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石名家书坛圣手----杨守敬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介绍杨守敬很全面,又有故事性,非常耐人寻味,让我们了解首都人眼中的杨守敬。)

金石名家书坛圣手----杨守敬

作者  叶渡

    杨守敬,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是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书法家。

杨守敬,湖北宜都人,生于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父亲是个小商人,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于道光二十二年去世,那时杨守敬四岁。从六岁开始,母亲教他识字,以后读私塾。他的家境并不宽裕,店中缺少人手,十一岁就不得不去料理生意。白天在店里工作,夜晚在家读书学习。

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以后多次进京会试,但运气并不好,始终没有考中,四十八岁那年他绝意于科场,不在为此奔波。

为了应考,他多次到北京,在这个文人荟萃的地方,他结识了潘存、邓承修、何如璋、李慈铭等人,其中与潘、冯两个关系最密。和这些朋友在一起文酒高会,极一时之乐,相互又能切磋学问,在生活上也得到许多帮助。他好几次来京都是住在潘存或邓承修家里。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时,张之洞在京当翰林,提倡风雅,在陶然亭大会天下名流,杨守敬也在其中。他在北京教过私塾,还当过一年景山官学教习。

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何如璋时在日本做驻日钦使,来信请杨守敬做随员,第二年他泛海东渡到东京。不久驻日钦使换了黎庶昌,因张裕钊的推荐,他仍被留用。

杨守敬在日本期间,正值明治维新不久,日本人对中国旧学不太重视。他在书店里见到许多非常罕见的唐宋古本,于是极力搜求倾囊购买,不遗余力,以至用随身携去的汉魏六朝碑版、古印、古钱拓本来交换。几年之内盈箱满箧,满载而归。在日本时,黎庶昌用这些书选选刻了《古逸丛书》,他主持刻书工作,回国后作有《日本访书志》、《留真谱》等书。据说事后日本人颇感懊悔,后来日本岛田彦桢以十万元购得吴兴皕宋楼藏书,作《皕宋楼藏书源流》述其往事,以为此举聊足〔报复〕。

杨守敬在日本访书活动,对我国古籍善本的收集有特殊贡献。另一方面,他带到日本的碑帖大多是日本人未曾见过的,这些东西开阔了日本学人的眼界,堪称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段佳话。

他在日本结交了不少朋友,最要好的有岩谷修一、日下部东作、冈千仞等人。

他的学问和书法在日本很有名气,归国后还有日本朋友来华找他学习金石学和书法,如水野元直、山本由定。水野元直赠给他一首诗以谢恩师,诗云:‘‘钦仰风容玉样温,胸无城府共谈论。夏彝周鼎精稽古,秦碣汉碑远溯源,介绍一生翰墨妙,奇书万卷草堂尊。殷勤向我传心画,正是深高海岳恩。’’水野元直临走时,杨守敬写了一本书送给他,供学习书法碑帖之用,书名《学书尓言》。

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杨守敬就任湖北黄冈县教谕。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他在黄州筑园藏书,因城东即东坡赤壁,取名邻苏园,在那里潜心著述,为湖北学界泰斗。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张之洞聘他为两湖书院教习,任教地理。后书院改为学堂,任勤成学堂总教长,住在武昌。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吏部选授安徽霍山县知县,张之洞、沈曾植都劝他赴任,他考虑年老辞掉了。后张之洞入阁,,学堂教员多受保举,他由礼部侍郎陈宝琛咨举为礼部顾问。辛亥革命后,被聘为顾问,来北京。一九一四年于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杨守敬一生勤于治学,学术宏富。二十岁左右开始治经学、小学,后来对金石学十分爱好。在北京期间常常到琉璃厂的碑帖店里物色碑版法帖,很晚才回寓所。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他从北京回家乡时路过汲县,途中有《北魏卢无忌修太公庙碑》,他让车马先行寻客店,自己拿纸墨拓具去拓碑。碑高风大,操作困难,自日暮一直到二更天才拓到一张。到客店时,同行的人都已入睡了,他却号腹伸纸摩挲不已,不知其苦。光绪六年(一八八零年)时,他和黄家驹一起携纸墨在琉璃厂各个碑帖店里抄录宋代以来各种汇帖的目录,还走访了许多收藏家,辑成《集帖目录》十六卷。他对金石碑帖浓厚的兴趣和勤奋研究使他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金石学家。两江总督端方两次请他去考订题跋集的碑帖。他在金石方面的著述和传刻的碑帖有《楷法溯源》、《筠清馆金文》、《小蓬莱金石》、《环宇贞石图三百余种》、《邻苏园帖》、《邻苏园汉印谱》、《古碑志十九种》等等。

