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运名人专访!郑建山40年如一日守护大运河文化

8月16日午后,阳光和煦,微风轻习,小通在荔景园社区拜访了郑建山先生。优雅爽朗,亲切和善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随着一番攀谈,就会发现执着勤勉、内敛厚重是他更重要的特质。

对于郑建山,很多通州人对他并不陌生,让我们先看看他的官方简历:

人物名片

郑建山:笔名久兴。北京市通州人,出生于1953年2月。北京作家协会会员,通州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通州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通州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著作有《郑建山作品选(上下)》、《通州民俗文化》、《通州文化志》、小说散文集《旧语新说》、《大盘点》、《说说通州民俗那些事》、《大运河的传说》等;

其中《郑建山作品选》(上下)获“文萃北京”一等奖;散文集《旧语新说》获二等奖;《通州的民俗文化》、《大运河的传说》获优秀采风奖。

郑建山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不论是从小生活的西集,还是一做就是四十多年的通州区文化馆工作,他始终不曾离开过通州这片乡土,也一直坚守在大运河畔。

不论是漕运码头每天的日升月落,还是燃灯塔清脆的铃声,在郑建山眼中都会焕发出别样的色彩。民间故事,风俗文化在他的笔下也都仿佛穿越历史的仆仆风尘,展现在人们眼前,熠熠如昨。

01

郑建山和他始终追寻的那些故事

说起郑建山先生,我们总没办法绕过他收集整理的那些故事,从这点点滴滴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通州,也能看到一位充满文化气息的郑建山。

故事一

清朝年间乾隆与和珅、刘墉出游,来到通州的沙林村,乾隆看上了郝家财主家的聚宝盆,便想让郝财主进奉给朝廷,郝财主面露难色,但也无法拒绝,刘墉借此向皇帝说道:“皇上您有一个更大的聚宝盆,何必留恋眼前这件。

说着三人一同来到运河边上,刘墉告诉乾隆,只要有这涛涛的运河之水,四方的粮食都会源源不断的汇聚京城,哺育万民,这不是一个更大的聚宝盆吗?乾隆欣喜,便挥毫泼墨,书写了七个大字“铜帮铁底大运河”希望运河能长流不息。

故事二

从小天赋异禀的郭灵奉命开挖大运河,这天挖到一个地方,河道怎么挖怎么陷,卖茶水的老奶奶告诉他,此地有沙龙,要想战沙龙,除非人变龙。在老奶奶的指引下,郭灵找到两粒成龙药,一粒鲜红,一粒雪白。红药丸上写着“龙变人”,白药丸上写着“人变龙”。郭灵把红药丸交给老奶奶,嘱咐说,待会儿有条白龙从沙坑里爬出来,张嘴向您点头,那就是我,您千万要把这丸药投进我的嘴里。要是那沙龙出来您可别投,要是投错了,可就误了我的大事了。郭灵吞下白药丸化作白龙与沙龙搏斗,一时间天昏地暗,老奶奶哪见过这阵势,一时慌了手脚,刚看到一条龙从河底出来,大口喘息,便把白丸丢到这条龙口中,谁成想竟然是战败的沙龙。

这时郭灵变化的白龙从河底出来,看到就要逃走的沙龙,一口吞下,自己也就倒在了运河里,鳞片变成河帮,身体化成河底,运河再也不塌陷了。从此,大运河有个昵称:铜帮铁底大运河。

通州很多地方的地名也能从这些故事里找到一些踪迹,就像人们传说沙古堆就是故事里老奶奶的开茶摊的地方。

关于“铜帮铁底大运河”的由来,郑建山为我们讲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同样都是运河的传说,但在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和注解,一个反映了通州人不畏艰难,奋力抗争的故事,一个体现了通州人对江山社稷美好希望与寄托,你看,即便是在历史上人们对运河文化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每当谈论起运河文化,郑建山总能如数家珍,并有着自己深刻的体悟和理解。

02

博闻强识,他是通州文化工作的先行者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书,一心想做文学创作,当时正处于上山下乡时期,知青们带来很多书没人读,虽然我不是知青,但也沾了他们的光,刚好利用这个时间读鲁迅,读老舍、读巴金……”

这番积累为郑建山日后从事文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郑建山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几经思考还是放弃了留校任教和去河南电视台工作的机会,在著名作家浩然的建议下,来到通州文化馆工作,这一做就是40多年。

当时年轻,心气正高,郑建山开始不辞劳苦,大量搜集文献资料,深入周边村落,做田野调查,把民俗文化,一点一滴的从田间街道打捞上来,形成重要的文字资料,为通州历史文化的保存和编辑,注入了诸多新鲜的一手资料。

很多通州区文化馆的馆藏资料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并且不断丰富起来。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运河号子,就是在当时搜集整理而来,为运河号子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和文献记录。

03

撰写通州文化的百科全书《通州文化志》

2000年以后,通州区要做文化志,这份重担自然而然落在郑建山身上,不论是因为长久的工作所带来的文化积累,还是对通州各个地方风俗民情、艺术文化的了解程度,郑建山都是这份工作的不二人选。

他毅然领命,几经批阅,认真核实每一处文化名词的典故、源流和意义。最终完成了这本极具历史意义的《通州文化志》,全文80余万字,每一个故事和典故都汇聚着郑建山40年工作的辛劳与付出。而《通州文化志》也成为通州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专著。

04

年逾花甲,笔耕不辍

如今已经66岁的郑建山,依旧专注于通州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了解通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

今年年初,区文化委出版《大运河文化带 通州故事丛书》,郑建山的《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位列其中,这本书从文学、音乐、舞蹈、饮食、节庆等各个方面对通州运河民俗文化做了精简汇编。郑建山再次为运河文化的普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郑建山依旧保持着工作习惯,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个包,不论到哪都会随身携带,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当小通问道:“接下来,还有什么写作计划吗?

郑建山坚定的说道:“这是肯定的,我想写写咱们通州人,写那些我身边的人,比如刘绍棠、王梓夫、刘祥、常富尧,他们都为通州的发展做出过贡献,需要有人去写写他们,只要自己还写得动,这份工作就不会停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通州的发展史
‘’运河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园
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
一条大河,未来泛舟京津冀!
你好,副中心 | 你去过通州的哪些地方,哪里的美景吸引了你?
千年通州的璀璨未来已来!数百位摄影者、媒体记者齐进副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