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戴氏宗譜(一)

     ???? ?????? ???????? ???????   

河北省青縣

戴氏宗譜

(一)

簡介

戴氏家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譜記載:戴氏乃周微子十二世孫宋戴公之後裔。“周天子十一代周宣王靜壬寅二十九年(西元前799)乃吾宋太公之元年也”。歷歷兩千餘載,溯無可證。故該譜自高祖戴誠公始。戴誠公弟兄五人(誠、志、諗shen、諧、信)。原籍浙江紹興府,後移山西晉陽洪洞石門寨母子村,山西以前一段宗譜,原存祀於家廟,因家廟失火,譜書亦焚,無可上溯。建文元年(1399)遷居南京二郎崗,永樂壬午(1402)年,又遷回山西。彼時志諗二公,留守舊故裏,高祖偕弟諧、信于永樂甲申二年(1404),“隨軍入直,屯駐青邑”。其後弟諧赴保定立邑。誠、信二支“退佛門而入古教,稱西域回回”已曆560餘載。

戴氏宗譜創修於明嘉靖十一年,線裝,手抄本。其後經康熙二十年重續,咸豐九年(1859)修撰。近幾年又經戴守辰(18世)、戴書珍、戴延齡、戴得邦(19世)戴永豐、戴克敏、戴淩霄(20世)等族人整修統編。

履歷

竊高祖蒞li晉,惟家嚴侍君入都。先考壽終,蒙主器重,敕封武略騎尉。奉旨隨龍北遣入直,屯駐永安,待旨緝匪。獲後面君,聖恩賜駿駒一騎,以鎮匪徒。曆十餘載,穩若磐石,庶民安樂。甲午,詔封彭城衛指揮。

                    戴誠字逸號濟貧    自撰

                    甲午旻min天桂望

明旨詔書

永樂甲午十二年端陽日,明旨詔書蒞青,誠公參拜而入,設宴待之。宴間言及名利,詔書人曰:“汝欲名乎?”“汝欲利乎?”誠公曰:“吾欲利也。”詔書人曰:“何欲利乎?”誠公曰:“吾言之利乃君祿之利耳,非利己之利也,群賜之利、利民之利、棄吾之小利而利天下之大利,是利也。”詔書人曰:“公言,吾敬羨至極也,暨吾同年者皆望塵之莫及矣。”誠公曰:“爵祿非謂尊卑厚薄,上不欺君,下不殃民則是也。蔽職雖微,上而忠君,下而愛民,使君王而致于身,愛庶民而致于心,孝父母而竭于力;交友以信,待人以誠,乃吾之志也。”詔書人曰:“以公之志,裔胄必繁衍,科甲必鼎盛耳。公對君之忠心、民之愛心、對親之孝心、對友之信心及汝之誠心,我回旨必奏與王知雲耳。”

詔書人宣昭畢,任吾高祖諱誠公為彭城衛指揮之職。詔書人敬佩誠公之志,賞詩一首曰:

誠心君民懷區區,利人可己齊讚揚。

羨佩令德高言論,同年之中稱忠良。

盛鼎科甲裔胄藩,憑詔下爵無言防。

縱然祿微亦去從,王恩宜報佐君旁。

對君耿介勝五賢,心懷社稷志崇昂。

                     甲午端陽日   閆成章  題

吾高祖即以詩詞首一字 或偏旁 依次列為十代世次名諱之字也。

祭文

嗚呼哀哉!更世之人賢哉!

戴母齊儒人,年勝八旬慶長春,福壽兩端人罕及,言而無失進有倫,心若金石志松筠。尊顏歸窮泉,重壤永幽隔,令人思之淚如傾。丘墓蔽山崗,萬代同一時。逝者如斯夫,念此懷悲淒。千秋萬歲後,縈軀安息之。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哀哉賢姊!歎姊幼齡弄柔翰,卓犖luo熟經觀群書,弱女非兒男,才淵博學良健冠。哀哉賢姊!歎姊避戎南京應天府,安邦上元二狼崗。夫靈歸晉複二狼,勞瘁cui千里南北京。義刻肺腑更世宇,直隸河間青邑城。白翁吉兆喜非常,預兆戴氏瑞應昌。若非淑德開基域,安得延綿及子孫。惟恐後嗣辱先祖,守節無虧教有方。凜凜數言垂家訓,寥寥片語尊綱常。耕織稱其用,園蔬有餘滋,營己良有極,過此奚所須。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去去百年外,身名垂不朽。

哀哉!哀哉!留芳千古!

                            祖親屬   齊孝元尊公

家慈訓諭

兄   言   名   利   人   多   驕

同   生   析   居   思   松   鶴

恩   愛   苟   通   宗   族   親

孝   悌   運   祖   仁   德   牢

                                 信  謹錄

戴氏譜序

余致力吾族宗譜之旨,在於尊祖敬宗,後裔悉源,固守先章,以留香煙之傳,勿失吾祖之本也。世世代代遞及千古耳。竊據《周室侯爵裔太公封姓圖注》,吾戴氏之由來乃尉太公封,姚、戴、孔、黃四大姓本一奶同胞也。周天子十一代周宣王靜壬寅二十九年乃吾周戴西元年也。並據《宋世次圖》載,悉吾戴氏及老、樂、皇、華等氏皆微子十二世孫宋戴公之裔也。歷歷兩千餘載,溯無可證也。擬自吾高祖上溯之,柰吾高祖兄弟五人,諱誠、志、諗、諧、信五公,原山西晉陽石門寨母子村人氏,于明惠帝建都南京,國號建文,己卯元年,命朱棣赴北平之變,遷居南京二狼崗。壬午之歲,朱棣廢建文,於癸未年改國號永樂。繼位南京之際,遷回原籍【山西】。太高祖已逝世。諱志、諗shen二公舊守故里。吾高祖諱誠公奉更世人太祖母齊氏夫人之命,偕弟諱諧、信二公,攜眷於明永樂甲申二年,朱棣王遷都北京之際,(後注:明王朝遷都北京是在永樂十八年,原譜此處有誤),隨軍抵直,任武略騎尉,屯駐青邑。高叔祖諱諧公于永樂丁亥五年從兄之命,赴保定立邑。柰吾祖上由浙江紹興府至山西之族譜一部,存祀原籍家廟內,名僧護之。建文末年,家廟自焚,族譜亦焚燼矣,無可上溯而略之,固迄吾太祖母立塋為始而續之。

吾高祖號濟貧公,與一纏頭僧相契。纏頭僧敬佩吾高祖忠愛之志,而勸之 言曰:“公利民之心與古教濟貧之意同義也”。希吾高祖退佛門而入古教,稱西域回回。吾高祖自斯 即為回族之稱耳。

吾高叔祖諱信公與胞嫂【高祖母,誠公之原配】奉慈顏,侍晨昏,慰親心,以供子職。太祖母逝世後,即擇地狐狸墓村南立塋。太祖母墓前設有疑塚一座。太祖母塋下靠東之墓即吾高祖母馬氏之孤墓也。埃西乃吾高叔祖諱信公與信母之合墓也。

