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杨守敬的《学书迩言》

   


对于晚清杨守敬,现代人已经很陌生了,绝大多数还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不得不说,中国历史太长、人物太多,需要我们记住的也太多了,而我们能记住的实在也太少了。但在民国时期学术界,杨守敬却是一个名声很大的人物,他的著名是因为他是一名学者,确切地说是一名勘舆学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地理学家,更为确切地说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仅一部《历代舆地详图》(相当于现在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值得大书特书,以一人之力完成,泽及当时的学术界,乃至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都对其进行研究。我印象中在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之前,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都要用杨守敬的这套图。

    我知道杨守敬却是从书法开始。十多年前我曾阅读日本真田但马和宇野雪村所著的《中国书法史》,这本书严格说并不算我认为最好中国书法史著作,其一是写作时间太早,资料不足;其二是由外国人写的中国史难免不符合国人胃口,因为他缺少了中国文化的“气场”。特别是日本人过于死板。但在这本书中经常引用民国时期两个人的观点,一个是马宗霍,另一个就是杨守敬。马宗霍的《书林藻鉴》我在大学时期读过,因此不太陌生,但杨守敬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却无从查知。后来因为从事其它专业工作原因,把杨守敬就撂一边了。而日本人那本书法史中引用杨守敬的观点却被我深深地记住了。现在想起来原因,主要是因为观点的实际和易于被接受,非常符合一个非书法专业者的理解水平。

     从此我留心杨守敬这个人。几年后我在北京琉璃厂看到一本杨守敬的《评碑评帖记》,读过之后感觉和那本日本书上引用杨说有所差别,许多观点在《评碑评帖记》里并找不到。这种差别直到我又几年后找来《学书迩言》并阅读后才发现。《学书迩言》里边的观点更切合普通书法研究者、爱好者的阅读。讲白了,就是不做高深之语、不发妄谈,不用所谓的专业词语糊弄人,言语都很朴实、形象,比喻贴切,非常适合现代审美阅读的口味。难得的是评论一种碑帖都很简短,不长篇大论,直说其特点(尽管有些观点我不赞成),这是很不容易的。中国古代自从有了书法品评开始就同时诞生个不好的毛病,不把话说直白,都喜欢文绉绉地弯弯绕,或是打些不恰当的比喻,比如,南北朝的梁武帝说王羲之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这个比喻就叫人琢磨了,龙是一种不存在的东西,老虎也并非一般人常见,即使见到也不会仔细端详,它们的姿势本来很难想想,却偏偏形容王羲之书法的姿态,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北宋米芾批评了这种书评,但风气仍然没有改。到晚清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更使之登峰造极,比喻不贴不形象,还大化连篇、生硬拼凑所谓风格特点,叫人读的很勉强。真是开现代套话评论之先河。在当时老康《广艺舟双楫》品评之风的大背景下,杨守敬实事求是辩证地评论那些碑帖确实难得。

     我后来分析这种难得的成因大概有这么几方面。首先,《学书迩言》本来是给一个日本求学者写的,即文中的水野疏梅。水野疏梅来中国找杨守敬学书法,杨答应他四个月时间,四个月里能学什么,肯定是那些杨守敬认为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书迹,对于这些经典的认识至为关键。特别是对一个外国人来说,短时间内能把经典搞清就很不错了。因此杨在选择上不会太偏,以经典为主。恰恰这种结果,正好适应了我们今天对于书法审美学习的要求,普通读者知道些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就行了,没必要太高深。因此说杨守敬的《学书迩言》可以看作是一本适应当代书法品评的普及读本,这也是阅读《学书迩言》的现实意义之一。其次,杨守敬在撰写《学书迩言》时,是因为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他避难到上海,所以手头没有现成的碑帖和资料,所以只好根据平时脑海中的记忆,这实在难能可贵,让一个73岁的老翁靠回忆来写下一本艺术风格评论的书,而且要言之有物,使读者通晓认可实在不易。因此杨守敬所选择的都是他印象最深的东西,普通书迹他是不会提及的,因为没必要,更没条件。第三,杨守敬曾出使日本,知道日本需要怎样的书法资料。他的这种认识十分准确到位,果然伴随辛亥革命同时诞生的这本书,自从流传到日本后就受到重视,其影响可知。前边所说宇野雪村是日本大师级的人物,即使他的著作也频繁出现杨守敬的观点。而宇野雪村所提倡杨守敬的评价观点也符合今天我国对于书法审美理解。具体说就是矫正了晚清以来书法品评崇尚魏碑的一边倒喜好。如果读完《学书迩言》后你就会发现,杨守敬的观点今天看都很客观。没有一种绝对都好的书风,也没有一种绝对都坏的书风,而一种书风被推崇到极端,实际就走上了“不归之路”,清代的馆阁体就是一个例子,康有为一味贬低唐碑也是一个例子。但康有为的贬唐碑则是因为此前唐碑被人们推崇到极致引起。书法、乃至艺术风格的发展都是这样,螺旋攀升,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一种和谐的风格实际蕴含了不和谐的因素;而一种不和谐的风格难免其中有一点点和谐。

     想起1995年我在湖北武汉学习时曾无意间在一个云南朋友的带领下来到汉口汉正街西边的古琴台—这里是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地方。琴台里的城市现代人物雕塑不太招我眼,而是入口处那黑黑的碑廊却吸引了我,那是杨守敬的书迹。由于时间匆忙我没来得及辨别写了些什么,但懵懂中知道杨守敬可能是湖北人,否则他的这些东西不会跑到这里来。如今这些问题在我心里都有了答案,但我还有个心愿,下次再到武汉,一定要抽出时间去古琴台,看看里边碑廊里杨守敬到底写了些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守敬--翰墨三境界
中国书法,日本书法
方笔是魏碑笔法之魂——论魏碑方横之书写
于右任书法丨磅礴大气,纵横捭阖
张伯英:民国时期主流书风的代表人物
【书楼】杨守敬观海堂:东瀛探骊,郦学腾誉(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