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斯特(Liszt Franz 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李斯特·弗伦茨,在1811年10月22日诞生在匈牙利公爵埃斯提哈齐的领地多波杨村。父亲在公爵家当管事,他非常爱好音乐,所以很早便已发现自己儿子罕有的音乐才赋。李斯特六岁时开始跟父亲学弹钢琴,三年后,他便在匈牙利许多城市公开演奏包括协奏曲在内的作品,或者根据所指定的主题即兴演奏。1821-1823年间,李斯特获得公爵等人的资助,到维也纳跟车尔尼学习钢琴,跟萨利耶里(A.Salieri,1750-1825)学习作曲。1823年间,贝多芬曾听过李斯特在维也纳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他上台当众抱起李斯特并亲吻他——这件事成为李斯特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1823年年底,李斯特来到巴黎,一心想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可是当时学院不收外籍学生,而院长凯路比尼(L.Cherubini,1760-1842)虽是一位威望很高的作曲家,却没有胆识破例收取这样杰出的人才。为此,李斯特只好私下向当地的学院教授和剧院指挥学习,从当时巴黎沸腾的文艺生活汲取养料。与此同时,他还苦攻文学、哲学和音乐评论,热心政治活动,并同进步艺术家相交往。结果是,他的文化素养完全受法国的思想所制约,他时常引证雨果的浪漫主义宣言书《<克伦威尔>序》中的话,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李斯特到巴黎后不久,便开始他的旅行演奏生涯:1824-1827年间,他在法国和英国各地开演奏会,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是他的真正的“游历的岁月”,却是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到1847年为止),他遍游法、英、瑞士、德、意、俄等国,受到的接待盛况空前,也许只有帕格尼尼一人能够与之相比。在此期间,他除了演奏活动获得的巨大成就之外,创作方面也很富有成果——他写了不少钢琴作品和大量钢琴改编曲(包括贝多芬和柏辽兹的交响曲、罗西尼和贝里尼的歌剧等),大大地扩充了钢琴的应用范围和技术表现的可能性。
1848-1861年,李斯特迁居魏玛,担任魏玛歌剧院指挥,上演了格鲁克、莫扎特和贝多芬等大师在当时难得上演的一些古典歌剧,以及当代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他组织和指挥的交响音乐会,除了大力介绍前辈作曲家的范作外,还广为宣传当代作曲家的新作。例如,他论述柏辽兹、肖邦、瓦格纳和威柏等作曲家的创作的文章,都很有价值。他的多方面活动,团结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封·彪罗等,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魏玛乐派”,从组织“新魏玛协会”(1854年)、筹备莱比锡音乐节(1859年),直至在魏玛建立“全德音乐协会”(1861年),使小小的魏玛得以成为德国的音乐中心之一。这时,李斯特的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包括《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十二首交响诗、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奏鸣曲》、两集标题套曲《游历的岁月》和两首钢琴协奏曲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中写出的。
但是,李斯特为彻底革新歌剧院的意图,以及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论调所进行的斗争,却时常碰到预料不到的困难;1861年,再加上妻子因信奉天主教而迁居罗马,迫使他不得不辞去魏玛的职务,同年年底也来到罗马。自此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常沉溺于悲观失望的心境之中,他所固有的神秘的宗教性情绪这时占了上风,1865年他穿上僧衣,准备献身宗教,过其隐居式生活。这期间,他写过不少宗教音乐作品,例如清唱剧《圣伊利莎白》(1862年)和《基督》(1866-1867年),还有《匈牙利加冕弥撒》(1867年)等,公开宣扬天主教教义,因此他有时也被称为天主教作曲家。不过即便在所谓“危机时期”(1861-1869年),他也没有断绝同“俗世”的接触,欧洲各个角落的音乐家、特别是钢琴家,经常跟踪来他那里。1869年,李斯特又回到魏玛。晚年,他主要生活在魏玛、罗马和布达佩斯三地,但他先前所拥有的那种旺盛的创作毅力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时,他积极参加1875年间在布达佩斯创立的音乐学院的建院工作,亲任该院院长和教授,直到他去世为止;他的学生据统计共有三百多人,其中有不少人获得世界性声誉。他热情支持不同民族乐派的进步作曲家——如莫纽什科、格里格、阿尔贝尼斯、圣-桑、杜帕克、丹第、福莱、包罗丁和格拉祖诺夫等,密切关注他们的创作并为之积极宣扬。1886年,李斯特尽管已经患病在身,还去出席拜罗伊特的音乐节,他看过《帕西法尔》的演出之后,又去观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但由于体力不支未能终场,肺炎的发作使他在这一年的7月31日丧失了生命。
李斯特早年就离开祖国,长时间住在法国和德国,只是到晚年才回归祖国,因此,他的艺术面貌比较复杂,相对地说,他同法国与德国的文化联系也比较密切。李斯特的创作活动持续了六十多年之久,其中也充满了矛盾:他经历着艰难的时世,像柏辽兹和瓦格纳一样,政治观点不免常常产生摇摆和怀疑,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的时代是病态的,我们同它一样也是病态的。”在1830年七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他曾考虑用一支胡斯歌曲、一支新教圣咏和马赛曲为素材写作一部《革命交响曲》,但这一意图并没有实现;1834年为里昂织工革命起义所感召,他写了富于英雄气概的钢琴曲《里昂》,1848年革命时他还写了《工人合唱》。但与此同时,他却专心致志于天主教的严格修炼,把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反抗社会与统治阶级的对立情绪,同宗教意识和所谓“基督教社会主义”混杂一起。他从法国和德国文化汲取养料,并对法国和德国音乐作出卓越贡献,但他常以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骄傲,经常强调他是一个匈牙利人,匈牙利的主题始终不断地贯串着他的整个创作历程。
音乐的标题性原则是李斯特的创作特征之一,他认为这样便于为最广大的听众所理解和接受。他主张音乐同其他姊妹艺术保持联系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以歌德、雨果、席勒等大作家的著作为题材写成的。他创造交响诗这一新体裁,把多乐章的因素合成单乐章的形式;他所倡用的单主题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的和声色彩手法,以及钢琴声部的交响式处理等,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编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杨民望先生编著《世界名曲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钢琴大师弗朗茨-李斯特
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
【音乐·欢乐】《匈牙利狂想曲》#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第二首最为著名...
“钢琴之王”李斯特出生地故居
【音乐百科】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最佳古典音乐播放列表
李斯特与“新德意志乐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