吾高祖諱誠公卜下戴家莊為邑,擇地莊東路南立塋。吾曾祖諱利芳公卜莊東龍港河以南立塋,塋東道西亦築有疑塚一座。曆今一百念有餘載。代序日遠,族姓日繁,如非宗譜統屬之,將失其親睦,遺憾千古,則悔之莫及矣。而聘鶴群公、盛貴公、盛發公等集聚一堂,研續宗譜,以定世系辨昭穆、聯人情之渙而維世俗之漓者也。

吾高祖與高叔祖諱誠、信二公各為一大支,乃至親也。至於宗譜則本敦dun宗睦祖之舉,合二大支為一譜也。

尚有餘祖父一代,昆仲二人諱羨正、羨敬二公,分稱東院、西院。余祖父諱羨正公屬長房為東門一派,羨敬公次之為西門一派,卑備者展閱宗譜,不維識親疏、明尊俾bi,而知吾祖至嚴之禮也。自古迄今同姓不通婚,即與老、樂、皇、華等氏亦不通婚姻。誠以此四氏者與吾皆為宋戴公之後也。固資質雖愚,宗譜記載最應詳觀,道教雖微祖上之遺風當知固守。而後子子孫孫世世接續,繩繩緝緝代代相傳,或單傳。或數支,以只繁衍無所終極矣。雖分支別派,必本敦親睦族尊祖敬宗之心。凡吾祖之群輩,或集聚本莊,或遷往他鄉,每於祭日,各集聚二位高祖塋下會晤,以示祭奠而矣。 

                  五世孫 盛合號吉兆 謹序於房山學署

                  大明嘉靖十一年歲次壬辰閏三月下浣榖旦

                                  吉兆漱沐謹撰

五法四則

五法  族血切勿亂

  1.  祖先之諱、生卒之期、世次之列、侯爵之詳備之者 曰譜也,載吾祖之至尊耳。直血之系豈不極哉,非者否也,凡腹懷外、螟蛉收養、僕役改隨,承業之異者,弗續之。尊先者分支另書則可,否則,驅之後嗣,搦nuo管接續,切勿疏之。
  2.  血統者非論殘弱俾愚、貧富貴賤,均書入之。
  3.  切忌同姓通婚,喪失天倫,損害吾族之綱義之風,沾辱先祖之諱,混亂吾宗,遺臭萬代,豈不恥哉!逆者,吾族之異耳,永勿入譜。
  4.  勿論士庶,勿注明姓氏貫藉,出者皆為正統。男冠入者,女笄ji者必書明適某郡、某屯、某公之室。
  5.  亂譜若亂宗,嚴防之。祖諱先考無嵆者,寧缺勿擬,切切牢記。

四則  尊祖敬宗

  1.  尊譜乃尊祖,譜籍、家牒、牌位必祀先賢祠之內,珍重存之,切勿亂置。倘有所損,宜摹書重修之。
  2.  祖譜切勿枉請之,祭日則可,至期必請,請必熏沐盥guan潄,畢恭畢敬,莊嚴展閱。畢奠之。
  3.  敬祖之意,卒逝之期,應刻肺腑,歲歲祀之, 切勿琓wan忽。
  4.  宗族世次,絲毫勿紊。凡一族之輩者 應以世次呼之,萬勿以親論耳。 

                          大明嘉慶十一年歲次壬申 

    五世孫 盛合號吉兆  

           鶴群號吉順   謹撰

先祖傳略

余敬聆祖訓 曰:戴公莊氏之首邑,狐狸歿mo者次邑也。白翁祛疾于古月塋朔矣。太祖母,大仁也,,精經書,力周禮,矢志惟堅,誨教有方。生世遺命曰:“余一生屢遭陵穀之變遷,興幸殘存,宗祖之德。吾尋終矣,遺言示爾,切切勿違。”設松柏園古月塋,就二龍戲水處築虛塚,凡漸、晉之先祖諱葬之,乃柏下人耶。棄養後葬斯塋下。太祖諱偕太祖母並葬。逸祖之配馬孺人葬太祖母塚下,示二邑之骨肉因依之情,勿為秦越之耳。

誠祖忠愛清廉,術技信義優著,人皆頌不衰,纏頭僧贈濟貧號之故也。氏白門抵直之首,入教之先,塋於直之始者,築松柏園首邑,更吾世次,稱始祖一世耶。信祖力躬耕、明禮義、敬祖尊先,隨吾葬之,乃次邑之始祖,亦曰一世耶。宗人唯唯敬諾,斯而僉qian稱太祖母更世人故也,云云。

余佐盛合公築寺院首邑間,籍傳古教;建家祠首邑北郊,凡漸、晉之先諱設素位,書丹跡,儼然祀其中,俾奠而矣。余雖欲強聒guo,而殘年餘力橫波玄黃,日在桑榆矣。芻chu蕘rao之言,希觀諒之。

五世孫 鶴群號吉順

大明嘉靖十一年歲次壬辰春月下浣榖旦

   大麯頭曲王莊之來歷

時值永樂甲申年朱棣王遷都北平直際(注:明王朝遷都北京是在永樂十八年,原譜此處有誤),兵至直地。忽報有無名匪徒截取禦糧未遂,此匪無蹤。途中探悉,匪人稱“取頭王”。匿青開元寺一周。朱棣王經青,即命吾高祖號濟貧公駐紮青邑待命。公時任武略騎尉,藝高品端,膽量過人。朱棣王進京後 即傳旨 誠公,限期捕拿該匪,取首歸案。吾公遵旨,即發兵開元寺附近駐紮。該匪素聞吾公聲望,今悉吾公率兵至此,躊思之下,於之三更投赴帳下拜訪。吾公攜腕而入,設宴待之。席間暢敘,始悉其系少林寺之門徒。王姓也,號愛友,殺惡霸、救危困、善取豪霸之頭顱,因人稱取頭王也,非稱王稱霸之王耳。是人見吾公品學端正,以誠待人,意棄暗投明,就地耕耘而糊口,乞吾公代其求庶[恕],並乞與吾公結義。公允之,即與結為異性兄弟。二人痛飲三日之後,吾公告辭,率兵返青,赴京交旨結案。王聞悉大悅,允於開元寺西築舍耕耨nou,並以重禮賜之。數年後忽日,其人被他匪取首,偵無所緝。而後皆稱其寓所曰“取頭王家”雲耳。

戴家莊之來由

戴公莊系尹、馬二姓所居,曰二姓莊也。因吾公時到開元寺訪友,識一隱士,學博知遠,上識天文,下熟地理,與吾戴公蔔立塋之事。士曰:“開元寺南二姓莊東小溪南岸,吉地也。北有京都能接旨,南有土丘可曰狀元台。如頭北足南葬之,頭上有旨意蓋頂,膝下有狀元捧足,頭枕溪岸,溪水繚繞,潺chan流不息,如蔔該地立塋,甚佳也。鄉里人等允望吾公聲望,紛紛祝賀戴公者 絡繹不絕。而後將二姓莊稱為戴公莊耳。

