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修心!(转)

如何修心

 

一、发心

1、发心——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发心是改变人生现状的起点。没有发心意味着内心没有改变现状的需求,当然就不会产生改变现状的行为。而发心就是制定自己健全的人生目标。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有人不设计未来的“自我”,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未来的“设计”局限于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看得见”的东西,而不太重视提升精神与内在品质。与此类似的情形表现为,很多人非常注重提升自己的智商和能力,而不太重视改善自己的情商或心理素质,有些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人际关系出问题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甚至于问题更为严重——有些人甚至没有意识到道德素养和个性特征等内在品质在人生中的作用。正确的发心,就是在全面认识人生要素的基础上制定自己健全的人生目标,包括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

2、发心的重要性——目标是使人生达到更高境界的唯一动力。

强大的发心能够点燃人们在内心中坚持向目标前进的热情和毅力。方向或目标是能够激励人生达到更高境界的唯一动力。人性中包含着巨大的安于现状的“惰性”。人生中没有目标和发心,我们的内心就会失去方向感和强大动能,同时人生会失去活力和张力。而有些人,由于被懒惰的“第二天性”所主宰,除了对必不可少的生物性目标感兴趣以外,对构建更高级的道德自我没有兴趣。正是这类人更容易对生活产生抱怨和灰暗心理。这种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生中制定目标和积极发心的重要性。

3、点石成金,心诚则灵。

心灵是人生的力量来源,而发心是点燃内在激情的火焰。正确的发心必须从深刻的“自我”的内部产生,否则,自己对于能否实现目标都半信半疑,怎么可能在行动中全力以赴地为此奋斗?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沃伦-本尼斯认为,大多数人在采取行动前实际上就已经断定自己不可能成功,这是导致人们安于现状或失败的重要原因。本尼斯在他的《领导者》一书中指出,把全部精力用来争取成功而不是用来避免失败,是伟大领导者包括美国总统林肯在内取得成功的共同品质。因此,内心中产生坚强的信念,并在行动中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奋斗,是发心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二、阅读和学习

阅读与学习是发心和进步的重要手段。表面上看,阅读和学习对于掌握阅读能力的人是相当简单的事情,但这里的关键是,必须通过阅读和学习把别人的知识和感悟变成自己的能力和特征,从这个角度看,阅读和学习对于很多人又似乎是不太简单的事情。这里,有几个关键需要人们认真把握。

1、用“心”阅读,把自己“摆”进去。

用“心”阅读和用眼睛阅读,这两者之间的效果的差异非常大。世间万象无非书,对于善于学习的人来说,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源。有些人总喜欢用“局外人”的眼光和心态阅读生活,以为这样才是超脱,殊不知这其实是预先把自己放到了“不需要”反省的位置上。这种阅读和学习很难触发内心的感悟。而用“心”阅读则不同。首先,用“心”阅读要求人们把自己“摆进去”,推心置腹地问自己:“假如我处在这个人的位置,我会怎么做,我应该怎么做?”这样阅读,可以使我们“进入”到别人的生活,从而帮助我们从别人的经验和失误中,来提炼出我们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否则,如果我们只是从书本和生活中看到些与我们没有关联的概念和事件,这种阅读不会触动或改善我们的内心。

其次,用“心”阅读要求人们以“开放”的思想和胸襟来看待别人的思想。阅读中的这种思维方式能帮助人们有效克服内心中原本错误的想法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否则,如果人们在阅读中只是抱着僵化或封闭的心态“重复”自己过去的看法,这样,阅读就失去了进行下去的必要。

第三、用“心”阅读应该带着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进行阅读,或者随时准备好发现或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心态应该是阅读的基本原则。显然,用“心”阅读的这些好处,仅用眼睛阅读很难得到。

2、学习就是改正自己的不足。

学习包括学习如何做事和学习如何做人。学习如何做事就是掌握做事的技巧和能力以及相关知识,而学习如何做人就是学习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组织和别人以及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学习如何做事还是学习如何做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具有改正自己的强烈愿望,这是学习取得成效的前提。学习的表层涵义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较深层涵义是开阔视野和拓展心胸,而最深层涵义则是从精神、性格、思想等各方面完善自己。一般来说,学习如何做事是人们“增加”知识和技能,这比较符合人性的扩张欲望,因而相对较为容易;而学习如何做人则主要是针对自己的错误来“减少”或“克服”自己的不足,这与人性放纵自己的欲望相去较远,因而显得更为困难。因此,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如何做事需要人们付出更多努力。

很多人面对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新的要求,不是选择分析并改变自己的不足以适应环境,而是选择固执己见和对自己的缺陷做无谓辩解,甚至有人不自觉地认为,他们根本“不可能”犯错,因而不接受任何对他们的缺陷或不足的哪怕是善意的“提醒”。显然,这种态度会完全堵塞人们自我改进的途径。对于这些人来说,所谓阅读或学习,除了维护和增强他们原有的偏见和固执之外,只能产生装饰门面和打发时间的效果。

3、大容器总“装不满”,小容器很容易“溢出来”,因而越是大人物表现得越是谦逊。

从真正的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革新与改进的过程,其实这也是修德或修道的过程。在这当中,谦逊的态度非常关键。不仅如此,谦逊还是修养与境界的标志。一般来说,自信与人格的内在力量有关,但与固执己见无关。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不惧怕别人否定自己,更不惧怕自己否定自己。有些人喜欢在待人接物中耍“大牌”,这其实是错把骄傲或固执当作境界或自尊的标志了,或者根本就是内心缺乏自信的表现。