他治学的另一个领域是历史地理学。对《水经注》用力最勤,作《水经注疏》。另著有《历代與地祥图》、《汉书地理志补校》、《三国郡县表补正》、《隋书地理志考证》等。

他的书法在近代中国书坛以及日本都是极富盛名的。他着意学字是从十八岁开始,那年考试不中,回来后看了那些中试的文章还不如自己,想来想去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于是跟一位工小楷的老师朱槐卿读书,注意练字。果然下一次考试榜上有名,中了秀才。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他和何如璋一起从北京到天津乘船去上海,在天津时卖了不少字,半月内得了一百五十元润金,晚年在上海时书名愈重,求书者多。

在学习书法方面,杨守敬强调学识和修养,他在《学书尓言》的序文中谈学书门径,赞同梁同书的学书三要(天分、多见、多写),另外又提出两要:‘‘一要品高,高则下笔妍雅,不落俗尘;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杨守敬的书法早年学颜真卿,写得浑厚雄健。后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面目。

这件行书四条屏,(单副纵133.3厘米,横33厘米)是他的精意之作,笔意纵逸而不失法度,结字舒展而不失沉稳,融秀劲、雄浑为一炉,兼多金石气息,观其字如观刻石,气度沉雄大方,绝无俗媚娇柔之病。

从这件作品作品中看,他在颜字的基础上取法李邕,转折方劲俊拔。在笔划粗细搭配处理上,他采用一种对比十分强烈的手法,笔势厚重而间距疏朗,有奔雷堕石之态。

     清代金石学昌盛,大量碑版的出土,开阔了书家的门径。由于邓石如等人的学碑的成功和包世臣的提倡,嘉道以来,碑学蔚然成风。人们不仅从丰富的碑刻中采撷笔法、结体、字形等方面的技巧,而且有些书家还刻意追求金石拓本呈现出的那种斑驳的石刻蚀损的效果。

石刻历经年久,石面残损,字迹漫漶。泐损处有些字口变得粗毛不光直,字口浅处拓的字迹变细,字口破损处变肥。这样拓本上便呈现出笔划粗细不匀,字迹斑驳的面貌。这种面貌有一种高古苍茫的气韵,给人以自然的美感,即所谓金石气。

用笔墨来表现这种金石气,各家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何绍基是用颤巍的笔法创造一种蚯蚓走泥似的墨线,吴昌硕是用涩劲的干笔使墨线中带白,杨守敬则是用顿挫抖动的笔法使笔划粗毛。这些笔法所得的墨线笔韵生动,使人如见商盘周鼎秦石汉碑,笔情墨趣跃然纸上。

杨守敬的书法不仅在近代中国书坛占有一定地位,而且在日本也有不小的影响,他的学生日下部鸣鹤、岩谷六一、松田雪柯都成为当时日本书法界巨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一)
20世纪上半叶书法界的碑帖融合现象
学界通人、书坛巨擘、文化使者——杨守敬
陈麦青︱故宫本明拓《天发神谶碑》旧藏者“介侯”考辨
清代学术风气与书法潮流
华夏瑰宝——石刻的由来与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