戴家莊清真寺之來由

竊竣譜後,憶吾族自入古教迄今有百餘載,雖有古教之名,實無禮拜傳教之所,甚為遺憾。因聘鶴群公等,議于吾莊興建寺院,籍朝真主、傳聖教。決於嘉靖甲午是三年,募款興工建制清真寺院,熙以為自古造化之理也。古教傳流,比曆唐、宋、元、明,迄古於今,固守其舊,均熙自民庶號。戴家莊設有古奠清真寺院,為伊斯蘭教徒禮拜所制,教頭乃穆哈默德革新裔之後,尹相西為吾莊教長耳。

戴家莊八郎堂廟之來由

吾莊北開元寺有一名僧,時來化募,不斷交敘,深悉吾祖上原系佛門之徒,自吾高祖與纏頭僧相契,悉古教高尚之意義,即棄佛門而入古教,稱西域回回,修寺院。朝真主也。僧歸時,吾贈舍穀物。僧感慨流涕,因將所化之財帛易為香馬紙課,焚香誦經,為吾悼念祖上之先靈,是我恍悟。吾雖修族譜、建寺院,祭奠先祖,但高祖而上之先靈無所承祭。重聘鶴群公協商後,于嘉靖丁酉十六年,在吾莊後龍港河北岸築家廟一座,籍以祭奠佛門之先靈也。

狐狸墓之來歷

忽日,太祖母身患奇疾,經治不愈。吾曾祖諱利芳號亮公,赴邑稟父,未遇而返。酉時許,途中有一燈火引之,至深更而失,路旁站一白髮老翁。吾亮公問其何人也,翁曰:“吾乃雲遊者,稱山人也,公行之甚急,欲何為之?”亮公曰:“祖母身患奇疾,急報家嚴,未遇而返。燈火引吾至此失蹤。”翁曰:“爾祖母之疾乃吉兆也。”亮公驚訝曰:“吾尋醫覓藥治之不愈,吾心如麻,翁何出言取笑焉?”翁曰:“奇疾吾可診之。贈爾蜜藥一丸,但需天河二龍戲水之水送之。此水可取,去故居古月營覓之。”翁言畢無蹤。亮公不解其意。乃返裏言與叔父信公等而知,均不解其意。赴開元寺,乞明僧解之。僧焚香禱告而後,笑曰:“可賀可賀。山人乃仙人也。古月乃胡字也。營乃墓也,此乃狐仙之墓耳。天河二龍戲水之水,乃人之上額骨殼所積之雨水,內有二蛇盤遊之是也。據二姓莊東約箭地之餘,有一土丘,曰古月營,可尋此水。如後於是處安居,必吉順也。”即日,吾亮公等至該處,尋見丘旁果有天靈殼一片,內有小蛇二隻逃出,入穴。吾亮公等取回,合丸服下,數日疾痊癒之。而後,吾高叔祖信公與胞嫂、利元公等,奉慈顏同赴是處安居耕耘。太祖母百年後,即古月營立塋按葬,而後即稱狐狸歿雲耳。

五世孫盛合號吉兆漱沐謹撰

嘉靖十七年戊戌春初下浣榖旦

遺囑

夫天地無終極,人壽皆朝霜。瞬忽,吾年逾花甲矣。幸爾等姐功成業就,吾甚喜悅耳。憶昔當年翰林院,懷吾降生之夜,夢一巨怪,遍體鱗甲,頭生雙角,目若銅鈴,齒若利鋒,張牙舞爪,撲向於吾,吾以手護之,傷吾中指,驚呼而醒。吾以為吉兆也。孰知汝自幼體弱無力,骨瘦如柴,久醫不愈。每思之,廢寢忘食,夜來輾轉不寐。時而攝衣久坐,時而攝履出戶徘徊,實吾心疾也。于上大夫府中赴宴,宴間暢敘,吾備敘懷吾之情,具陳所夢之景。大夫曰:“賢契勿見笑,愚冒昧直言告之。曰:以愚之見,弟之五指即弟之五子也中指者乃弟之三子耳。故三公子久病不愈,乃預兆其不固守家園,必將遠離家門,喬居他鄉,其神必安,其體必健,其丁必繁,其科必盛耳。弟之五子,乃弟之體肢耳,缺一為殘也,固而百年後必葬故土,以全弟之五指也。一無所缺為完好,完則備也,則主其人丁日繁,金榜題名耳。此所謂生而不可守家園,逝而不可離故土者也。餘才疏學淺,必言有過,望弟自鑒之。”吾曰:“仁兄尤善言指途,頓開茅塞,弟之幸也吾必尊而。”始令懷吾赴外族府寄居,始有此果。幸喜爾等深明周禮,胸懷大義,不失手足之情,和睦相親,互讓家產而不婪,吾心逸神安矣。吾書此篇囑爾等,固守周公之禮,勿失大夫之言。吾即於九泉之下亦瞑目矣。

萬曆十五年丁亥   父諭

戴氏譜序

尊族敬宗,續譜清宗,宜古宜今,極觀者意在斯乎。吾五世祖諱盛合公、鶴群公等,義舉凜然,尊先睦族、敬前啟後之意,創修族乘,功德無際,世者罕及。先祖諄諄垂諭,勿失親睦,遞傳香煙,吾輩焉敢違之。余雖有續譜之意,實無其能,遂遲遲未決。迨之日遠,族姓日繁,名諱失考,無可求證,則悔之莫極矣。固不揣愚陋,乃尊先祖之諭,本繼往開來之意,謹續于諱盛合公譜序之後,遞香煙耳。吾八世祖諱玨、璜、佩、璋、瑋兄弟五人,本尊長敬季之情,讓產高名之重,卜吉均分住宅。奉父老之命,並將【敬、文、吾、芳、元】五公之分屬分稱五門。凡五支子孫,或聚居本鄉,或散外鄰村,或單傳,或數隻支,雖分支派,本乃吾族之群輩也,不可失其親疏,忘其祖也。每於祭日,集聚各祖塋下會晤,以示祭奠矣。八世瑤祖號懷前公一支子孫,乃吾東院一派,為東門之稱耳。八世瑨祖號懷常公一支子孫乃祖傳未更,屬西門之群輩也。八世宗周公一支子孫,亦屬西門之群輩也。

始叔祖信公于狐狸墓立塋,尚有八世祖孝講、孝謨二公之後,每於祭日集聚信公塋下奠之。凡余戴氏者,均為二始祖諱誠、信 二公之後也。望各懷敬祖之思、敦宗之意,世代傳遞,以留千古耳。

