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张仲景方剂配伍规律谈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经方如对症通常不出三付. 罗大伦博士说的经方是临床基础,张仲景重阳气,情志。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993883&remap=gb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430706&remap=gb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164595&remap=gb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939004&remap=gb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773804&remap=gb

================
林如祥

辨证、立法、选方、用药是是中医诊治疾病具体思维过程,也是中医治疗学最大的特点。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不少医者只强调辨证、立法、选方,对于用药缺乏周密的思考,忽略了古方原来配伍和剂量比例的原则性,固此临床效果往往不理想。这就提醒我们,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前提下,选方用药,不仅要注意药物之间君、臣、佐、使正确配伍,以及药物之间刚柔相济,动静相伍,升降相因,气药和味药之间相须配伍原则,更要注意药物之间剂量的比例。做到处方用药,药味精专,用量精当。著名中医岳美中说:“中医治病的巧处在分量上。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以适合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宜”。在中医方剂中,如果药物之间用量比例改变过大,它的主要作用也会随之改变,治疗对象就不同,方名也不同。如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均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组成,但用量不同;主治和治疗的目的也不同;故方名也改变。同时,治疗时间有今昔,地理有南北;人体体质有阴阳强弱,药有刚柔升降浮沉;邪气有盛衰;岁运有初终。总之,医者必须在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观,恒动观的理论指导下,配伍用药,决定剂量。“用药如用兵”,只要周密地考虑药物之间配伍以及剂量比例,那么制方遣药,进退有法,转灵多变,用量独出心裁,方剂就成为有制之师。

怎样才能正确掌握方剂的剂量,微到量依证定,这就涉及到古方的学习、继承和运用的问题。古方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它的配伍和剂量都有其严密性和科学性。

张元素说:“仲景之药为万世法”。张仲景《伤寒论》乃中医学的“方书之祖”。《伤寒论》方剂,无论以配方理论,临床实践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成就,既体现了中医基本理论在方剂中具体应用,也蕴存着许多科学内涵。著名的中医专家岳美中教授,就十分强调古方的学习和运用,并认为运用古方在辨证正确的前提下,应按照仲景《伤寒论》方剂原来剂量配伍应用。他说:“有人研究五苓散的利尿作用,发现按仲景原方剂量,利尿效果最佳;若各药等量投入,利尿效果反而明显地减低,所以他在《岳美中医话集》中说:“我们在学习古方时,不但要牢记方内的药物,而且应当牢记药物的剂量,各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煎服法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方剂的妙处,再加上临床认证准确,投之取效方捷。

《伤寒论》方剂配伍规律告诉我们,在遣药配伍时,方剂中各药之剂量,依证当重则重,当轻则轻。组成方剂的药物相同,剂量不同;那么功效和主治也就不同。桂枝汤是“群方之冠”,在《伤寒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张仲景以桂枝汤为基础,通过剂量的变化以及加减药物,而衍变成桂枝汤类方。不仅可以运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也可以运用于治疗内伤杂病。在外感病中,几乎六经每一经的经表之证,都有用到桂枝汤的机会。在内伤杂病中如腹痛、虚劳里急、奔豚、喘等病,通过桂枝的剂量之改变,或加芍药、饴糖、龙骨、牡蛎、厚朴、杏子等,其法中之法,精妙无比。为什么桂枝汤有如此神通广大呢?其奥妙在哪里?

1 张仲景通过剂量的改变而派生他方

桂枝汤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桂枝辛温发散通阳,芍药酸寒收敛和营,两者均用三两,收散之力相当,于发汗中有敛汗之旨,于和营中有解卫之功,主治伤寒表虚及卫不和诸证。如原方中桂枝增至五两,即成桂枝加桂汤,治疗汗多损伤心阳,阳虚阴乘。寒气上冲之奔豚,加桂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用量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的方子;小建中汤,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由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作用变成小建中汤补虚温中,益阴和阳作用。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均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两方姜附用量大小不同,所主病证轻重有别。四逆汤由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组成;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主治阳虚阴盛之四肢厥逆,恶寒倦卧,下利清谷,呕吐腹痛,脉沉迟或微细之症。通脉四逆汤由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炙甘草二两组成,主治里寒极盛、逼阳于外之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细欲绝之症;阴盛阳衰程度比四逆汤证更为严重;故加大干姜、附子用量,以破阴回阳,通阳复脉,故名通脉四逆汤。

