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武帝父即萧顺之考辩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55“萧氏世系”条:“《南史•梁武帝纪》:‘梁与齐同承淮阴令整,整生皇高祖鎋,鎋生皇曾祖副子,副子生皇祖道赐,道赐生皇考顺之。于齐高帝为始族弟。’案:《齐高纪》亦从淮阴令整叙起,整生儁,儁生乐子。尚于副子排行。乐子生承之,承之生道成。窃疑道赐与顺之似是倒误。当为副子生顺之,顺之生道赐,道赐于齐高帝为始族弟。如此方合六朝人兄弟排行者多也。虽姚思廉《梁书》与《南史》同,然大可疑。”又云:“《南齐书•卷38•萧景先传》:‘景先为太祖高帝道成之从子’,而其祖名爰之,其父名敬宗。敬宗与道成为兄弟,爰之与道成父承之为兄弟,已可证萧氏一门群从自‘道’字以上一辈皆以‘之’字排行。然犹可云‘之’字可不拘。同卷《萧赤斧传》:‘赤斧为太祖道成之从祖弟 。’而其祖名隆子,其父名始之。可见此二代皆以‘子’、‘之’字排行,‘子’字行下即是‘之’字行无疑。断非副子生道赐,道赐生顺之也。”
王氏此条言之凿凿,初看似乎颇为严谨,几可成定论。可细推敲之,却并非无懈可击。姑不论《南史》、《梁书》、《资治通鉴》等书对萧衍父、祖之名有明白叙次,单就齐太祖萧道成之孙萧子显在梁时所撰《南齐书》中所述史实而言,王氏之论就很有值得推究之处。《南齐书•卷28•刘善明传》:“刘善明,平原人。镇北将军怀珍族弟也。父怀民,宋世为齐北海二郡太守。”此为从叔侄姓名中同用一字而不避讳者。又卷38《萧景先传》:“萧景先,南兰陵兰陵人也,太祖从子也。”又同传:“景先本名道先,乃改避上讳。”此又为从叔侄姓名中同用一字例。后萧道先更名景先,非因避叔讳,乃避君讳。又卷46《王秀之传附王僧佑传》:“秀之宗人僧佑,太尉(俭)从祖兄也。”而卷23《王俭传》则云:“王俭字仲宝,琅琊临沂人也。祖曇首,宋右光禄。父僧绰,金紫光禄大夫。”又卷38《萧赤斧传》:“萧赤斧,南兰陵人,太祖从祖弟也。”同传:“子颖胄袭爵。”卷40《萧子良传》:“子昭胄嗣。”这里,僧佑与从叔僧绰同用一“僧”字;昭胄与其从叔祖颖胄同用一“胄”字。子显为齐宗室,且《南齐》一书作于梁初,所隔时日无多,故不当有误。故王氏六朝兄弟排行之说不确。
再,清钱大昕氏《廿二史考异》卷36《南史二》:“王弘传”条:“‘子錫嗣,卒,子僧亮嗣。僧亮弟僧衍,僧衍弟僧达。’据此文,似僧达为锡之子,今以前后勘校,则僧达实弘之少子,与锡昆弟行。其证有五:《僧达传》:‘文帝欲以为秦郡,吏部郞庾仲文曰:“弘子不宜作秦郡。”一证也;‘僧达答诏曰:“亡父、亡祖,司徒、司空。”’谓祖询为司徒,父弘为司空。二证也;‘僧达欲诱族子確,杀而理之,从弟僧虔知其谋,禁诃乃止。’僧虔,曇首子。而僧达,弘子,故称从弟。三证也;《僧达传》云:‘兄锡,质讷乏风采。’又云:‘与兄锡不协。’四证也;《蔡兴宗传》云:‘王锡妻范’,‘以书让锡弟僧达’。五证也。《南史》本文当云锡弟僧达,校书者误以‘僧’排行,妄改锡为僧衍耳。或又疑僧亮、僧衍亦弘之子。今检《宋书》,称僧达为弘少子,而僧亮为锡子,嗣父爵。齐受禅,降爵为侯。休文生于宋代,其述王氏家世,必不舛误。而僧衍之孙沖,《南史》称为弘玄孙,则僧衍与僧亮均为弘孙,与僧达非昆弟行矣。晋人如羲之、献之,父子不嫌同名,即如王微亦弘之从子,微弟名僧谦,而微兄子即名僧佑,岂可妄意有‘僧’字者,皆即昆弟乎?“钱氏此条,也可作为一条证据来反驳王氏之说,只是其中“晋人如羲之、献之,父子不嫌同名”一语,有所不妥 。陈寅恪先生认为:“祖、父、孙可同用‘之’字为名,兄弟同辈其名亦得皆用‘之’字,但‘之’字亦可省略。此等例证见于六朝载籍者甚多。”说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之《崔浩与寇谦之》一文。
再考清人朱铭盘氏据正史所纂之《南朝齐会要》所列齐世系,从第一世广陵丞府君,讳豹始,第四世为即丘令府君,讳儁。第五世为:太常卿府君,讳乐子。附二子:奉之、宣帝,讳承之;卫军参军隆子。附二子:爰之、始之;员外郎道清。附二子:仙民、仙伯;太中大夫道济。附一子:欣祖。第六世即齐高祖萧道成世。此又可见,齐高祖与其从叔伯道清、道济名中同用一“道”字,并不加讳。如前《南史。梁武帝纪》所云:“梁与齐同承淮阴令整。”“(顺之)与齐高帝为始族弟”,梁、齐实为一族。齐既叔侄不讳嫌名,名中用字不论世系,萧梁于齐世系既远,更不应拘泥于仅昆弟辈方可用同字命名之理。
再,同为朱铭盘氏所纂之《南朝梁会要》记萧梁的宗室世次,从太中府君讳裔始,第五世为特进府君,讳道赐。三子:尚之、文帝,讳顺之、崇之。若即如王氏所说,“之”字也可计行辈,则此处所记道赐三子恰同为“之”字行。综上所述,王氏所断言“当为副子生顺之,顺之生道赐,道赐于齐高帝为始族弟”,大谬。