十一世孫 慶號充實 接續于行唐學署

大清康熙二十年歲次辛酉秋月下浣榖旦

通述

竊受鶴山令,紅顏而辭故里,白首殘年違和,謝未歸鄉,而入滄邑。輒zhe從兄五人輕餘為吏,自矜jin為虎,淩餘隻身似羊,令親疏意中傷之。餘抵役忿雲:“故土不戀。”以此怫fu然將公之《履歷》、《明旨詔書》、閆成章題詩、太祖母《訓諭》、盛合祖之《譜序》、篆章、續譜之法則,鶴群祖之《先祖傳略》、孝元公之《祭文》、紹惠祖之《遺囑》、寺院家祠之創修、村史,所攜盡有,珍秘於滄。誠以案牘勞形未遑顧問,抑亦餘妄羸lei老暗弱。族譜之整續,力所不任,僅咨而續之。無知者罷先世之紀、曆志遺訓,尚無悉者,世遠無考,非能適俗閭裏父老。時縈遐思,祖錫訓言,則久久銜戢ji,永無泯默。久頗抑鬱,恂恂不安。翹思然,為善者必昌。吾氏之胄,民殷丁繁,智慧之士將青雲直上,摶扶搖必萬里,豈可逆料。餘駑下之材,決不能附之驥尾矣。故余畢力庶竭駑鈍,敬雲先世訓言,以章其德。

稽盛合祖受茂名令,二拒劣紳賄蟒而受參罷黜chu。公信義著邑,民非不悲慨流涕來茲。鶴群祖私訪除劣,盛合祖重理茂名。

玨祖率眾弟游目盤古祠,祠人言弗訓而毆之,宗周公顧有坯,擊其首而斃。其戚文武雙舉李者,詣聞於官,令捕宗周公咨之而決。予極。則上表,檄xi行翰林院。紹惠祖覽“一坯砸死”更“倚坯砸死”,恕而赦之。坐斯宗周公孝伯父,承祖業,孝敬祖。紹惠祖示據曰:“從弟紹述祖膝下失嗣,以養子外甥曲頭李龍隨姓,更名曰戴宗周,承其業,可稱西門一派。日遠丁繁,倘尊祖敬宗,則可分支續之,他人切勿俾視淩辱”雲。 

廷對祖綬承天府檢校,日逢都台之胄劫民婦,公阻之而彰其咎。翌日,都台府宴公,而以轉心壺藥獎奉公飲之。公非悉,中毒歸而亡之。

智對祖隸耕,功技擊而力多。一夕,契者訪之,宴罷,偕行曠野,俶chu爾同伺一鏢車,契者行不飭chi,同魯鏢首搏而不敵。公立于間,解顏曰:“爾休輕吾契。”魯不語,與公搏而不敵。舍車朔方而遁。平旦,官府拘公往,公具道所以,願覓車冀見恕,吏允之。三日,公將車歸,吏悅,禦封大力士,五品軍功。此一玄災化三玄吉者也。悉如斯之先世德風,苟有記載,則昭然若揭,以為後者之考鏡,以昭鄭重而垂久遠,以光先世之遺德而欽仰,則九原亦含笑矣。否則迨誤良多,殊以為憾,人莫之許也,豈不憒憒焉。 

十三世孫紱字聖兆號介亭   謹述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人日榖旦

譜序

古有五宗九兩之文,後人法之,立為宗譜,所以定世系、辨昭穆、聯人情之渙,而維世俗之漓者也。蓋萬物本乎天,水有源而流出焉,木有本而支附焉。在人則本乎祖,而生子孫繩繩緝緝,或單傳,或數支,蕃衍無所終極。代序日遠,族姓日繁,其後雖分支別派,溯厥初則出自一人。使非為譜以統之,將失其親睦,有親骨肉如途人者,則族中之敘譜宜急矣。

粵稽我始祖原籍晉陽,於前明永樂間筮任青邑之彭城衛指揮,當時偕季弟奉慈親同抵任,遂立家於青。始叔祖析居於狐狸墓,似續之眾為一大支。由始祖相傳四世,適當本朝鼎新之際,家譜失迷,名諱莫考。其間有東門、西門之分。本支屬東門一派,遞及之序則可徵求,即吾身而上溯之第六世(注由始祖算起為八世)祖,兄弟五人。此支系玨祖之裔——善對祖一支子孫,或集聚本莊,或散聚鄰村,每於祭日會晤始祖之塋。淇久有志統敘宗譜,籍傳累葉,限於省垣遊幕,遠別桑梓,嗣複就職司訓,捧檄攝容城學篆,相繼代理雄諭,忽忽二十有餘年而未之逮也。今幸香圃堂弟,本尊祖敬宗之心,作敦親睦族之舉,將東、西門二支分別統系,秩然有條,錄譜寄囑為序。敬覽之餘,欣知始祖下失傳者,缺之;可考者,注之。自第六世祖以迄於今,凡十有數代,藹然如同堂。此譜 一出篇論,或單傳、或數支即至無所終極之子孫,何非始祖一人所出,而為屬毛離痛癢相關者乎?世系從此定,昭穆從此辨,行見人人各懷水源木本之意,而情之渙者於以萃,俗之漓者於以淳。香圃弟洵先得我心,更幸有以永傳,勿替也歟。

十三[十五]世孫淇號竹泉漱沐謹序

大清咸豐歲次己未小陽月榖旦

 

二十世孫永祿 (注:因宗譜中迷,世序中紊,中遺二世世祖,今宗譜獻。

據考:中紊後十三應易十五世也。依次類推)

2013年2月18日

癸巳正月初九于丹東春月上浣榖旦

凡例十條

  1.  譜內不書螟蛉義子者,恐他姓亂我宗也。
  2.  譜內不分賢愚貴賤,系統支正派者書之。
  3.  譜內上世名諱失考者,只可空缺,不可忘擬,必要詳查。
  4.  譜內如有取重婚再醮之妻,有後者書之,無後者不載。
  5.  譜內系嫡妻、續娶、庶妾亦要各皆注明。
  6.  凡妻氏某邑某莊某姓某公之女,各皆注明。
  7.  凡出嗣繼承某公之子,各皆注明。
  8.  凡頂戴、功名系科甲、捐納皆要注明。
  9.  凡墳墓葬某塋地皆要注明。
  10.  凡寄居他方或因事出外皆要注明。

十三[十五]世孫淇字竹泉  雄山學署謹遺稿

大清咸豐九年歲次己未小陽月榖旦

十五[十七]世孫衠一熏沐謹書自刊紅杏書屋

大清宣統三年時值于辛亥榖旦

概論

蔽管窺蠡測,豈敢意論,柰延齡族叔諄諄囑教,守辰族爺屢為督促,故不揣愚陋,勉而為之。繁瑣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希觀者諒之。

