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卷有益】岳飞死于狄青之恨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但武力上却又是最羸弱的一代,对外战争几乎没有多少胜绩可言,多以不平等签约、向他国岁贡来维持国内的稳定(这一点倒是给大清帝国以启示)。但也不能说宋无良将,然而良将多无好下场。其中岳飞的冤死是妇孺皆知的事,因为“莫须有”三字,就可以杀死一代名将,真是令人唏嘘不已。什么叫“莫须有”?就是说:也许有(罪)。怀疑他有罪,就可以杀了他。
    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可能觉得很好笑,甚至不可思议。但不要说在当时,就算在现代社会,“疑罪从无”的原则在中国也只是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才确立的原则。可想而知,在此之前因为怀疑你有罪,常常就可以对你采取司法措施。而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了。尤其是对于武将来说,这种怀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加上的。岳飞自然是被冤杀了,但岳飞被冤杀的文化早在他之前的北宋就有根源与基础。在北宋有一位非常能打的将军叫狄青,说到他的死,当然是因为病死的,似乎比岳飞结局好一点,幸运一点。但如果去了解他真正的死因,也许比岳飞更为不幸。因为毕竟岳飞被冤杀是明明白白的,而且还给他正式平反了,后世还让害死他的几个人跪在他坟前。但狄青却死得有点不清不楚的,说起来也没有犯什么罪,但却降职被贬,致使他被贬之后几个月就郁愤而死,连个平反的机会都没有。虽然死后皇帝也为他哀悼,赐谥“武襄”,但并没有为他被贬平反。害了狄青的人依然高高在上,至今名望都远远高于狄青。
    当然,狄青的悲剧虽然没有“莫须有”三个字的定义,但也有与“莫须有”三个字极其相似的断语。狄青被贬时,心中颇为不服,亲自问同平章事(就是宰相)文彦博什么原因,文宰相以六字回答:“无他,朝廷疑尔”。在这个六个字中,我们不得不说大名鼎鼎的两位文豪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个就是文彦博,另一个是欧阳修。这两位一直矗立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高峰之上的顶级人物,却合伙干起了陷害狄青的勾当。欧阳修反复写奏呈,要皇帝对狄青加以处置,因为找不到证据,竟然说当年的水灾是因为任了狄青为枢密使的缘故。我一直很崇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我心中最为超凡脱俗的醉翁竟然以这种理由去硬栽脏于狄青,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倒让我对他的认识大打折扣。而文彦博作为权臣,力主要撤掉狄青的枢密使的职位,甚至在皇上宋仁宗不愿意的情况下,说出“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乎?”这种思绪逻辑与害人之心,真让人不寒而栗。所谓“朝廷疑尔”的朝廷是谁?不就是他身为首辅大臣的宰相文彦博吗?
    文彦博也罢,欧阳修也罢,均与狄青没有私仇,甚至两人都对狄青的军事才能称赞有嘉,对狄青的处事方式也没有什么异议,而且均推荐过狄青。可是为什么最终却成了诬陷狄青的重要人物呢?这主要是政治利益所致,加上宋代得以立朝的致命隐私,从而使得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武将始终处于被诬陷险境成为一种传统,可以说是宋朝从成立的那一天起血液里所带的DNA。在狄青担任枢密副使的时候,他的政治对手们并没有对他怎么样。但当他深受宋仁宗的器重,担任了枢密使之后,文人们受不了了。因为在宋代,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这个职务从来都是文官们的禁脔,当身为武官出身的狄青担任了这个职务之后,文臣们开始用他们最擅长的编故事来诬陷他,就算没有故事可编,也可以通过想像去怀疑,并把这种怀疑当成必然会发生的事来作为定罪的依据,因此“朝廷疑尔”与“莫须有”就成了武将们无法挣脱的枷锁,被杀与忧愤而死就成了他们的悲剧。根本原因在于“太祖”拥兵政变的历史,成为后世皇帝都忌讳又害怕的阴影。只要你是武将,你越是功大,越是能带兵,越是受到士兵与百姓的称赞,你的地位就越危险,因为害怕你模仿“太祖”。
    从这种意义上讲,岳飞的冤死,与狄青的忧愤而死,性质是一样的。岳飞死于狄青之恨,他们的“恨”都是一样的。宋代本就不是一个武将可以施展抱负的朝代。宋代也有许多武将,但却没有一个能够成为功勋卓著而可以彪柄青史的名臣。留下的多是悲剧。作为武将生于宋代,应该说是一种悲哀。像文彦博、欧阳修这样的文人,倒是功成名就,一直流传到现在也没有人说他们的不是,因为历史是文人写的。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但武力上却又是最羸弱的一代,对外战争几乎没有多少胜绩可言,多以不平等签约、向他国岁贡来维持国内的稳定(这一点倒是给大清帝国以启示)。但也不能说宋无良将,然而良将多无好下场。其中岳飞的冤死是妇孺皆知的事,因为“莫须有”三字,就可以杀死一代名将,真是令人唏嘘不已。什么叫“莫须有”?就是说:也许有(罪)。怀疑他有罪,就可以杀了他。