又,萧子显修《南齐书》正当梁时,为避梁讳,书中多易“顺”为“从”字。如《南齐书•天文志下》:“五星从伏,非关二义,故徐显思以五星为非星。”“九月癸丑,太白从行于轸犯填星。”“四年六月戊子,荧惑从行入东井,无所犯。”“建元四年正月乙卯,岁星、太白俱从行,同在娄度为合宿。”“永明元年六月,辰星从行入太微,在太白西北一尺。”等等不胜枚举。又,宋顺帝多易称为宋从帝。又据清洪颐煊氏《诸史考异》卷6“刘从”条:“《王敬则传》:‘随宁朔将军刘怀珍征寿春,殷琰遣将刘从筑四垒于死虎。’颐煊案:《宋书。殷琰传》:‘以殿中将军刘顺为司马。’又,‘是月,刘顺、柳伦、皇甫道烈、庞天生等马步八千人东据宛唐,去寿阳三百里。’刘从即刘顺,盖避梁讳而改。《刘怀珍传》同。”又,《南齐书》于萧顺之均言“萧讳”,而同书于“道”、“赐”字均直书无讳。如卷1《高帝上》:“明帝愈以为疑,遣冠军将军吴喜以三千人北使。令喜留军破釜,自持银壶酒封赐太祖。”卷22《豫章文献王传》:“上答曰:‘……亦不闻人道此。’”再,唐姚思廉之《梁书》中所载梁武帝萧衍的诏、令中也屡用“道”、“赐”二字,并不加避。如《梁书•武帝上》:“高祖谓张弘策曰:‘……行事不得相闻,不容亡有所道。’”又,同卷:“移檄京邑曰;‘夫道不常夷,时无求化……’”。又,同卷:“(萧衍)受梁王之命。令曰:‘……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五斛。’”同书《武帝中》:“诏曰:‘……赐民爵二级。’”又,同卷:“癸未,诏:‘……若职限已盈,所度之余,及骠骑府,并可赐满。’”同书《武帝下》:“诏曰:‘……孝悌力田赐爵一级。’”又,同卷:“诏曰:‘自大道既沦,浇波斯逝,动竞日滋,情伪弥作。’”又,同卷:“诏曰:‘……乾道变化,资始之德成。’”书中如此者多是,兹不赘举。而与此同时,该书中顺阳郡却改称南乡。
若言据《曲礼》:“二名不偏讳”(郑玄注:“偏讳,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曰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则《南齐书》及《梁书》中的“顺”字亦不必改避。且据《南史》卷18《萧思话传》附《萧琛传》:“帝(萧衍)每朝燕,接琛以旧思。尝犯武帝偏讳,帝敛容。琛从容曰:‘二名不偏讳,陛下不应讳顺。’上曰:‘各有家风。’”武帝言各有家风,这即偏讳亦避。故,若道赐为武帝父,则武帝行文,言语必避“道”、“赐”二字。今不避,则道赐非武帝父可知。若言《礼》:“临文不讳。”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31“避讳”条指出:“临文者,但读古书遇应讳之字不必讳耳,非谓自撰文词亦不必讳也。”且古人于避讳,绝无只避祖讳而不避父讳之理。故而,武帝萧衍父当为顺之而非道赐。这又可作为洪颐煊氏《诸史考异》卷15《南史上》之“偏讳”条中所说:“六朝凡言讳者,皆其父名”的旁证。
另:陈寅恪先生云:“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王鸣盛因齐、梁世系‘道’、‘之’等字之名,而疑《梁书》、《南史》所载梁室世系倒误,殊不知此类代表宗教信仰之字,父子兄弟皆可取以命名,而不能据以定世次也。”(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之《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
这段文字的结论,当属无疑。但关于“道”字不避一说,似不可一概而论。萧道先改名为萧景先,即为避讳故,已见前。又《南齐书•卷30•薛渊传》:“薛渊,河东汾阴人也。宋徐州刺史安都从子。本名道渊,避太祖偏讳改。”由此可见“道”字在萧道成称帝后,亦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南梁闵帝萧渊明(萧懿之子,萧衍的侄子,555年被北齐立为傀儡皇帝,不久病死)
南北朝行书特征及代表书家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异趣帖》书法欣赏
四次重金赎回的皇帝,书法一流!
南朝齐与梁同宗同姓,为何国号却发生了改变
比《兰亭序》还神秘的一幅书法,至今无解,如今享受帝王般待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