蔽維國有史,載以歷代英偉興亂之事蹟,雖史記之一時而垂鑒於百代,以育啟後者。族之有譜,載以先祖生卒之祭及其先德先風,承之於前,鑒之於後,豈徒年湮代遠,支派可尋,生卒可追,世次可明,昭穆可辨,免其後裔,敦宗睦族,傳宗接代,勿失親睦,勿忘其本耳。然而,我戴氏之族譜不幸于晉遭焚,而由晉至直以來素未立譜。幸英明崇偉、義舉凜然之先祖諱盛合、鶴群二公,創修家牒一紙遺於後世。至諱慶公又接續於二公之後,遞及諱聖兆公存之。因本族兄弟不睦,故諱聖兆公赴任時將家牒帶去,秘存于滄州其岳父諱紹芳公之處。至諱聖兆公壽終於滄,回故土安葬之際,始由諱蕙公帶回本村秘存。迨至諱象亨公存放時,其原配回氏深明大義,胸懷先祖,恐家牒有損、遺失戴氏之根源,有愧先祖,故將家牒等文獻 縫入布衣內,圍入腰中,終朝不離於身。因而遣居“只莊子”時,即隨而帶去,密力保存,並無他人得知。所以在長門諱竹泉公、三門諱南喬公等多次續譜,由始祖下數世名諱失考,世次難分,昭穆難辨,亦無可徵求。無奈,只得從分東、西門起世,亦有從五大門起世者,紛亂不一,即而續之。迄諱衠zhun一公接續時,很為遺憾,總于完善族譜。雖老邁年高,亦不辭辛苦走訪四外鄰村親友,看遍附近廟宇墳墓碑文,到處尋訪亦茫然無緒,只得依舊續之。但公竭盡精力,忙碌一生,功績卓越,令人敬佩。後經諱玉海公將家牒請回,秘密保存,並與其長子諱延齡公仍慎重保存並精心整修。(嗚呼!)

餘雖久擬接續,但慮及先祖數世缺名,乃莫大之缺陷,亦無從著手。諱守辰公亦久欲統續,亦束手無策。忽聞延齡公存有舊家牒,守辰公與秉凱公即登門拜訪。吾亦聞訊而往,不計任何阻力和困難,經常與延齡公漫談商洽,始得展閱之機,不勝欣然。(來之不易!功臣啊!)

失考百年有餘載之先祖名諱一一詳載,世次昭穆明列不紊,實先祖之德、後裔之幸也。但因年沿日久,牒紙破碎,幾不成體,有待整修。延珍公提議:如誠心誠意尊祖敬宗者,必本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之舉,凡我戴氏由始祖而下至二十世續為統譜,以啟後裔請閱入目了然,免蹈前轍。如斯,則將家牒文獻等全部獻出,供整修統譜續,否則不獻。因而遂協同守辰公與書珍公、得慶公商洽,二公一致贊同並大力支持一切。守辰公喜悅之下,不計腿痛目花,趕赴大孝子墓、棗園、荘科等村,奔相走告。慶鑾公、寶堞公、樹堯公一致讚美,遂商妥於1982年春開始統續宗譜,以彌前略而彰先德,籍正次第,以延後裔。當即與守辰公奮力籌措文炊物具,妥為備至屆期不待。欣哉!喜焉!維修譜乘諸公均不吝其力,乃盡力乎。追遠祭先,可風可則,誠我戴氏之先德,後裔之幸者也。

二十世孫 永豐

1983年春月上浣榖旦

整修統編略述 

敬遵先祖遺訓,重創業維艱,修撰戴氏譜冊,以傳世代,吾輩天職餘幼讀私塾七載,深的莊中父老愛撫,師長諄諄施教,家嚴精心督導。余雖已屈耄耋之年,往事歷歷,仍記憶猶新,甚願就此幸福晚年,翻閱史書,廣搜宗譜牒乘,細心研究戴氏家族沿革,整修譜書。

考我戴氏由來久遠,自始祖諱誠祖至今二十三代,歷時600餘載。諱盛合祖創譜序文中注,據周室侯爵裔太公封姓圖中有雲:“我戴氏只由來乃尉太公封姚、戴、孔、黃四大姓,本一奶同胞也。周天子十一代周宣王靜壬寅二十九年乃吾宋戴公之元年”宋氏世次圖載悉,。“吾戴氏乃老、樂、皇、華等氏,皆為微子十二世孫宋戴公之裔也”。”。自宋戴西元年(西元前799年)以來,迄今已有2700餘年之歷史,此為戴氏家族之源頭史記。我先祖極籍貫本浙江紹興府余姚縣,建文末年(1402)家廟失火,族譜亦付之一炬,無可上溯而略之。

幸喜諱盛合祖、鶴群祖、勇承先祖重托。牢記族人厚望,創修戴氏譜牒,使後人得知根源所在,昭穆有依,倡先祖遺風,濟貧施善,創修家牒流傳後代,繩繩緝緝,子子孫孫,有章可循。清康熙二十年秋,十一世諱慶祖號充實,接此重任,親加校審,續譜清宗,遺傳後輩。嗣後, 十三祖諱紱祖號聖兆,清乾隆甲子科舉人,大挑一等,任廣東合浦陸豐鶴山縣令,敕授文林郎,赴任之時,將戴氏譜牒文獻帶其身畔。年邁卸任未歸故里而留居滄州。後傳于長孫 蕙公(十五世),適至蕙公之子諱象亨公時,舉家遷回距戴莊子20華里東北方向之只家莊。原配夫人回氏,德高望重,深明大義,克行祖訓,有恐家牒散失,遺憾終生,故腰圍牒冊,朝暮不離,終始先祖遺文譜系安然無恙,世代承傳,實為戴族先慈之楷模也。回氏歸真,家牒繼傳其長子諱如淮公(十七世)與次孫諱玉林公(十八世)父子之手,珍藏未續。約於民國二十年前後,再次轉藏于故里戴家莊其伯弟兄諱玉江公(十八世)和諱玉海公(十八世)家中。至此戴氏家傳瑰寶周遊近二百個春秋,適返故鄉原籍,沿由戴延齡(十九世)珍藏,為防風雲變幻,族寶有失,隱秘二十餘載。迨至清咸豐九年,十五世祖諱洪祖字竹泉與堂弟諱香圃祖,本尊祖敬宗之意,作敦親睦族之舉,在“家譜失迷,名諱莫考”,百尋無根之際,承擔三次重續宗譜使命。多方考察,詳加補注,為後代積累下珍貴史料。十七世諱衠一祖,畢生珍愛族譜,除將諱淇祖所撰“譜序”、“凡列十條”刻制木印板外,並親手補續其譜系 世次對後人整修統編頗有裨益。諱衠一祖之子諱守辰叔(十八世),敬先祖之德,秉承父輩遺志,極力宣導重續宗譜,甚為戴書珍(十九世)戴德慶(十九世)贊同,遂即組織戴秉凱(十九世)、戴寶碟(十九世)、戴慶鑾(十九世)、戴樹德(二十世)、戴升霄(二十世)與戴永豐(二十世)等廣為搜集譜系資料、籌措經費。廣昌屯三門族人聞訊,無償供紙張,戴樹堯等族人亦積極誠懇資助。戴延齡得知此情,將戢之家牒序文獻于四次重修人等。諱守辰公即可邀餘速歸故里,參與撰修重續宗譜之事。柰瑣事纏身,,未能即刻成行。至1983年冬,始歸戴家莊,先至戴書珍、戴秉凱、戴守辰幾戶族人家中,拜讀宗譜,傾聽介紹,。戴守展叔(十八世)以其錄寫之手稿和不同版本之零星譜文,以及殘缺的世系譜表,供餘一併帶回東北,詳加校閱。得緣見五世諱盛合祖創修之譜序,心中大悅。但原譜已受潮破損、遺漏詞句不順,時有出現。另外史料不足,族人散居各地,尤以北京、天津、哈爾濱、長春、遼寧、鞍山和撫順等人口較為集中之地,均未擴補入冊。故不揣愚陋,翻閱大量史書資料,核實修整序文世次,於1984年冬,攜初審草稿二返家鄉,一面徵求意見,一面查尋尚未落實的先祖遺文與世系。在諱守辰公指導下 ,來到族弟戴秉璽家借閱二爺與香圃爺三次重續之門譜,守辰叔又夤夜返家取出家嚴所選撰譜稿原文。為竭力搜集譜序原作,特邀延齡、秉凱與餘同往狐狸墓拜謁祖墳,以緬懷先祖創業之功,展望後裔守業之績,啟迪眾人尊祖敬宗,溝通思路,同覓部分失落之譜文。戴延齡夫婦亦邀余至其家,促膝交談,對其所提譜序詞句不順之處,一一陳述拙見。不日,餘即攜四部門譜返抵遼寧,再次進行修整補遺。在此關鍵時刻,戴延齡身背先祖家牒典籍,長途跋涉,由青縣來到遼寧。由此散失二百餘載之譜牒,終於與族人見面了。此次得知,二次重修手稿系十世諱慶祖親筆所撰,下傳直系孫諱紱祖······。手捧譜牒,令人信心倍增。

