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养生论贴》
《养生论》是嵇康所作,原文如下: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道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子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一斛,谓之良田,此天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妆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目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触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其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唯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劳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唯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元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至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犹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而)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理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孤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老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而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胜相倾如此复败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途,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夫悠悠者,既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元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疆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希以朝阳,绥以五绮,无为自得,体妙心元,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舆羡门比寿、五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达者所笑,然犹贤乎已也。以嵇叔夜《养生论》颇中予病,故乎写数本,其一以赠罗浮邓道师。绍圣二年四月八日书。”
白话译文:
世上有人认为:神仙能凭修炼学到,不死能凭努力得到。又有人说,最长的寿命只能达到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同样的,超过这个岁数再往上,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这两种说法都不合客观情理。请允许我尝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神仙,我们虽然不曾凭眼看到过,但典籍记载,旧史的传闻,都清清楚楚地论述过,神仙存在是一定的了。似乎是特别禀受了什么奇异之气,禀承天然,并不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所能达到的。至于养生得法,从而享尽天年,上等的可达到千余岁,下等的大约几百年,这种情况可以会有的呀。可是世上一般人都不能精通养生之道,所以,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寿。
根据什么这样说呢?人们服药发汗,有时不能达到目的;可是惭愧内疚之情一旦涌集到心头,就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进食,就饥肠漉漉地想吃东西;可是曾参心怀丧亲的悲哀,七天都没有饥饿的感觉。半夜时分如果还坐着,就会迷迷糊糊地想睡觉;但如果内心怀有深沉的忧愁,那么,就通宵达旦地不能合眼。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浓烈的酒浆使颜面红润,也仅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但壮士如果大发雷霆,他的脸色就会迥异平常,头发竖起,顶起帽子。从这些事例说来,精神对于形体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形体在外部就会受到损害,就像国君在上面昏庸无道,国内的人民就会在下作乱一样。
在商汤大旱的年头里种庄稼,单独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虽然最终难免于枯死,但必定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枯死得晚一点。既然如此,那么,灌溉过一次的好处实在不能轻视啊!可是世上人常说,发怒一次不足以伤害性命,悲哀一次不足以危害身体,因而轻视并且放纵自己的情志,这就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却盼望上好的谷子能从干旱的禾苗上结出来一样。因此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精神要借助形体而存在。明白生机容易丧失,知道一次过失也能损害生命。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爱怜和憎恶不寄寓在感情之内,忧愁和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之中,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就能身体健康,气血调和;又加上呼吸吐纳的锻炼,服食丹药保养身体,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表里之间互相协调。
采用田种的方法,散播漫种,一亩田有十斛的收成,就叫做良田,这是天下通用的说法。殊不知道采用区种的方法,精耕细作,一亩田就能收到一百多斛。土地、种子都是一样的,但由于种植管理的方法不同,那么收成也就相差悬殊。如果认为商人不想有十倍的盈利,农夫没有收获百斛的希望,这是墨守成规不知事物变化的迂腐看法。
常食大豆会使人身体重滞、行动艰难,过多地吃榆树皮、榆荚就会令人贪睡,合欢可以使人消除忿怒,萱草能使人忘掉忧愁,这是蠢人和聪明人都知道的事情。辛辣的大蒜会伤害眼睛,味道鲜美的河豚却不是营养品,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虱子生在头上就会由白变黑,雄麝常食柏叶就会产生麝香,生活在山区的人颈部容易生瘿瘤,居住在秦晋一带的人们牙齿容易发黄。由此推广起来说,所有吃下去的营养物质,都会熏陶情志,沾染身体,没有什么不相感应。难道只是蒸染身体,使身体重滞、行动不便,却不能使身体轻捷矫健吗?难道只是损害眼睛使眼睛变暗,却不能使眼睛变得明亮吗?难道只是熏染牙齿使牙齿变得焦黄松脆,却不能使牙齿变得洁白坚固吗?难道只是雄麝食柏叶生成麝香,却不会有某物产生腥臊气味吗?
