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守敬的师友们--潘孺初(连载二)

科考中举是杨守敬人生一大转折。之后,十八年间六应会试,接触京城人文渊薮同治二年(1863)正月,杨守敬入京路上遇学者陈乔森,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并一同参加会试。后经其引见,结识了潘孺初、邓铁香两位良师益友。潘存北京寓居今宣武区裘家街二十四号今为民居),他们时常在一起促膝谈心,切磋学问,赏奇析疑这大大提升他的视野与境界

   


潘孺初(1817—1893),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 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二月初一生于文昌市铺前镇港头村(从京师返琼后,迁居白沙园村)。潘家耕读传家,书香不绝

   孺初(存),也是清代书法家、诗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官至户部主事。同治初年,与李慈铭、陈乔森齐名,称“才子”。遗著有《克己集》、《论学十则》、《楷法溯源》(与杨守敬合著)及诗词《赏花有感》等,后人编有《潘孺初先生遗集》。

潘先生精诣卓识,凡学问流别及作文写字,对杨守敬指授颇多;师生合著《楷法溯源》,古雅新意,见源知流,可称传世经典。

《楷法溯源》仿翟云升《隶篇》体例,按《说文解字》部首编排,收录汉代至五代的楷书于一编,共采古碑碣、砖文、造像646种,集帖82种。此书又名《今隶篇》,故亦采汉魏隶书中的波磔者,兼采行楷,以见书体自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程。每字均依原碑帖之大小,双钩摹录,并注明所采自何碑何帖。如有重文,则按时代先后次序排列。此书虽属字体字典一类的工具书,但考证详密,所采集帖目,均注明版本,所采古刻,亦注明撰者、书者及立碑年月、收藏之地,可供考据研究。

杨守敬年谱中记叙说:“孺初精诣卓识,罕有伦匹。”此后,杨、潘先后分别于同治四年(1865)、同治七年 (1868)、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五年(1879)四次会面,时间跨度近二十年之久。

同治四年(1865),苏次屏欲出资为杨守敬捐纳官阶较低的主事一职,潘孺初明确予以反对,认为杨守敬才性在于学问,而非为官,任此小吏恐无出头之日不说,可能还将影响学业,误了才华。杨守敬听从建议,此后两人关系日益亲密。

    同治年(1868),杨守敬记载常与孺初相往还,“凡学问流别及作文、写字得其措授为多”。杨、潘二人合力编辑的《楷法溯源》或许即开始于这一时期。

   光绪五年(1879),杨、潘最后一次会面,潘孺初看了《水经注疏》书稿后 ,盛赞为旷世绝学 ,独有千古 有说,潘存曾《水经注疏》初稿“题叙:楚北杨君惺吾,博览群籍,好深湛之思,凡所论述,妙语若百诗,笃行若竹汀,博辨若大可。尤精舆地之学,尝谓此事在汉以应仲远为陋,在唐以杜君卿为疏,此必有洞见症结,而后敢为斯言,所谓眼高四海空无人者也。所撰《历史舆地图》,贯穿乙部;《隋书地理志考证》,算及巧历;而《水经注疏》神光所照,直与郦亭共语,足使谢山却步,赵戴变色、文起梅村,未堪比数,霾温岁久,焕若神明,旷世绝学,独有千古,大雅宏达.不我河汉。

  此叙言的真伪关涉《水经注疏》初稿成书时间,胡适、汪辟僵均已进行过质疑,后来学界亦有所争论。待考。) . 