1984年冬,餘三歸故里,獻上修編後之譜書。族人欣喜若狂,邀余講解戴氏家族歷史沿革詳情。族中老少同望吾族後人,繼承先祖偉業,發揚戴氏優良傳統,服務于當今盛世,為回回民族興旺發達和增進民族之間的大團結,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竭力效忱,以報答先祖撫育之恩。

1985年早春

十九世孫戴得邦漱沐謹撰

戴氏世系

更世人

齊氏,山西孝義縣尚禮公之女,至正五年生,宣德二年卒。子五:誠、志、諗、諧、信。女一,適山西和順松煙佴靖公之室。

一  世

始祖,誠,字逸,號濟貧,原籍山西晉陽洪洞縣石門寨母子村人氏。於永樂二年抵直,會武略騎尉,屯駐永安青邑。甲午端陽日任彭城衛指揮。洪武三年七月十六日生,正統六年正月十五日卒。【卜戴家莊東路南立塋】。原配馬氏,山西洪洞縣人,洪武元年生,宣德九年卒,【奉太夫人之命,葬於狐狸木村南,太祖母塋下靠東之墓,即高祖母馬氏之墓也。】子二:利芳、利常。

始叔祖,信,洪武十六年十月十一日生,天順六年三月初三日卒。原配陳氏,山西孝義縣人,洪武二十年生,景泰七年卒。子一:利元。【始叔祖析居於狐狸墓,以續之眾為一大支也。】

二  世

利芳,號亮,例贈武略騎尉,正統甲子代父職任彭城衛管屯指揮。建文二年九月十二日生,成化六年正月十九日卒。【首葬于始祖塋東北艮位,龍港河南岸,號稱二老墳】。原配楊氏,山西孝義縣人,永樂六年生,成化十七年卒。子二:羨正、羨敬。

利常,永樂四年二月十四日生,天順九月二十二日卒。原配王氏,昔陽縣人永樂九年生,成化九年卒。子一:羨榮。

利元,號晶,永樂十三年臘月二十一日生,成化十三年八月十五卒。原配楊氏,山西代縣人,永樂十七年生,弘治八年卒。子一:思雲。

三  世

羨正,任前明禹城縣教諭,壽陽縣訓導,宣德四年十月十三日生,正德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卒。原配張氏,山西永和莊人,宣德九年六月二十四日生,弘治十八年三月初六卒。子二:仝相、仝甲。

羨敬,歲貢生,任前明沂南縣訓導,正統元年八月十三日生,正德六年十一月初五卒。原配王氏,山西孝義縣人,正統四年生,正德二年卒。子三:仝仁、仝鄉、仝儀。

羨榮。子?

思雲,任山東曆城縣訓導,正統八年正月十八日生,正德六年四月初九日卒。原配馬氏,山西林縣人,正統十一年生,正德十三年卒。子一:松仁。

四  世

仝相,贈廩生,景泰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生,嘉靖元年十一月初七日卒。原配李氏,趙縣人,天順六年生,嘉靖十二年卒。子一:盛貴。

仝甲,贈廩生,天順元年正月二十日生,嘉靖七年臘月十九日卒。原配劉氏,孟村人,景泰七年三月十八日生,嘉靖十三年三月十六日卒。子一:盛合。

仝仁,任廣東豐順縣縣丞,天順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生,嘉靖四年九月十九日卒。原配鄭氏,慶雲人,成化二年生,嘉靖二十二年卒。子一:盛發。

仝鄉,成化九年生,弘治七年卒。【乏嗣】

仝儀,成化十四年臘月二十日生,嘉靖十二年二月初七日卒。原配孫氏,武清縣人,成化十八年生,嘉靖三十一年卒。子一:盛淇。

松仁,五品軍功,成華八年六月二十日生,嘉靖三年三月十七日卒。原配徐氏,山西晉陽縣人,成化十一年生,嘉靖二十七年卒。子一:鶴群。

五  世

盛貴,號吉祥,贈任武略將軍,成化十九年七月十七日生,嘉靖三十年三月初三日卒。原配張氏,張北人,成華二十三年生,嘉靖三十八年卒。子一:憑財。

盛合,號吉兆,嘉靖壬午科舉人,任廣東新豐、佛岡、茂名知縣,,濟南府分府例贈文林郎。成化十四年八月二十日生嘉靖四十三年六月六日卒。原配經氏,聞喜縣人,成華十七年七月初七日生,嘉靖四十年二月初五日卒。子一:憑棟。

盛發,號吉福,太學生,例封聰武都尉。弘治七年正月二十六日生,嘉靖四十一年卒。原配馬氏,舊城人,弘治十一年生,隆慶三年卒,子二:憑巨、憑懷。

盛淇,號吉慶,前明六品軍工,正德十年臘月初五日生,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四日卒。原配張氏,張和莊人,正德十二年生,萬曆十年卒。子一:憑有。