2 张仲景依证定量,通过改变剂量而扩大方剂不同效应

证是立法组方的依据,也是用药剂量的依据,通过调节剂量,可增强对个体治疗的针对性,使之更切合病情。甘草干姜汤与芍药甘摹汤中独重甘草用量,以显其复中焦阳气的功能。麻黄在麻黄汤中为君药,用量达三两,比桂枝多一两,二者相配共奏开腠发汗,祛风散寒之效,治疗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之伤寒表证。若表证更为严重,卫阳郊甚而助里热,则麻黄用量比麻黄汤加倍,配桂枝开泄腠理散表寒,配石膏以发越在里之郁热,组成大青龙汤。又如石膏之用量,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中用至一斤,且加知母六两,非此则不能息燎原之火,治疗阳明病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之症。在麻杏石甘汤中,石膏用量为半斤;且无凉药相助因其仅是肺热壅盛,热势较上症为轻,故用量亦减。桂枝二越婢一汤石膏用二十两,麻黄升麻汤中仅用六铢,为白虎汤石膏用量的六十分之一。足见张仲景掌握剂量是量依证定,精细严格。

3 张仲景依据病证轻重及体质强弱,掌握猛剂用量

药证虽相应,还应当根据病人禀赋之强弱,阴阳之偏盛,年龄之长幼,性别之男女以斟酌剂量,如四逆汤,体质强耐药者,附子用大者,干姜用量加倍。又如十枣汤中的大戟、芫花、甘遂用量极小。且在服法上,仲景叮咛,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又如桂枝附子汤等风湿方,方后注“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之。”(《伤寒论》174条)而某些方剂中麻黄、细辛、附子的用量特重,这些都体现了证不同而量有异。

历代医家师法张仲景的配伍规律,创出千古不朽的名方。

阳和汤乃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治疗阴疽名方,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方由在大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三钱,肉桂一钱,甘草一钱,麻黄五分,炮姜炭五分组成。大熟地为君药以滋补血液,故用量最重,鹿角胶为臣以填补精血,以肉桂清除寒凝之气,取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义为佐药,用麻黄表散之性以开腠理为反佐药,更使白芥子消除皮里膜外之痰,吸收炎牲渗出物,全方君、臣、佐、使,调剂得宜,故取效甚大。本方配伍周密,用量精当,熟地为滋腻静药,用量一两;麻黄为发散动药,用量五分;大量熟地得小量麻黄,则补血而不腻,小量麻黄得大量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一守一走,相反适以相成。方中白芥子、肉桂、炮姜之量,均比熟地、鹿角胶少,体用之间斟酌得当,可谓有制之师。

近代名医张锡纯,制方可谓园机活泼,匠心独运。他所制方中,动药和静药比例得当,升降相因,气药和味药相须配伍,如治心病的定心汤,方由龙眼肉一两、枣仁五钱、萸肉五钱、柏子仁四钱、龙骨四钱、牡蛎四钱、乳香一钱、没药一钱,治心虚怔忡。方中龙跟肉一两以补心血,枣仁、柏子仁补心气用量五钱,更用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且二药与萸肉并用,大能收敛心气之耗散,并三焦之气化亦因之团聚。若用药一味补敛,实恐于舒缩启闭运动有所妨碍;故又少加乳香、没药之流通气血者以调和之。张锡纯所制之方,用之效捷,为临床医者所喜用,实为后学之师法。

从上论证,药物的用量对临床疗效有很大的关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方剂中的药物剂量比例,重视配伍药物之间剂量比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实践中也证明,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举足轻重妁作用,这从历代医家医案中不难得出结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涌其源泉。要想揭开中医方剂剂量之秘,就必须认真学习古医书。古代名医处方用药,都是以药味精专,用量精当为度。关于学习古医书的方法,王琦先生在《经方研究五论》一文中总结说:“重基础,融会贯通;求背诵,了然胸中;明法度,变化有宗;相比较,分析异同;审病机,触类旁通;善综合,方证参用;重实践,不断研究。”只有精通古医书,从中获得处方用药的规律,那么,我们在临证实践中选方用药就会左右逢源,也就会达到海阔天空,“凭鱼跃,……任鸟飞”的境地;也只有精通古医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就不会盲目开方,开大方;也只有精通古医书,我们处方用药,就会药味精专,用量精当。临床效果就会“药中肯綮,如鼓应桴” 。