 光绪年间,杨守敬受命朝廷出使日本,将中国的历代碑帖及潘存的书法作品带到日本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因此,潘存的书法艺术得以流传,并深受日本书家的喜爱,奉为皋钵,馀子风从,影响迄日本京都教育大学教授、日本书法交流史研究会会长杉村邦彦率团去海南岛,撰写《日本近代书法的原点——潘存》。

杉村邦彦为陈振濂《中日书法艺术比较》一书作序时说:“明治十三年(1880年),书法家中林梧竹,以一介布衣抱着专门学习书法的目的渡海去中国,向杨守敬的老师潘存学习汉魏六朝笔法,自此以后,杨守敬的学生秋山白岩、西川春洞、日下部鸣鹤、空岛咏士、山本竟山等等,以书法学习为主要目的,相继赴中国留学,揭开了中日书法交流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转换,其意义不可估量。

由于杨守敬的日本学生钦佩老师的人品和书法,所以,杨守敬推崇的潘存的书法作品很受日本书界的追捧。潘氏书迹传世罕见,流传日本亦多系临碑习作。据悉,三十年前神田书肆有大正年间(1912-1926年)博文堂发行《潘存临郑文公碑》,至为罕见。因杨守敬曾复日本友人:“嘱欲购潘孺初先生所临《郑文公碑》,现尚在鄂城家中。惟守敬与潘先生虽曰朋友,实守敬之师也。先生虽无帖不临,而不自足,每书就即反复书,及纸尽,随付字藏。守敬所得先生之字亦无多……。”由此札透见,似乎潘存不欲己作流传。

日本修文馆刊印的《书道略年表》,胪列清代三百年的书家,如金农、郑板桥、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邓石如、伊秉绶、阮元、包世臣、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吴大澂、杨守敬、康有为等三十二家,潘存跻身其中,可见潘存在日本书界的地位。光绪三年(1877),何如璋任驻日公使,随员余瓗元眉转授书法予中林梧竹,尝为中林题字:“日本字风将以梧竹先生为开山祖。余瓗携碑本东渡,得足下临之,以广其传,亦与有荣施焉。清国光绪七年辛已(1881年,日本明治十四年)九月,余瓗。”翌年十月,余元眉偕中林梧竹渡海,经上海、天津回京,介绍其认识潘存。中林梧竹拜潘存为师学习书法,得潘氏笔法之诀窍,光绪十年(1884)四月学满,获潘氏题辞,返日,终成巨匠,从游者达二百人,被评为“银座之书圣”,与岩谷一六、日下部鸣鹤同称明治三大家。

潘存创办溪北书院,正门额联杨守敬书:“维持风俗,教育人才。”另有楹联,潘存墓表为杨守敬书。溪北书院中央额“经正楼”,潘存所书。


溪北书院为训导学生的厅堂题写楷书“讲堂”木匾和主体楼题写行书“经正楼”两匾额,为潘存绝笔之作,笔致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臻于妙境。其中潘氏在创作“讲堂”一匾时,刻着在“讲”字中少写一竖,这种做法通常在书法中所称之为残缺字,潘氏可谓用心良苦、寓意深远。学无止境,不论老师和学子都要不断学习,持之以恒,这是潘氏生命弥留之际的呐喊。潘存擅长楷、行、草诸体。若从书法史的角度去认真审视潘存的书法艺术,行书才是他代表书体。怀萱堂藏其行书《节录白居易太湖石记》立轴,纸本,纵121.6厘米、横37.8厘米,款题:“录太湖石记乙亥七月七日潘存”,潘氏平素很少在作品上署年干,信为潘氏五十八岁时的经意之作。此轴代表了潘氏行书作品,体现了其行书的典型风格语境,又蕴含着浓郁的学者书卷气息。

    光绪十八年(1892),潘孺初逝世,杨守敬替其子潘光达代撰《潘孺初先生哀启》,其中有言:“杨惺吾孝廉前随公使出使日本,寄书先君云:东洋人见先生书,仰之如泰山北斗,非虚语也。”可见,即使再杨守敬赴日期问,也依然与潘孺初保持联系,二人之间的交往 并未远隔重洋而中断。(本文参考湖北雷平,邹俊涛傅士金、杨世灿文)


广东惠州丰湖书院 潘存书法   伯乐摄

广东惠州丰湖书院 潘存介绍      伯乐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存遗墨留故里
清末民初书法大家杨守敬作品赏析
今日头条
潘存与溪北书院|百年书院的两个错别字(下)
历代文人书法之一百??清末四大家
【鉴 赏】杨守敬行书七言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