鶴群,號吉順,任廣東南雄縣縣丞,明嘉靖壬午登科,授山西孝義縣知縣。愛民如子,升濟南府知府,授民獎語:“德重如山。”後奉探花三年,體弱還籍。弘治十三年七月初十日生萬曆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卒。原配張氏,深縣人,弘治十二年生,嘉靖二十年卒。繼配馬氏,正德十五年生,萬曆十一年卒。子一:通巨。

六  世

憑財,廩膳生,正德七年五月十一日生,隆慶二年九月初十日卒。原配王氏,南宮人,正德十二年生,萬曆十八年卒。子二:紹幹、紹佐。

憑棟,例貢生,任前明廣州府檢校,弘治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萬曆二年四月初四日卒。原配劉氏,惠民縣人,正德四年四月十七日盛,萬曆十四年正月初十日卒。子一:紹惠。

憑巨,武庠生,嘉慶元年二月十八日生,萬曆三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卒。原配楊氏,楊村人,嘉靖六年生,萬曆二十六年卒。子一紹卿。

憑懷,嘉靖六年生,萬曆元年卒。【陣亡】。

憑有,嘉靖二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生,萬曆三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卒。原配李氏,河間人,嘉靖二十五年生,萬曆四十年卒。子一:紹述。

通巨,廩膳生,嘉靖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生,順治元年十月初日卒。原配馬氏,天津楊柳青人,嘉靖四十三年生,崇禎十年卒,子一:宗儒。

七  世

紹幹,武庠xiang生。嘉靖二十二年十月初六日生,萬曆四十二年四月十三日卒。原配陳氏,故城縣人,嘉靖二十四年生,萬曆四十一年卒。子一瑤

紹佐,嘉靖二十六年生,隆慶五年卒。【少亡無嗣】。

紹惠,明經進士,嘉靖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生,萬曆三十一年五月初四日卒。原配韓氏,大名府人,嘉靖十三年三月初四生,萬曆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卒。子五:玨、璜、佩、璋、瑋。【由此為五門之稱】。

紹卿,廩膳生,嘉靖二十九年四月二十日生,萬曆四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卒。原配張氏,張北人,嘉靖三十二年生,萬曆四十六年卒。子一:瑨。

紹述,隆慶三年三月十八日生,崇禎十二年六月初六日卒。原配劉氏,滄縣人,隆慶五年生,崇禎六年卒。養子:宗周。

宗儒,太學士,萬曆三十五年正月十二日生,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六日卒。原配張氏,寶坻縣人,萬曆三十三年生,康熙三十年卒。子二:孝講、孝謨。

八  世

瑤,號懷前,隆慶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生,崇禎二年四月初十日卒原配回氏,褚村人,隆慶六年生,崇禎六年卒。子一:孝對。

玨,號懷敬,任前明易州學正,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十二日,崇禎元年二月十三日卒。原配劉氏,舊州人,嘉靖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生,崇禎,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卒。子二:善對、名對。

璜,號懷文,嘉靖三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生,崇禎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卒。原配韓氏,張北人,嘉靖四十二年生,崇禎十五年卒。子一:專對。

佩,字世重,號懷吾,前明萬曆二十四年34歲科登賢書,授河南林縣知縣。清簡愛民,按院獎語雲:“滿腔愷悌”。嘉惠元元甫受事,而循良之名已著。後致政,舊攀轅臥輒[轍]者千餘人,無不流涕。升東昌府知府,未授職。嘉靖四十二年二月十八日生,順治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卒。原配李氏,滄州人,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十八日生,崇禎十六年四月初六日卒。子二:廷對、趨對。

璋,號懷芳,任前明兵馬司指揮,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十六日生,崇禎九年三月十四日卒。原配馬氏,馬莊人,隆慶四年臘月三十日生,崇禎二年九月十一日卒。子一:茂對。

,號懷元,任前明保定府博野縣訓導,隆慶四年臘月十二日生,崇禎十七年五月初十日卒。原配張氏,南皮人,萬曆二年九月十七日生,順治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卒。子二:杜對、正對。

瑨,號懷常,太學生,萬曆五年七月十七日生,崇禎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卒。原配劉氏,滄州人,萬曆九年生,順治二年卒。子一:智對。

宗周,萬曆三十年七月二十一日生,康熙十年臘月十三日卒原配張氏,河間人,萬曆二十八年八月初五日生,康熙二年十月初二日卒。子二:承先、孝先。

孝講,崇禎七年二月十三日生,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十五卒。原配哈氏,鹽山縣人,崇禎十一年生,康熙五十年卒。子一:運程。

孝謨,崇禎十年八月十六日生,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初四日卒。原配王氏,古城人,崇禎十四年生,康熙四十七年卒。子二:運開、運泰。

九  世

孝對,萬曆二十六年九月十一日生,康熙四年臘月十七日卒。原配曹氏,滄州人,萬曆三十一年生,康熙十二年卒。子一:庚心。

善對,廩膳生,萬曆十一年正月十四日生,順治四年六月初四日卒。原配馬氏,望都縣人,萬曆十六年七月十五日生,順治十七年十月初二日卒。子二:宅心、浚心。

名對,廩膳生,萬曆十九年九月二十五日生,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卒。原配張氏,張北縣人,萬曆二十二年生,康熙三年卒。子一:素心。

專對,萬曆十六年九月初四生,順治十年十月二十一日卒。原配孫氏,河間人,萬曆二十一年生,順治十八年卒。子一:貞心。

廷對,字大策,例貢生,任四川承天府檢校。萬曆三十四年二月初五日生,順治十年十一月十二日卒。原配劉氏,滄縣人,萬曆三十五年二月初四日生,康熙十三年七月二十日卒。子一:一心。【合葬林家莊南立碣】。

趨對,字大訓,贈廩生,萬曆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生,康熙十一年五月十二日卒。原配馬氏,青縣人,萬曆三十五年正月三十日生,崇禎六年八月初一卒。繼配萬氏,滄州人,萬曆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生,康熙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日卒。子九,洗心、偕心、秉心、印心、潛心、清心、純心、傅心、親心。女四.