三、看透自己的内心

人们的内心世界很像庞大而复杂的帝国,其中的“自我”像国王,念头、意志和情绪像内侍和大臣,很多情况下,国王处于被内侍和大臣“操纵”的位置。但许多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总自以为在纷乱的内心世界中是“自我”在控制局势。实际情形根本不是这样。因此,“自我”如何战胜念头、意志和情绪的操控,重新成为自己内心的主人,就成为人们在生物性自我之上建设道德性自我的根本任务。

1、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所谓烦恼就是错误的念头、情绪和意志占据了我们的内心,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内心中认为这些错误的念头、情绪和意志是“正确”的。有时候,我们的内心明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却怎么都挥之不去,这是因为仅仅是我们的“理性”认为它们是错误的,但更深层次的情绪和意志认为它们是“正确的”。所以,反省自己内心中真实的活动,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修德与修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怎样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首先,思想或态度必须谦逊。我们的思想必须处于“开放”的状态,准备随时接受或发现自身的不足,而不是固执地保卫自己的成见或者拒绝将要发生的变化。这是发现自身不足的基础。其次,有必要经常公正地“解剖”自己。定期或不定期对自己进行“盘点”,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反省或“搜索”自己的不足。这对于人们持续改进非常重要。这里,认识到自己长处的目的是建立起自信,而认识到自己短处的目的是保持必要的头脑清醒和进行自我改进。第三,从挫折和失败(包括从别人的“攻击”)中学习。在生活中,除非是知己,很少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们的不足,所以挫折和失败应该成为人们督促反思自己的良师益友。第四,用“心”阅读经典。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不喜欢变化,总喜欢在已经熟悉的旧轨道上运行,这时候就有必要用经典来开拓我们的思路。阅读经典实际上就是借助别人的智慧和力量来拓展自己的思想。当然,有时候经典会很难懂,这正说明我们的思想需要拓展。因此,通过阅读经典来拓展自己的思想是修德与修道的重要途径。

2、不要让“奸佞”和“谗言”蒙蔽了双眼。

人们很少被别人欺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己欺骗自己。可以说,人们甘愿被自己欺骗,这是人性中很深刻的弱点。

在内心活动中,人们通常很容易把卑微的欲望装扮成崇高的情感,甚至于内心活动越是卑微人们越是迷恋于这种内心虚构。这种情形产生于人性自我粉饰的需要。如何突破人性的这种自我欺骗?唯一的方法是我们必须做“洞察”内心活动的智者,而不是做被奸佞和小人蒙蔽的“昏君”。方法之一是,敢于面对内心中“真实的自己”,或者最低限度很清楚地了解内心中逃避问题的危害。如果我们能勇敢地面对内心中真实的自己,接下来就能逐渐完善“自我”或消除内心缺陷;反之,如果人们对内心中错误的念头和情绪采取粉饰或逃避的态度,我们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就只会愈演愈烈。方法之二是,在内心中培养出公正的“法官”。对同一个问题或事物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注意在内心中培育“不同”的声音。通过内心中不同声音之间的相互辩白来审查内心活动的真实动机;或者用写作来记录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利用语言的逻辑的力量来增强客观分析自己内心活动的能力。方法之三是,经常观察自己的内心,培养及时警觉自己内心活动的能力。在这方面,有条件的人可以采取佛法中的“内观”心法。通过以上多种方法,像历史上的英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明">明ersonName>君主一样,努力增强自己“看穿”内心活动中各种阴谋诡计的洞察力。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理性或清明本性毕竟是内心世界的“皇帝”,大自然赋予人们的能力足够使我们正确觉察内心的活动。如果我们能在内心活动中保持足够警觉和清醒,那么,潜藏在我们内心中的妄念的各种阴谋诡计必将“无所施其伎”。

3、在内心世界的喧嚣和纷乱中保持清醒。

清醒就是知道或者觉察到自己在干什么。比如,我“知道”自己在吃饭、在说话、在跟人吵架、在胡说八道,还“知道”自己为什么吵架、胡说八道在哪里,而且我还“知道”只要我愿意,我就能随时唤起和保持这种对自己内心的觉察。这就是“清醒”。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我们经常是“全神贯注”地跟人吵架,以至于意识不到吵架的内容,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又比如我们经常是“稀里糊涂”地在走路,虽然我们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但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腿和脚的动作及感受等。很显然,这时候的我们是“不清醒”的。

在修德与修道的过程中,有没有这种清醒的区别非常大。清醒是走向内心空明的基础,而昏聩是导致内心混乱的原因。我们内心中产生和积存的各种妄念的基础,实际上就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在反省自己内心的过程中“觉察”到这些念头和情绪是“错误”的以及这些错误的内心活动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错误的念头和情绪就自然会从内心中消失。这是决定修德与修道成败的关键。当然,做到在内心的喧嚣和纷乱中保持清醒,这需要我们经常训练自己。这种训练的核心就是“严密地念住”——致密地长时间的警觉和关注自己身体和内心的活动。这种训练达到纯熟了,就能做到“无念而念,无住而住”。这里,“念住”(觉察自己的身心活动)的程度当然是越致密越深入越好。佛家修行中所讲的“内观”,实际上就是指行者经常觉察到自己身心的活动。总之,高度的警觉和觉察是人们断除内心中粗重妄念甚至细微妄念的有效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在修德与修道的过程中,内心的细微妄念可以通过禅定或顿悟来破除,而粗重妄念只有用粗重方法才能消融。粗重方法的核心就是看透自己内心的活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要解脱,只需关注一念。
禅修是如何开悟的?开悟并不神秘!
让真心显露 这就是窍诀
执着,有时是一场妄念
如何征服妄念与烦恼
活在念头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