阅读摘要

从张仲景方剂配伍规律谈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林如祥

辨证、立法、选方、用药是是中医诊治疾病具体思维过程,也是中医治疗学最大的特点。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不少医者只强调辨证、立法、选方,对于用药缺乏周密的思考,忽略了古方原来配伍和剂量比例的原则性,固此临床效果往往不理想。这就提醒我们,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前提下,选方用药,不仅要注意药物之间君、臣、佐、使正确配伍,以及药物之间刚柔相济,动静相伍,升降相因,气药和味药之间相须配伍原则,更要注意药物之间剂量的比例。做到处方用药,药味精专,用量精当。著名中医岳美中说:“中医治病的巧处在分量上。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以适合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宜”。在中医方剂中,如果药物之间用量比例改变过大,它的主要作用也会随之改变,治疗对象就不同,方名也不同。如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均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组成,但用量不同;主治和治疗的目的也不同;故方名也改变。同时,治疗时间有今昔,地理有南北;人体体质有阴阳强弱,药有刚柔升降浮沉;邪气有盛衰;岁运有初终。总之,医者必须在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观,恒动观的理论指导下,配伍用药,决定剂量。“用药如用兵”,只要周密地考虑药物之间配伍以及剂量比例,那么制方遣药,进退有法,转灵多变,用量独出心裁,方剂就成为有制之师。

怎样才能正确掌握方剂的剂量,微到量依证定,这就涉及到古方的学习、继承和运用的问题。古方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它的配伍和剂量都有其严密性和科学性。

张元素说:“仲景之药为万世法”。张仲景《伤寒论》乃中医学的“方书之祖”。《伤寒论》方剂,无论以配方理论,临床实践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成就,既体现了中医基本理论在方剂中具体应用,也蕴存着许多科学内涵。著名的中医专家岳美中教授,就十分强调古方的学习和运用,并认为运用古方在辨证正确的前提下,应按照仲景《伤寒论》方剂原来剂量配伍应用。他说:“有人研究五苓散的利尿作用,发现按仲景原方剂量,利尿效果最佳;若各药等量投入,利尿效果反而明显地减低,所以他在《岳美中医话集》中说:“我们在学习古方时,不但要牢记方内的药物,而且应当牢记药物的剂量,各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煎服法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方剂的妙处,再加上临床认证准确,投之取效方捷。

《伤寒论》方剂配伍规律告诉我们,在遣药配伍时,方剂中各药之剂量,依证当重则重,当轻则轻。组成方剂的药物相同,剂量不同;那么功效和主治也就不同。桂枝汤是“群方之冠”,在《伤寒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张仲景以桂枝汤为基础,通过剂量的变化以及加减药物,而衍变成桂枝汤类方。不仅可以运用于治疗外感热病,也可以运用于治疗内伤杂病。在外感病中,几乎六经每一经的经表之证,都有用到桂枝汤的机会。在内伤杂病中如腹痛、虚劳里急、奔豚、喘等病,通过桂枝的剂量之改变,或加芍药、饴糖、龙骨、牡蛎、厚朴、杏子等,其法中之法,精妙无比。为什么桂枝汤有如此神通广大呢?其奥妙在哪里?

1 张仲景通过剂量的改变而派生他方

桂枝汤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桂枝辛温发散通阳,芍药酸寒收敛和营,两者均用三两,收散之力相当,于发汗中有敛汗之旨,于和营中有解卫之功,主治伤寒表虚及卫不和诸证。如原方中桂枝增至五两,即成桂枝加桂汤,治疗汗多损伤心阳,阳虚阴乘。寒气上冲之奔豚,加桂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用量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的方子;小建中汤,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由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作用变成小建中汤补虚温中,益阴和阳作用。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均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两方姜附用量大小不同,所主病证轻重有别。四逆汤由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组成;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主治阳虚阴盛之四肢厥逆,恶寒倦卧,下利清谷,呕吐腹痛,脉沉迟或微细之症。通脉四逆汤由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炙甘草二两组成,主治里寒极盛、逼阳于外之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细欲绝之症;阴盛阳衰程度比四逆汤证更为严重;故加大干姜、附子用量,以破阴回阳,通阳复脉,故名通脉四逆汤。