所以神农氏说:“上品药延年益寿,中品药调理情志”,确实是懂得了保养性命的道理,是要依靠药物的辅助保养达到的。可世上人不清楚这个道理,只贪图五谷,沉溺声色,眼睛被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迷惑缭乱,耳朵极力追求颓废淫荡的音乐,美滋厚味煎熬他的脏腑,美酒琼浆腐蚀他的肠胃,芬芳之品腐烂人的骨髓,狂喜暴怒悖乱人的正气,过度的思虑损耗其精神,哀乐不节残害其平和纯真的情绪。以这样渺小单薄的身躯,却受到来自不止一个方面的伤残;容易衰竭的身体,竟然内外遭受敌对的攻击,人的身体不是树木石头,怎么能够长久呢?
那种过分自以为是的人,饮食不加节制,因而患上多种疾病;贪恋女色而无厌倦,以致肾精乏缺;被风寒等邪气侵袭,被各种毒物伤害,往往半途夭折于各种灾难。世上人都知道嘲笑他不善养生而又哀悼其短命,说他太不会爱惜生命。至于保养身体不合理,在细微的地方疏忽,积累微小的毛病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多次累积成的损害造成的正气衰惫,由正气衰惫引起头发变白,从头发变白发展到衰老,又从衰老走向死亡,糊里糊涂地不明白原因。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认为这是自然的事。即使稍有察觉,也都是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未显露苗头时就加以戒慎防备。这就像齐桓侯将死的疾患,却责怪扁鹊高明的预见一样,把感觉到病痛的时候,当作患病的开始。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已经酿成,却要在发展到严重阶段才进行抢救,所以就造成没有功效的治疗。在普通人中间奔走趋附,所以就只有普通的寿命。仰观宇宙天地,俯视万事万物,没有不是这个样子的。用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用大多数人相同的情况自我安慰,说什么天地之间的道理,都是这样罢了。即使听说些养生的事情,却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认为这不对;其次是怀疑虽然很少,却几乎不懂得从何处入手;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药,服一年半载,劳苦又无效验,养生的志趣就已厌倦衰减,于是又中途停止。有的人用涓涓细流似的补益保养身体,用奔腾洪流似的消耗损耗正气,却想要坐待明显报酬;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割弃了荣华富贵的念头,但爱好的事物时时在耳目之前,所希冀的又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的利益,又恐怕失去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在内部交争,物质在外边诱惑,物质享受的眼前利益和养生延年的长远好处互相排挤,如此,终又导致失败。
养生的道理十分微妙,可以从道理上了解它,却难凭眼睛看清它。譬如豫木、章木要生长七年之后才能分别。现在凭急于追求名利,好与人竞争的心情,却想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盼望速成但见效缓慢,渴求近利却应验遥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
很多人因为养生无效验就不寻求养生之道,而那些寻求养生之道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失去了功业。单靠一端的人因为不全面而没有成效,单纯追求方术的人误入歧途使自己沉迷。凡是像这样几种情况而想长生的人,万人之中没有一个能够成功。
会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心地清静,行动平和,去除私念,绝少贪欲。懂得名利地位妨害品德修养,所以漠然视之,不去谋求,并不是思想上贪求而在行动上强行禁止;认识到肥美的食物伤害人的生命,所以抛弃它毫不顾惜,并不是内心贪恋而在行动上勉强克制。外界事物因为能使心受害就不留存于心,神气因为情志淳朴恬静就特别饱满。胸怀开朗没有忧愁,心情平静没有杂念。又用清静无为的养生之道持守真精,用和协天地之正气调养自己,二者日日增益身心,就能同于自然规律了。然后服食灵芝一类的药物以陶冶情志,饮用甘美的泉水滋润脏腑,沐浴朝阳以增进健康,抚琴作曲以怡悦心神,清净无为,怡然自得,身体轻健,心境高远,忘掉欢欣反而快乐增加,摆脱生命的牵挂,反而可以使身体长存,像这样坚持下去,差不多可以和羡门比长寿,和王子乔争永年,为什么没有延年益寿的可能呢?
苏东坡亲手抄写《养生论》。以下图片摘自中国书法家网(http://bbs.china-shufajia.com/thread-372400-1-1.html)丹青散人生的贴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精髓:养生五大难题和四重境界(三层境界)
不药而愈——中医的养生之道
《上古天真论》1、养生原则与调养(74)王洪图
《黄帝内经》养生三层次-形体保养-形神共养-天人合一-外避虚邪以防病-形与神的关系
养 生 论
养生论(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