    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可能觉得很好笑,甚至不可思议。但不要说在当时,就算在现代社会,“疑罪从无”的原则在中国也只是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才确立的原则。可想而知,在此之前因为怀疑你有罪,常常就可以对你采取司法措施。而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了。尤其是对于武将来说,这种怀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加上的。岳飞自然是被冤杀了,但岳飞被冤杀的文化早在他之前的北宋就有根源与基础。在北宋有一位非常能打的将军叫狄青,说到他的死,当然是因为病死的,似乎比岳飞结局好一点,幸运一点。但如果去了解他真正的死因,也许比岳飞更为不幸。因为毕竟岳飞被冤杀是明明白白的,而且还给他正式平反了,后世还让害死他的几个人跪在他坟前。但狄青却死得有点不清不楚的,说起来也没有犯什么罪,但却降职被贬,致使他被贬之后几个月就郁愤而死,连个平反的机会都没有。虽然死后皇帝也为他哀悼,赐谥“武襄”,但并没有为他被贬平反。害了狄青的人依然高高在上,至今名望都远远高于狄青。
    当然,狄青的悲剧虽然没有“莫须有”三个字的定义,但也有与“莫须有”三个字极其相似的断语。狄青被贬时,心中颇为不服,亲自问同平章事(就是宰相)文彦博什么原因,文宰相以六字回答:“无他,朝廷疑尔”。在这个六个字中,我们不得不说大名鼎鼎的两位文豪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个就是文彦博,另一个是欧阳修。这两位一直矗立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高峰之上的顶级人物,却合伙干起了陷害狄青的勾当。欧阳修反复写奏呈,要皇帝对狄青加以处置,因为找不到证据,竟然说当年的水灾是因为任了狄青为枢密使的缘故。我一直很崇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我心中最为超凡脱俗的醉翁竟然以这种理由去硬栽脏于狄青,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倒让我对他的认识大打折扣。而文彦博作为权臣,力主要撤掉狄青的枢密使的职位,甚至在皇上宋仁宗不愿意的情况下,说出“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乎?”这种思绪逻辑与害人之心,真让人不寒而栗。所谓“朝廷疑尔”的朝廷是谁?不就是他身为首辅大臣的宰相文彦博吗?
    文彦博也罢,欧阳修也罢,均与狄青没有私仇,甚至两人都对狄青的军事才能称赞有嘉,对狄青的处事方式也没有什么异议,而且均推荐过狄青。可是为什么最终却成了诬陷狄青的重要人物呢?这主要是政治利益所致,加上宋代得以立朝的致命隐私,从而使得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武将始终处于被诬陷险境成为一种传统,可以说是宋朝从成立的那一天起血液里所带的DNA。在狄青担任枢密副使的时候,他的政治对手们并没有对他怎么样。但当他深受宋仁宗的器重,担任了枢密使之后,文人们受不了了。因为在宋代,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这个职务从来都是文官们的禁脔,当身为武官出身的狄青担任了这个职务之后,文臣们开始用他们最擅长的编故事来诬陷他,就算没有故事可编,也可以通过想像去怀疑,并把这种怀疑当成必然会发生的事来作为定罪的依据,因此“朝廷疑尔”与“莫须有”就成了武将们无法挣脱的枷锁,被杀与忧愤而死就成了他们的悲剧。根本原因在于“太祖”拥兵政变的历史,成为后世皇帝都忌讳又害怕的阴影。只要你是武将,你越是功大,越是能带兵,越是受到士兵与百姓的称赞,你的地位就越危险,因为害怕你模仿“太祖”。
    从这种意义上讲,岳飞的冤死,与狄青的忧愤而死,性质是一样的。岳飞死于狄青之恨,他们的“恨”都是一样的。宋代本就不是一个武将可以施展抱负的朝代。宋代也有许多武将,但却没有一个能够成为功勋卓著而可以彪柄青史的名臣。留下的多是悲剧。作为武将生于宋代,应该说是一种悲哀。像文彦博、欧阳修这样的文人,倒是功成名就,一直流传到现在也没有人说他们的不是,因为历史是文人写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狄青:宋朝历史上比岳飞死得还要冤,还要惨的名将
读史记 | 狄青:欧阳修比秦桧还坏
自白书——千古奸臣秦桧 第25章 破题起杀机
比岳飞更冤更惨的北宋名将
大臣:狄青要造反!宋仁宗:有何证据?大臣:他养的狗长了龙角|宋仁宗|宋太祖|欧阳修|狄青|韩琦
游陇原青城看狄青 || 作者 王爱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