2 张仲景依证定量,通过改变剂量而扩大方剂不同效应

证是立法组方的依据,也是用药剂量的依据,通过调节剂量,可增强对个体治疗的针对性,使之更切合病情。甘草干姜汤与芍药甘摹汤中独重甘草用量,以显其复中焦阳气的功能。麻黄在麻黄汤中为君药,用量达三两,比桂枝多一两,二者相配共奏开腠发汗,祛风散寒之效,治疗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之伤寒表证。若表证更为严重,卫阳郊甚而助里热,则麻黄用量比麻黄汤加倍,配桂枝开泄腠理散表寒,配石膏以发越在里之郁热,组成大青龙汤。又如石膏之用量,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中用至一斤,且加知母六两,非此则不能息燎原之火,治疗阳明病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之症。在麻杏石甘汤中,石膏用量为半斤;且无凉药相助因其仅是肺热壅盛,热势较上症为轻,故用量亦减。桂枝二越婢一汤石膏用二十两,麻黄升麻汤中仅用六铢,为白虎汤石膏用量的六十分之一。足见张仲景掌握剂量是量依证定,精细严格。

3 张仲景依据病证轻重及体质强弱,掌握猛剂用量

药证虽相应,还应当根据病人禀赋之强弱,阴阳之偏盛,年龄之长幼,性别之男女以斟酌剂量,如四逆汤,体质强耐药者,附子用大者,干姜用量加倍。又如十枣汤中的大戟、芫花、甘遂用量极小。且在服法上,仲景叮咛,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又如桂枝附子汤等风湿方,方后注“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之。”(《伤寒论》174条)而某些方剂中麻黄、细辛、附子的用量特重,这些都体现了证不同而量有异。

历代医家师法张仲景的配伍规律,创出千古不朽的名方。

阳和汤乃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治疗阴疽名方,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方由在大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三钱,肉桂一钱,甘草一钱,麻黄五分,炮姜炭五分组成。大熟地为君药以滋补血液,故用量最重,鹿角胶为臣以填补精血,以肉桂清除寒凝之气,取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义为佐药,用麻黄表散之性以开腠理为反佐药,更使白芥子消除皮里膜外之痰,吸收炎牲渗出物,全方君、臣、佐、使,调剂得宜,故取效甚大。本方配伍周密,用量精当,熟地为滋腻静药,用量一两;麻黄为发散动药,用量五分;大量熟地得小量麻黄,则补血而不腻,小量麻黄得大量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一守一走,相反适以相成。方中白芥子、肉桂、炮姜之量,均比熟地、鹿角胶少,体用之间斟酌得当,可谓有制之师。

近代名医张锡纯,制方可谓园机活泼,匠心独运。他所制方中,动药和静药比例得当,升降相因,气药和味药相须配伍,如治心病的定心汤,方由龙眼肉一两、枣仁五钱、萸肉五钱、柏子仁四钱、龙骨四钱、牡蛎四钱、乳香一钱、没药一钱,治心虚怔忡。方中龙跟肉一两以补心血,枣仁、柏子仁补心气用量五钱,更用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且二药与萸肉并用,大能收敛心气之耗散,并三焦之气化亦因之团聚。若用药一味补敛,实恐于舒缩启闭运动有所妨碍;故又少加乳香、没药之流通气血者以调和之。张锡纯所制之方,用之效捷,为临床医者所喜用,实为后学之师法。

从上论证,药物的用量对临床疗效有很大的关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方剂中的药物剂量比例,重视配伍药物之间剂量比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实践中也证明,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举足轻重妁作用,这从历代医家医案中不难得出结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涌其源泉。要想揭开中医方剂剂量之秘,就必须认真学习古医书。古代名医处方用药,都是以药味精专,用量精当为度。关于学习古医书的方法,王琦先生在《经方研究五论》一文中总结说:“重基础,融会贯通;求背诵,了然胸中;明法度,变化有宗;相比较,分析异同;审病机,触类旁通;善综合,方证参用;重实践,不断研究。”只有精通古医书,从中获得处方用药的规律,那么,我们在临证实践中选方用药就会左右逢源,也就会达到海阔天空,“凭鱼跃,……任鸟飞”的境地;也只有精通古医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就不会盲目开方,开大方;也只有精通古医书,我们处方用药,就会药味精专,用量精当。临床效果就会“药中肯綮,如鼓应桴” 。

=======

内容简介

编辑
侯勇谋、罗伟、刘方洲、王希浩主编的张仲景医学全书之《张仲景方剂临床应用(第2版)》对近年来各种期刊及图书中报道的张仲景方剂临床应用进行筛选、归纳、综合,撷英取华,汇编而成。按方剂功能分为治表剂、攻下剂、涌吐剂、和解剂、澴阳散寒剂、清热泻火剂、理气理血剂、祛湿剂和化痰剂、补益剂、收涩剂等章节。《张仲景方剂临床应用(第2版)》资料丰富翔实,为张仲景方剂临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部非常实用的专著。 {zzjj}

