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识郑曼青之九?郑曼青之国画轶事

认识郑曼青之九 郑曼青之国画轶事

(2011-10-10 20:21:01)
 

郑曼青之画轶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般名流雅士,夏日多随手携带纸扇驱暑,扇面由名家题字绘画者视为高雅,一日郑氏与章士钊〈行严〉于上海名律师洪士豪寓邸相遇,章持折扇,一面绘有花卉,一面纯白,洪调侃曰:「老兄:如今国土重光,你还是半壁江山」。章笑答:「可惜已装成扇骨,不然请兄等大笔一挥,岂不完美」。郑氏曰:「无妨无妨」;章遂将纸扇留下,郑氏返家后自行磨墨,浓如膏漆,展扇于案,濡墨调水作画,既不用压板,又不须烫平,但见挥毫自如,且墨色深淡联成一气,画成询其故,答曰:「先使笔心饱含浓墨,然后和水而下,则笔心墨浓笔尖墨淡,自然流畅,无滞无碍,此乃书法之秘诀也」,章获此扇视为至宝,常与法界同仁洪士豪、马寿华等,论及此不传的书法窍要,莫不津津乐道。(摘自徐忆中:《诗书画拳医:五绝奇士郑曼青》)

郑曼青之画轶事二:

郑氏昔在沪滨任教上庠,某日应女弟子黄卓群邀宴〈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夫人〉同席有洪士豪、陈定山、曹仲渊等名教授,高朋欢聚,畅谈为快,宴毕见客厅悬挂青藤道士徐渭紫藤画一幅,伫视良久,徘徊沉思,洪曰:「君如此喜爱此画,不妨借去欣赏数日。」郑氏笑答:「不必,都已映入脑中。」返家即起笔仿作,翌日交洪士豪携画往吴府比对,大为惊叹,两画虽大小不一,但怖局一模一样,其枝干交叉与线条纵横亦完全相同,众皆惊为奇才,叹为观止,传为艺坛佳话。(摘自徐忆中:《诗书画拳医:五绝奇士郑曼青》)

郑曼青之画轶事三:

1929年,郑曼青在杭州举行画展,书画行家张冷僧前来参观,在展场一连多日徘徊揣摹,独锺一幅白菜,因订润五百大洋,超过其能力负担,多次与在场人员议价未果,截至展期结束前一日,张冷僧预付定金,并云:「俟余款到时再来取画」,询其故,答以「需多方告贷筹措」,执事人员将上情告知,郑曼青不加思索,促人将画包扎连订金一并送赠,且曰:「识我画风,乃我知音」,张冷僧大喜过望,传为艺坛佳话。(摘自徐忆中:《诗书画拳医:五绝奇士郑曼青》)

郑曼青之画轶事四:

郑曼青在美国某次个展,有美商前来观赏,见有二乌龟之长条,标价美金两万元,久久不忍离去,次日又来问执事人员:「有否折扣?」答曰:「否」,越数日展毕,正忙于收拾打包时,该富商持款求购,郑氏告以逾时不售,曰:「何故?」答:「汝爱汝财,我爱我画,各拥所有,何必交换。」富商怅然离去,郑氏仰天长笑曰:「千金散尽可复回,此画一去不再来」,遂珍藏之,直到一九八二年,他逝世后由郑夫人赠送故宫博物院收藏。(摘自徐忆中:《诗书画拳医:五绝奇士郑曼青》)

郑曼青之画轶事五:

1963年,郑氏在法国国家画廊举行画展,随同译员国大代表庾家麟〈国剧名伶张正芬之夫〉返台后语人曰:「我在巴黎曾邀约当代世界印象派大师毕加索与郑老师晤面,交换中西画像之差别,与不同之风格,岂知郑老师阅览毕氏画后而拒绝之,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翌年张大千先生以相似情形与毕氏交谈,竟成莫逆,惺惺相惜,互为揄扬,成为世界二大画派之名人。」由此可见郑氏恪守书生本色,择善固执,不羡虚名,更不愿藉他人增光。(摘自徐忆中:《诗书画拳医:五绝奇士郑曼青》)

郑曼青之画轶事六:

宋美龄到台湾后,一改过去的生活方式,以学习国画来修身养性。此时宋美龄已年过花甲,周围的人特地为她请到了国画大师黄君璧和郑曼青来教授国画。以宋美龄的画龄,当然无法与黄、郑两先生相提并论,可是宋美龄是个十分好胜的女人,为了学画画,可以茶饭不思,埋头学习,每天下午就进书房苦苦钻研。由于才刚刚入门,画技尚不娴熟,她的画室里不时可见画坏了之后揉搓成一团的废纸。为了学画,宋美龄也是礼贤下士,对郑曼青等老师总是尽学生恭敬之礼。每到学画时间,她就要官邸派车去接老师。而黄、郑两先生面对这样的人物也曾头痛过,即不能与一般的学生相待,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又不能简单地敷衍了事。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以跳跃式的授课法教授画画技巧,使师生双方有益又不尴尬。授课时,郑曼青看到宋美龄画得不符合要求,拿过画笔进行修改;偶尔还示范几笔,挥就而成一幅作品,落款有时也就宋美龄了。不过宋美龄确有绘画天赋,经过不太长时间的学习,已颇有大家气势。为了改变外界传说宋美龄的画多为郑曼青代笔这一看法,宋美龄采纳了郑曼青出的一个主意,她出面请台湾有名的画家一起到士林官邸吃饭,而后郑曼青提议大家一起作画,先从宋美龄这里开笔画松树。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宋美龄从容泼墨勾线。在场的人都惊叹宋美龄的画技果真不错,甚至还超过了她的老师。从此,宋美龄的绘画被大众肯定。(摘自《温州日报》:《宋美龄的国画老师郑曼青》)

郑曼青之画轶事七:

国画家张大千先生七十四岁时在美国举办《张大千艺术四十年回顾展》,次年复在台湾举行。画家自撰序言,先友徐悲鸿最爱予画,每语人曰: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也。 予闻之,惶恐而对……,荷芰梅兰,吾仰郑曼青。
   花卉画名家郑曼青,名岳,温州城区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名誉京华、海上,四十年代末移居香港、台湾,曾在欧美、东南亚举办个人画展,蜚声海外。
   二十年代末,郑曼青任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时,聘请张善张大千兄弟、温籍书画家马孟容马公愚兄弟和其姨母花鸟画家张红薇到该系任教,郑曼青与姨母张红薇同住上海法租界明德里52号,从此张氏兄弟、马氏兄弟和谢氏兄弟(谢玉岑、谢稚柳)常来聚会切磋书画艺术,此三楼住着温籍画家孙孟昭夫妇,金石家方介堪住在毗邻56号。·二八事变,马孟容一家为避战乱逃入租界与郑曼青、张红薇住在一起,因此明德里52号,被称为温籍艺人之家
   19285月,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提议《举办全国美术展览会议案》并在《申报》刊登,次年四月南京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第一届全国美展,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堪称破天荒创举,郑曼青与刘海粟、陈树人合作中国画《寒禽瘦石图》参展,并发表于会刊
   三十年代初,徐悲鸿组织数百幅中国画精品亲赴西欧七国举办大型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展出晚清、民国期间的优秀作品。1933年在法国巴黎举办时,引起轰动,法国政府购藏齐白石、徐悲鸿等中国画家佳作十五幅,其中有郑曼青《花卉图》一幅。
   郑曼青少年时在温书写的气如虹书法当时被镌刻在积谷山西北摩岩上,积谷山摩岩石刻群为温州历史文化一大景观,至今所剩碑刻已寥寥无几,值得庆幸的是此处气如虹三个大字完好无损,只是作者落款模糊,年号已被损坏。
   郑曼青遗作,1998年其在上海的侄子向温州博物馆馈赠十四幅,在市中心新建馆厅陈列,而积谷山摩岩石刻群将恢复历史原貌,而遗存的郑曼青书法气如虹石刻将与温州山水共存,供人观赏。   (摘自林安君《吾仰郑曼青》))

 

杨式郑子太极拳福建有缘拳社第一期入室弟子刘世和敬谨编纂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吃一二帖中草药治好你病,五绝老人郑曼青号称“郑一帖”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书画名家郑慕康的工笔仕女画作品欣赏
郑曼青擅诗、书、画、拳、医被誉为“五绝老人”
何来五绝
郑细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