茂對,萬曆八年十一月初十生,順治八年六月十二日卒。原配楊氏,楊村人,萬曆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生,順治十八年五月十三日卒。子二:榮心、敬心。

杜對,文庠生,萬曆二十六年四月十九日生,康熙十四年十月初十日卒。原配張氏,雄縣人,萬曆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生,康熙十五年六月初七日卒子三:養心、啟心、沃心。

正對,萬曆二十八年臘月十五日生,康熙七年七月十一日卒。原配馬氏,舊城人,萬曆三十二年生,康熙十八年卒。子一:平心。

智對,號大士,文庠生,萬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日生,康熙十八年八月初四日卒。原配劉氏,滄州人,萬曆三十年生,康熙二十三年卒。子三:一玄、從玄(又名鐘玄)、毓玄。

承先,崇禎元年三月十三日生,康熙三十四年二月十六日卒。原配孫氏,青縣人,崇禎二年生,康熙三十九年卒,子一 :忠。

孝先,崇禎六年六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十一日卒。原配劉氏,滄州人,崇禎八年三月二十四日生,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卒。子一:心。

運程,順治十八年九月十四日生,雍正三年五月十八日卒。原配劉氏,滄縣人,康熙四年生,雍正十一年卒。子一:魁祖。

運開,字圖永,康熙三年七月十六日生,雍正八年二月十二日卒。原配高氏,青縣人,康熙七年生,乾隆二年卒。子三:念祖、光祖、纘祖。

運泰,字圖遠,康熙八年生,雍正九年卒。原配劉氏,楊村人,康熙十二年生,乾隆八年卒。子三:長子【被狄人擄去】。、耀祖、紹祖。

十  世

庚心,廩膳生,天啟六年生,康熙三十七年卒。原配劉氏,滄州人,崇禎三年生,康熙三十三年卒。子二:德、澍。

宅心,號敬亭,字洞壺,廩膳生,萬曆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生,康熙十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卒。原配馬氏,馬莊人,萬曆四十一年八月十二日生,康熙二年八月十六日卒。繼配張氏,南皮人,萬曆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生,康熙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卒。子三:廂、廓、慶。

浚心,萬曆四十二年七月十九日生,康熙三十年八月十六日卒。原配張氏,張北縣人,萬曆四十六年生,康熙三十二年卒。子二:全、和。

素心,任前明拔貢侯選知縣。萬曆四十六年十月十六日生,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十一日卒。原配劉氏,劉李莊人,天啟六年生,康熙四十三年卒。子二:錫和、協和。

貞心,萬曆四十一年三月十五日生,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初二日卒。原配陳氏,淮安縣人,萬曆四十六年生,康熙三十一年卒。子二:庭、唐。

一心 ,字貞靜,號冰壺,順治戊戌科舉人,拔貢候選知縣。宏才博學,上宗濂洛,義館設教,青衿半出其門,文學載邑志。天啟三年正月十七日生,康熙三十年四月初二日卒。原配王氏,王召莊人,天啟元年生,順治十五年卒。繼配齊氏,滄州人,天啟元年三月十六日生,康熙三十年九月初十日卒。繼配馬氏,青縣人,崇禎五年生,康熙三十八年卒。子四:廣、康、廌、麛。女五,長適半截河張姓,次適布村呂姓,三適侯召官侯姓,思適野官屯馬姓,五適東探頭六姓。

洗心,字蓬壺,文庠生,終年38壽【失嗣】。

偕心【九歲殤】。

秉心,字鑒壺,太學生,【失嗣】。

印心,字鏡壺,貢生,任廣平縣訓導【失嗣】。

潛心,字方壺,拔貢候選教諭【失嗣】。

清心,字介侯,子二:榮、虔。【後失嗣】。

純心,字灜壺,恩貢,任山東金鄉縣縣丞【失嗣】。

傅心,字薪延,文庠生,天啟二年六月十九日生,康熙二十八年臘月初三日卒。原配李氏,滄州人,天啟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生,康熙十九年六月初一日卒。繼配蘇氏,蘇留屯人,順治七年生,雍正元年卒。子三:文震、文禕、文祮。

親心,字孝侯,廩膳生,天啟四年正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十六年三月初一日卒。原配王氏,王召莊人,紹湯公之女,天啟二年五月初五日生,康熙四十年八月十五日卒。子二文裕、文忠。一女適滄州王姓。

榮心,萬曆四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生,康熙三十一年九月初八日卒。原配劉氏,滄州人,天啟三年八月十六日生,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初十日卒。子一賡。

敬心,天啟四年十月十二日生,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七日卒。原配尹氏,三合莊人,崇禎三年二月初十日生,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初八日卒。子二:賡、鏖。

養心,天啟五年十月十六日生,康熙三十九年九月初十日卒。原配回氏,孟村人,崇禎二年六月十三日生,康熙四十年三月初十日卒。子四:來宇、臨宇、寬宇、臣宇。

啟心,崇禎二年十一月初九日生,康熙四十一年二月初十日卒。原配李氏,永清縣人,崇禎五年八月二十六日生,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十八日卒。子一:六宇。

沃心,崇禎七年七月十六日生,康熙三十六年正月十六日卒。原配張氏,慶雲人,崇禎七年臘月初八日生,康熙四十年三月初五日卒。子三:伯支、懷支、叔支。

平心【無嗣】。

一玄,天啟七年七月初十生,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卒。原配馬氏,蘇留人,崇禎四年生,康熙四十年卒。子一:天成。

從玄,【即鐘玄】,崇禎三年四月二十二日生,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卒。原配孫氏,青縣人,崇禎七年生,康熙三十九年卒。子一:天常。

毓玄,崇禎九年生,康熙四年卒。原配王氏,大成人,崇禎十年生,康熙五十年卒。子二:天真、天資。

忠,順治十一年生,康熙六十年卒。原配尹氏,辛集人,順治十三年生,雍正五年卒。子一:魯長。

心,順治十六年生,雍正十年卒。原配王氏,曲頭人,康熙三年六月十九日生,雍正十年六月初六日卒。子一:魯諭。

魁祖,康熙二十六年七月初六日生,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十三日卒。【此支移居河間果子窪】。原配韓氏,韓橋人,康熙二十八年生,乾隆二十一年卒。

念祖,字蔭長,庠生,康熙三十年臘月初一日生,乾隆二十年三月十三日卒。原配馬氏,河間人,康熙三十七年生,乾隆二十年卒。

光祖,字接武,康熙三十六年生,乾隆三十一年卒。原配王氏,康熙四十年生,乾隆三十年卒。

纘祖,康熙四十一年生,乾隆二十四年卒。原配尹氏,辛集人,康熙三十五年生,乾隆二十八年卒。

耀祖,字繩武,歲貢生,候選知縣親王府設帳,乾隆十二年重修縣誌。康熙二十七年生,乾隆三十年卒。原配張【姚】氏,高陽【青縣】人,康熙三十年生 ,乾隆二十八年卒。子二:嶢、峘。

紹祖,字仍叔,文庠生,康熙三十二年生,乾隆二十八年卒。原配張氏,滄縣人,康熙三十五年生,乾隆三十年卒。子七:峋、峒、曦、原、【少亡】、嶬、岷、嶺【少亡】。

自十一世後,只有世次,沒有詳注。其下請關注《戴氏宗譜嫡系世次統表》。

2013年2月22日 竣   

二十世孫 永祿于丹東癸巳初春  農曆  正月十四日沐浴敬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转载]【原创】曹雪芹乃曹頫不早於康熙五十三年所生子
27湖南:稀見地方志提要 :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十二下
刘氏远古世系新探 7
论衡·卷三·奇怪篇
嘉靖祭祀禮制改革在客家地區的宗族實踐: 《大埔縣藍氏族譜》的解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