目录

编辑
第一章治表剂
一、桂枝汤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三、桂枝加附子汤
四、桂枝加葛根汤
五、桂枝二麻黄一汤
六、桂枝二越婢一汤
七、桂枝麻黄各半汤
八、麻黄汤
九、葛根汤
十、大青龙汤
十一、小青龙汤
十二、麻黄加术汤
十三、越婢汤
十四、越婢加术汤
十五、麻黄附子细辛汤
十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十七、麻黄升麻汤
十八、麻黄加术汤
十九、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黄芪桂枝五物汤
二十一、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二章 涌吐剂
瓜蒂散
第三章 攻下剂
一、大承气汤
二、小承气汤
三、调胃承气汤
四、麻子仁丸
五、厚朴三物汤
六、厚朴七物汤
七、桃核承气汤
八、大黄附子汤
九、抵当汤(丸)
十、大陷胸汤
十一、大黄硝石汤
十二、大黄牡丹皮汤
十三、三物白散
十四、十枣汤
十五、葶苈大枣泻肺汤
十六、硝石矾石散
第四章 和解剂
一、小柴胡汤
二、大柴胡汤
三、柴胡桂枝汤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六、柴胡加芒硝汤
七、半夏泻心汤
八、甘草泻心汤
九、生姜泻心汤
十、附子泻心汤
十一、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第五章 温阳散寒剂
一、桂枝去芍药汤
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三、桂枝人参汤
四、干姜附子汤
五、茯苓四逆汤
六、甘草干姜汤
七、吴茱萸汤
八、理中汤
九、桂枝甘草汤
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十二、桂枝加桂汤
十三、大建中汤
十四、四逆汤
十五、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
十六、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十七、白通汤
十八、白通加猪胆汁汤
十九、乌头赤石脂丸
二十、附子粳米汤
二十一、当归生姜羊肉汤
二十二、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二十三、胶姜汤
二十四、当归四逆汤
二十五、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二十六、术附汤
二十七、天雄散
二十八、桃花汤
二十九、瓜蒌薤白半夏汤
三十、瓜蒌薤白白酒汤
三十一、枳实薤白桂枝汤
三十二、附子汤
三十三、白术附子汤
三十四、桂枝附子汤
第六章 清热泻火剂
一、黄芩汤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三、黄连汤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
五、小陷胸汤
六、白虎汤
七、白虎加人参汤
八、白虎桂枝汤
九、竹叶石膏汤
十t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十一、栀子豉汤
十二、栀予生姜豉汤
十三、栀子甘草豉汤
十四、栀子干姜汤
十五、栀子厚朴汤
十六、枳实栀子豉汤
十七、栀子柏皮汤
十八、茵陈蒿汤
十九、黄连阿胶汤
二十、甘草汤
二十一、白头翁汤
二十二、麦门冬汤
第七章 理气理血剂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二、四逆散
三、半夏厚朴汤
四、旋覆代赭汤
五、大黄座虫丸
六、下瘀血汤
七、当归芍药散
八、枳实芍药散
九、旋覆花汤
十、桂枝茯苓丸
十一、温经汤
第八章 祛湿剂和化痰剂
一、五苓散
二、真武汤
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四、茯苓杏仁甘草汤
五、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七、橘枳姜汤
八、射干麻黄汤
九、茯苓甘草汤
十、猪苓汤
十一、猪苓散
十二、牡蛎泽泻散
十三、小半夏汤
十四、泽泻汤
第九章 补益剂
一、小建中汤
二、桂枝新加汤
三、芍药甘草汤
四、炙甘草汤
五、甘麦大枣汤
六、肾气丸
七、胶艾汤
八、黄芪建中汤
九、酸枣仁汤
十、薯蓣丸
十一、黄土汤
第十章 收涩剂
一、禹余粮丸
二、赤石脂禹余粮丸
第十一章 其他方剂
一、乌梅汤及丸
二、薏苡附子败酱散
三、半夏散及汤
四、雄黄熏方
五、蛇床子散
六、狼牙汤
七、苦酒汤
八、甘草粉蜜汤
九、苦参汤
十、木防己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拾经方的经典,深度剖析经方独特在哪里
《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浅析
学习经方的三大关键----转载
试论四逆汤类的加减证治 仲景用附子方法浅析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运用与意义 探张仲景用药之秘 从张仲景方剂配伍规律谈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四逆汤类方的运用
中药功效控制论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