绕臀, 故不孕、 癃痔、 遗溺、 嗌干也。 所以谓之任脉者, 女子得之以任养也, 故《经》 云此生病其女子不孕也。 所以谓之冲脉者, 以其气上冲也, 故《经》 云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也。 所以谓之督脉者, 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 由此三用, 故一源三歧” 。

      按照王冰的说法, 督脉与任脉是以背腹分阴阳而别为名目,冲脉则因其气上冲命名, 实则督脉、 任脉、 冲脉一源三歧, 异名而同体。

      至于冲脉并少阴之经, 夹脐上行。《素问・气府论》 中说: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 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 腹脉法也” 。

      王冰注解说:

     “谓幽门、 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肓俞六穴, 左右则十二穴也……谓中注、 髓府、 胞门、 阴关、 下极五穴,左右则十穴也” 。

       冲脉不仅在腹部交会于足少阴肾经, 还有着其他的循行线路。

     《灵枢・五音五味》 中说:

      “冲脉、 任脉, 皆起于胞中, 上循背里, 为经络之海; 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 上行, 会于咽喉, 别而络唇口。 血气盛则充肤热肉, 血独盛则澹渗皮肤, 生毫毛” 。

       这里是说任脉、 冲脉为一条脉。

      《素问・举痛论》 中说:

      “寒气客于冲脉, 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 寒气客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气因之, 故喘动应手矣” 。

        这里是说冲脉起于关元而随腹直上, 和任脉的循行线路一致。

       《灵枢・卫气》 中说:“请言气街: 胸气有街, 腹气有街, 头气有街, 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 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 止之膺与背俞。 气在腹者, 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气在胫者, 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

       这里是说腹部的气街为冲脉在脐左右的动脉。 很明显, 冲脉行于脐两侧而不是腹部正中。

     《灵枢・逆顺肥瘦》 中说:

     “夫冲脉者, 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 其上者, 出于颃颡, 渗诸阳, 灌诸精。 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 出于气街, 循阴股内廉, 入腘中, 伏行骭骨内, 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 其下者, 并于少阴之经, 渗三阴。 其前者,伏行出跗属, 下循跗入大指间, 渗诸络而温肌肉。 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 不动则厥, 厥则寒矣” 。

        这里是说冲脉的上行分支出于鼻咽部, 下行分支则并于足少阴经和大络。

      《灵枢・动腧》 中说:“冲脉者, 十二经之海也。 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 出于气街, 循阴股内廉, 邪入腘中, 循胫骨内廉, 并少阴之经, 下入内踝之后, 入足下。 其别者, 邪入踝, 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 注诸络, 以温足胫。 此脉之常动者也” 。

      这里也是说冲脉的下行分支与足少阴大络以及足少阴经相并而行。

    《素问・痿论》 中说: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 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总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 而阳明为之长, 皆属于带脉, 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 。

      这里是说冲脉与阳明合于宗筋, 会于气街, 并且属于带脉,络于督脉。

      到了明代, 李时珍在其所撰《奇经八脉考》 中总结了冲脉的循行:

     “冲为经脉之海, 又曰'血海’ 。 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 其浮而外者, 起于气冲(一名'气街’ 。 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 横骨两端, 动脉宛宛中, 足阳明穴也) , 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 循腹上行至横骨(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 少阴去腹中行五分, 冲脉行于二经之间也。 横骨在阴上横骨中, 宛如偃月, 去腹中行一寸半) , 挟脐左右各五分, 上行历大赫(横骨上一寸, 去腹中行一寸半) 、 气穴(即胞门。 一名'子户’ 。 大赫上一寸, 去腹中行一寸半。 少阴、 冲脉之会) 、 四满(气穴上一寸) 、中注(四满上一寸) 、 肓俞(中注上一寸) 、 商曲(肓俞上一寸) 、石关(商曲上一寸) 、 阴都(石关上一寸) 、 通谷(阴都上一寸) 、幽门(通谷上一寸, 夹巨阕两旁, 各五分陷中) , 至胸中而散。 凡二十四穴” 。

       李氏所论并无新意。 虽貌似全面, 其中的“并足阳明、 少阴二经之间” 则明显是骑墙的说法。

      冲脉到底是一条还是两条? 是与任脉同行还是行于脐旁两侧? 如果行于前正中线, 是从关元直上还是另有循行线路? 抑或是如同王冰所论, 冲、 任、 督一源三歧, 异名而同体? 如果是夹脐上行, 是并足阳明之经还是并足少阴之经? 这些问题应该都与古人对“冲脉” 本身的理解和认识有关。

