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墨——中国画的要害



中国画的要害不在于题材,而是擅用笔墨。笔墨入胜境,必定超越自然。真懂画的人都在品味笔墨,齐白石知天命那年,就看清他晚年要追求的境界。

笔墨取决于天赋、才情、修养,综合体现画家的个性品质。有什么个性,就有什么笔墨。当然,细心读古画,找准几位先辈,痛下功夫研究,转化为自己的笔墨,总之要来自古人,超越古人,不然,手下走不了很远。齐白石94岁画的一张画,只画了几根柳条和两根竹篱笆,题款是“秋色春风无此华美”,整幅画就几根线,是何等自信:有我这工夫,春风秋色也不在乎。黄宾虹对绘画史更有深入研究,不论他临古还是写生,完全是自我诠释。

然而,刻意寻求笔墨出路,容易滑入因袭。运用笔墨要从书法求灵感,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真书、草书,充满笔墨玄机。但又不是字写得好看,笔墨就会好,而是从书法的笔形和笔法介入,寻求用笔用墨的微妙转化,主动上升到书法空间构成的境界,进而不着痕迹地融入绘画。反复斟酌八大山人的成就,就会发现书法与绘画在他笔下完全是通融的,写字如画画,画画如写字,无法间隔。


好画贵于“精微”。“精微”非指精确、细致,而是自然流露的即兴感和布局的精巧,如古人所云:潘安之美“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画家但凡懂得精微,越画越享受。八大晚年书法的每一笔转折变化,极尽“精微”,却不造作,如行云流水,隐然有禅意。当代中国画家应在八大的个案中,深究绘画与书法交融互换的可能性,自觉引入现代绘画的构成元素和空间意识。

中国水墨的现代性转化,总要有历史坐标,事实上,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傅抱石等辈的实践,有意无意都在他们的资源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石涛《画语录》不能低估,“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都是富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中国画的要害
中国画的要害
【转载】苍斋整理:何海霞《刍议用笔》
彭先诚:真懂画的人品味笔墨
范曾散文《画苑琼林》
二十四位大师绝美国画,养眼、净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