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什么是中庸之道

[原创]什么是中庸之道

 
2013-03-27 08:39:25 星期三

文/刘勇

中庸代表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儒家文化的精髓,但我们中的许多人对中庸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把中庸与折中主义、随波逐流,以及和稀泥、老好人等等同起来。其实,这是孔子认为的“不及”,决不是中庸。

什么是中庸?

许多人把孔子说的“无过无不及”作为对中庸的解释。比如曾仕强教授曾说过,中,就是合理,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但是,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就是“无可无不可”。我想“无过无不及”“无可无不可”这两句话合起来才是对中庸最权威、最本质的解释。

在这里,“无过无不及”强调的是时中。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到“中”,不偏不倚,不过也不及,恰到好处。“无可无不可”强调权中。不论什么时候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什么必须这样必须那样的道理,只有“中”不“中”的道理。

我们很多时候只想到了中庸“中正”的一面,没有想到中庸也有“权变”的一面(从这一点来看,关于“权变”的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就由中国人提出来了,而不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人提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对中庸的理解存在偏差的地方。

实际上,中庸的运用之妙在“权”而不在“中”。没有权,就不会有中;没有中,权变就是乱变、恶变。正如孟子说到的,“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我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意思就在于此吧。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小故事来体会孔子是如何践行和诠释中庸之道的。

故事1:无过无不及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人的家里非常感激,谢了他一头牛。子路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头牛,并杀牛燉肉给老师吃。孔子很高兴,说子路做得对。不久,相类似的一件事发生在孔子的学生子贡身上。当时,依鲁国的法令,如果有人把身在国外的鲁国人赎回去,回国以后可以向国家收取赎金,子贡响应国家号召到齐国把鲁国的人赎回来,而且不向国家收取收赎金。孔子责备子贡做得不对。

为什么都是救人,一个对,一个不对呢?因为子路的做法值得提倡,是他人可以效仿和学习的。而子贡的做法不是人人都能学得来的,反而会使得一些人不愿再随便赎人了。

所以,做人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即使是做“好人”做“好事”也是如此,否则就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故事2:无可无不可

有一天,颜回在街上遇见一家布店的老板与顾客争吵。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便站出来评理说:“3乘以8,应该等于24。”没想到顾客不服气,两人争执不下,于是打起赌来:如果顾客错了,便输掉自己的头;如果颜回错了,就输掉自己的冠。他们决定请孔子来做一个决断,孔子笑着对颜回说:“三八就是二十三!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对孔子的评判实在想不通,孔子就和他说,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跪在孔子面前,惭愧不已。

所以,没有什么必须这样必须那样的道理,只要有利于我们最终的原则、方向和目标,没有什么不可以退让和妥协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微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孔子入世观中所见中庸之道
无可无不可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明德讲堂第八期之三:不懂“权变”就不懂中庸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