     “冲” 又作“衝” , 俗写作“冲” 。《说文・行部》 :“衝, 通道也” 。 本义为通衢大道。 因此“衝脉” 即指大脉。《灵枢・海论》 中称“衝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 又称“血海” , 明显是把衝脉看作运行全身气血的大经脉。《难经集注》 二十八难杨玄操注中也说:“衝者, 通也。 言此脉下行至足, 上至于头, 通受十二经之气血, 故曰'衝’ 焉” 。

       至于“冲” ,《说文・水部》 中说:“冲, 涌摇也。 从水、 中” 。本意为水向上涌动摇荡的样子。 故“冲” 有“动” 义。《太素・冲脉》 杨上善注:“脐下肾间动气, 人之生命, 是十二经脉根本。此冲脉血海, 是五臓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 渗于诸阳, 灌于诸精, 故五脏六腑皆禀而有之。 则是脐下动气在于胞也。 冲脉起于胞中, 为经脉海, 当知冲脉从动气生, 上下行者为冲脉也” 。 冲脉从肾间动气而生,“冲脉” 亦即动脉。

        冲脉行于脊里则称为“伏冲之脉” 或“伏膂之脉” 。 《灵枢・岁露论》 中说卫气“注于伏冲之脉” ,《素问・疟论》 中说邪气“注于伏膂之脉” 。《灵枢・百病始生》 中说虚邪“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 在伏冲之时, 体重身痛” 。《灵枢・百病始生》并解释说:“其著于伏冲之脉者, 揣之应手而动, 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 如汤沃之状” 。“应手而动” 这一现象明确说明了冲脉的主要特征。

      因此, 所谓“冲脉” , 实即大动脉。 两侧腹股沟的气冲或气街是显明的动脉所在, 所以冲脉“起于气街”(《素问・骨空论》) 、“起于气冲”(《难经・二十八难》) , 夹脐上行, 有左右两条。 而对“伏冲之脉” 亦即腹主动脉搏动的主观感应则是王冰提出督、 任、 冲一源三歧、 异名而同体的主要依据, 正如王冰所说:“所以谓之冲脉者, 以其气上冲也” 。 但是对“伏冲之脉” 应手而动的不同体察方式却产生了对冲脉循行通路的不同理解。或行于正中,“冲脉、 任脉, 皆起于胞中”(《灵枢・五音五味》) 、“冲脉起于关元, 随腹直上”(《素问・举痛论》) , 或行于脐旁两侧,“并少阴之经, 侠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 (《素问・骨空论》) 、“并足阳明之经, 夹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 (《难经・二十八难》) 。

      冲脉既然起于腹股沟的气冲或气街, 与足阳明之经相并夹脐上行是理所当然的事, 因为足阳明之经正行于脐旁。 然而冲脉也“并少阴之经, 侠脐上行” , 这却是由于冲脉与足少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素问・阴阳离合论》 中说:“圣人南面而立, 前曰'广明’ , 后曰'太冲’ 。 太冲之地, 名曰'少阴’ ” 。

      王冰注:“广, 大也。 南方丙丁, 火位主之。 阳气盛明, 故曰'大明’ 也。 向明治物, 故圣人南面而立。 《易》 曰:'相见乎离’ , 盖谓此也。 然在人身中, 则心藏在南, 故曰'前曰“广明” ’ ; 冲脉在北, 故谓'后曰“太冲” ’ 。 然太冲者, 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 故曰'太冲’ ” 。

      《素问・水热穴论》 中说:“踝上各一行行六者, 此肾脉之下行也, 名曰'太冲’ ” 。

       王冰注:“肾脉与冲脉幷下行循足, 合而盛大, 故曰'太冲’ ” 。

       太冲即少阴, 肾脉与冲脉相合则称为太冲。 冲脉或“并少阴之经” 上行, 或“并少阴之经” 上行, 或“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 , 或“注少阴之大络” , 或注足少阴“诸络” , 其交会穴为腹部第一侧线, 即足少阴肾经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通谷、 幽门诸穴, 这些都表明古人曾经把冲脉和足少阴看作是一个彼此密切联系的整体, 因此冲脉的“并少阴之经, 侠脐上行” 旨在解释冲脉和足少阴的联系, 严格说来并不能算是冲脉本身的循行线路。

      《黄帝内经》 、 《难经》 对冲脉循行的诸多论述, 表明对腹部脉动的直观体察是古人认识冲脉循行的主要依据。 而冲脉循行线路的纷杂歧异, 也正反映了经脉学说开始形成时的早期面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水热穴论三十
针灸证型经脉主穴配穴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黄帝素问
《经络学》气街、四海的内外关系
生命科学的金皇后—内因医学与《医宗金鉴》
《素问悬解》 > 卷四 孔穴 水热穴论三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